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94
1
作者 王军强 王满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3-57,共5页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治疗 损伤机制 骨折固定 自体松质骨移植
原文传递
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 被引量:88
2
作者 黄雷 李兵 +5 位作者 刘沂 树喜 夏平 王满宜 荣国威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介绍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方法,总结疗效,探讨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26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患者,男98例,女28例;年龄15~71岁,平均35岁。胫骨骨折96例,股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6例,桡骨骨折2... 目的介绍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方法,总结疗效,探讨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26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患者,男98例,女28例;年龄15~71岁,平均35岁。胫骨骨折96例,股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6例,桡骨骨折2例,尺桡骨双骨折5例。骨缺损1.5~6.5cm,平均3.5cm。患处彻底清创,切除失活的软组织和骨组织,直至骨折端点状出血。对于轻度骨质疏松、稳定性骨折且预期病程短者可使用双臂单边单平面外固定架;对于明显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和(或)预期病程长者使用单臂双平面外固定架;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者,使用单臂双平面外固定架固定并辅以石膏托外固定;邻近关节骨折,可考虑跨关节外固定架和(或)石膏固定。一期或择期植入带皮质的自体松质骨骨条,直径<5mm,开放伤口。术后严格无菌换药。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平均用药11d。结果平均随访2.4年(8个月~4.5年)。术后平均8周移植骨质表面覆盖肉芽组织,14例于术后5周行游离植皮闭合创面,112例于术后平均10周瘢痕自行愈合。123例骨折于术后平均7个月愈合,9个月去除外固定;3例骨折未愈合。4例出现窦道,2例感染复发。结论开放植骨术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和骨缺损的简单、积极而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疗程缩短,手术次数减少。感染并非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术后 骨折不愈合 开放植骨 感染性 骨质疏松 骨缺损 使用 疗程 用药
原文传递
20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分析 被引量:70
3
作者 毛玉江 +2 位作者 公茂琪 朱仕文 吴新宝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根据20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点和损伤机制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重新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连续诊治的19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00例骨折)X线及三维CT影像资料,男134例,女65例;年龄15~77岁,平均45.7... 目的根据20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点和损伤机制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重新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连续诊治的19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00例骨折)X线及三维CT影像资料,男134例,女65例;年龄15~77岁,平均45.7岁。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9例(4.5%),Ⅱ型105例(52.5%),Ⅳ型19例(9.5%),Ⅴ型37例(18.5%),Ⅵ型30例(15.0%);无Ⅲ型骨折。在Schatzker分型的基础上根据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再分类。结果将胫骨平台骨折重新分为5种类型:①外髁骨折、外翻型损伤100例(50%)。其损伤机制为膝关节外翻伸直位的轴向暴力。②骨折脱位型损伤24例(12.0%)。此型包括Schatzker分型中典型的Ⅳ型损伤及部分合并外侧半脱位的Ⅵ型损伤。其损伤机制为包含内外翻、旋转及轴向暴力的复合暴力,其中旋转暴力是导致膝关节发生半脱位的关键因素。③双髁骨折40例(20.0%)。此型骨折为膝关节伸直位的轴向暴力所致,即为SchatzkerⅤ型及部分不合并膝关节半脱位的Ⅵ型损伤。④后髁骨折、屈曲型损伤32例(16.0%)。后髁骨折是仅累及胫骨平台后髁的骨折,由膝关节屈曲位轴向暴力所致。根据骨折形态,后髁骨折可进一步分为3种亚型:单纯后内侧劈裂骨折、单纯后外侧塌陷骨折及后内劈裂合并后外塌陷骨折。⑤前侧胫骨平台压缩骨折、过伸型损伤4例(2.0%)。其损伤机制应为膝关节过伸位受到轴向暴力,骨折特点为胫骨髁前侧明显压缩,后侧完整。结论根据骨折形态和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5类:外髁骨折、骨折脱位型损伤、双髁骨折、后髁骨折及前侧胫骨平台压缩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折 放射摄影术 损伤机制 骨折分型
原文传递
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不稳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56
4
作者 蒋协远 李庭 +5 位作者 力丹 公茂琪 刘兴华 王满宜 荣国威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钛制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不稳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采用钛制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不稳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4~47岁,平均34.8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合并... 目的探讨钛制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不稳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采用钛制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不稳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4~47岁,平均34.8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合并同侧肘关节其他骨折3例,其中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2例;合并同侧上肢其他部位骨折4例,其中桡骨远端骨折3例,肱骨外科颈骨折1例。