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水稻在氮素吸收及利用上的差异 被引量:90
1
作者 单玉华 王余龙 +3 位作者 山本由德 黄建晔 杨连新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2-45,50,共5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 ,测定了 95个水稻材料抽穗期及成熟期植株的含氮率及干物质积累量 ,并分常规粳稻、常规籼稻、广亲和品种、杂交粳稻、杂交籼稻及两系杂交稻 6种类型 ,研究了供试水稻材料在氮素吸收及利用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 :①籼稻...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 ,测定了 95个水稻材料抽穗期及成熟期植株的含氮率及干物质积累量 ,并分常规粳稻、常规籼稻、广亲和品种、杂交粳稻、杂交籼稻及两系杂交稻 6种类型 ,研究了供试水稻材料在氮素吸收及利用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 :①籼稻植株的含氮率明显高于粳稻及广亲和品种 ,杂交籼稻的含氮率高于常规籼稻 ,而杂交粳稻的含氮率与常规粳稻无显著差异 .②籼稻植株总吸氮量平均比粳稻高 1 4 .1 % ;与常规籼稻及常规粳稻相比 ,杂交籼稻及杂交粳稻的总吸氮量分别高 2 2 .8%和 1 6.4 % .③植株总吸氮量在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以根、叶片的变异幅度较大 ,而穗及茎鞘的变异幅度则较小 ;根中氮的分配比例以广亲和品种最高 ,常规籼稻显著高于杂交籼稻 ,而常规粳稻与杂交粳稻间无显著差异 .④从氮的利用效率看 ,粳稻及广亲和品种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高于籼稻 ,而氮的籽粒生产效率低于籼稻 ;氮收获指数以广亲和品种最低 ,其他类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吸收 效率 氮肥
下载PDF
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被引量:72
2
作者 单玉华 王余龙 +5 位作者 山本由德 黄建晔 董桂春 杨连新 居静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 1 9个常规籼稻和 1 6个杂交籼稻代表性品种 (组合 )的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1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 (NUEp)及籽粒生产效率 (NUEg)在品种 (组合 )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大 ,两者的变异系数均较...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 1 9个常规籼稻和 1 6个杂交籼稻代表性品种 (组合 )的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1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 (NUEp)及籽粒生产效率 (NUEg)在品种 (组合 )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大 ,两者的变异系数均较大 ,但杂交籼稻的变化幅度低于常规籼稻。2无论是常规籼稻还是杂交籼稻 ,NUEp在抽穗至成熟这段时间内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两类籼稻分别提高 2 8.2 %和 1 3 .3 %。 3杂交籼稻的 NUEp在抽穗期高于常规籼稻 ,成熟期则低于常规籼稻 ;而杂交籼稻的 NUEg则比常规籼稻高。4随品种 (组合 )产量水平的提高 ,杂交籼稻及常规籼稻的氮利用效率 (包括 NUEp及 NUEg)下降 ,且变化幅度减小 ,而氮收获指数 (NHI)则有所提高。 5杂交籼稻的产量、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的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 ,与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氮利用效率 氮收获指数 品种差异 常规稻 杂交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根系性状的差异 被引量:45
3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5 位作者 王坚刚 单玉华 马爱京 杨洪建 蔡惠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9-755,共7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 ,选用包括常规籼稻、常规粳稻、广亲和品种、三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两系法杂交稻在内的 92个水稻品种 (组合 ) ,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每株不定根数、每株根干重、每株不定根总长度、每条不定根长、最长根长、每...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 ,选用包括常规籼稻、常规粳稻、广亲和品种、三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两系法杂交稻在内的 92个水稻品种 (组合 ) ,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每株不定根数、每株根干重、每株不定根总长度、每条不定根长、最长根长、每条不定根粗、每条不定根重、单位长度不定根重、单位干重根系活性、每株根系活性、根系吸收总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 12个根系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 :(1)多数根系形态性状及根系吸收面积的顺序为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籼稻 >杂交粳稻 >常规籼稻 >常规粳稻 >广亲和品种 ,根系活性的顺序为三系杂交籼稻 >杂交粳稻 >常规籼稻>常规粳稻 >两系法杂交稻 >广亲和品种 ;(2 )杂交水稻的每株根干重、每株不定根总长、每条不定根长、最长根长、每株根系活性、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常规水稻 ,单位长度根重则显著低于常规水稻 ;(3)籼型水稻的每株根干重、最长根长、每条不定根粗、每条不定根重、单位长度根重、每株根系活性、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粳型水稻 ;(4 )随着水稻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性状 水稻 品种类型 根系活性 品种差异
下载PDF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分配与运转的差异 被引量:42
4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5 位作者 周娟 岳芳 杨连新 黄建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和F 6种类型,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分配与运转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244%、325%),A、B、C、D、E和F类品种的平均NUEg,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 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g g-1;NUEg高的品种抽穗期、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成熟期更明显,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运转率高;提高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茎鞘叶干物重运转量和经济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分配 氮素运转
