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尿素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锦丽 +2 位作者 刘洋 李广平 刘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尿素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2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DCM合并心衰患者163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113例和房...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尿素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2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DCM合并心衰患者163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113例和房颤组50例,记录临床资料及血生化、心电图、心脏超声,采用Spearman分析血尿素与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的相关性,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素与房颤的关系。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63.84±10.00)岁vs(58.87±13.01)岁,P=0.017]、血尿素[7.50(6.18,10.48)mmol/L vs 6.60(5.30,8.70)mmol/L,P=0.010]和校正的QT间期[484.50(475.43,509.08)ms vs471.68(433.05,507.02)ms,P=0.034]显著升高。调整混杂因素后,血尿素以连续性变量分析中,血尿素与房颤显著相关(OR=1.206,95%CI:1.013~1.436,P=0.035);血尿素以分类变量分析中,血尿素≥6.80mmol/L预测房颤的OR值为4.524(95%CI:1.197~17.099,P=0.026)。在LVEF<40%患者中,调整混杂因素后,血尿素作为连续性变量预测房颤的OR值为1.268(95%CI:1.032~1.557,P=0.024),血尿素≥6.80mmol/L作为分类变量预测房颤的OR值为6.329(95%CI:1.290~31.036,P=0.023)。在LVEF≥40%患者中,血尿素与房颤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尿素与LAD显著相关(r=0.200,P=0.019)。结论 DCM心衰患者血尿素与房颤显著相关,特别是LVEF下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力衰竭 尿素 心房颤动 肾小球滤过率 预测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牛红霞 胡奕然 +6 位作者 华伟 顾敏 陈旭华 蔡敏思 刘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93-398,共6页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传统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各种原因导致传统左心室导线无法植入或植入...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传统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各种原因导致传统左心室导线无法植入或植入失败改行希浦系统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并就3个月时随访结果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9例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患者中,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33.3%),余6例患者中4例(4/6,66.7%)成功施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并纠正左束支阻滞4例(66.7%),2例患者改行外科小切口左心室心外膜起搏。3例HBP患者术中平均希氏束起搏纠正左束支阻滞阈值为(2.03±0.42)V/1.0 ms,随访3个月时阈值为(2.00±0.35)V/1.0 ms。4例LBBAP患者术中平均左束支起搏阈值为(0.75±0.25)V/0.4 ms,随访3个月阈值为(0.63±0.10)V/0.4 ms。希浦系统患者QRS时限由术前(175.7±13.5)ms缩短至(125.4±9.6)ms(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31.7%±6.6%提高至41.0%±6.4%(P=0.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71.0±6.9)mm降为(63.0±7.4)mm(P=0.001);6 min步行距离由术前的(306.6±32.5)m提高至(391.9±69.8)m(P<0.001)。结论希浦系统起搏能够纠正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电学失同步,短期改善心功能效果显著,可作为传统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CRT适应证心力衰竭患者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心脏电生理和起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华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5期480-484,共5页
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智能研究对于精准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效率十分重要。作者将以心脏电生理和起搏领域为切入点,对智能算法在协助临床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进... 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智能研究对于精准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效率十分重要。作者将以心脏电生理和起搏领域为切入点,对智能算法在协助临床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下载PDF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9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顾敏 华伟 +7 位作者 陈柯萍 牛红霞 陈旭华 翟琳 胡奕然 刘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1-776,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09~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7±...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09~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7±25)岁。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导线类型、导线植入成功率、术中起搏参数等。术后3个月和6个月常规随访,以后每6~12个月随访。测试起搏阈值、感知及导线阻抗等参数,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患者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为双上腔静脉,其中1例患者因右侧锁骨下静脉闭塞,被迫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另1例患者因右锁骨下静脉留置深静脉管,选择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术中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室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房单腔起搏器;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室单腔起搏器。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2周发现心室导线脱位,选择经右侧重新植入,其余患者未见并发症。随访中位时间1.8(1.1,4.3)年,随访期间心房、心室导线参数稳定。结论: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房、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均存在一定难度,短期内存在导线脱位风险,但远期导线参数稳定。双上腔静脉患者应避免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导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左上腔静脉 起搏器 电极导线 脱位
下载PDF
帕金森病行左侧脑深部电刺激术患者合并窦性停搏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蔡迟 华伟 +3 位作者 刘曦 牛红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第5期466-467,共2页