按Mason分型,Ⅲ型10例,Ⅳ型7例,Essex-Lopresti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除4例为伤后3周以上的陈旧性骨折脱位外,其余均为伤后2周内的新鲜损伤。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平均为9d(4~26d)。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12~44个月)。按Broberg和Morrey评估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8例(44.4%),良8例(44.4%),可1例(5.6%),差1例(5.6%),优良率为88.9%。未见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金属异物反应、肘外翻增大及腕部畸形等并发症。X线片显示置换的桡骨头假体稳定,未发现桡骨短缩、上移和下尺桡关节半脱位。假体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未见炎性反应和金属异物反应。6例肘部有轻度异位骨化,但未对肘和前臂的运动造成明显影响。结论钛制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不稳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关节不稳定性 肘关节 肘关节不稳定 人工桡骨头 粉碎性骨折 置换治疗 ESSEX-LOPRESTI损伤 2003年8月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被引量:42
5
作者 曲广运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将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颈骨折AO螺钉内固定术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结果相比较,总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验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随访结果。... 目的将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颈骨折AO螺钉内固定术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结果相比较,总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验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随访结果。方法将1984年6月~2001年8月有完整资料的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后和配对的19例股骨颈骨折AO螺钉内固定术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进行比较。使用SPSS软件中的配对T检验方法对本组病人的年龄、性别、DHS失效的原因、骨折至关节置换术时间、早期并发症、失血、手术时间及临床Harris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DHS组中,术后早期并发症(术中股骨近端骨折或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O螺钉组(0.01<P<0.05)。DHS组术后的股骨侧骨水泥的Barrack评级以C级为多见,与AO螺钉组有显著差异(0.01<P<0.05)。在DHS组中,全部使用普通股骨假体,术后无一例发生与之相关的应力骨折。对于Harris评分,DHS组自术前的(38±15)分提高至手术后的(80±12)分,AO螺钉组自术前的(36±11)分提高至手术后(81±11)分,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普通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后的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AO螺钉内固定后髋关节置换术相同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 手术失败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骨科术后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6
作者 玉富 孙旭 +2 位作者 黄雷 王满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4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VSD治疗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患者15例,包括骨盆1例、股骨3例、髌骨3例、跟腱1例、胫骨4例、肱骨1例、踝关节2例。均先行彻底清创再用VSD。7-12 d后,若引流量...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VSD治疗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患者15例,包括骨盆1例、股骨3例、髌骨3例、跟腱1例、胫骨4例、肱骨1例、踝关节2例。均先行彻底清创再用VSD。7-12 d后,若引流量仍较多或引流管堵塞,则更换引流装置,VSD应用次数为1-3次。若引流量较少且伤口局部红肿消退,体温正常,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ESR降至正常水平,则再次手术清创并封闭创面。结果本组13例创面经清创后应用VSD 7-12 d后,发现创面水肿减轻,出现新鲜肉芽组织,10例直接缝合修复创面,3例行组织瓣移植。随访12-20个月感染无复发,局部无窦道、无疼痛,感染得到有效控制。2例胫骨感染患者严重难以控制最终行截肢术。结论彻底清创后应用VSD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局部细菌增殖、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直接闭合或组织瓣移植消灭创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彻底清创、高效引流、恰当的固定及敏感抗炎药物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骨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伤口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清创术
下载PDF
开放性骨折创面的细菌学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翟桂华 +2 位作者 亚莲 贺良 蒋协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细菌种类、数量及来源。方法随机对160个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4~6次不同时间采集的细菌种类及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确定了开放性骨折治疗过程中对骨折创面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影响,开放性骨折创面病原菌污染...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细菌种类、数量及来源。方法随机对160个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4~6次不同时间采集的细菌种类及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确定了开放性骨折治疗过程中对骨折创面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影响,开放性骨折创面病原菌污染主要是在院内获得的。常见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开放性骨折创面细菌污染主要来源于医院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医院感染 细菌培养
