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安春 张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5-727,共23页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作为典型区域呈献给读者。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南,沿闽浙近岸浅海一直延伸到台湾海峡中部,全长800km,宽约100km,面积约80000kc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的大小,实属我国乃至亚洲浅海规模最大(体积排第二)的楔式泥质沉积体和现代沉积区。该区中晚全新世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局部厚达40-80m,总体上呈近岸厚、向海方向逐渐变薄,一般在50-60m等深线、局部可达75m甚至90m等深线附近尖灭。该区泥质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大于90%),砂含量很低(小于10%),黏土和粉砂含量在泥质沉积区外缘急剧降低,而砂含量突然增加。沉积物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外侧与黏土-粉砂-砂(混合沉积)或泥质砂为界。粒度分布南北有一定差异,北段(长江口外至瓯江口外)近岸较粗外侧较细,近岸为黏土质粉砂,外侧为粉砂质黏土;而南段(自瓯江口至台湾海峡北部)则相反;深入台湾海峡中部的远端泥质沉积也较粗,为黏土质粉砂。现代沉积速率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至闽浙沿岸近海以及从近岸向外陆架方向逐渐降低,与地层厚度分布相一致。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尤其是冬季悬浮体的分布与沉积速率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是从长江口沿闽浙近海向南和从近岸向海输运的。矿物、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等均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老黄河对该区北部,台湾物质对南部有一定影响,闽浙沿岸河流在局部也有少量贡献。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约7.3ka BP以来持续高海面及相应的总体沉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沉积 形成机制 物质来源 气候记录 环境响应
下载PDF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喜停 李安春 +4 位作者 马志鑫 董江 张凯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7,共14页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别是在浅海环境。在浅海非稳态沉积环境内,物理再改造和生物扰动作用,导致硫酸盐还原带内生成的硫化物被再氧化,进而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浅海沉积过程容易受到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引起沉积速率的剧烈波动,导致有机质和活性铁输入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成岩系统的开放性和硫酸盐还原速率,最终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另外,沉积速率的改变还影响硫酸盐—甲烷转换带的迁移,造成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的相互转化,产生不同的硫同位素信号。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为研究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的形成及其硫同位素组成的约束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该区域有很好的沉积学研究基础,自生黄铁矿丰富、并且个别层位有生物气(甲烷为主)存在,是研究边缘海C⁃S⁃Fe循环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硫同位素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 沉积环境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EC2005孔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董江 李安春 +2 位作者 徐方建 黄朋 张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92-1303,共12页
为探讨东海内陆架17.3ka BP以来的重矿物含量变化及其物源指示意义,对东海内陆架南部泥质沉积中心EC2005孔的沉积重矿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0.063—0.25mm粒级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平均值为27.3%,变化范围为3.7%—89.6%,重... 为探讨东海内陆架17.3ka BP以来的重矿物含量变化及其物源指示意义,对东海内陆架南部泥质沉积中心EC2005孔的沉积重矿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0.063—0.25mm粒级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平均值为27.3%,变化范围为3.7%—89.6%,重矿物含量较高的部分均出现在自生黄铁矿富集的层位;(2)片状矿物、含铁氧化物、角闪石族矿物、绿帘石族矿物、白云石、辉石族矿物、变质矿物、蚀变矿物和自生黄铁矿占重矿物颗粒总数的96.0%以上,但其含量变化很大;(3)以重矿物分布特征为依据将岩心划分为Ⅰ—Ⅴ五个沉积层段,各层段对应的特征矿物分别为片状矿物、白云石、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和榍石。结合粒度、AMS14C年代及西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等数据对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17.3ka BP以来,EC2005孔沉积物源主要是长江,其次还可能受到瓯江等浙江沿岸河流所输运物质的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物源 EC2005孔 东海内陆架
下载PDF
Recent sedimentary records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ner shelf and thei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被引量:6
4
作者 ZHANG Kaidi LI Anchun +2 位作者 ZHANG Jin LU Jian WANG Hongl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537-1555,共19页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is a unique area for the study of land-sea interaction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 because it receives a large amount of terrestrial material inputs. In recent decades, human ac...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is a unique area for the study of land-sea interaction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 because it receives a large amount of terrestrial material inputs. In recent decades, human activitie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ve greatly aff ected river discharges into the sea. However, changes in the deposition process caused by these factors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re unclear. We collected eight short sediment core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inner shelf(ECSIS) using a box core sampler in 2012 and 2015. The grainsize, 2 10 Pb, and 1 37 Cs of these