患者男性,69岁,因“发作性黑矇3年,加重2个月”入院。帕金森病史9年余,2年前行左侧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1年来多次24 h动态心电图示间歇性窦性停搏,RR长间歇。最长RR间歇4.7 s。本例预期起搏比例较低,传统起搏器与DBS同时工作存在... 患者男性,69岁,因“发作性黑矇3年,加重2个月”入院。帕金森病史9年余,2年前行左侧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1年来多次24 h动态心电图示间歇性窦性停搏,RR长间歇。最长RR间歇4.7 s。本例预期起搏比例较低,传统起搏器与DBS同时工作存在相互干扰的风险,故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术后无相互干扰,心电图示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无导线起搏器 窦性停搏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原文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蔡迟 王靖 +5 位作者 黄灏 孙旭 华伟 楚建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9-464,共6页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94)及非青年组(45岁<年龄≤60岁,n=264),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心房扑动和(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持续时间大于30 s定义为房颤复发。结果:青年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39.7±4.8)岁,男性76例(80.9%)。青年组与非青年组相比房颤病程较短[(15.8±15.6)个月vs(.27.5±34.0)个月,P=0.001],CHA2DS2-VASc评分[(0.74±0.83)分vs(.1.19±1.07)分,P<0.001]和HAS-BLED评分[(0.40±0.54)分vs.(0.63±0.65)分,P=0.002]更低,左心房内径更小[(38.2±5.6)mm vs(.40.0±5.4)mm,P=0.006],合并心房扑动比例较高,而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较低(P<0.05)。青年组患者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比例较高,而左心房后壁BOX线性消融比例较低(P<0.05)。青年组与非青年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vs.2.7%,P=0.513)。平均随访(26.5±10.9)个月,青年组房颤单次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87.2%vs.75.0%,P=0.030)。青年组中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1%vs.85.7%,P=0.754)。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成功率较高,且青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青年 临床特点 疗效
下载PDF
体表12导联心电图指标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6期540-543,共4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用于治疗对药物优化反应不佳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许多研究已证实心电图可预测CRT反应性,如PR间期、QRS波时限、碎裂QRS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影响CRT治疗效果;CRT反应性同样会受到心房颤动的影响,心...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用于治疗对药物优化反应不佳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许多研究已证实心电图可预测CRT反应性,如PR间期、QRS波时限、碎裂QRS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影响CRT治疗效果;CRT反应性同样会受到心房颤动的影响,心房颤动CRT患者接受房室结消融可能更能获益;其他的指标还包括QRS面积、Selvester QRS积分、QTc、TpTe和T波电交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综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反应性 心电图
原文传递
扩张型心肌病与心律失常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彤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78-80,共3页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其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合并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心脏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1,2]。近年来,扩...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其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合并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心脏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1,2]。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遗传学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越来越受到广大心血管医生的关注。遗传因素、感染、饮酒、中毒和炎症疾病(血管炎)等都可以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用这些原因解释疾病的发生[3]。据报道,西方人群中25%~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2,3],家族史中存在早发心脏性猝死、传导系统疾病或骨骼肌病变的患者往往容易合并扩张型心肌病,这种心肌病的发生多与细胞骨架、肌节蛋白/Z-带、核膜和闰盘蛋白基因突变有关,大多数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4]。当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MNA[5]、EMD、SCN5A[6]等基因突变时就容易发生传导系统疾病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时常存在钠通道基因SCN5A和层黏连蛋白A/C基因突变[7]。某些线粒体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血色沉着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蒽环类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化疗药物以及营养缺乏(硫胺素)等非家族性因素都和扩张型心肌病发生有关[4]。临床上,扩张型心肌病可表现出多种心律失常,甚至出现致命性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性猝死;另一方面,持续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又可导致心肌病或加重原有的心功能不全。本文将阐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室性心律失常 原发性心肌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C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更换术中召回除颤导线的参数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牛红霞 蔡敏思 +7 位作者 申玉静 陈柯萍 任晓庆 侯翠红 樊晓寒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18-321,共4页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 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 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 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 P<0.01)。 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除颤导线 导线故障 起搏参数
原文传递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使用27年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奕然 华伟 +5 位作者 顾敏 陈旭华 丁立刚 牛红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5期451-452,共2页
患者男性,57岁,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27年,电池耗竭半月"入院。患者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右室心尖部长期依赖性起搏达27年之久。此外,行起搏器更换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并未显示心功能下降。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腔起搏器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脉冲发生器 电池电量
原文传递
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严重房室阻滞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华伟 +6 位作者 李小平 牛红霞 陈旭华 顾敏 胡奕然 蔡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探索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严重房室阻滞(AVB)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律失常中心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且出院诊断为HCM的患者126例,男性71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7... 目的:探索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严重房室阻滞(AVB)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律失常中心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且出院诊断为HCM的患者126例,男性71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7.02±14.93)岁。根据是否有高度及以上AVB,将患者分为严重AVB组(28例)和非严重AVB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M患者发生严重AVB的影响因素。结果:126例患者中,103例植入起搏器,22例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例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非严重AVB组患者年龄(58.0±13.2)岁,女性45例(45.9%);严重AVB患者年龄(53.5±19.8)岁,女性10例(35.7%)。非严重AVB组与严重AVB组比较,心房颤动比例、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使用率显著升高,而糖尿病比例显著降低、QRS时限明显缩短(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OR=5.023,95%CI:1.452~17.382,P=0.011)是HCM患者发生严重AVB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HCM患者中,糖尿病是发生严重AVB的显著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房室阻滞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糖尿病 QRS时限
