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被引量:8
1
作者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从直接性来说,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是人对自然控制的无反思状态造成的。而人与人的“我与它”式的功利性关系在文化深层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它们都根植于“现代性断裂”的文化危机。只有在现代与传统互镜的... 从直接性来说,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是人对自然控制的无反思状态造成的。而人与人的“我与它”式的功利性关系在文化深层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它们都根植于“现代性断裂”的文化危机。只有在现代与传统互镜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信念,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共同体,才能够缓解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现代性 文化
下载PDF
生态伦理:人类自恋情结的自我治疗 被引量:6
2
作者 曹孟勤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1,28,共5页
爱是人类的本性,没有爱人类一天都不能存在。如果人类将爱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自恋,是人性的扭曲和爱的麻木。生态危机正是人类过分爱恋自己的逻辑后果。治疗人类的自恋情结,使人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 爱是人类的本性,没有爱人类一天都不能存在。如果人类将爱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自恋,是人性的扭曲和爱的麻木。生态危机正是人类过分爱恋自己的逻辑后果。治疗人类的自恋情结,使人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必须将爱的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范围扩展到自然界,关爱自然,关爱自然存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爱自然 自恋情结 心理健康 生态伦理
下载PDF
“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张力 被引量:5
3
作者 《北方论丛》 2004年第6期104-106,共3页
对历史总体性的把握不但需要现代的技术理性 ,还应该需要希望、想像、幻想与思辨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说 ,只有诉诸于乌托邦想像 ,才能破除人对现代的技术理性的迷信 ,使人类未来历史的终极性视野展现和澄明 ,她始终将目光注视着未来无限... 对历史总体性的把握不但需要现代的技术理性 ,还应该需要希望、想像、幻想与思辨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说 ,只有诉诸于乌托邦想像 ,才能破除人对现代的技术理性的迷信 ,使人类未来历史的终极性视野展现和澄明 ,她始终将目光注视着未来无限历史的可能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历史 总体性
下载PDF
生态伦理:从颠覆走向整合 被引量:7
4
作者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8-113,共6页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的颠覆 生态伦理 整合价值
原文传递
大众文化及其本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艳 《理论界》 2006年第2期145-146,共2页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超越性,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从本质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文化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人与自然的疏离——生态伦理的道德心理探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3-459,共7页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离 “现代性”道德 道德心理 生态伦理
下载PDF
“现代性”道德之隐忧及其哲学反思 被引量:6
7
作者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2,共5页
"现代性"道德所确认的基本价值理念具有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但仍是一个不完善的、有待批判的、开放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是"现代性"道德的两个重要维度,正是由于个人主义对社会、自然和... "现代性"道德所确认的基本价值理念具有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但仍是一个不完善的、有待批判的、开放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是"现代性"道德的两个重要维度,正是由于个人主义对社会、自然和宇宙的"人道主义的僭妄"和工具理性的"手段对目标"的统治霸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采取还原主义态度,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语),致使其陷入"现代性"道德的合法性危机。"现代性"道德绝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点",而是开放着可能性的"起点";只有通过对"现代性"道德危机的揭示及其哲学伦理学的反思,才能使其向过去的道德文化传统和未来的道德形上学重建敞开自我反思的批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道德 个人主义 工具理性
原文传递
从满足、知足到自足的幸福伦理思考——对“幸福悖论”的一种解答 被引量:5
8
作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4,共7页
财富是幸福的基础,却无法囊括幸福的全部内涵。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强大刺激和支配下,人们对财富的一味追求,僭越了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精神生活的自主性,打破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内在平衡,造成了难以摆脱的&qu... 财富是幸福的基础,却无法囊括幸福的全部内涵。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强大刺激和支配下,人们对财富的一味追求,僭越了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精神生活的自主性,打破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内在平衡,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幸福悖论"。考察财富伦理观的历史,在传统与现代之辩的伦理文化探析中,揭示财富之于幸福伦理的多重维度,为现代人自我完善的幸福追求和自由选择提供一种可能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富 幸福 伦理 精神
下载PDF
西方主体性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及其困境 被引量:2
9
作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内在和谐,虽为人的存在注入了生命活力,但由于尼采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及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致使他的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陷入反理性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挣脱了传统制约的现代西方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为西方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人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从而使现代西方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时代 主体性 理性 强力意志 和谐
下载PDF
生态伦理对“现代性”道德的超越 被引量:5
10
作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伦理探究中,生态伦理要么镶嵌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内成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要么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被指责为个体牺牲自己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生态伦理只...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伦理探究中,生态伦理要么镶嵌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内成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要么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被指责为个体牺牲自己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生态伦理只有超越"现代性"道德,才能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互为补充,获得自身的历史合法性及其深层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性”道德 生态伦理
原文传递
乌托邦的历史演进及其困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彦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4-28,33,共6页