下载PDF
辅助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马显志 +3 位作者 王满宜 王振栋 梁运邦 龚晓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螺钉种类和数量辅助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25根人工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5根)及实验组(20根)。制作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模型。对照组不加钢板固定,... 目的比较不同螺钉种类和数量辅助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25根人工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5根)及实验组(20根)。制作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模型。对照组不加钢板固定,实验组根据辅助钢板螺钉的种类和数量再随机分为4个亚组(n=5):3枚双皮质螺钉组(7孔钢板每侧用3枚双皮质螺钉固定),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7孔钢板每侧用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固定),2枚双皮质螺钉组(5孔钢板每侧用2枚双皮质螺钉固定),2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5孔钢板每侧用2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固定)。测量并比较各组模型在5°、10°、15°、20°、25°扭转角度下的扭矩值。结果在5°、10°、15°、20°、25°扭转角度下,对照组扭矩均值均显著低于各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转角度为25°时,3枚双皮质螺钉组扭矩均值[(46.51±6.66)nm】显著大于2枚双皮质螺钉组【(39.03±8.52)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转角度为5°、10°、25°时,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扭矩均值[(13.48±1.68)、(23.29±3.72)、(48.19±5.34)nm】显著大于2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9.56±3.62)、(16.99±5.49)、(38.69±6.56)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转角度为20°、25°时,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扭矩均值[(39.15±5.07)、(48.19±5.34)nm】显著大于2枚双皮质螺钉组【(32.50±5.65)、(39.03±8.52)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侧3枚螺钉固定的抗扭转强度明显强于每侧2枚螺钉固定。在螺钉数量相同时,单皮质锁定螺钉固定与双皮质普通螺钉固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建议采用每侧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或双皮质普通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骨板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德全 +4 位作者 刘洪波 高志强 龚晓峰 毛玉江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片、病理、细菌培养来确定是否为感染。将确认为感染性骨折的47只兔,一侧桡骨行清创术并制造长度为1cm骨折端骨缺损,一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不闭合。另一侧桡骨不植骨为对照组。于第3、7天,第2、4、6、8、10、12周摄X线片,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学变化。术后14周处死剩余兔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第3、7天病理示绝大部分植骨条坏死。2周显示有新生骨痂生长。4周骨折愈合率:植骨组为20%,对照组为7%。6周骨愈合率分别为60%和20%。8~12周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7%和67%。组织病理学显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可见缺损部位的炎症灶内有新骨形成和对松质骨条的替代过程。感染率:植骨组为13%,对照组为7%。骨痂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期开放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质骨 植骨 对照组 桡骨 感染性骨缺损 术后 骨折 开放 常规 阶段
原文传递
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固定后骨折端旋转畸形的测量 被引量:25
10
作者 蒋协远 李晓彤 +7 位作者 王满宜 顾翔 孙林 力丹 刘亚波 刘德全 荣国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 对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固定后旋转畸形的程度进行定量测定 ,以纠正旋转对位 ,减少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 采用CT扫描 (“常用法”)测量 3 6例以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的双侧前倾角 ,计算双侧的差值 ... 目的 对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固定后旋转畸形的程度进行定量测定 ,以纠正旋转对位 ,减少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 采用CT扫描 (“常用法”)测量 3 6例以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的双侧前倾角 ,计算双侧的差值 ,用来判断骨折远近端旋转畸形的程度。前倾角增大表明远骨折端内旋 ,前倾角减小则代表远骨折端外旋。结果 患侧组前倾角值为 ( 15 0 4±11 3 4 )° ,最大值为 4 8° ,最小值为 - 10° ;健侧组前倾角值为 ( 13 96± 10 2 0 )° ,最大值为 3 1 3 0°,最小值为- 4 8° ,使用配对资料t检验 ,P <0 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其中差值最大为 3 7° ,最小为0 90° ,平均相差 10 4 8°。患侧与健侧相比前倾角增大 (远骨折端内旋 )与减小 (远骨折端外旋 )各有 18例 ;而其中内旋者平均为 11 5 6°,外旋者平均为 9 3 9°。内旋小于 10°者有 8例 ,10°至 15°者有 6例 ,大于15°者有 4例 ;外旋小于 10°者有 11例 ,10°至 15°者有 4例 ,大于 15°者有 3例。超过 10°的旋转对位发生率是 4 7% ( 17/ 3 6) ,超过 15°者有 7例 ( 19 4 % )。结论 股骨干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治疗后旋转畸形的发生率较高 ,临床上应予重视。术中应在影像监视器监控下严格纠正旋转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带锁髓内针 骨折端旋转畸形
