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933
1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8 位作者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I0001,5-28,共28页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
下载PDF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被引量:225
2
作者 殷鸿福 张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37-442,共6页
中央造山带原型是由一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北列拉张成多岛小洋盆,它们在加里东末期关闭,并在微板块群... 中央造山带原型是由一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北列拉张成多岛小洋盆,它们在加里东末期关闭,并在微板块群北缘形成前陆盆地带.南列形成裂陷槽,在加里东期末关闭,一般不造山.晚古生代,微板块群已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南列出现泥盆(个别)、石炭二叠纪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洋盆在中—晚二叠世闭合,在其南侧形成早—中三叠世的前陆堆积.印支期它属于特提斯北支.三叠系可分成3种类型.燕山期的陆内挤压东强西弱,使东部微板块消减最多而抬升最高,向西依次递减.中央造山带的板块运动主要遵循的不是威尔逊旋回,而是非威尔逊旋回.非威尔逊旋回在3个方面与威尔逊旋回不同,即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文中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并强调指出这些特点在地史上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中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造山带 演化史 非威尔逊旋回 造山带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 被引量:198
3
作者 潘桂棠 陆松年 +6 位作者 肖庆辉 张克 尹福光 郝国杰 骆满生 任飞 袁四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共23页
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 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理解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组成特征,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太古宙陆核形成(〉2 800 Ma),新太古代原板块构造启动,洋陆分化,华北各陆块发育古弧-盆系统(2 800~2 500 Ma),发育广泛的TTG片麻岩;古元古代(2 500~1 800 Ma)发育集宁、南辽河-荆山等弧盆系和嵩山裂谷、滹沱裂谷及华北基底形成(1 800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820 Ma前)华北陆区在1.8Ga克拉通化后发育燕辽裂谷、熊耳—西洋河裂谷、渣尔泰—白云鄂博陆缘裂谷;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区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盆地,新元古代早期其周缘一系列弧盆系形成,扬子和塔里木基底形成,并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第二阶段: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可分为5个构造期:(1)南华纪—震旦纪(820~541 Ma)构造期,罗迪尼超大陆裂解发育新元古代南华纪裂谷事件的火山-沉积岩及冰碛岩,古亚洲洋、原特提斯大洋及震旦大洋扩展,发育扬子、塔里木陆缘裂谷和裂陷盆地,华南洋萎缩为残余大洋。(2)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 Ma)构造期,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中国西部一系列地块从扬子和塔里木大陆裂离,相应陆块均在伸展背景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秦-祁-昆多岛弧盆系形成;印度陆块北部边缘形成寒武纪裂陷-裂谷盆地,上覆初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O1-2)。(3)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 Ma)构造期,古亚洲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形成,向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阶段 陆块区 造山系 超大陆 特提斯 古亚洲洋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不同蛇绿岩带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4
4
作者 朱云海 张克 +2 位作者 陈能松 王国灿 侯光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在野外填图和室内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重新进行了厘定,并对本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把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划分为4个带,从南到北分别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塔妥蛇绿岩带、清水泉蛇绿岩带、乌妥蛇绿岩带.它... 在野外填图和室内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重新进行了厘定,并对本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把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划分为4个带,从南到北分别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塔妥蛇绿岩带、清水泉蛇绿岩带、乌妥蛇绿岩带.它们在围岩的时代、构造样式及围岩变质程度、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蛇绿岩 构造意义 东昆仑
下载PDF
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划分、特征及其鉴别标志 被引量:90
