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区坡面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44
1
作者 郑纪勇 邵明安 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56,共4页
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坡地土壤入渗产流和抗侵蚀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径流小区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在坡面的空间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坡地的降雨入渗产流产沙规律。借助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采用1m网格布点法对神... 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坡地土壤入渗产流和抗侵蚀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径流小区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在坡面的空间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坡地的降雨入渗产流产沙规律。借助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采用1m网格布点法对神木六道沟流域41m×5m径流小区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坡面空间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容重沿坡面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经地质统计学分析土壤容重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和自相关特征,自相关特征长度为7.6m。(2)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坡面的变化也不具备明显规律,Ks和lnKs在坡面的变异经地统计学分析均不具有空间结构特征,属于纯随机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坡面表层 土壤容重 饱和导水率 空间变异特征
下载PDF
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3
2
作者 李世清 邵明安 +2 位作者 李紫燕 伍维模 兴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2031-2039,共9页
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 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这些方程中的参数,如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粒重等均表征着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其中灌浆速率主要由遗传控制,灌浆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从现有文献看,灌浆速率是决定籽粒重量的关键性参数,而灌浆持续期与籽粒重量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小麦开花时有相当数量的贮藏性物质以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形式贮藏在叶片、茎鞘和茎秆中,在籽粒灌浆期间分解并向籽粒转移,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达1/3以上,描述物质转移的指标包括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小麦遗传特性、养分供应水平和气候条件均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的物质转移,如杂种小麦的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明显高于亲本,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灌浆期间受到干旱胁迫时,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增加;环境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氮素)状况对小麦灌浆过程及相关参数有显著影响。过去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特性 物质转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97
3
作者 兴昌 邵明安 +1 位作者 黄占斌 卢宗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38-1044,共7页
利用 5~ 6a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资料 ,研究 1 7种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9种作物、4种草地和 4种草灌间作小区年平均径流量为 2 7773、1 80 2 8和 1 31 4 9m3/ km2 · a,比相应裸地减少 2 7.5%、51 .1 %和6... 利用 5~ 6a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资料 ,研究 1 7种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9种作物、4种草地和 4种草灌间作小区年平均径流量为 2 7773、1 80 2 8和 1 31 4 9m3/ km2 · a,比相应裸地减少 2 7.5%、51 .1 %和64.3% ;侵蚀模数为 1 71 6、1 0 2 1和 81 2 t/ km2 · a,减少 73.0 %、92 .8%和 94 .3% ;全氮富集率为 1 .65、2 .4 8和 2 .59,比裸地增加 1 3.8%~ 1 1 4 % ;年平均土壤氮素流失量为 1 4 58、1 2 52、382 9和 966kg/ km2· a。 2植被通过调节径流流速来间接影响泥沙全氮富集 ,土壤侵蚀模数愈大 ,泥沙全氮富集率愈小。 3土壤氮素流失方程 SN=( 55.56-4 .87ln SL)· SL·TN ,可定量预测土壤氮素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侵蚀 氮素流失
下载PDF
不同植被覆盖度对流域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87
4
作者 兴昌 刘国彬 付会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6-19,共4页
以 8 .2 7km2 纸坊沟流域 1∶ 40 0比例模型为研究对象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 ,模拟天然降雨 (降雨强度 2 mm/ min,历时30 min) ,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流域氮素流失的影响 ,揭示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 .研究表明 :当流域植被覆盖度... 以 8 .2 7km2 纸坊沟流域 1∶ 40 0比例模型为研究对象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 ,模拟天然降雨 (降雨强度 2 mm/ min,历时30 min) ,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流域氮素流失的影响 ,揭示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 .研究表明 :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 60 %、40 %、2 0 %和 0 %时 ,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分别为 87.0 8、44.31、2 5.1 6和 1 3.71 kg/ km2 ;硝态氮流失量分别为 85.50、74.0 5、63.95和 56.2 3kg/ km2 ;而流域有机质流失量为 1 5.67、2 4 .0 2、44.68和 1 64.87;全氮流失量为 0 .81、1 .1 8、1 .98和7.51 t/ km2 .产流过程中径流及泥沙中氮素含量随产流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而流失累积量呈逐渐增大趋势 .植被覆盖虽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全氮的流失 ,却能增加土壤矿质氮的流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模型 植被覆盖度 氮素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被引量:121