下载PDF
回顾性分析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孙志军 杨汪洋 +4 位作者 邸北冰 公绪合 杨延坤 彭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其中男40例(5...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其中男40例(52.6%,40/76),年龄(62.1±14.4)岁;同期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经晕厥相关的系统性检查且未植入ICM患者92例(ICM未植入组),其中男60例(65.2%,60/92),年龄(63.8±11.9)岁。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22年7月,记录晕厥事件并分析病因,采取相应治疗。结果ICM未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1例,确诊率为1.1%(1/92);ICM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共30例,确诊率为39.5%(30/76),明显高于ICM未植入组患者(39.5%对1.1%,P<0.001)。22例(28.9%,22/76)患者因ICM监测结果而改变了治疗策略:13例(17.1%,13/76)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2.6%,2/76)患者接受射频消融,分别有2例(2.6%,2/76)和4例(5.3%,4/76)患者开始抗凝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例(1.3%,1/76)非心律失常病因患者接受抗癫痫治疗。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植入ICM后可以显著提高晕厥病因的诊断率,尤其对反复晕厥患者有助于排除心脏性晕厥,因此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及时得到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不明原因
原文传递
急性肺栓塞伴晕厥患者心电图Brugada波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彤 +2 位作者 于书雨 许纲 李广平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7年第1期57-58,共2页
心电图出现Brugada波且伴晕厥的患者,常常被怀疑为Brugada综合征。在一定的条件或因素的作用下,平素无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及临床表现者新出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和临床症状而被识别、被诊断,随之还可能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引发室颤... 心电图出现Brugada波且伴晕厥的患者,常常被怀疑为Brugada综合征。在一定的条件或因素的作用下,平素无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及临床表现者新出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和临床症状而被识别、被诊断,随之还可能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引发室颤与心脏性猝死,称为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波 心电图表现 急性肺栓塞 BRUGADA综合征 患者 晕厥 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原文传递
脉冲发生器更换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参数单中心分析
14
作者 牛红霞 +7 位作者 蔡敏思 申玉静 陈柯萍 任晓庆 侯翠红 樊晓寒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4-598,共5页
目的:评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更换脉冲发生器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参数。方法:研究入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的患者。比较首次植... 目的:评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更换脉冲发生器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参数。方法:研究入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的患者。比较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时的经静脉除颤导线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结果:共308例患者成功施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男性205例,平均年龄(59.05±14.45)岁,脉冲发生器使用时间为68.0(54.2~83.3)个月。除6例除颤导线因绝缘层破裂或不完全断裂而追加了新导线外,302例(98.1%)均继续应用原除颤导线。应用原除颤导线的302例患者除颤导线的起搏阈值首次植入时为(0.71±0.49)V/0.50 ms,更换时升高至(1.01±0.88)V/0.50 ms,R波感知振幅由首次植入时(15.38±6.46)mV下降至(12.13±6.48)mV,阻抗由首次植入时(867.66±318.21)Ω降低至(702.05±260.87)Ω,P均<0.001。以导线固定方式进行分组,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阈值在首次植入时[(0.93±0.84)V/0.50 ms vs.(0.64±0.25)V/0.50 ms,P=0.008]和更换时[(1.15±0.98)V/0.50 ms vs(.0.90±0.72)V/0.50 ms,P=0.036]均略高于被动固定导线组。两组在更换时的起搏阈值均表现为升高趋势,增幅为0.2 V/0.50 ms,但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阈值变化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228)。结论:98%的除颤导线在平均应用5.67年后仍参数良好,数值变化幅度小,脉冲发生器更换时可继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导线 起搏阈值 参数 稳定性
下载PDF
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樊翀 +2 位作者 梁雪 李广平 刘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探讨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住院治疗的患者138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88例和阵发性房颤组50例。抽取外周血... 目的探讨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住院治疗的患者138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88例和阵发性房颤组50例。抽取外周血并提取DNA,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量白细胞端粒长度,标化为端粒/单基因比值,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心力衰竭、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0)。阵发性房颤组白细胞端粒较非房颤组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8(0.11,0.71)vs 0.20(0.06,0.46),P=0.1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1.498,95%CI:0.924~2.426,P=0.100),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等混杂变量后,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0.960,95%CI:0.124~7.404,P=0.970)。结论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发病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白细胞 端粒 心房颤动 聚合酶链反应 人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植入3 T磁共振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一例
16
作者 华伟 刘曦 +4 位作者 陈旭华 井然 牛红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606-606,共1页
国内植入的1.5 T磁共振成像(MRI)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虽然解决了起搏器术后患者无法做MRI的问题,但随着影像质量要求的提高,对3 T MRI扫描兼容起搏器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现报道国内率先植入3 T磁共振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的病例1例。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磁共振 兼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