下载PDF
籼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岳芳 王余龙 +5 位作者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陈培峰 龚克成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8-324,共7页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国内88个和国外122个为材料,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分析籼稻品种间成熟期氮素累积苣、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及...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国内88个和国外122个为材料,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分析籼稻品种间成熟期氮素累积苣、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氯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品种间差异很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明显大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又明显大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密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不密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均有显著影响(R^2=0.957—0.974),提高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可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显示,籼稻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比氮索籽粒生产效率大40%~70%。作者认为,籼稻品种的选育应在保持较高氮索累积量的基础上,重点改良提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籼稻品种高产与高效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累积量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产量
下载PDF
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32
6
作者 岳芳 王余龙 +4 位作者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龙银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21-1129,共9页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以及13个有关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以及13个有关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根系有关性状的差异以及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表明:(1)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2001年A、B、C、D、E、F类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0.40、13.47、16.17、18.50、20.72、25.13g·m^-2,2002年分别为8.53、12.44、15.80、19.87、25.15、33.31g·m^-2,类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全生育期天数和每日氮素吸收量对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均有显著影响(R^2=0.960~0.996),并且后者显著大于前者;(3)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与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α-NA氧化量等全株根系性状关系密切,与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重等单条不定根性状和单位干重根系总吸收面积、单位干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单位干重根系活性指标关系不密切;(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数和单株不定根总长是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R^2=0.429~0.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累积量 根系形态性状 根系活性
下载PDF
影响籼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要根系性状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余龙 +3 位作者 龙银成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3,共7页
20 0 1和 2 0 0 2年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 (品系 ) 88个和 12 2个为供试材料 ,抽穗期测定 12个有关根系形态性状和根系活力 ,成熟期测定产量、冠根比等 ,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 20 0 1和 2 0 0 2年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 (品系 ) 88个和 12 2个为供试材料 ,抽穗期测定 12个有关根系形态性状和根系活力 ,成熟期测定产量、冠根比等 ,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的产量进行聚类 ,研究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根系有关性状的差异以及影响籼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表明 :(1)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的平均产量 ,2 0 0 1年为 30 9 5 0~ 96 9 6 2g·m- 2 ,2 0 0 2年为 311 90~115 9 6 1g·m- 2 ,同年度不同产量类型间平均产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2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 ,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总活性和冠根比等呈增加趋势 ,单位干重根系活力、单条不定根长、最长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重、单位长度不定根重等均无明显变化 ;(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根系性状为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数、单株不定根总长和冠根比 ,决定系数为0 35~ 0 4 0 ;随着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数、单株不定根总长、冠根比的增加 ,供试籼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产量 根系形态性状 根系活力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岳芳 陈留根 +4 位作者 朱普平 盛婧 王子臣 郑建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47-1653,共7页