5
作者 邱莉萍 兴昌 晋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4-372,共9页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大级别土壤团聚体、特征微团聚体的数量,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特征微团聚体CF0.01较无肥对照土壤有显著增加。长期培肥增强了土壤化学、生物性质的“微域”变异性。相同培肥措施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除厩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外,其它各培肥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在<0.01mm级别特征微团聚体中含量高、活性大。相同级别团聚体和特征微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不同培肥土壤间基本表现出施厩肥处理>施秸秆处理>施化肥处理>对照的规律性。将团聚体的含量和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在团聚体中的丰度结合考虑,发现>5mm级别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结果充分地显示着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管理措施下变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培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团聚体 特征微团聚体
下载PDF
坡地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 被引量:86
6
作者 兴昌 邵明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坡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表现为两种形式 ,溶解于径流中的矿质氮随径流液流失 ,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以有机质形式存在的氮素。坡地土壤氮素流失过程实际上是表层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的过程 ,土壤氮素流失的多少主要受相... 坡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表现为两种形式 ,溶解于径流中的矿质氮随径流液流失 ,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以有机质形式存在的氮素。坡地土壤氮素流失过程实际上是表层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的过程 ,土壤氮素流失的多少主要受相互作用的限制。从分析土壤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入手 ,分析了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过程及机理 ,并对相互作用模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降雨径流 坡地 土壤养分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试验研究 被引量:99
7
作者 陈洪松 邵明安 +1 位作者 兴昌 王克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8,共4页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植被类型、降雨强度、地表结皮、覆盖杂草等对荒草地和裸地降雨入渗、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因降雨易产生地表结皮,产流时间主要取决于降雨强度,两者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描述,达显著水平;荒草地由于植被覆...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植被类型、降雨强度、地表结皮、覆盖杂草等对荒草地和裸地降雨入渗、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因降雨易产生地表结皮,产流时间主要取决于降雨强度,两者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描述,达显著水平;荒草地由于植被覆盖度较高,产流时间主要取决于土壤初始含水量,两者的关系可用线性公式描述,达极显著水平;与裸地相比,荒草地能延缓产流,并有效拦蓄径流;裸地形成地表结皮后,产流提前,平均入渗率降低,但坡面覆盖杂草(尤其是坡中下部覆盖杂草)能有效拦蓄径流、延缓产流、增加入渗,并促进土壤水分向深层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野外模拟 产流 降雨条件 试验研究 坡面 降雨强度 显著水平 植被覆盖度 初始含水量 降雨试验 植被类型 结皮 地表 裸地 杂草 幂函数 入渗率 草地 时间 土壤 延缓 径流 拦蓄 水分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群落生物量及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85
8
作者 杜峰 梁宗锁 +2 位作者 徐学选 山仑 兴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3-1683,共11页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长特性的测定,分析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过程、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探讨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对土壤养分的作用效应,并利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养分对群落生物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除速效磷外,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NO3-N、NH4-N和速效钾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步调基本一致。(2)从撂荒年限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0~20、20~40cm土壤层NO3-N含量与撂荒年限相关显著,说明演替过程中有机质、速效磷和NO3-N有较为明显的植被土壤效应,而其它土壤养分与撂荒年限相关不显著,不能排除演替初始条件和植物暂时固定的影响;从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群落生物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NO3-N、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正效应,而对NH4-N具有负效应,但都不显著。(3)通径分析说明撂荒年限、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土壤水分变异量对生物量表现为正的直接作用,其中以撂荒年限和土壤水分波动量作用较大,土壤养分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以土壤全氮最大,全钾和速效钾影响较小;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盖度和群落组成种的生态学特性造成的(撂荒年限较大的直接作用),其次是由于撂荒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波动造成的(撂荒年限通过土壤水分的间接负作用)。(4)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植物根系生物量呈幂函数递减过程,演替后期群落根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演替 群落生物量 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下载PDF