原文传递
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一期桡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洪波 +2 位作者 贺良 王满宜 蒋协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9期801-804,共4页
目的 比较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一期桡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5年3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6例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男63例,女23例;年龄15~66岁,平均34.0岁.根据对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的不同... 目的 比较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一期桡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5年3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6例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男63例,女23例;年龄15~66岁,平均34.0岁.根据对桡神经损伤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一期桡神经探查(A组)52例,一期保守治疗(B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恢复率.结果 86例患者术后获6~103个月(平均31.2个月)随访.A组52例中有4例(7.7%)需二次手术;最终50例(96.2%)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1.9%)部分恢复,1例(1.9%)无恢复.B组34例中30例(88.2%)神经功能自发性恢复,4例(11.8%)需二期神经探查;最终33例(97.1%)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2.9%)部分恢复.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0,P=1.000).A组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平均分别为(5.3±4.1)、(14.7±8.2)周,B组分别为(4.5±3.9)、(11.6±8.7)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选择保守治疗与一期神经探查具有相当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桡神经损伤不影响肱骨干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对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合并的桡神经损伤采取保守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创伤和损伤 肱骨骨折 治疗
原文传递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 被引量:22
12
作者 黄雷 建立 +5 位作者 王慎东 范丰川 王金辉 尹彦军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17例创伤所致马蹄足患者。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架按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d开始转动螺...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17例创伤所致马蹄足患者。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架按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d开始转动螺纹杆上的螺母,第1周旋转螺母2~4圈/d,4次/d;1周后旋转螺母1~2圈/d,4次/d,分别逐渐缩短和延长前、后螺纹杆,矫正马蹄足畸形。用伊氏架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2~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后让患者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不负重时穿戴支具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至少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4个月)。术后4~6周踝关节恢复到中立位。平均带外固定架14.5周(10~16周)。无血管、神经损伤。3例各1处针道轻度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1例诉矫正过程中疼痛,术后10周去除外固定架,去除外固定架后6周时僵直在跖屈20°。1例去除外固定架4个月后僵直在跖屈10°。1例小腿前后肌群损伤严重合并胫骨骨缺损重建术后踝关节矫正到中立位后1.5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融合术后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其余14例达到0°全足负重,行走时无明显足下垂。2例负重时疼痛。踝关节背伸肌群功能存在的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10°。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微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扎罗夫技术 马蹄足 外固定支架
原文传递
开放性骨折创面细菌数量判断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翟桂华 +6 位作者 亚莲 贺良 蒋协远 王满宜 荣国威 甄然 刘颖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14-316,共3页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对160个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行4~5次不同时间细菌种类及细菌数量的检测,χ2检验确定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与创面感染的关系。结果仅在GustiolⅢA型开放性骨折...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对160个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行4~5次不同时间细菌种类及细菌数量的检测,χ2检验确定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与创面感染的关系。结果仅在GustiolⅢA型开放性骨折中显示伤口闭合前创面组织内细菌数量大于104CFU/g,具有显著增高的感染率,创面细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在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中,细菌数量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开放性 创面感染 细菌 种类 数量
