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05
1
作者 林文雄 陈鸿飞 +4 位作者 徐倩华 屠乃美 方长旬 任万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从发育遗传和生理生态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人工收割高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穗型杂交籼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而采用机械化...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从发育遗传和生理生态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人工收割高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穗型杂交籼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而采用机械化收割低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具强低位芽再生力的杂交籼稻品种或感光性弱的重穗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籼粳交水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穗期根系活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再生季产量的高低,再生季稻高产的前提是健壮的头季根系和一定数量新生根系的有效结合,这有利于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增加每平方米穗数,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适时早播、畦栽沟灌、二次烤田、重施促芽肥、适高留桩的人工收割高留桩再生稻栽培技术,并从品种选择、再生季施肥、留桩高度等方面探讨了机械化收割低留桩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及生理生态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再生稻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认为当前轻简化的机收低留桩再生稻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方向,并对机收低留桩再生稻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产量形成 发育遗传特性 人工收割 机械化收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91
2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5 位作者 方长旬 吴林坤 周明明 沈荔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01-2309,共9页
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 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均明显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荒地最差.AWC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AWCD值具有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呈现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56.3%和30.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土壤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植被类型 BIOLOG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77
3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5 位作者 方长旬 吴林坤 周明明 陈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7-406,共10页
运用Biolog EcoPlate技术,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 运用Biolog EcoPlate技术,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同一深度土层的AWCD值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大小顺序依次为EFB>CF>DF>AM。同一海拔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层的AWCD值总体趋势依次为0–10cm>10–25cm>25–40cm。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总体趋势为EBF最高,CF和DF次之,AM最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EBF利用率最高,AM利用率最低,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75.27%和16.14%,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EcoPlate 群落多样性 海拔梯度 土壤微生物 武夷山
原文传递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5 位作者 刘金福 方长旬 吴林坤 陈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5-112,共8页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含量逐渐下降。4个海拔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8:1ω9c,16:1ω7c,16:00和cy17:0。3种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土壤中分布不同,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分布量最小。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用不同指数表示,均呈现相似规律,即EBF>CF>SDF>AM。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多样性相关的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变量方差的59.23%和35.46%,基本能够区分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第1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磷脂脂肪酸为16:1ω9c,a17:0,18:1ω9c和16:1ω7c,对第2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为i17:0,16:1ω5c和cy17:0。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各总PLFA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总有机碳、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对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总PLFA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FA 群落结构 海拔 土壤微生物 武夷山
下载PDF
B超宫腔镜联合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症150例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素春 +3 位作者 程少霞 曾风珍 林婵珠 黄彩虹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输卵管性不孕症 B超 宫腔镜 联合诊治
原文传递
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陈鸿飞 杨东 +3 位作者 梁义元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头季稻-再生季稻氮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与N1、N2相比,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9.26%、3.54%,头季齐穗期~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转移量分别增加21.47%、6.76%,整个生育期N3处理干物质净积累总量分别增加5.10%、4.78%。N3处理头季产量最高,达12431kg·hm-2,极显著高于N1、N2处理;氮肥利用率达46.44%,比N1、N2处理提高14.81%、5.43%;氮肥农学利用率达20.66kg·kg-1,比N1、N2处理提高14.97%、12.34%。研究结果还表明,头季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对再生稻再生季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季稻 再生稻 氮肥运筹 氮素累积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2009~2012年广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林荣幸 潘波 +4 位作者 阮彩文 卢文成 裴福全 岑咏珍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509-1512,共4页