5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8 位作者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13-1637,共25页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的组成、结构、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长期研究中国大陆构造的实践经验,在前人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和详细的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总结了这些大地构造相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别标志,不仅丰富了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资源预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大地构造相的鉴别也是厘定大地构造单元属性、划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相 划分方案 构造相的特征:鉴别标志
下载PDF
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85
6
作者 王国灿 魏启荣 +4 位作者 贾春兴 张克 李德威 朱云海 向树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9-937,共9页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白沙河岩群和中元古代的小庙岩群,两者是2个不同构造旋回的产物。东昆仑地区万宝沟群的时代应限定在中元古代,而不能延续到新元古代。东昆仑地区的年代构造格架显示,前寒武纪存在3次强烈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2400~2500Ma、1800~1900Ma和大约1000Ma。1000Ma左右的聚合事件导致中元古代分隔的不同小陆块的有限裂解小洋盆闭合,陆块聚合形成"西域板块",并可能是整个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前寒武纪 基底演化 年代构造格架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变质峰期和逆冲构造变形年代的精确限定 被引量:74
7
作者 陈能松 何蕾 +2 位作者 王国灿 张克 孙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28-631,共4页
都兰县南部东昆中断裂带北侧的岛弧型变质火山岩系,变质程度自南而北从高绿片岩相增至绿帘角闪岩相,早期发育高角度逆冲变形,晚期受低角度走滑变形改造,变质顶峰与逆冲构造同步.变火山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48±4)Ma.高角度逆... 都兰县南部东昆中断裂带北侧的岛弧型变质火山岩系,变质程度自南而北从高绿片岩相增至绿帘角闪岩相,早期发育高角度逆冲变形,晚期受低角度走滑变形改造,变质顶峰与逆冲构造同步.变火山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48±4)Ma.高角度逆冲变形带变质角闪石和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427±4和408Ma.上述年代学结果较为精确地限定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火山盆地关闭的构造年代,逆冲构造岩片的冷却速率约为9℃/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变质峰期 逆冲构造变形 东昆仑造山带 变质变形事件 构造-热年代学 年代限定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被引量:76
8
作者 张克 王国灿 +5 位作者 陈奋宁 徐亚东 骆满生 向树元 寇晓虎 赵来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3-597,共15页
根据在高原及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质填图资料,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 根据在高原及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质填图资料,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海相地层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藏南半深海-深海沉积沿江孜-萨嘎-郭雅拉-桑麦一线分布,其海水东浅西深,西部为活动型,反映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从东向西变新,地壳抬升首先开始于东侧.晚白垩世隆起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古新世—始新世出现了腾冲-班戈、库牙克-格尔木新的隆起带,西昆仑隆起带向东拓展,祁连隆起带加宽,松潘-甘孜隆起区范围向东有所萎缩.渐新世期间,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掘起,昆仑-阿尔金-祁连的进一步隆起,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观地貌格局.中-上新世期间,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高原从渐新世及其以前的东高西低格局,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最终在上新世末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青藏做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以多阶段、不均匀、非等速为特征,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新近纪 沉积盆地 地层序列 地貌格局 隆升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扬子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67
9
作者 殷鸿福 童金南 +2 位作者 丁梅华 张克 赖旭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27-632,共6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扬子地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步骤,即将由生境型得出的水深曲线按阶转换为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将扬子区曲线与世界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晚二叠世至Griesbachian期,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缺上二...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扬子地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步骤,即将由生境型得出的水深曲线按阶转换为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将扬子区曲线与世界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晚二叠世至Griesbachian期,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缺上二叠统海相地层序列,扬子区曲线的这一部分可作为修改世界曲线的重要参考.扬子区早—中三叠世短期变化曲线与世界曲线一致,而长期曲线则不相符.扬子区的长期曲线对受印支运动影响的东亚区有代表性.扬子区的三级旋回与Haq等的世界曲线仅部分相符,但相符的部分其具体界线也不一致.这说明海平面变化在全球并不严格等时,一、二级旋回可能是世界性的,三级旋回则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三叠世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中带的锆石U-Pb定年与构造演化启示 被引量:69