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2
9
作者 邱莉萍 兴昌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5-972,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午岭次生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状况,分析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pH值、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或活性...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午岭次生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状况,分析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pH值、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或活性差异显著,农地主要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低,林地则较高。除pH值外,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除土壤pH值外,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以林地为对照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农用地和撂荒翻耕地土壤质量退化显著,其表层(0~20cm)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44.86%和43.10%;撂荒未翻耕地深层(20~130cm)土壤质量则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性质 土壤质量 子午岭
下载PDF
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0
作者 李世清 王瑞军 +2 位作者 兴昌 伍维模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对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过去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最终累积的氮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灌浆期间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再转移,来自营养器官氮(内源氮)与土壤中新吸收氮(外源氮)的比例基本上是1:2... 对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过去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最终累积的氮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灌浆期间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再转移,来自营养器官氮(内源氮)与土壤中新吸收氮(外源氮)的比例基本上是1:2。因此,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营养水平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中氮素累积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灌浆期间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发生转移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叶片光合性能的下降和叶片的衰老。不同基因型品种在灌浆期的氮素转移程度不同,表现为随品种演替,旗叶、茎秆和叶鞘中氮素的输出率增加,而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却下降。氮收获指数(NHI)可以描述植物向籽粒分配氮的能力,是衡量作物对氮利用效率的指标。氮收获指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虽然现代小麦品种吸氮量高于古老品种,但氮收获指数在现代和古老小麦品种间的差异因不同研究者而异,有的认为现代品种高于古老品种,但也有人认为与年代无关;小麦氮收获指数一般在0.55~0.80之间,很少超过0.8。过去对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氮素转移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根冠关系和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营养 籽粒灌浆期 氮素转移
下载PDF
水蚀条件下不同土壤氮素和有机质流失规律 被引量:54
11
作者 兴昌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31-234,共4页
人工模拟放水冲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放水冲刷强度的增大 ,不同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和全氮流失加剧 ,泥沙全氮和有机质富集程度减少 ;当给不同土壤施等量的硝酸铵时 ,发现随径流流失化肥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占施入量的 0 .9%... 人工模拟放水冲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放水冲刷强度的增大 ,不同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和全氮流失加剧 ,泥沙全氮和有机质富集程度减少 ;当给不同土壤施等量的硝酸铵时 ,发现随径流流失化肥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占施入量的 0 .9%~ 3 .5 %和 8.2 %~ 19.7% ,硝酸铵主要随径流流失 ,以泥沙颗粒流失量甚微 ;土壤侵蚀、有机质和全氮流失量与 >2 0 μm团聚体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93 5、-0 .792 8和 -0 .815 1,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水蚀 土壤团聚体 有机质流失规律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黄土坡面矿质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0
12
