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植物生活史对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8
1
作者 景光 王新平 +4 位作者 李新荣 王刚 王桑 马风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6-314,共9页
植物种群生活史是指植物种群从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它包括植物种群生活周期各个阶段(繁殖、种子、补充与生长)的生活史特征以及与同一生境内其他生物之间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生活史对策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 植物种群生活史是指植物种群从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它包括植物种群生活周期各个阶段(繁殖、种子、补充与生长)的生活史特征以及与同一生境内其他生物之间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生活史对策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的、以各种生活史特征表现出来的适应对策,即由自然选择塑造的生物体外形和习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生活史对策的研究历史、进展和生活史对策的研究内容以及生活史对策理论在荒漠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指出生活史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是研究内容上,资源分配在多年生植物中的权衡仍未被有力证明,邻体效应与繁殖分配的关系在个体水平上仍不明了,多年生植物在不同邻体效应和生境下将采取何种繁殖对策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繁殖分配与性分配之间的关系,引起花序结构上资源分配差异的原因,各种繁殖对策中繁殖分配异同与维持机制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种子大小的变异机制以及生物学意义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更需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来解释其机理。在群落水平上种子大小与萌发能力的关系不明确,萌发过程的时间扩散方式报道甚少。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急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生活史 植物种群 适应对策 种子 种群结构动态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失血特点分析 被引量:106
2
作者 侯国进 周方 +2 位作者 姬洪全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8-741,共4页
目的:通过对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nail,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了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方法:回... 目的:通过对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nail,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了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诊治的408例采用Gamma3、PFNA及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血常规变化,计算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并比较Gamma3组、PFNA组及DHS组的失血量区别。结果:Gamma3治疗组患者共96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4.7±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3.5±83.0)mL,平均总失血量为(831.9±474.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28.3±455.5)mL。PFNA治疗组患者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69.0±27.1)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91.5±111.4)mL,平均总失血量为(825.7±478.0)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34.2±455.7)mL。DHS治疗组患者共4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7.5±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283.6±142.1)mL,平均总失血量为(695.7±502.4)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12.1±457.6)mL。结论:通过3种内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DHS治疗粗隆间骨折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Gamma3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虽然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但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较多,临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围手术期 失血 手术 骨折固定术 老年人
下载PDF
干旱区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4
3
作者 李新荣 +2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黄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干旱区约占地球陆表面积的40%以上,所支撑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水是干旱区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驱动力和关键的非生物限制因子。生态水文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客观、全面地诠释干旱区植被与土壤系统相互... 干旱区约占地球陆表面积的40%以上,所支撑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水是干旱区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驱动力和关键的非生物限制因子。生态水文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客观、全面地诠释干旱区植被与土壤系统相互作用与反馈机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同时,也为干旱区以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过渡带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为例,分析、综述了我国在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相关进展,重点讨论了沙地植被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群演变等多层次上对土壤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以及植被对土壤环境和水循环的长期反馈作用和调控机理;将生物土壤结皮首次作为影响植被-土壤系统水文过程的重要环节来考虑,对其发挥的生态水文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基于水量平衡的干旱区生态恢复理论模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的植被调控 生态水文过程 生物土壤结皮 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荒漠植被影响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述评 被引量:74
4
作者 王新平 +3 位作者 景光 李新荣 潘颜霞 康尔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6-201,共6页
