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鹏帆 罗月 +5 位作者 顾思臻 陈侃俊 张玉丽 王雪莹 张励 窦丹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27-533,共7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白头翁汤的进一步研究及UC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白头翁汤中有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过TTD、Drugbank、...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白头翁汤的进一步研究及UC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白头翁汤中有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过TTD、Drugbank、Uniprot、DisGeNET数据库收集UC相关的靶点,使用R软件筛选出共同靶点,采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进一步采用cytoHubba构建蛋白互作(PPI)核心网络,最后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白头翁汤中共有42个有效成分,对应靶点655个,与UC疾病靶标映射后获得85个共同靶点,主要富集在50个生物过程和36条信号通路。[结论]白头翁汤可能通过VDR、BAX、TNF、NR3C1、ESR1、ADRA2A、SLC6A4、GPBAR1、HTR3A等多个靶点调控TLRs、NF-κB、NLRs、5-HT、AA等多个通路,进而对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系统进行干预,协同抑制UC引起的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网络药理学 溃疡性结肠炎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六郁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张励 窦丹波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6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六郁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给予六郁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副作... 目的:观察六郁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给予六郁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副作用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胃泌素(gastrin,GA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胃动素(motilin,MTL)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0%(87/100)]高于对照组[59.0%(59/100)](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L-6、TNF-α及GAS水平降低,MTL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下降或升高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郁汤治疗胃食管反流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炎性指标,提高胃动素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六郁汤 奥美拉唑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胃动素
下载PDF
基于胃强脾弱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励 窦丹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6期1253-1256,共4页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属于中医学“反酸”“嘈杂”“反胃”等范畴。综合分析历代文献和医家观点,胃强脾弱病机重点在于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从RGERD相关症状、发病机制出...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属于中医学“反酸”“嘈杂”“反胃”等范畴。综合分析历代文献和医家观点,胃强脾弱病机重点在于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从RGERD相关症状、发病机制出发,分析其中医证候及病机,认为脾弱是RGERD发病的基础,进而可以导致气滞、湿阻、郁火等各种情况,最终造成胃强脾弱的病机特点。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原则,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胃强脾弱 调和脾胃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苦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鹏帆 罗月 +5 位作者 顾思臻 陈侃俊 张玉丽 王雪莹 张励 窦丹波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10期178-185,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苦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苦参的进一步研究及UC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苦参中有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过TTD、Drugb...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苦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苦参的进一步研究及UC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苦参中有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过TTD、Drugbank、Uniprot、DisGeNET数据库收集UC相关的靶点,使用R软件筛选出共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关系,利用Cytoscape3.6.1软件中的"Network Analyzer"模块及cytoHubba App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苦参中共有82个有效成分,对应靶点973个,与UC疾病靶标映射后获得108个共同靶点,主要富集在116个生物过程和55条信号通路中。结论:苦参可能通过IL1B、IL6、IL10、EGFR、TP53、CTNNB1、CAT、TNF、ESR1等多个靶点调控HIF-1、TNF、NF-κB、FoxO、NLRs、PI3K-Akt、VEGF、AA等多个通路,进而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系统进行干预,抑制UC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溃疡性结肠炎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