10
作者 陈能松 孙敏 +3 位作者 王勤燕 张克 万渝生 陈海红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7-666,共10页
应用LA-ICPMS法和SHRIMP法测定产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带的清水泉高级岩片的正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年龄.1件正片麻岩中变质重结晶锆石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517.0+5.0/-6.0)Ma;另1件正片麻岩的继承性锆石给出其岩浆源... 应用LA-ICPMS法和SHRIMP法测定产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带的清水泉高级岩片的正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年龄.1件正片麻岩中变质重结晶锆石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517.0+5.0/-6.0)Ma;另1件正片麻岩的继承性锆石给出其岩浆源区955,895和657Ma等3组207Pb/206Pb年龄,变质重结晶的岩浆成因锆石边给出的206Pb/238U年龄值为(559+12/-17)和(516±13)Ma.斜长角闪岩的锆石3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值为(482.0+10/-8.0),(516.2±5.8)和(549±10)Ma.这些年龄结果分别记录了昆中带在前寒武纪和早寒武纪时期发生过的构造热事件.秦岭-阿尔金-柴北缘-昆仑造山带的地质体记录的寒武纪岩浆-变质事件表明它们在原特提斯构造演化早期可能曾发生过陆块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东昆仑造山带 原特提斯 构造演化
原文传递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0
11
作者 于庆文 李超岭 +3 位作者 张克 杨东来 朱云海 葛梦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0-376,共7页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 .当前数字地质填图现状和发展趋势已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填图系统的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和再现地质实体在地球表面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 .在计算机辅助...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 .当前数字地质填图现状和发展趋势已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填图系统的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和再现地质实体在地球表面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 .在计算机辅助下 ,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 ,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 .在掌上机WindowsCE平台上 ,实现了数字填图所需的基本GIS基本功能 (GPS定位路线采集、素描 ) ,实现了遥感系统与数字填图系统的一体化整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填图 多源地学数据整合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东昆仑山香日德南部白沙河岩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和形成年代的锆石Pb-Pb定年启示 被引量:56
12
作者 陈能松 李晓彦 +4 位作者 张克 王国灿 朱云海 侯光久 拜永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共7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香日德南部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为长英质片麻岩-钙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组合。白沙河岩组和侵入该岩组的变质花岗岩的锆石逐层蒸发Pb—Pb定年结果表明:白沙河岩组的陆源碎屑来自一个具有2.1... 柴达木盆地南缘香日德南部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为长英质片麻岩-钙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组合。白沙河岩组和侵入该岩组的变质花岗岩的锆石逐层蒸发Pb—Pb定年结果表明:白沙河岩组的陆源碎屑来自一个具有2.1~1.9Ga岩浆变质热事件的陆源区,当考虑现有的年龄资料时,该岩组的形成年龄可进一步约束在1.6~1.0Ga间;柴南缘的晋宁期深成侵入活动可能推前到中元古代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Pb-Pb年龄 地层年代 构造热事件 白沙河岩组 东昆仑
下载PDF
华南南华纪一二叠纪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59
13
作者 何卫红 唐婷婷 +9 位作者 乐明亮 邓晋福 潘桂棠 邢光福 骆满生 徐亚东 韦一 张宗言 肖异凡 张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9-953,共25页
通过对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增生体两大构造单元南华纪-二叠纪7条综合性剖面岩性、岩相、地层厚度、沉积环境、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对比研究,以及对扬子陆块南缘以及华夏增生体具有指相意义(与洋壳相关)的岩石组合的系统总结与分析,以地层区... 通过对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增生体两大构造单元南华纪-二叠纪7条综合性剖面岩性、岩相、地层厚度、沉积环境、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对比研究,以及对扬子陆块南缘以及华夏增生体具有指相意义(与洋壳相关)的岩石组合的系统总结与分析,以地层区和分区为单位对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划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南地区南华纪-二叠纪盆地和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总结出构造演化的发展阶段,揭示了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体沿江绍-郴州-钦防北东段碰撞对接的时间发生在早古生代末,西南段碰撞对接的时间相对较晚,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纪-二叠纪 扬子陆块 华夏增生体 沉积 构造