简要回顾了有关荒漠植被对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介绍了荒漠地区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基本的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并对特定区域土壤水分动态与植被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与管理者有所启示。... 简要回顾了有关荒漠植被对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介绍了荒漠地区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基本的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并对特定区域土壤水分动态与植被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与管理者有所启示。由于荒漠地区土壤水文特性具有极高的变异性,因此,阐明荒漠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确定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内植被格局与土壤水文过程的关系,可在理论上回答雨养型人工植被建设与荒漠地区生态恢复工程中,土壤水文过程影响植被结构与格局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平衡 水文过程 荒漠地区 植被结构 区域土壤 水分动态 人工植被 水文特性 植被区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微生物结皮对地表蒸发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5
5
作者 刘立超 李守中 +2 位作者 宋耀选 李新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195,共5页
微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水文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微生物结皮在地表蒸发过程中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利用微型Lysimeter对沙坡头地区几种典型微生物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过程进行了试验观测,... 微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水文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微生物结皮在地表蒸发过程中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利用微型Lysimeter对沙坡头地区几种典型微生物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过程进行了试验观测,并与水面蒸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的蒸发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发育良好的苔藓结皮导致相对较少的无效降水,但在更长的时间维持较高的蒸发速率;流沙和初步发育的降尘结皮导致了较多的无效降水,但由于降水的入渗深度相对较深,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蒸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结皮 人工植被 沙地 沙坡头 干旱半干旱地区 发育 入渗 地表 降水 水面蒸发
下载PDF
甘肃砂田西瓜覆膜补灌效应研究 被引量:54
6
作者 王亚军 谢忠奎 +2 位作者 魏兴琥 李凤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0-305,共6页
为证明集雨补灌对砂田西瓜是否有效,在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集雨补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西瓜全生育期,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呈波动性下降,0~120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幅度在2.59%~4.13%之间,补灌量愈大,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幅度愈小。砂田西瓜全... 为证明集雨补灌对砂田西瓜是否有效,在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集雨补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西瓜全生育期,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呈波动性下降,0~120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幅度在2.59%~4.13%之间,补灌量愈大,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幅度愈小。砂田西瓜全生育期耗水较少,不同补灌量处理的耗水量在175.9~218.9mm之间,比小麦等大田作物低100mm以上。灌水量对结瓜期的耗水量影响很大,灌水量增加,结瓜期耗水量增大。不同补灌量处理的西瓜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单瓜重和采收瓜数相应增加。补灌量对西瓜的含糖量也有影响,补灌量低于45mm,各处理之间含糖量的差异不大,补灌量为67.5mm,西瓜含糖量降低4.4%以上。适量补灌可以提高西瓜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滴灌67.5mm处理水分利用率最高,达到267.2kg·hm-2·mm-1,比不补灌处理提高17.0%。但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水效率降低,单方水产值减少。由于补灌对西瓜的产量、含糖量和水分利用率都有影响,只有适时适量补灌,才能即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又不降低品质。研究结果证明,砂田集雨补灌栽培西瓜是集雨水利用的一种较经济高效的方式,但最佳补灌量应控制在45mm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砂田西瓜 集雨补灌 滴灌 覆膜补灌效应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光合作用日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7
作者 谭会娟 周海燕 +1 位作者 李新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267,共6页
对半日花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在晴朗天气条件下,半日花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双峰型,在 9:00和15:00左右达到峰值。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 15:00 达到最大。数据分析表明:空气温度和气孔导度是半日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对半日花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在晴朗天气条件下,半日花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双峰型,在 9:00和15:00左右达到峰值。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 15:00 达到最大。数据分析表明:空气温度和气孔导度是半日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叶绿素荧光作用参数的日变化结果显示:半日花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影响发生光抑制,使PSⅡ系统发生可逆失活,产生光合“午休”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日变化 “午休”现象 光合生理生态 蒸腾速率 净光合速率 动态变化 珍稀濒危植物 系统发生 PSⅡ
下载PDF
沙冬青灌丛地的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55
8
作者 贾晓红 李新荣 +3 位作者 景光 王新平 谭会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827-2833,共7页