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农田生态系统2009—2010年的CH4和N2O排放以及土壤碳固定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周年CH4和N2O排放总量、土壤碳固定量以及净增温潜... 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农田生态系统2009—2010年的CH4和N2O排放以及土壤碳固定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周年CH4和N2O排放总量、土壤碳固定量以及净增温潜势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周年CH4、N2O排放总量分别为394 kg CH4.hm-2、2.39 kg N2O.hm-2,土壤碳固定量、净增温潜势分别为1.14 t C·hm-2、6383 kg CO2-equivalents·hm-2;较秸秆不还田增加CH4排放总量152%、减少N2O排放总量14%、增加土壤碳固定量531%、增加净增温潜势57%。以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短期内稻麦两熟高产农田的温室效应明显提高,但其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CH4和N2O排放 土壤固碳 增温潜势 稻麦两熟
下载PDF
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龙银成 +2 位作者 周娟 董桂春 王余龙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于2001和2002年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122个具代表性的籼稻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产量进行聚类,研究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于2001和2002年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122个具代表性的籼稻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产量进行聚类,研究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植株含氮率高,抽穗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大,抽穗后吸收的氮素比例大,成熟期运转到穗部的氮素比例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高是高产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9个氮素吸收和利用的性状中,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为抽穗前吸氮量、抽穗后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抽穗前吸氮量、抽穗后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增加,供试籼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产量 氮素吸收量 氮素运转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供氮浓度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4 位作者 吴华 王坚刚 蔡惠荣 蔡建中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9-13,共5页
在水培条件下 ,设计 0、1 4、2 8、42 mg/kg4个供氮浓度 ,研究其对扬稻 6号不同生育时期、生育阶段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依对氮素反应而言 ,根系性状可分为 3大类 :第 1类为随供氮浓度的提高而增加的性状 ,如每株不定根数 ;第 2... 在水培条件下 ,设计 0、1 4、2 8、42 mg/kg4个供氮浓度 ,研究其对扬稻 6号不同生育时期、生育阶段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依对氮素反应而言 ,根系性状可分为 3大类 :第 1类为随供氮浓度的提高而增加的性状 ,如每株不定根数 ;第 2类为随供氮浓度的提高而显著下降的性状 ,包括每条不定根长、不定根粗、不定根重和单位长度不定根重等 ;第 3类根系性状 ,在一定的氮素供应范围内 ,其生长量随供氮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但供氮浓度进一步增加其增幅变小 ,如每株根干重和不定根总长度。2抽穗期根系性状中 ,每株不定根数主要取决于无效分蘖期 ,其次是有效分蘖期 ,再次为拔节长穗期 ;每株根干重和不定根总长度主要取决于无效分蘖期 ,其次是拔节长穗期 ,再次为有效分蘖期。3无效分蘖期是影响每株根干重、不定根数和不定根总长度生长的主要生育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供氮浓度 根系性状 生长影响
下载PDF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不同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23
11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5 位作者 岳芳 陈培峰 杨连新 黄建晔 龙银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等器官的干物重及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等器官的干物重及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研究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籼稻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A、B、C、D、E、F类籼稻品种的平均NUEg 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 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 g g-1;(2)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间生物产量差异不大,但高NUEg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占生物产量的比例高;(3)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间抽穗期的根干重和茎鞘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差异不大,但NUEg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成熟期的根重和茎鞘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4)NUEg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穗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索籽粒生产效率 物质生产 物质分配
下载PDF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被引量:17
12
