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徽因诗歌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北鸿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60-64,共5页
林徽因,三十年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因生活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从“飘忽途程中的美丽梦”而到“冷风吹起的记忆残片”的心理轨迹,以至给论者留下了“一个总走不出闺阁深院的,在粉红抑或枯黄的诗笺上低低倾诉的女诗人”的深刻印象。而她虽... 林徽因,三十年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因生活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从“飘忽途程中的美丽梦”而到“冷风吹起的记忆残片”的心理轨迹,以至给论者留下了“一个总走不出闺阁深院的,在粉红抑或枯黄的诗笺上低低倾诉的女诗人”的深刻印象。而她虽属新月派的一群,但在艺术上由于染上了中外象征诗风,采用了冷静具象、打破语言的习惯、形式与内在情绪契合等手法而显示出与众不同,是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徽因诗歌 新月派诗人 徐志摩 三十年代 女诗人 记忆 象征诗 意象 现代派 内在情绪
下载PDF
卞之琳早期诗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北鸿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72-75,共4页
卞之琳的早期诗是一个多棱晶体,众说纷纭。但有些论者仅仅注目于诗的表层,而对其深层透视不够。只有穿透它的表层,才会豁然发现其深层意蕴:契合着浓厚的古代佛道教文化意识与西方“世纪末情调”。
关键词 卞之琳 早期诗 世纪末情调 波德莱尔 马拉美 相对主义 佛道文化 深层意蕴 瓦雷里 鱼化石
下载PDF
香港文学概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北鸿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99-103,68,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香港文学依然没有新的气象,直到1927年,鲁迅去港演讲,才使香港文学界为之一震。随后即有《伴侣》等刊物及一批新文学家涌现。三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抗战开始后,香港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汇入了时代的大潮,一些...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香港文学依然没有新的气象,直到1927年,鲁迅去港演讲,才使香港文学界为之一震。随后即有《伴侣》等刊物及一批新文学家涌现。三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抗战开始后,香港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汇入了时代的大潮,一些内陆作家去港,更增添了香港文学的壮观景色。到五十年代,香港文学则逐渐与内陆文学断裂与隔绝,香港文学呈现出一种萎靡不振的文风。六十年代,香港与台湾同步崛起了现代派文学。七十年代,香港文学呈现了极端商化的都市特点。八十年代香港文学从主流上已走向生机勃勃,呈现出多元化繁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作家 八十年代 三十年代 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 香港文学 台湾 楼适夷 中篇小说 文艺通讯
下载PDF
台湾当代乡土派诗论
4
作者 张北鸿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65-68,共4页
在台湾.与现代派诗共同构成当代诗坛景观的是乡土派诗.它以其浓厚、执着的乡土精神、民族意识与创出的一条“比现实更现实、比现代更现代”的独特艺术手法而破人们惊异。该文试图对这一独特诗歌现象作一全面审视、剖析。
关键词 当代乡土 台湾地区 乡土精神 民族意识 艺术手法 现代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