作者 亚丽 兴昌 +1 位作者 邵明安 李世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58,共4页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区土壤矿质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和入渗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EDI,并提出了EDI深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素流失是降雨、径流与表层土壤矿质氮素作用的结果,...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区土壤矿质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和入渗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EDI,并提出了EDI深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素流失是降雨、径流与表层土壤矿质氮素作用的结果,随径流流失量显著高于随泥沙流失量,地表产流过程径流养分浓度呈现高—低—较高变化;降雨(降雨强度)和径流是土壤溶质迁移的动力,对土壤矿质氮素随径流流失和入渗有着重要影响。雨强增大,土壤矿质氮素流失量、径流作用深度(EDI)和土壤硝态氮入渗锋值深度均增加;同一坡面不同坡位土壤NO-3-N与径流有效作用深度(EDI)和浓度锋值深度不同,坡中下部最深,坡顶部和坡底部较浅;土壤NO-3-N和土壤NH+4-N入渗和再分布过程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矿质氮素 黄土坡地 流失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黄土坡面矿质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5
13
作者 亚丽 兴昌 +1 位作者 邵明安 李世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88,共4页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对坡面土壤矿质氮素径流流失和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侵蚀量显著减少,减沙效应十分明显。由于秸秆覆盖使坡面径流流速减弱,增加了表层土壤与地表径流的作用强度,使溶解和解吸于径流中...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对坡面土壤矿质氮素径流流失和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侵蚀量显著减少,减沙效应十分明显。由于秸秆覆盖使坡面径流流速减弱,增加了表层土壤与地表径流的作用强度,使溶解和解吸于径流中的矿质氮素含量增加,但由径流显著减少,矿质氮流失总量仍减少。与裸地相比,秸秆覆盖可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和硝态氮的入渗深度和入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黄土坡面 矿质 氮素 径流流失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65
14
作者 邱莉萍 兴昌 程积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式对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CM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在土壤剖面基本表现为林地、撂荒未...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式对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CM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在土壤剖面基本表现为林地、撂荒未翻耕地〉撂荒翻耕地〉农用地.同一土层,3种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及其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高活性有机质.不同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质有效率随有机质活性增强,呈现撂荒未翻耕地〉林地〉撂荒翻耕地〉农用地的趋势.不同利用方式之间的CMI的差异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强而增大,且影响深度也逐渐加深.在0-30cm土层内,林地3种活性有机质的CMI高于撂荒翻耕地和农用地;而在30cm之下土层,3种利用方式低活性有机质的CMI相差不大,但中活性有机质和高活性有机质的CMI表现为林地〉撂荒翻耕地〉农用地.3种活性土壤有机质与其他生物化学性质之间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活性有机质可以指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CMI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CMI) 土地利用方式 剖面分布
下载PDF
侵蚀泥沙、有机质和全氮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53
15
作者 兴昌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41-544,共4页
在自然降雨下 ,研究降雨、坡度、耕作和施肥对侵蚀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率的影响 ,分析土壤和泥沙颗粒组成、富集与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的关系 ,揭示土壤有机质和全N在泥沙中的富集规律 .结果表明 ,泥沙粘粒的富集导致有机质和全N的富... 在自然降雨下 ,研究降雨、坡度、耕作和施肥对侵蚀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率的影响 ,分析土壤和泥沙颗粒组成、富集与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的关系 ,揭示土壤有机质和全N在泥沙中的富集规律 .结果表明 ,泥沙粘粒的富集导致有机质和全N的富集 ,泥沙粘粒、有机质和全N富集率分别平均为 1.77、2 .0 9和 1.61.土壤侵蚀模数与泥沙有机质和全N富集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降雨、坡度、施肥和耕作措施对泥沙有机质富集作用的影响是通过减少土壤侵蚀模数来实现的 ,减少土壤侵蚀的措施可增加泥沙有机质和全N的富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有机质 全N富集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夏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被引量:60
16
作者 徐祥玉 敏敏 +3 位作者 翟丙年 李生秀 兴昌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499,522,共6页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测定作物产量、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等指标,研究了陕西关中农业生产中常用的10个夏玉米杂交种的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施氮与否,10个夏玉米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测定作物产量、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等指标,研究了陕西关中农业生产中常用的10个夏玉米杂交种的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施氮与否,10个夏玉米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也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根据氮效率和氮响应度可将10个不同基因型分为四种类型:H-H型包括户单4号、陕资1号、掖单19;L-L型包括中单2号、豫玉22;H-L型包括陕单16、陕单902和户单2000;L-H型包括陕单9号和农大108。综合考虑氮效率类型和响应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基因型(户单4号、豫玉22和户单2000)测定氮累积量,计算氮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结果表明,氮累积量不能反映氮效率类型,氮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贡献与施氮水平有关;不论施氮与否,氮收获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氮效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效率 基因型差异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素流失规律 被引量:43