原文传递
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文毅 +3 位作者 刘兴华 危杰 贺良 王满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1-854,共4页
目的:比较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选择。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5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内固定组,其中保守治疗组76例使用石膏或小夹... 目的:比较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选择。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5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内固定组,其中保守治疗组76例使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骨折,手术内固定组176例使用切开复位钢板或髓内针固定骨折。对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31.24±20.06)个月。两组数据在年龄、开放骨折数量、骨折部位和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分类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率:保守治疗组96.1%(73/76),手术内固定组97.7%(172/176),P=0.46;骨折愈合时间:保守治疗组(10.24±2.93)周,手术内固定组(10.69±2.51)周,P=0.22;并发症发生率:保守治疗组5.3%(4/76例),手术内固定组15.3%(27/176例),P=0.025;其中骨折不愈合率:保守治疗组3.95%(3/76),手术内固定组2.3%(4/176),P=0.43;桡神经损伤:保守治疗组0%(0/76),手术内固定组5.7%(10/176),P=0.035;骨劈裂:保守治疗组0%(0/76),手术内固定组1.7%(3/176),P=0.556;肘僵硬:保守治疗组1.3%(1/76),手术内固定组0.6%(1/176),P=1.000;肩痛:保守治疗组0%(0/76),手术内固定组5.1%(9/176),P=0.06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保守治疗组(97.37±4.94)分,手术内固定组(96.34±6.88)分,P=0.24;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保守治疗组(99.80±1.72)分,手术内固定组(99.49±2.73)分,P=0.36。结论:肱骨干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相当,但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石膏 小夹板 钢板 带锁髓内针
下载PDF
开放性骨折的细菌学调查及抗生素选择 被引量:20
15
作者 翟桂华 +6 位作者 亚莲 贺良 蒋协远 王满宜 荣国威 甄然 刘颖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00期30-31,共2页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细菌种类及来源。方法随机对160个开放性骨折创面组织行4~5次不同时间细菌检测。结果开放性骨折创面在医院内不断受到革蓝阴性菌的污染。
关键词 骨折 开放性骨折 交叉感染 微生物 抗生素
原文传递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开放性骨折诊疗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18
16
作者 +24 位作者 顾航宇 孙志坚 黄雷 米萌 肖鸿鹄 周雁 杨胜 滕星 李静 孙旭 王京 东靖明 周方 培训 李开南 王光林 刘黎军 高鹏 吴新宝 裴福兴 余斌 柴益民 李庭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89-96,共8页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对于任何创伤骨科医师都是一个挑战。在诸多问题上仍然需要通过研究提供更高等级证据,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引入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做出多方面的改进,以使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客观治疗效果得到...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对于任何创伤骨科医师都是一个挑战。在诸多问题上仍然需要通过研究提供更高等级证据,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引入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做出多方面的改进,以使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客观治疗效果得到改善。经过全国创伤骨科专家的讨论后达成本共识,为在急诊情况下处理开放性骨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开放性骨折 急诊室处理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疗效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9
17
作者 马显志 +1 位作者 王振栋 王满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比较外固定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以及急诊非手术治疗共306例锁骨骨折的病例资料,共89例患者符... 目的比较外固定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以及急诊非手术治疗共306例锁骨骨折的病例资料,共89例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其中29例行外固定架治疗(A组);30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30例行锁骨吊带固定治疗(C组)。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按照连续肩关节评分(CSS)、上肢功能评分表评分(DASH)以及影像学评价。结果29例外固定架组患者中,成功随访25例,失访4例。60例钢板固定组和非手术组患者都随访成功。CSS及DASH评分显示,外固定架组[(94.0±6.4)、(15.2±3.4)分]与钢板固定组[(92.9±8.4)、(15.7±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两组较非手术治疗组[(86.0±3.6)、(18.0±3.6)分]疗效更好(P〈0.001)。3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外固定架组(10.44-2.3)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12.1±2.5)周,非手术治疗组(15.7±2.2)周。