作者 岳芳 +5 位作者 陈培峰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龚克成 王余龙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8,共6页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88、122个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产量...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88、122个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②氮素累积量为A、B、C、D、E、F类的品种,随着氮素累积量的增加,产量水平明显提高;③氮素累积量大的品种,表现为单位面积库容量大、每穗颖花数多、千粒重高、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大、生物产量高,穗数较多、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较高,但其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累积量 产量 叶面积系数 生物产量
下载PDF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董桂春 李进前 +6 位作者 董燕萍 周娟 田昊 于小凤 岳芳 王余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3-528,共6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份(2001年)和122份(2002年)常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它们的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份(2001年)和122份(2002年)常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它们的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共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高426%(2001年)、817%(2002年),F类品种比A、B、C、D、E类品种分别高184.71%、88.93%、57.45%、34.32%、14.05%(2001年)和305.05%、153.54%、90.28%、51.24%、21.29%(2002年);2)随着库容量水平的提高,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3)大库容类型籼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4)大库容籼稻品种平均穗长、着粒密度、每穗一次枝梗数、每穗二次枝梗数较大;5)提高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均可促进单位面积库容量的提高,两者对库容量作用的大小相仿,但均显著大于千粒重对库容量的影响。着粒密度、穗长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每穗二次枝粳数,以及一、二次枝粳数比值对每穗粒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品种 库容量 产量构成因素 穗部性状
下载PDF
水稻机械化播栽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岳芳 陈留根 +4 位作者 杨洪建 盛婧 朱普平 郑建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2-241,共10页
为探明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机械化播栽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以超级稻南粳44为材料,于2011年和2012年在麦秸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条件下对机械直播、机械栽插、常规手栽3种水稻播栽方式的稻田CH4和N2O... 为探明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机械化播栽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以超级稻南粳44为材料,于2011年和2012年在麦秸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条件下对机械直播、机械栽插、常规手栽3种水稻播栽方式的稻田CH4和N2O排放量和水稻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稻季CH4和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中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稻季总排放量的76.49%~91.13%,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N2O累积排放量占稻季总排放量的 33.56%~49.41%.麦秸还田显著提高稻季 CH4总排放量(P〈0.05)、降低 N2O 总排放量(P〉0.05),机械栽插的稻季CH4总排放量较常规手栽略减3.25%~9.50%(P〉0.05),机械直播显著低于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P〈0.05):2011年,麦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较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稻季CH4分别减排15.69%和18.43%,麦秸还田条件下分别减排14.54%和22.66%;2012年,麦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较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稻季CH4分别减排26.63%和32.12%,麦秸还田条件下分别减排30.51%和36.75%.机械直播较常规手栽显著增加稻季N2O总排放量0.16~0.97 kg/hm2(P〈0.05),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的差异不大(P〉0.05).机械直播的产量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手栽(P〈0.05),减产 8.43%~10.79%,机械栽插较常规手栽产量降低 1.27%~3.49%(P〈0.05).稻季的全球增温潜势主要由排放 CH4产生,麦秸还田显著提高全球增温潜势(P〈0.05),机械直播的全球增温潜势显著小于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P〈0.05).麦秸还田条件下,2011年和2012年机械直播的“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较常规手栽分别减少12.02%和28.71%(P〈0.05).上述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区采用机械直播有利于减少稻季CH4排放,麦秸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替代常规手栽能减少稻田排放CH4和N2O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温室效应 移栽 直播 CH4和N2O排放 水稻
下载PDF
CO_2激光器高压脉冲触发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4
15
作者 兴亮 郭立红 +1 位作者 孟范江 《中国光学》 EI CAS 2012年第4期416-422,共7页
为了稳定可靠地触发CO2激光器旋转火花开关,设计了一套高压脉冲触发系统并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驱动与保护方法。根据CO2激光器中旋转火花开关的触发结构,应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芯片EPM3512开发了可以输出10... 为了稳定可靠地触发CO2激光器旋转火花开关,设计了一套高压脉冲触发系统并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驱动与保护方法。根据CO2激光器中旋转火花开关的触发结构,应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芯片EPM3512开发了可以输出100~500 Hz重频脉冲信号以及单次脉冲信号的触发信号源;应用光耦HCPL-3120设计了具有过流、过压保护功能兼有电磁兼容(EMC)设计的IGBT驱动电路;对高压脉冲变压器进行建模并通过PSPICE软件仿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联机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500 Hz的重复频率下,高压脉冲触发系统可连续稳定地输出高于38 kV的高压重频脉冲,基本满足CO2激光器的旋转火花开关稳定可靠触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激光器 火花开关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脉冲变压器