“乌托邦”(u 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作为人的内在自由的集中体现和人之为人的... “乌托邦”(u 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作为人的内在自由的集中体现和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乌托邦观念是根植于人的真实本性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然而,中西方社会乌托邦观念的历史演进都表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使乌托邦面临一种“现代性”困境,遮蔽了乌托邦的内在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终极性 现代性
下载PDF
超越“手段王国”的幸福伦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5,共5页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刺激和推动下,人们的物质欲求由手段遮蔽目的,使人的幸福追求系于"手段王国"中,沦为不断递进的欲望或幻觉。现代人需要激发自身的道德超越性,在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道路上,沿着作为"目的"的幸福伦理指向,通过关注和敬畏生命,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走向幸福的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手段王国 目的 超越
下载PDF
数字永生虚拟人的主体问题及其伦理向度
13
作者 王明迪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数字永生”是指基于个人信息数据创建具有个体特征的虚拟人,将其作为人的数字化身接替人实现“永生”。虚拟人是否具有主体性是数字永生得以成立的前提。文章考察了数字永生的三种形态,针对虚拟人是否具有主体性的立场,分别从数字身... “数字永生”是指基于个人信息数据创建具有个体特征的虚拟人,将其作为人的数字化身接替人实现“永生”。虚拟人是否具有主体性是数字永生得以成立的前提。文章考察了数字永生的三种形态,针对虚拟人是否具有主体性的立场,分别从数字身份、虚拟意识与虚拟人格三个方面论证虚拟人无法具备主体性,不能帮助人实现永生。尽管如此,数字永生仍有其伦理价值,在情感疗愈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宏观上还会影响死亡伦理观的发展趋势。对虚拟人主体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人们理解数字永生的实质,正确看待数字永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永生 虚拟人 聊天机器人 主体性 情感价值
原文传递
生命共同体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考量
14
作者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西方伦理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隐含着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经过“现代性”的建构,确立了“控制自然”的西方伦理话语,预制出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间无法统一的生态伦理困境。我国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缺少一些实际的治理... 西方伦理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隐含着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经过“现代性”的建构,确立了“控制自然”的西方伦理话语,预制出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间无法统一的生态伦理困境。我国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缺少一些实际的治理现代化经验;但在解决生态危机这一问题上,拥有丰富的伦理文化传统资源,经过“现代性”的自主重构,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伦理考量,形成符合中国伦理文化特征的生态伦理观念、原则和实践方式。在“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伦理文化语境视野下,生态伦理不再是处于割裂状态的两难选择,而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有机整体,遵守生态道德规范,遵循生态正义,养成生态德性,达到尊重自然与完善人自身的内在统一,为文明的顺利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和伦理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自然 生命共同体 生态伦理
下载PDF
从“孔颜之乐”看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 被引量:4
15
作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9-15,共7页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道德 幸福 宋明理学 中国伦理文化
下载PDF
笛卡尔基于“我思”的道德哲学探究
16
作者 李阳熠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9,共7页
笛卡尔的道德哲学是他的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是最高等级的智慧,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究。虽然笛卡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伦理学专著,但从他散见的伦理表达中也能窥探到从“我思”出发,将人看作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在突出理性... 笛卡尔的道德哲学是他的整个科学知识之树的顶端,是最高等级的智慧,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究。虽然笛卡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伦理学专著,但从他散见的伦理表达中也能窥探到从“我思”出发,将人看作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在突出理性能力的同时,也重视经验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链条。在第一哲学中,凭借理性就能够得到“我思”这个确定无疑的观念,但在道德哲学领域,无法仅凭抽象的思辨得到确定无疑的准则,需要理性和经验共同发挥作用。对此,笛卡尔设立了临时行为准则作为过渡,使人们能够获得和领悟道德领域的真理性认识,为人们追求自由、获得幸福,提供充分的道德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我思” 道德哲学 自由意志
下载PDF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爽 官爽 《黑龙江科学》 2019年第5期23-25,共3页
介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提出构建全方位的生态德育体系,构筑多元化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打造立体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策。希望能够引导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介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提出构建全方位的生态德育体系,构筑多元化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打造立体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策。希望能够引导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对策
下载PDF
我国“内生现代性”话语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玖林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3,共7页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现代性 外缘现代性 话语建构 现代性
下载PDF
康德从自由意志到自律行为的道德生成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郝思萌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3-48,共6页
作为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意志被认为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前提,是人约束自身,为自身立法的内在根据。没有自由意志,就不可能形成自愿自觉遵守规范的道德意识。康德正是通过自由意志为自身行为立法,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追求作为... 作为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意志被认为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前提,是人约束自身,为自身立法的内在根据。没有自由意志,就不可能形成自愿自觉遵守规范的道德意识。康德正是通过自由意志为自身行为立法,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追求作为至善的善良意志,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普遍遵守的道德律,产生符合人自身的道德自律的行为,使真实的自由成为可能。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及其自律行为的道德生成,扭转了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为人们生活中的自主选择,规范自身的行为,确立现代道德价值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善良意志 自律
下载PDF
生态伦理思想的幸福之维 被引量:3
20
作者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2,254,共9页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幸福 环境美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