通过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对土壤质地定量分析表明,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与沙粒含量(>0.1mm)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粘粉粒含量(<0.05mm)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沙粒和粘粉粒含量每增加1﹪,分形维数则降低或升高0.02... 通过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对土壤质地定量分析表明,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与沙粒含量(>0.1mm)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粘粉粒含量(<0.05mm)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沙粒和粘粉粒含量每增加1﹪,分形维数则降低或升高0.022个单位,沙粒增加导致分形维数的降低和粘粉粒增加导致分形维数升高幅度一致,所以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地沙质荒漠化程度的定量指标之一.荒漠地带以沙冬青为优势种的沙生植被地段,地表土壤颗粒粗粒化和50~70cm土层土壤颗粒的细粒化,为该区有限降水的深层渗漏提供了基质,为沙冬青的存活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一些专家提出的概念模型,验证了粗质土壤质地支持以灌木为主的群落的假说.但从空间变异性分析来看,荒漠区沙冬青群落因地表物质的吹蚀和堆积过程频繁以及灌丛沙堆发育程度引起的分枝形态差异,导致了土壤颗粒含量空间变异尺度并未集中在冠幅范围,并不支持灌丛在沙漠生态系统对降尘等细粒物质拦截所形成的"沃岛"作用.正是因为以沙冬青为优势种的沙生植被地段土壤颗粒组成的高度空间异质性,并且空间变异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灌木冠幅范围和冠幅间的裸地,没有为其它植物种的入侵创造土壤基质条件,才使得沙冬青群落在该区稳定存在,为荒漠残遗植物种--沙冬青的迁地保护和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以避免营林失败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沙生植被 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 空间变异
下载PDF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初探 被引量:42
9
作者 贾荣亮 周海燕 +2 位作者 谭会娟 樊恒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1-636,共6页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两种超旱生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光合作用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具有一定的可塑性:①在土壤含水...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两种超旱生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光合作用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具有一定的可塑性:①在土壤含水量(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好的8月22日,两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不明显双峰型。Pn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7.74±0.79)μmol.m-2.s-1和(5.64±0.75)μmol.m-2.s-1;Tr也是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24.38±3.07)mmol.m-2.s-1和(15.41±2.01)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相反,日平均珍珠大于红砂,分别为0.35μmol.mmol-1和0.31μmol.mmol-1。②在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差的9月28日两植物Pn、Tr日变化呈单峰型,且值明显小于8月22日,而WUE则高于8月22日。通过对两种超旱生植物小枝水势、叶片气孔导度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理特性变化的分析,得出两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气孔和非气孔等多种环境及自身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旱生植物 红砂 珍珠 光合日变化 生理生态特征
下载PDF
中国干旱沙区的生态重建与恢复:沙坡头站60年重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0
10
作者 李新荣 周海燕 +7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景光 陈国雄 刘玉冰 谭会娟 高艳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64,共18页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量小于200mm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人为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创造了人类活动(治理和利用)与沙漠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理论上探明了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引领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水文学研究;拓展了干旱逆境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沙坡头站已成为国际沙漠科学与荒漠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荒漠生态系统 长期生态学 生态重建与恢复 沙害治理
原文传递
用Minirhizotrons观测柠条根系生长动态 被引量:47
11
作者 李新荣 +3 位作者 景光 王新平 赵金龙 陈应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7-464,共8页
Minirhizotrons是一种非破坏性、定点直接观察和研究植物根系的新方法。该文介绍了用Minirhizotrons测定植物根系的方法,并同根钻取原状土样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根系生长动态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试验于2004年植物生长季在沙坡头沙漠... Minirhizotrons是一种非破坏性、定点直接观察和研究植物根系的新方法。该文介绍了用Minirhizotrons测定植物根系的方法,并同根钻取原状土样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根系生长动态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试验于2004年植物生长季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水分平衡观测场的人工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林进行,结果表明:Minirhizotrons管埋入土壤后需要10个月时间允许柠条根系在其周围定居,其观测图片中的根系代表了管子周围2.6mm土层的根系。柠条根系生长动态和土壤水分变化相关,含水量的升高导致根系的大量繁殖,而根系吸水及蒸发散又导致含水量的减少;在2004年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和根系的这种相互作用出现了两次,但根系生长高峰比土壤含水量高峰滞后20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根系生长动态 MINIRHIZOTRONS 根钻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物群落的根系分布及动态 被引量:42
12
作者 樊恒文 +2 位作者 赵金龙 陈应武 谭会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7-643,共7页
2004年植物生长季,利用根钻取样研究了沙漠4种不同配置类型油蒿与柠条植物群落的根系分布及生长动态;另外,采用挖沟分层取样研究了半固定沙丘两种植物的粗根剖面结构,结果表明:尽管4个样地高峰值和低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但沙漠... 2004年植物生长季,利用根钻取样研究了沙漠4种不同配置类型油蒿与柠条植物群落的根系分布及生长动态;另外,采用挖沟分层取样研究了半固定沙丘两种植物的粗根剖面结构,结果表明:尽管4个样地高峰值和低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但沙漠植物细根的生长动态表现为双峰型;整个生长季纯油蒿样地细根密集分布于0~40cm,其余样地密集分布于10~60cm;受一年生植物的影响,9月份4个样地表层(0~30cm)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出现最大值。采用边灌水边取样的办法获得4个样地300cm深的根系数据,4个样地90%以上的细根分布在0~200cm层次,其中纯油蒿样地的根系的最大深度是270cm,其余3个样地均在300cm以下;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随深度而减小且呈指数递减形式(P〈0.01)。除纯油蒿样地外的其他3个样地,根瘤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粗根的根长密度远远小于细根的根长密度。挖沟分层取样研究表明,与柠条相比油蒿具有较高的根冠比;柠条的粗根长主要分布于0~60cm,粗根重主要分布在0~40cm;油蒿的粗根分布比柠条的更浅,粗根长主要分布于0~40cm,粗根重主要分布在0~2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 细根 粗根 分布 动态