外固定架组1例骨折不愈合,3例在12周时有成角,延长固定至16周时愈合,全部骨折均未发生短缩移位。对肩关节外形满意度为96%;钢板固定组1例骨折不愈合,无畸形愈合。内置物刺激及2次手术取出是钢板固定组最大并发症,二次取出率为60%,对肩关节满意度为93%。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不愈合,12例畸形愈合,肩关节外形满意度77%。结论在治疗成人锁骨中1/3移位骨折治疗方法中,外固定架组及切开复位钢板组总体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外固定架组与切开复位钢板组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根据临床骨折特点以及跟患者沟通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 外固定器 非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旋转不稳定所致不愈合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刚 +1 位作者 孙林 吴新宝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232-1235,共4页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旋转不稳定形成不愈合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18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固定后发现存在旋转不稳定,造成了骨折不愈合,通过扩髓,更换带锁髓内针,或者附加钢板...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旋转不稳定形成不愈合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18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针固定后发现存在旋转不稳定,造成了骨折不愈合,通过扩髓,更换带锁髓内针,或者附加钢板固定,同时行自体骨植骨来进行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为12—58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8个月,平均为7个月。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术后无髓内针和钢板松动。结论带锁髓内针固定股骨干骨折的不愈合多是由于旋转不稳定造成的,扩髓后更换直径更大的带锁髓内针重新固定,或者辅助钢板固定,加上自体骨植骨是治疗这种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带锁髓内针
原文传递
创伤骨科病人围手术期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9
作者 马海梅 会英 +1 位作者 王满宜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84-286,共3页
目的 探讨骨折创伤后机体的凝血与纤溶活性变化及与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创伤骨科手术患者 6 0例 ,分别于术前、术后 2 4h、术后 4d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标本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 目的 探讨骨折创伤后机体的凝血与纤溶活性变化及与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创伤骨科手术患者 6 0例 ,分别于术前、术后 2 4h、术后 4d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标本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凝血酶原片段 (F1+2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 6项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不同围术期F1+2、TAT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5 ) ,其中术后 2 4h为最高 [F1+2 (3 6± 1 2 )nmol/L、TAT(8 5± 1 6 )μg/L],术后 4d稍有下降 [F1+2 (3 1± 1 1)nmol/L、TAT(7 1± 2 2 )μg/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AP水平改变不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FG含量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其中以术后 2 4h为最高 [(5 4 6± 1 13)g/L ,P <0 0 5 ],术前与术后 4dFG水平差异并无显著性 (P >0 0 5 ) ;围术期PT、APTT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骨折创伤后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TAT、F1+2水平增高 ,但PAP水平改变不明显 ,标志着机体凝血活性的增强 ,提示创伤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有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创伤 围手术期 凝血活性 纤溶活性 临床观察 血栓性疾病
原文传递
载万古霉素骨水泥的人体局部释放及全身药物浓度监测 被引量:16
20
作者 毛璐 +1 位作者 姜璐 齐文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载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骨感染患者体内后全身及局部的药物浓度,了解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的释放规律,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感染患者20例,手术感染灶局部植入万... 目的:通过测定载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骨感染患者体内后全身及局部的药物浓度,了解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的释放规律,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感染患者20例,手术感染灶局部植入万古霉素和骨水泥混合制成的链珠,局部埋置引流管,分别于术后2h及此后每日清晨留取患者静脉血及伤口引流液标本,直至术后引流管拔除。使用酶放大免疫法进行静脉血及引流液万古霉素浓度测定。结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48.35±19.37岁,男16例,女4例,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5d,血药峰浓度为0.99mg·L^(-1),达峰时间为33.33h,局部释放率最高峰值出现在10.5h,最大释放速率为6.107mg·h^(-1)。累计局部释放率为5.68%,溶出模型拟合符合Weibull方程,r=0.984 5。结论:局部植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可以至少在术后一周内伤口局部达到很高的药物治疗浓度,而全身药物浓度很低,可以避免全身使用万古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感染 万古霉素 骨水泥 局部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