core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deposition history since the 1950 s, and to reveal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s on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EC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diment grain size became finer after 1969, turned coarser after 1987, and then further coarser since 2003, corresponding well to the three steps of sediment load drop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particularly the closure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Simultaneously, the East Asian Monsoon influenced the deposition process in the ECSIS by changing the intensity of coastal currents. Mean grain size variations in the fine-grained population(divided by grain size vs. 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 coincided with that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and reflected its weakness in 1987. Abrupt changes in sediment grain size over a short time scale in these sediment cores were generally caused by floods and typhoons. Spectral analyses of the sediment cores showed periodicities of 10–11 and 20–22 years, corresponding to the periodicity of solar activity(Schwabe cycle and Hale cycle). Mean grain size time series also displayed a 3–8 year periodicity corresponding to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 periodic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inner shelf grain size sedimentary records human activities environmental change
下载PDF
山东省栖霞牙山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宗珠 张贺 +4 位作者 田元 邓声贵 张凯 王淑杰 高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103,共7页
栖霞牙山地区地处华北地台东部,对该区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体所作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岩石为钙碱性偏铝质岩石;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Y;K/Rb比值为295.34388.88,Rb/S... 栖霞牙山地区地处华北地台东部,对该区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体所作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岩石为钙碱性偏铝质岩石;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Y;K/Rb比值为295.34388.88,Rb/Sr比值为0.210.29;稀土元素蛛网图表现为较平滑的具微弱负Eu异常向右陡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LREE/∑HREE为9.1412.22,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好。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牙山花岗闪长岩体为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诱发的地幔柱活动,造成地幔底辟,引起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壳幔混合岩浆并进一步侵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 花岗闪长岩 岩石地球化学 成因
下载PDF
东海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凯 李安春 +1 位作者 董江 张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2-911,共10页
为进一步明确东海陆架区的沉积物物源及水动力环境,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进行了鉴定分析。研究区共鉴定出49种重矿物、8种轻矿物。根据碎屑矿物的组合分布结合矿物形态特征,将东海陆架区划分为三个矿物区,内陆架矿物区、外陆架... 为进一步明确东海陆架区的沉积物物源及水动力环境,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进行了鉴定分析。研究区共鉴定出49种重矿物、8种轻矿物。根据碎屑矿物的组合分布结合矿物形态特征,将东海陆架区划分为三个矿物区,内陆架矿物区、外陆架矿物区及虎皮礁矿物区。内陆架矿物区,动力分选是影响碎屑矿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物质来源相对单一,碎屑矿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长江物质,闽浙沿岸近岸河流的输入,人类活动也对该区的矿物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外陆架矿物区,重矿物分布的主控因素是长期的分选作用,主要是长江物质经后期改造形成,现代长江物质可从内陆架中北部扩散至124.5°E左右,此外外陆架东南部地形的变化也对碎屑矿物的分布起到一定控制作用;虎皮礁矿物区,有来自黄河、长江、火山物质的多重影响,且水动力环境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表层 沉积物 碎屑矿物 物源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东海陆架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凯 李安春 +1 位作者 卢健 张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6-257,共12页
对东海陆架6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测试,并结合重矿物鉴定和粒度分析数据讨论了其磁学特征、影响因素和物源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磁赤铁矿和赤铁矿。这一结果与碎屑矿物... 对东海陆架6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测试,并结合重矿物鉴定和粒度分析数据讨论了其磁学特征、影响因素和物源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磁赤铁矿和赤铁矿。这一结果与碎屑矿物镜下鉴定结果一致。根据磁学参数S–300(-300m T磁场下饱和等温剩磁的矫顽参数)、SIRM/χ(饱和等温剩磁与磁化率之比)及SIRM(饱和等温剩磁),将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架及研究区东北部的细粒沉积区,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亚铁磁性矿物所占比例较小,磁性矿物颗粒细;第二类分布在中外陆架,磁性矿物含量低,亚铁磁性矿物比例相对较高,磁性矿物颗粒粗;第三类沉积物分布在研究区东部部分站位,磁性矿物含量高,亚铁磁性矿物含量也高,磁性矿物颗粒粗。沉积物整体的粒度粗细控制了磁性矿物颗粒的大小,且在以现代细粒沉积物为主的第一类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与粉砂、黏土含量成正相关关系。S–100-SIRM(-100m T磁场下饱和等温剩磁的矫顽参数-饱和等温剩磁)散点图显示,东海陆架大部分区域沉积物磁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一致,表明物质来源于长江;研究区东北部受到黄海沿岸流搬运来的黄河物质的影响磁学性质呈现出黄河物质特征;闽浙沿岸部分站位受到人类活动及瓯江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表层沉积物 磁学特征 物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