下载PDF
反向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特殊类型股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42
13
作者 周方 +1 位作者 田耘 姬洪全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反向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特殊类型股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技术并总结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反向应用LISS治疗特殊的股骨近端骨折28例。所有患者均不能经闭... 目的分析反向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特殊类型股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技术并总结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反向应用LISS治疗特殊的股骨近端骨折28例。所有患者均不能经闭合牵引获得复位。转子间骨折8例,采用AO分类法:31A2.2型3例,31A2.3型2例,31A3.1型1例,31A3.3型2例;转子下骨折19例,采用Seinsheimer分型:ⅡA型3例,ⅢB型1例,Ⅴ型15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VancouverB1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髋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88min;出血量50~700ml,平均320ml。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心肌梗死发作1例、下消化道出血1例,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症状加重死亡,3例失访。24例获得6—33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例Seinsheimer Ⅴ型患者转子下骨折不愈合,术后6个月近端螺钉断裂;其余23例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个月。Harris评分70—99分,平均84分。结论反向股骨LISS治疗特殊类型的股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熟练掌握复位技术,正确放置A孔导针,避免过早负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微创内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2
14
作者 周方 +1 位作者 田云 姬洪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技术及指征,并总结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应用LISS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12例。骨折采用AO分类法,其中转子间骨折5例:31-A2.2型2例,31...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技术及指征,并总结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应用LISS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12例。骨折采用AO分类法,其中转子间骨折5例:31-A2.2型2例,31-A2.3型2例,31-A3.3型1例;转子下骨折7例:32-A3.1型1例,32-B1.1型3例,32-B2.1型1例,32-B3.1型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观察有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肺疾患、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术后1、2、3、6、12个月时常规随访。结果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50~400 mL,平均142 mL,术后住院时间6~15 d,平均9.3 d。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心肺疾患、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12例均获得3~14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10例在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时达到临床愈合,1例假体周围骨折术后4个月、1例病理性骨折术后6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无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内固定切出、内固定失败及股骨头坏死。结论微创反向使用股骨LISS从生物力学和解剖结构上都能满足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要求,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较重的转子间骨折及复杂的股骨近端骨折。熟练掌握间接复位技术,正确放置A孔导针,避免过早负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微创内固定系统 骨折固定术 微创
原文传递
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2
15
作者 商澜镨 周方 +3 位作者 姬洪全 刘晓光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劣,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7例,获得随访78例,其中男...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劣,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7例,获得随访7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9例,年龄15~90 岁,平均60.5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3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AO分型,A型49例,B型21例,C型8例.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24例(微创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4例(非微创组).术后行体格检查、X线片检查随访,使用VAS评分评估术后1周、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程度,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ASES评分评估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肩关节功能水平.结果:78例获得随访患者随访时间为6~85个月,平均33.8个月.根据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2)、术后住院日(P=0.001)、患者满意度(P=0.029)、术后1周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024)、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P=0.012)、术后3个月ASES评分(P=0.00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愈合时间(P=0.446)、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894)、术后6个月以上Constant-Murley评分(P=0.122)、术后6个月以上ASES评分(P=0.35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内固定松动2例(8.3%),外展受限1例(4.2%),非微创组未愈合1例(1.9%),内固定松动1例(1.9%),外展受限1例(1.9%),均无内固定断裂、肱骨头坏死.结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式是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在患者早期(术后1周)疼痛控制和早期(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手术更有优势,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患者满意度上均优于传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41