原文传递
大陆中洋壳俯冲增生杂岩带特征与识别的重大科学意义 被引量:58
14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4 位作者 张克 尹福光 任飞 彭智敏 王嘉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44-1561,共18页
大洋或弧后洋盆俯冲增生是大陆地壳增长的主导地质作用.重建大陆中消亡的洋地层岩石组合序列是当代大陆动力学和地学研究的重大前沿.洋壳消减杂岩带的厘定是洋板块地质构造重建乃至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之纲,是理解区域大地构造形成演化及... 大洋或弧后洋盆俯冲增生是大陆地壳增长的主导地质作用.重建大陆中消亡的洋地层岩石组合序列是当代大陆动力学和地学研究的重大前沿.洋壳消减杂岩带的厘定是洋板块地质构造重建乃至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之纲,是理解区域大地构造形成演化及动力学的核心.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基本特征:(1)俯冲增生杂岩带物质组成的共性是:以强烈构造变形洋底沉积的硅质岩-硅泥质岩-粉砂岩、凝灰岩;弧-沟浊积岩等为基质;以洋岛-海山灰岩-玄武岩及塌积砾岩,洋内弧残留岩块,超镁铁质蛇绿岩、绿片岩、蓝片岩等为岩块.(2)变形样式:同斜倒转冲断叠瓦构造、增生柱前缘重力滑动构造以及泥质岩的底辟构造;增生楔前缘变形和增生形式受控于大洋或弧后洋盆的规模和洋壳的俯冲速度,也取决于陆缘碎屑供给量及洋底沉积厚度和岩性.(3)宽度和厚度:厚常达几千米,宽达几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延长上千公里,是洋壳俯冲消亡过程洋盆地层系统及陆缘沉积物加积的结果.(4)形成机制:是大陆碰撞前大洋(或弧后洋盆)岩石圈俯冲消减的产物.结合带中的早期俯冲增生杂岩带往往卷入晚期的构造混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增生杂岩 混杂岩 大陆地壳增长 洋板块地质 区域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15
作者 李超岭 张克 +2 位作者 墙芳躅 杨东来 于庆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63-768,共6页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区调工作的普遍趋势 ,根据世界先进国家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采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 ,结合我国实际 ,基于 3S技术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信息化的新一代野外...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区调工作的普遍趋势 ,根据世界先进国家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采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 ,结合我国实际 ,基于 3S技术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信息化的新一代野外数据采集 (器 )技术 ,从改变传统的填图手段、提高研究精度和程度、加快研究周期、改变成果表现形式的技术方法着手 ,对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模型、技术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 数字填图 野外数据模型 地质图数据模型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结构及构造岩片组合 被引量:41
16
作者 王国灿 张克 +1 位作者 梁斌 张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2-356,共5页
东昆仑造山带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自北而南分别为东昆北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阿尼玛卿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和阿尼玛卿混杂岩带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产状、不同性质、成生于不同时期的断... 东昆仑造山带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自北而南分别为东昆北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阿尼玛卿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和阿尼玛卿混杂岩带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产状、不同性质、成生于不同时期的断裂所分割的多级次构造岩片组合而成的复杂构造带,从填图尺度可划分为超岩片、岩片两级.结合125万加鲁河幅地质填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超岩片 岩片 东昆仑 造山带
下载PDF
青海同仁县隆务峡地区首次发现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 被引量:44
17
作者 张克 朱云海 +4 位作者 林启祥 寇晓虎 樊光明 陈奋宁 罗根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1-667,共7页
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峡南段的二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北西—南东向分布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命名为隆务峡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该岩带的岩石组合包括纯橄岩、辉石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等。从超镁铁岩—下部堆晶岩—... 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峡南段的二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北西—南东向分布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命名为隆务峡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该岩带的岩石组合包括纯橄岩、辉石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等。从超镁铁岩—下部堆晶岩—辉绿岩—上部堆晶岩,其稀土元素总量逐渐增加,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总体一致,从超镁铁岩的Eu正异常到上部辉长岩的Eu负异常,显示了各岩石间的同源性。根据对其两侧沉积岩中化石的研究,推测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的形成时代为二叠纪。该岩带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的接舍部,对于揭示秦岭和祁连接合部的大地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务峡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二叠纪 西秦岭 南祁连 青海