17
作者 兴昌 邵明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17-626,共10页
以 8 .2 7km2纸坊沟流域和 1∶ 40 0比例流域模型为研究对象 ,研究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 :在模拟降雨下 ,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 60 %、 40 %、 2 0 %和 0时 ,流域模型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分别为 87.0 8、 44.31、 2 5.... 以 8 .2 7km2纸坊沟流域和 1∶ 40 0比例流域模型为研究对象 ,研究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 :在模拟降雨下 ,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 60 %、 40 %、 2 0 %和 0时 ,流域模型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分别为 87.0 8、 44.31、 2 5.1 6和 1 3.71 kg/km2 ,硝态氮为 85.50、74.0 5、 63.95和 56.2 3kg/km2 ,全氮为 0 .81、 1 .1 8、 1 .98和 7.51 t/km2 ;在自然降雨下 ,1 998年与 1 992年相比 ,全流域年土壤侵蚀量为 1 0 86t/km2和 1 1 1 9t/km2 ,氮素流失量为 7562 .2kg和 8758.5kg,减少了 1 5.8% ,其中农地减少了 52 .0 %。流域对降水中的矿质氮具有过滤作用 ,硝态氮的过滤作用明显高于铵态氮。洪流泥沙中 <2 0 μm微团聚体富集造成了泥沙有机质和全氮的富集。植被覆盖虽能有效地减少流域土壤侵蚀和全氮的流失 ,却能增加土壤矿质氮的流失。坡地退耕还林草可显著减少流域土壤氮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植被覆盖 土壤氮素 径流流失
下载PDF
坡面土壤养分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 被引量:50
18
作者 邵明安 兴昌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1年第2期7-12,共6页
坡地土壤养分流失过程实际上是表层土壤养分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的过程 ,土壤养分流失的多少主要受相互作用的限制。从分析土壤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入手 ,分析了土壤养分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过程及机理 ,并对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降雨 径流 相互作用 模型 坡地
下载PDF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56
19
作者 王俊明 兴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退耕草地演替的研究对了解现有退耕草地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处于不同演替时间阶段退耕草地的土壤碳储量以及植被的地上部分与根系生物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 退耕草地演替的研究对了解现有退耕草地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处于不同演替时间阶段退耕草地的土壤碳储量以及植被的地上部分与根系生物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演替初期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先降后升,并在演替的22-32年,保持相对平稳,之后在演替的40-60年,达到第2个相对平稳的阶段。根系生物碳储量也呈分阶段的阶梯式上升趋势,但第1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出现在演替的第12~28年,在演替的第32~60年出现第2个相对平稳的阶段。退耕草地的土壤碳储量在退耕演替的初期下降,且在演替的第1~12年一直小于农地,在演替的第15年之后,土壤碳储量逐步上升。在o~150cm的不同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以0~15cm最高,在演替的1~12年,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小于农地,之后在演替的第15~60年,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演替时间的增加有所增加,且0~50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演替第34~60年迅速积累,增幅较大。在演替初期,草地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根系生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较演替第1年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表明退耕初期生态环境并没有改善,如何缩短这段时间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草地 演替 土壤碳储量 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 根系生物碳储量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54
20
作者 王云强 兴昌 +1 位作者 从伟 魏清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5-71,共7页
为掌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农地的土壤含水率均值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差异极... 为掌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农地的土壤含水率均值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差异极显著,但二者在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程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特征不同,前者为降低型,后者在100 cm以上为波动型,以下为稳定型;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均随坡长的增加呈波浪式变化规律,整体上有增加趋势;将坡面划分为5个坡长或将土层划分为4层以后,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沿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总体变化趋势均没有改变,但由于尺度的扩展获得了一些较大尺度上的水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坡面 土壤含水率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