16
作者 刘冰川 孙川 +9 位作者 邢永 周方 田耘 姬洪全 郭琰 吕扬 杨钟玮 侯国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0-297,共8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P<0.01)、Garden分型(OR=0.13,P<0.01)、Pauwels分型(OR=0.12,P=0.02)、内固定方式(OR=3.29,P=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P<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中油蒿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动态 被引量:37
17
作者 冯丽 景光 +2 位作者 郭群 李新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2-1139,共8页
植物的资源分配模式反映了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2007年整个生长季,采用生物量法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半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及资源分配格局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器官的生长速率... 植物的资源分配模式反映了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2007年整个生长季,采用生物量法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半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及资源分配格局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器官的生长速率不同,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也不是等量的,而是按一定的顺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配中心;2007年油蒿的营养生长、繁殖输出、生殖枝大小都显著大于年降水量不足其一半的年份,而繁殖分配和头状花序大小没有差异;营养器官生物量大的油蒿总的繁殖输出也大,但生殖期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既不同时也不等速,表明资源分配的权衡(Trade-off)是存在的;固沙植被建立以后,随着时间延长,油蒿的当年总生物量、繁殖输出、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有减小的趋势,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固沙灌木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资源配置模式 权衡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被区土壤蒸发测定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新平 +1 位作者 李新荣 景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3-248,共6页
在2003年生长季,应用自制的微型蒸渗仪(Micro Lysimeter)、大型称重式蒸渗仪(Lysimeter)和TDR对比测定沙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植被区与裸沙土壤蒸发,结果表明:在沙漠人工植被区由于植被比较稀疏... 在2003年生长季,应用自制的微型蒸渗仪(Micro Lysimeter)、大型称重式蒸渗仪(Lysimeter)和TDR对比测定沙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植被区与裸沙土壤蒸发,结果表明:在沙漠人工植被区由于植被比较稀疏,土壤蒸发不受植株的遮阴的影响,但不同样地的蒸发量是有差异的,而样地和位置间的互作不显著。为提高蒸发测定精度,建议微型蒸渗仪勤于换土,尤其是在大降水发生之后;将横插式 TDR探头改为竖插式能探测到小降水后的蒸发量。在沙漠区有很大比例的蒸发发生在紧接降水之后。以微型蒸渗仪的测定结果为主,结合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的测定结果推算出整个试验期间的裸沙、油蒿和柠条样地的蒸发量为 111 6mm、93 8 mm和99 3 mm,油蒿和柠条样地的蒸发量分别占同期蒸散量的45 1%和43 6%;油蒿和柠条样地均以8月份日蒸发量0 93 mm·d-1和1 10 mm·d-1最高,5月份日蒸发量0 30 mm·d-1和0 28 mm·d-1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地 人工植被 柠条 蒸渗仪 土壤蒸发 油蒿 月份 蒸发量 降水 沙漠
下载PDF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被引量:38
19
作者 侯国进 周方 +2 位作者 姬洪全 田耘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0-694,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确定下肢骨折患者VTE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29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41例,女188例;平均年龄为...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确定下肢骨折患者VTE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29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41例,女188例;平均年龄为65.2岁(16 ~ 96岁);骨折部位:髋部骨折190例,股骨干骨折1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46例,胫腓骨骨折8例,足踝部骨折27例,骨盆骨折6例,多发骨折42例.根据是否发生下肢VTE将所有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VTE的总发生率为29.8% (98/329).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是否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d、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未预防性抗凝(P<0.05),该回归模型能预测75.7%的下肢骨折VTE患者. 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为下肢VTE的高发人群,对具有VTE形成危险因素[如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d,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及部分骨折部位(骨盆、髋部、多发骨折及膝关节周围)]的下肢骨折患者提高警惕、进行预防性抗凝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下颈椎骨折脱位术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6
20
作者 郭琰 周方 +2 位作者 田耘 姬洪全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20~80岁,平均41岁.44例采用前路手术复位固定融合,其中4例强直性脊柱炎和2例...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20~80岁,平均41岁.44例采用前路手术复位固定融合,其中4例强直性脊柱炎和2例颈椎极不稳定患者,行前路固定融合+后路固定融合.2例强直性脊柱炎因极度屈颈体位限制,无法行前路手术而采取后路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2例陈旧性骨折先行后路松解再行前路复位固定融合术.2例二次手术先行后路松解再行前路复位固定融合,再行后路固定融合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价脊髓损伤情况.结果 50例均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8个月.1例强直性脊柱炎仅行前路复位固定融合手术,术后2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再次脱位.其余49例骨折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颈椎序列维持良好,均于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均提高1~2级.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能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改善脊髓功能.前路手术复位困难或骨折脱位极不稳定且骨质疏松者,应采用后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颈椎 脱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