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丹参酮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冯金红 郑婷 +5 位作者 侯召华 吕翠 王泉博 魏云波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0-33,共4页
目的 研究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机制,为隐丹参酮治疗肿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肺癌细胞株A549、前列腺癌细胞株PC-3,透明卵巢癌ES-2细胞5种... 目的 研究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机制,为隐丹参酮治疗肿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肺癌细胞株A549、前列腺癌细胞株PC-3,透明卵巢癌ES-2细胞5种肿瘤细胞。将不同浓度梯度的隐丹参酮(200、40、8、1.6、0.32μg/mL)分别与5种肿瘤细胞共培养48 h,采用MTT实验评价隐丹参酮的抗肿瘤活性。选取在抗肿瘤活性最强的细胞,采用流式分析其细胞周期的转变,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情况。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评价隐丹参酮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及其对磷酸化的VEGFR1、VEGFR2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 在5种肿瘤细胞中,隐丹参酮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抗肿瘤活性最强。细胞周期分析的结果显示隐丹参酮主要能阻断MDA-MB-231细胞于G0/G1期,隐丹参酮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侵袭(P〈0.01),且在不同浓度的隐丹参酮处理下,其抑制侵袭的能力呈浓度依赖性(P〈0.01)。隐丹参酮能抑制血管生成,此外隐丹参酮能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R1、VEGFR2的磷酸化水平。特别是在10μM和20μM浓度下,其抑制活性更为显著。结论 隐丹参酮具有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的活性,可望成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抗肿瘤 抗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