下载PDF
声光调QCO_2激光器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谢冀江 李殿军 +1 位作者 郭汝海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8-1013,共6页
为满足激光测距、环境探测、空间通讯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等领域应用要求,研制了声光调QCO2激光器。针对影响声光调QCO2激光器输出的各种因素,利用调Q脉冲激光器速率方程对该激光器输出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提... 为满足激光测距、环境探测、空间通讯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等领域应用要求,研制了声光调QCO2激光器。针对影响声光调QCO2激光器输出的各种因素,利用调Q脉冲激光器速率方程对该激光器输出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提出了声光调QCO2激光器优化设计的方法,并进行了验证实验。激光器脉冲重复频率为1Hz^50 kHz,在1 kHz运转时获得的输出激光脉冲宽度为180 ns,峰值功率为4 062 W,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结果证明:通过声光晶体(AO)的优选及谐振腔的合理设计,可实现小型CO2激光器的高重频、窄脉宽,高峰值功率输出,并可通过光栅选线的设计方式和TTL信号控制实现此类激光器的波长调谐和编码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CO2激光器 声光调Q 速率方程
下载PDF
非链式脉冲DF激光器非稳腔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谭改娟 谢冀江 +4 位作者 潘其坤 邵春雷 阮鹏 郭劲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0,共6页
采用正支虚共焦腔型对非链式脉冲DF激光器进行非稳腔参数设计并开展实验研究,通过与平凹型稳定腔的对比,揭示了非稳腔在压缩激光远场发散角、提升光束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选取能体现远场能量集中度以及实际光束与理想光束偏移程度的衍... 采用正支虚共焦腔型对非链式脉冲DF激光器进行非稳腔参数设计并开展实验研究,通过与平凹型稳定腔的对比,揭示了非稳腔在压缩激光远场发散角、提升光束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选取能体现远场能量集中度以及实际光束与理想光束偏移程度的衍射极限倍数β为光束质量评价参数,实验中以86.5%环围能量定义光斑大小,并利用90-10刀口法测量光斑尺寸。通过对不同放大率及模体积的9组非稳腔实验结果的对比,得到了设计优化非稳腔结构参数的规律。综合输出能量、远场发散角、衍射极限倍数β三方面因素,得到了最佳非稳腔参数为放大率M=1.89,后反射镜口径D=40mm,此时激光远场发散角(全角)为0.74mrad,β=1.35,输出能量为1.86J,峰值功率为16.4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器 DF激光器 正支虚共焦非稳腔 衍射极限倍数 刀口法
原文传递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特点 被引量:7
18
作者 岳芳 王余龙 +4 位作者 陈培峰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5-390,共6页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取籼稻代表品种210个,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的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物质...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取籼稻代表品种210个,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的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 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2)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点为抽穗前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抽穗后干物质生产比例也较大,因而生物产量高;(3)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干物质分配的特点为根干重所占比例较小,叶片干重所占比例较大,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特点为根干重和穗干重所占比例较小,而茎鞘干重所占比例较大,经济系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累积量 物质生产 物质分配
下载PDF
江苏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龙霞 《农业装备技术》 2007年第6期10-12,共3页
分析了江苏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现状、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油菜 机械化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数字信号处理器抗辐射设计技术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邢克飞 +2 位作者 王京 杨俊 季金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6年第4期572-578,共7页
分析了空间辐射效应对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影响,并对单粒子效应引起的DSP故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实践从器件级和系统级两个层次给出了解决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抗辐射加固设计技术.器件级的加固技术从存储区、控制寄存器、Cach... 分析了空间辐射效应对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影响,并对单粒子效应引起的DSP故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实践从器件级和系统级两个层次给出了解决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抗辐射加固设计技术.器件级的加固技术从存储区、控制寄存器、Cache、乘加器等角度给出解决DSP故障的一些有用方法;系统级的抗辐射设计技术则提出一种由高性能DSP和高可靠性的反熔丝FPGA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由顶到底”的星载信号处理平台体系结构,并分析了这种结构在提高DSP对抗空间单粒子效应时的优势.文章给出的有关DSP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已经在某卫星通信载荷中成功应用,并通过了各种卫星产品要求的环境试验,该抗辐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以为有关航天电子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器 单粒子效应 可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