目的分析2009~2012年广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治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2年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的直报数据及全省疟疾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广东检出疟疾患者分别为83、95、96... 目的分析2009~2012年广东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治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2年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的直报数据及全省疟疾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广东检出疟疾患者分别为83、95、96、87例,年发病率分别为0.08/10万、0.09/10万、0.09/10万、0.08/10万。死亡数分别是2009年1例、2010年0例、2011年2例、2012年1例。四年中全省21个地市中有17个地市42个县(市、区)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其中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和东莞,3市四年报告疟疾病例总数为228例,占病例总数的63.16%。四年报告疟疾病例数中,来自国内其他省份输入12例,占3.32%;来自国外输入349例,占96.68%。四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疟疾高发职业以工人、商业服务及民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4.88%。疟疾病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50岁年龄段,占病例总数的91.41%,男性病例是女性的5.56倍。四年输入性疟疾未在当地引起二代病例出现。结论广东省2009~2012年疟疾疫情平稳,病例全为输入性,输入地主要以非洲为主,输入性恶性疟有增加趋势,有必要加强监测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输入性疟疾 流行病学 广东省
原文传递
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忠 陈军 +4 位作者 林世圣 林登贵 陈冬梅 林文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57-561,共5页
氮肥的运筹方式是水稻大田栽培调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3个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通过设置生育前后期两种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处理,NT施肥(9∶1)和NP施肥(6∶4),探讨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 氮肥的运筹方式是水稻大田栽培调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3个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通过设置生育前后期两种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处理,NT施肥(9∶1)和NP施肥(6∶4),探讨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NP施肥方式,能够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有效成穗率,优化了群体结构,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增加生育后期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了抽穗前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灌浆期茎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进而促进了水稻终产量的形成。同时研究发现,NP施肥方式对大穗型水稻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由此可见对于大穗型的水稻品种,后期适当增加氮肥的供应对其高产潜力的发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籽粒灌浆 氮肥 栽培
下载PDF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军 叶荣榕 +5 位作者 李程勋 朱海林 赵宏 李忠 林文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759-763,共5页
以水稻"甬优6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4种生育前后期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考查了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前氮后移施肥方式(N3处理:基蘖肥∶穗粒肥=6∶4)... 以水稻"甬优6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4种生育前后期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考查了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前氮后移施肥方式(N3处理:基蘖肥∶穗粒肥=6∶4),能够有效地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并且N3处理下氮素积累量、水稻农学利用率以及生理利用率均达最高值,水稻产量也达最高。由此可见,适当的前氮后移能够优化水稻的群体结构,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水肥运筹对再生季稻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鸿飞 庞晓敏 +5 位作者 徐倩华 方长旬 李经勇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07-1517,共11页
再生季水、肥管理措施是再生稻尤其是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明确再生季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成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籼稻泸优明占为材料,通过设置再生季分蘖期3个... 再生季水、肥管理措施是再生稻尤其是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明确再生季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成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籼稻泸优明占为材料,通过设置再生季分蘖期3个不同水肥处理盆栽试验,即淹水灌溉不施用促苗肥(S处理)、干湿交替灌溉不施用促苗肥(G处理)和干湿交替灌溉施用促苗肥(GN处理),研究不同水肥运筹对再生季稻腋芽、产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不同水肥处理对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酶有显著影响,处理后10 d,与S处理相比,G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G处理相比,GN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水肥调控下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差异显著,处理后10 d,GN处理和G处理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S处理,GN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酚酸、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G处理。GN处理和G处理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27.27%和14.84%,再生季分蘖数和产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102.50%~111.11%、42.50%~44.44%和91.41%~108.72%、37.93%~40.94%。