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内肋扭曲管换热与流阻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定标 谷帆江 +4 位作者 向飒 邓静 郑梦欣 董桢 喜迎 《压力容器》 2016年第2期25-29,共5页
将两种现行的热流强化换热技术结合起来,提出螺旋内肋扭曲管这一新型强化换热管,利用ANSYS ICEM CFD对该强化换热管进行网格划分和网格独立性考核,利用Fluent分析比较了螺旋内肋扭曲管、扭曲管和圆管3种换热管的雷诺数Re在2300~50000范... 将两种现行的热流强化换热技术结合起来,提出螺旋内肋扭曲管这一新型强化换热管,利用ANSYS ICEM CFD对该强化换热管进行网格划分和网格独立性考核,利用Fluent分析比较了螺旋内肋扭曲管、扭曲管和圆管3种换热管的雷诺数Re在2300~50000范围内的换热和流阻性能,得出其努赛尔数Nu、阻力系数f、等泵功准则下综合评价指标PEC及热势容差-火积耗散ΔE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螺旋内肋扭曲管具有优于扭曲管的综合换热性能,具有较好的研发潜力和较高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内肋扭曲管 强化换热 流动阻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螺旋缠绕波节管传热与流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定标 邓靜 +3 位作者 灿灿 喜迎 董桢 谷帆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94-2000,共7页
以水为工质,对螺旋缠绕波节管湍流状态下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其强化换热的机理,并分析了波节深度H与波节间距P对其传热与流动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螺旋缠绕波节管的综合换热性能优于螺旋缠绕光管;流体在管内... 以水为工质,对螺旋缠绕波节管湍流状态下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其强化换热的机理,并分析了波节深度H与波节间距P对其传热与流动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螺旋缠绕波节管的综合换热性能优于螺旋缠绕光管;流体在管内做螺旋运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在垂直流体主流方向上产生二次流;管横截面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使流体在波节内产生沿流体主流方向上的回流,它们对流体边界层产生很强的破坏作用,使湍流程度增强,对换热有较好的强化作用;随着波节深度H的增大,Nu提高,f增大,综合传热性能逐渐提高;随着波节间距P的减小,Nu提高,f降低,综合传热性能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缠绕波节管 强化换热 波节深度 波节间距
下载PDF
梭型凹凸板式换热器相变换热的优化研究
3
作者 王定标 喜迎 +2 位作者 韩勇 邓靜 董桢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0,共5页
针对梭型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的凹坑流道,采用ANSYS Workbench进行了相变换热优化研究.以综合传热性能因子PEC、Nu、f为共同的目标函数,研究了梭型凹坑半径R、梭型凹坑长度L、凹坑分布间距P等结构参数对梭型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相变换热... 针对梭型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的凹坑流道,采用ANSYS Workbench进行了相变换热优化研究.以综合传热性能因子PEC、Nu、f为共同的目标函数,研究了梭型凹坑半径R、梭型凹坑长度L、凹坑分布间距P等结构参数对梭型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相变换热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梭型凹坑处水蒸气的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平板处的水蒸气体积分数,说明梭型凹坑凸胞板对相变换热有着很好的强化作用,并且梭型凹坑流道的换热性能优于相应参数下圆形凹坑的换热性能.本研究中得到的最优结构R=3mm、L=5 mm、P=24 mm,此时对应的PEC=2.16、Nu=137.15、f=0.187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换热 优化设计 梭型 板式换热器
下载PDF
MACS系统在15万t/a白卡纸生产线应用
4
作者 李宜山 喜迎 梅俊杰 《华东纸业》 2012年第1期16-23,共8页
文章介绍了MACS系统15万t/a白卡纸生产线全流程DCS。电气传动检制,实现了一体化的控制网络。
关键词 MACS系统 DCS控制 电气传动控制
原文传递
MACS系统在超级置换蒸煮全流程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宜山 梅俊杰 喜迎 《华东纸业》 2012年第2期45-48,62,共5页
由于能耗和环境等问题,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已严重受阻。寻找节能环保型制浆技术是摆在我国浆纸工业面前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置换蒸煮系统(Displacement Digester Systems)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节能的间歇式制浆技术,由于... 由于能耗和环境等问题,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已严重受阻。寻找节能环保型制浆技术是摆在我国浆纸工业面前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置换蒸煮系统(Displacement Digester Systems)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节能的间歇式制浆技术,由于其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该技术已逐渐成为制浆蒸煮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该文在介绍置换蒸煮工艺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其蒸煮终点难以判断,提出了相应的检测和监控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换蒸煮 蒸煮终点 MA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