下载PDF
旋回地层学:地层学解读时间的第三里程碑 被引量:40
18
作者 龚一鸣 杜远生 +6 位作者 童金南 张克 冯庆来 谢树成 胡斌 齐永安 张国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3-457,共15页
围绕对地质时间的认识,地层学取得了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3次里程碑性的重大进展.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并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相结合建立的、以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的地质年代表既创造了地层学的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围绕对地质时间的认识,地层学取得了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3次里程碑性的重大进展.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并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相结合建立的、以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的地质年代表既创造了地层学的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质学对精确数字定年的不懈追求和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简要回顾了地层学解读时间的漫长过程,阐述了旋回地层学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旋回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在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以广西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海相碳酸盐地层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了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在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基础上构建高分辨率,并能与人类社会时间接轨的地质时间坐标的广阔前景和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岩石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时间 米兰柯维奇旋回 泥盆纪 华南
下载PDF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张克 童金南 +1 位作者 殷鸿福 吴顺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0-281,T002,共13页
本文是在详细研究了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展型侯选剖面——中国长兴煤山剖面生物事件面、生态地层事件、高分辨率异旋回驱动机制事件、微相及沉积体系的基础上,将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期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及百余个... 本文是在详细研究了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展型侯选剖面——中国长兴煤山剖面生物事件面、生态地层事件、高分辨率异旋回驱动机制事件、微相及沉积体系的基础上,将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期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及百余个高频旋回层或米兰科维奇旋回层,建立了以煤山剖面为主干的,下扬子区跨越不同相区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的空间配置和层序地层格架。本文还应用生物群生境型,进行了古水深半定量测定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三叠纪 浙江
下载PDF
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 被引量:39
20
作者 张智勇 殷鸿福 +2 位作者 王秉璋 王瑾 张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1-696,共6页
在昆仑与秦岭造山带东、西接合部位 ,通过详细填图与解剖发现海西期在苦海—赛什塘一带 ,存在一条NEE向与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相连通的分支小洋盆 ,称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 .晚泥盆世—石炭纪是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扩张时期 ,出现... 在昆仑与秦岭造山带东、西接合部位 ,通过详细填图与解剖发现海西期在苦海—赛什塘一带 ,存在一条NEE向与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相连通的分支小洋盆 ,称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 .晚泥盆世—石炭纪是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扩张时期 ,出现大量似洋壳物质 ,雪穷、错扎玛洋脊型蛇绿岩是该时期的物质表现 ,蛇绿岩组合中的40 Ar/ 3 9Ar年龄 (36 8.6± 1.4 )Ma ,与布青山 -阿尼玛卿洋扩张洋盆形成时期相吻合 .扩张形成的苦海—赛什塘分支洋蛇绿岩组合显示属于发育不成熟的有限小洋盆 .扩张作用表现之一是大量记录在裂解块体岩片和结晶基底中的构造热事件 ,如龙通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 (35 8.9± 3.2 )Ma(40 Ar/ 3 9Ar)、羊曲云母石英构造片岩黑云母坪年龄 (387.3± 2 .3)Ma(40 Ar/ 3 9Ar)、苦海黑云斜长片麻岩等时线年龄 (336± 2 .2 )Ma(Rb -Sr)、扎那合惹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 (376 .9± 0 .9)Ma(40 Ar/ 3 9Ar)等反映了裂解时限 ;其次是侵入裂解块体岩片中的拉龙洼辉绿岩墙群辉石3 9Ar/ 40 Ar坪年龄为 398.4Ma,反映初始扩张始于泥盆纪 .早-中二叠世分支洋发展进入俯冲消减阶段 ,早期沿柴达木微陆块东南缘形成了早二叠世岛弧火山岩 (2 6 4Ma)和纳木龙俯冲型花岗岩 (2 6 7Ma) ,晚期随着俯冲作用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秦接合部 苦海-赛什塘 海西期 分支洋 多岛小洋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