由此可见,再生季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或施用促苗肥均可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促进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代谢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根际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增加根际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再生季新根的形成和腋芽的萌发。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促苗肥对再生季稻的促控效果是最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水肥处理 根际土壤酶活性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广东省2013年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潘波 阮彩文 +4 位作者 林荣幸 刘梦然 邓卓晖 启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分析2013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全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3年广东省本省疟疾疫... 目的分析2013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全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3年广东省本省疟疾疫情的病例为106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17例,恶性疟79例,三日疟2例,卵形疟8例;死亡病例1例,疟疾年发病率为0.1001/10万。全省15个地级市中的38个县(市、区)有疟疾报告病例,深圳(28例)和广州(26例)共报告疟病例54例,占全省总数的50.94%(54/106);全省6个地级市和83个县(市、区)无疟疾病例报告。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男女性别比为14.14:1(χ2=23.841,P〈0.0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0岁,共有101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5.28‐(101/106),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以商业服务、工人、家务及待业和农民这四类人员为主,共有57例,占总数的53.77%(57/106)。2013年广东省报告疟疾149例(包括106例本省籍和43例外省籍和外国籍人士)显示,全部为输入性病例,疟疾病例主要输入来源为非洲和亚洲,分别为133例和11例,分别占总发病数的89.26%和7.38%,其余洲输入5例,占3.36%;输入疟疾病例最多的国家为加纳(29例)、占19.46%,其次为喀麦隆17例、占11.41%,第三是尼日利亚16例、占10.74%。结论 2013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是2013年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比2012年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多,应该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防控,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监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病学 分析
原文传递
太子参连作障碍蛋白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林茂兹 +3 位作者 林争春 尤垂怀 曾令杰 林文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7-207,共11页
为探明太子参连作障碍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下(连作、轮作)太子参叶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度下太子参叶片中共有27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生物信息学查询到24个蛋白质。差异蛋白... 为探明太子参连作障碍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下(连作、轮作)太子参叶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度下太子参叶片中共有27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生物信息学查询到24个蛋白质。差异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连作导致太子参叶片中与植物衰老或病害相关的5个蛋白表达量全部上调;与植物抗性相关的5个蛋白(磷脂氢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植物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钙依赖蛋白激酶、查尔酮合成酶和硫氧还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4个蛋白(细胞壁富含甘氨酸蛋白、SKP1同源蛋白、锌指蛋白和成熟酶K)表达量下调;与光合作用相关的2个蛋白(Rubisco大亚基和细胞色素b6)表达量下调,2个蛋白(核酮糖二磷酸碳酸酵素小链c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亚基VI)表达量上调;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蔗糖-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和与细胞分裂相关的NF-Y5表达量均下调,而蛋白酶1型β亚基、ATP合成酶β亚基、细胞分裂素组氨酸磷光体转移蛋白4和NAD依赖-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表达量均上调。这说明太子参连作导致叶片致病性或衰老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是太子参连作病害频发和提前退黄的主要原因,同时连作导致抗性相关蛋白以及能量代谢和细胞分裂相关蛋白紊乱(或降低或上调),是太子参连作障碍的结果在蛋白质水平的表现,连作还导致重要的光合相关蛋白表达量下调,是连作太子参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连作障碍 差异蛋白质 分子机理
下载PDF
未产妇人工流产与输卵管性不孕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素春 曾少颜 +3 位作者 林婵珠 刘宇 唐亚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2495-2497,共3页
目的:研究未产妇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的可能性。方法:对继发不孕患者375例及同期原发不孕患者380例常规妇科检查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并行盆腔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造影剂为40%碘化油。结果:继发不孕组中有254例(67.8%)... 目的:研究未产妇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的可能性。方法:对继发不孕患者375例及同期原发不孕患者380例常规妇科检查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并行盆腔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造影剂为40%碘化油。结果:继发不孕组中有254例(67.8%)、原发不孕组中有98例(25.8%)存在不同程度的输卵管梗阻,两组因输卵管梗阻引起的不孕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继发不孕组中CT、UU的阳性率均高于原发不孕组相对应的阳性率(P<0.05),输卵管梗阻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原发不孕组(P<0.05)。结论:输卵管梗阻是继发不孕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流产 未产妇 不孕 输卵管梗阻
下载PDF
精神病患者的骨矿含量及与骨代谢相关的激素检查结果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杜维霞 何建华 +6 位作者 史天涛 陆雪 雅丽 李新英 付颖华 于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18,共3页
