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油三酯水平与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郁静 侯旗旗 +7 位作者 韩全乐 伯亨 尹春晖 姚绍新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是否增加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中的中青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55岁),最终纳入6...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是否增加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中的中青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55岁),最终纳入64574例受试者,根据其TG水平三分位(<1.02 mmol/L、1.02~1.66mmol/L、>1.66 mmol/L)分为三组:TG最低三分位组(n=21540)、TG第二三分位组(n=21663)、TG最高三分位组(n=21371)。终点事件为新发AMI。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TG水平对中青年人群AMI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影响。结果:TG最低三分位组、TG第二三分位组、TG最高三分位组的平均TG水平分别为(0.74±0.18)mmol/L、(1.30±0.18)mmol/L、(3.09±1.77)mmol/L。随访10.92(4.75,12.83)年,上述三组的AMI发病率及发病密度依次为:0.23%(49/21540)和0.25/千人年、0.40%(87/21663)和0.46/千人年、0.69%(147/21371)和0.80/千人年(P均<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TG最低三分位组相比,TG最高三分位组的发生AMI的风险显著增加(HR=1.59,95%CI:1.12~2.26,P=0.01),但TG第二三分位组的AMI发病风险并未增加(HR=1.28,95%CI:0.89~1.82,P=0.18)。随着TG水平升高,AMI累积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随访近48个月时,TG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的TG第二三分位组的AMI累积发病风险也开始增加。结论:TG水平升高是中青年人群发生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与新发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爱丽 侯旗旗 +7 位作者 韩全乐 伯亨 佳伟 曹宏霞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4521-4526,共6页
背景全球人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CKD)成了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心房颤动可能增加新发CKD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房颤动增加新发CKD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尚... 背景全球人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CKD)成了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心房颤动可能增加新发CKD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房颤动增加新发CKD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是否增加CKD发病风险。方法选取2006—2010年河北省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20-12-31,观察终点事件为新发CKD。根据是否患有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非心房颤动组(n=110487)和心房颤动组(n=368)。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新发CKD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累积CKD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心房颤动对新发CK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舒张压、BMI、受教育程度、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服用降糖药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心房颤动组,饮酒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层,≤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5岁人群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HR=1.350,95%CI(1.038,1.755),P=0.025]。结论心房颤动是中国北方人群新发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肾功能不全 慢性 发病率 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棘突球囊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即刻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曹丽红 +3 位作者 伯亨 韩全乐 刘晓堃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2期112-117,共6页
(1)目的观察棘突球囊在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即刻疗效。(2)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就诊于唐山工人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确定为中重度钙化病变,且行介入治疗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棘... (1)目的观察棘突球囊在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即刻疗效。(2)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就诊于唐山工人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确定为中重度钙化病变,且行介入治疗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棘突球囊组(37例)及常规球囊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血管造影影像、球囊扩张前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IVUS参数、球囊滑脱次数、支架置入效果、手术时间、介入并发症、支架内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3)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与否、体质量指数等临床基本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弧度、钙化长度比、球囊扩张前最小管腔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架置入后,最小支架面积(5.16±0.56vs 6.29±0.66,P<0.01)和即刻管腔获得面积(3.24±0.56vs 3.49±0.47,P=0.043)棘突球囊组均大于常规球囊组。棘突球囊组球囊滑脱次数(5.16±1.51vs 3.95±1.33,P<0.01)及手术时间(79.09±5.67vs 76.08±5.86,P<0.01)均小于普通球囊组。支架对称性、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膨胀率、血管丢失、血管夹层、术后及住院期间支架内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结论棘突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可有效增加血管即刻管腔获得,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支架置入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球囊 冠状动脉钙化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尿激酶原联合血栓抽吸对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4
作者 伯亨 亚静 +6 位作者 岳博成 刘英英 曹丽红 宁海珊 安雪聪 刘晓堃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5期179-182,共4页
目的比较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对高血栓负荷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4月就诊于唐山工人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存在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目的比较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对高血栓负荷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4月就诊于唐山工人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存在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经血栓抽吸导管于病变远端注射重组尿激酶原)44例与B组(在PCI术中经血栓抽吸后于病变近端注入替罗非班)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肌组织灌注水平、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风险等发生情况。结果在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研究对象中,平均年龄为61.53±8.53岁,男性63例(70.0%)。A、B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在PCI术后恢复TIMI血流3级的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帧数、心肌组织灌注分级、术后2h内ST段回落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发现,A、B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在PCI时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血栓抽吸较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进一步提高术后的心肌组织灌注水平,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 重组人尿激酶原 替罗非班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的不同用药方式在高龄血脂异常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宁海珊 安雪聪 +4 位作者 岱曦 伯亨 姚家雪 刘晓堃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360-362,366,共4页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的不同用药方式在高龄血脂异常患者中的疗效及患者依从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0月于唐山工人医院就诊的168例年龄≥75岁的高龄血脂异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每日服药组与隔日服药组。每日服药组给...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的不同用药方式在高龄血脂异常患者中的疗效及患者依从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0月于唐山工人医院就诊的168例年龄≥75岁的高龄血脂异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每日服药组与隔日服药组。每日服药组给予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隔日服药组给予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隔日。检测每日服药组与隔日服药组用药前及用药6月后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外周血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分别计算两组患者LDL-C变化率、LDL-C达标率及Lp-PLA2变化率;记录两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人数;并对比、分析每日服药组与隔日服药组患者的依从性。结果试验开始时共168例患者参与本研究,年龄在75~89岁,平均(78.26±2.98)岁,试验结束时有49例患者因依从性差被排除,最终有119例患者完成了本试验,其中每日服药组52例患者(n=52),隔日服药组67例患者(n=67)。瑞舒伐他汀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的TC、TG及LDL-C水平较用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服药组LDL-C下降35.96%,隔日服药组LDL-C下降3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服药组与隔日服药组口服瑞舒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76.9%、7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服药组与隔日服药组外周血Lp-PLA2水平分别降低了57.81%、5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服药组中患者依从性好者占61.90%(52/84例),隔日服药组中依从性好者占79.76%(67/8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日服用瑞舒伐他汀与每日服用瑞舒伐他汀在降低LDL-C及Lp-PLA2水平方面取得了类似的效果,并且隔日服用瑞舒伐他汀较每日用药减少了费用,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高龄 隔日服药 疗效 依从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