本文报道了对 2 58例精神病患者的骨密度检测结果 ,其中男性 153例 ,女性 10 5例 ,并对其中部分病人的影响骨代谢的某些激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 :精神病患者的骨密度普遍低于正常人 ,男、女病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占 2 0 %和 2 9%。... 本文报道了对 2 58例精神病患者的骨密度检测结果 ,其中男性 153例 ,女性 10 5例 ,并对其中部分病人的影响骨代谢的某些激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 :精神病患者的骨密度普遍低于正常人 ,男、女病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占 2 0 %和 2 9%。骨钙素的含量低于正常人 ,且随骨密度降低而升高 ,r=-0 .973。降钙素的含量男、女患者均在正常范围内 ,但是女性高于男性 ,经 t检验 ,P<0 .0 5。甲旁素的含量高于正常人 ,且女性高于男性 ,t检验 P<0 .0 5。维生素 D的含量低于正常人 ,男性高于女性 ,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 ,t检验 P>0 .0 5,无显著差异。精神病患者的骨矿含量降低是多因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 骨钙素 降钙素 甲旁素 维生素D 骨密度
下载PDF
水稻籽粒蛋白双向电泳条件的优化及其蛋白组学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奇松 陈军 +3 位作者 林世圣 李忠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1-927,共7页
探讨适用于籽粒蛋白组学研究的策略,对深入研究籽粒的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比了3种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优化了双向电泳中自制管胶一向的等电聚焦条件和IPG干胶条一向的等电聚焦时间,以MALDI-TOF/MS、Western blot和磷酸化蛋... 探讨适用于籽粒蛋白组学研究的策略,对深入研究籽粒的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比了3种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优化了双向电泳中自制管胶一向的等电聚焦条件和IPG干胶条一向的等电聚焦时间,以MALDI-TOF/MS、Western blot和磷酸化蛋白组学3个重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对胶内蛋白质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提取法最适用于籽粒蛋白组学的研究;电泳条件优化后,得到了较优的2-DE图谱;胶内蛋白点适用于质谱分析、蛋白表达量验证(Western blot)及籽粒蛋白的磷酸化组学的研究。本研究为下一步在蛋白组水平上分析籽粒发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籽粒 蛋白组学 双向电泳 蛋白磷酸化
下载PDF
复合米粉挤压膨化制品配方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康竹君 陈恺 +2 位作者 李焕荣 马明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年第6期26-32,共7页
以大米为基料,面粉、糯米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为辅料,采用挤压膨化工艺制作膨化制品,研究了大米粉进料颗粒度、各辅料添加量对膨化制品L值、b值、吸水性、水溶性、容重、硬度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筛选出了大米粉最佳进料颗粒度为60目... 以大米为基料,面粉、糯米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为辅料,采用挤压膨化工艺制作膨化制品,研究了大米粉进料颗粒度、各辅料添加量对膨化制品L值、b值、吸水性、水溶性、容重、硬度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筛选出了大米粉最佳进料颗粒度为60目。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配方为以大米粉为基准(计为100),辅料配比为面粉25%、糯米粉20%、玉米淀粉15%、马铃薯淀粉15%;利用该配方制得产品的L值为59.69、b值为12.96、水溶性指数为30.95%、吸水性指数为5.08g/g、容重为126.72g/L、硬度为617.3g,产品感官品质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颗粒度 配方 品质
下载PDF
5%硫酸铵溶液中混凝土应力腐蚀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根亮 冷发光 《中国建材科技》 2002年第3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硫酸铵 混凝土 应力 腐蚀试验
下载PDF
放射治疗中的防护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中国辐射卫生》 199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据报道[1]在癌症病人中约60%~70%接受放射治疗,癌症的放射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各医院不惜投巨资,引进放疗设备[2]。因此,近年来放射治疗设备迅速增加,放疗人员明显增多。但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存... 据报道[1]在癌症病人中约60%~70%接受放射治疗,癌症的放射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各医院不惜投巨资,引进放疗设备[2]。因此,近年来放射治疗设备迅速增加,放疗人员明显增多。但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防护问题,亟待解决。1放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防护
下载PDF
地黄块根总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条件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林坤 王海斌 +4 位作者 尤垂淮 牛苗苗 重义 林文雄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84-98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地黄块根总蛋白质提取、分离方法。方法: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地黄块根总蛋白质的得率,同时对地黄块根总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结果:三氯乙酸(TCA)-苯酚提取法的总蛋白质得率最高,所获蛋白质在S...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地黄块根总蛋白质提取、分离方法。方法: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地黄块根总蛋白质的得率,同时对地黄块根总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结果:三氯乙酸(TCA)-苯酚提取法的总蛋白质得率最高,所获蛋白质在SDS-PAGE一维图谱获得的蛋白质条带丰富,在2-DE图谱获得的蛋白质点数较多、清晰,且蛋白质点分离较完全,图谱背景清晰。自制管胶中两性电解质pH3~10与pH5—8比例为1:5,上样量为170μg所获得的2-DE图谱效果最佳。结论:TCA/苯酚提取法适合于地黄块根总蛋白质的提取,本研究优化确定的双向电泳条件分离蛋白效果及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块根 蛋白质提取 双向电泳
原文传递
2012年广东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潘波 阮彩文 +4 位作者 林荣幸 邓卓晖 启明 裴福全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5期49-52,共4页
目的分析2012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2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疟... 目的分析2012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2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8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32例、恶性疟53例、三日疟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83/10万,死亡1例。全省16个市的38个县(市、区)有报告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和湛江,共报告51例,占全省病例数的58.62%。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10月55例,占全年病例数的63.22%。男女性别比为9.88: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总病例的94.25%(82/87)。发病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和干部职员为主,共45例,占总病例数的51.72%。2012年广东省136例的疟疾病例报告卡(87例本省籍和49例外省籍和外国籍人士)显示,主要输入来源是非洲和亚洲,分别为113例和20例,占总发病数的83.09%和14.70%。输入疟疾病例最多的为尼日利亚27例,其次为加纳16例,再次为赤道几内亚、缅甸,均为10例。结论2012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输入性疟疾病例增多,因此,应加强疟疾的诊断、治疗和疫情处置能力,加强监测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