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视野下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伟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曲和所有艺术样式一样,均属于精神活动,但两者在社会功能、生态指向以及作品形态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样式,更注重对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和表达。对非遗传统戏曲样式的保护,...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曲和所有艺术样式一样,均属于精神活动,但两者在社会功能、生态指向以及作品形态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样式,更注重对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和表达。对非遗传统戏曲样式的保护,关键在于保护其过程的系统性。同时,非遗文化的业内传承与大众传播均应被视为整体上的传承环节而获得同样的重视。我们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尊重非遗传统戏曲基本内涵的同时弘扬其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 保护与发展
下载PDF
中国戏曲学的理论、实践和当代传播——上海戏剧学院张伟品教授访谈
2
作者 张伟 贾战伟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共6页
一、戏曲治学历程和路径贾战伟:张老师您好,非常开心能采访到您,并再次向您学习。据我所知,在当代戏曲研究领域之中,您是为数不多的既注重案头、又能躬身排场的专家之一,可谓路正功深。请您简单回顾一下您是怎样走上戏曲学研究之路的。... 一、戏曲治学历程和路径贾战伟:张老师您好,非常开心能采访到您,并再次向您学习。据我所知,在当代戏曲研究领域之中,您是为数不多的既注重案头、又能躬身排场的专家之一,可谓路正功深。请您简单回顾一下您是怎样走上戏曲学研究之路的。张伟品: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和老师。我在中学时代就随着言派名票、中国现代录音技术和录音工业的开创者宋湛清先生学习京剧言派艺术,也算是票友。后来也曾经向刘曾复、朱家溍等先生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戏剧学院 当代传播 录音技术 刘曾复 张老师 当代戏曲 朱家溍 戏曲学
原文传递
戏曲现代化:理论、现象与途径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5,共11页
受西方戏剧文化冲击而开始的"戏曲现代化",在1949年以后成为国家层面的文化运动。理论上张庚发表"剧诗说",主张创作过程中"文学性前置",成为戏曲理论主流。2004年至2008年,吕效平教授对"现代戏曲&qu... 受西方戏剧文化冲击而开始的"戏曲现代化",在1949年以后成为国家层面的文化运动。理论上张庚发表"剧诗说",主张创作过程中"文学性前置",成为戏曲理论主流。2004年至2008年,吕效平教授对"现代戏曲"作出系统阐述,认为"现代戏曲"作为一种文体已然形成。同时,一些现象表明,对"现代戏曲"存在状态的认知严重冲突,新编戏舞台生命力弱、作为戏曲表现手段的歌舞被"弱化、淡化"。未来,戏曲现代化道路不应人为干预剧种发展进程,不能脱离现有基础。明确戏曲自身属性以及与戏剧的边界,合乎自身目的地追求舞台形态稳定。维护"戏曲"民族性特征,让"故事"重新直面"歌舞",是实现戏曲现代化的真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现代化 剧诗说 现代戏曲 文学性 歌舞演故事
原文传递
改编:在传统与时代之间 看京剧《五女拜寿》
4
作者 张伟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共2页
改编、移植地方戏曲剧种的作品,是京剧剧目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戏曲艺术各剧种间交流、对话的重要途径。在国家京剧院的历史上,这种改编和移植代有所出,如改编自碗碗腔《女巡按》的《谢瑶环》、由同名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由扬剧《... 改编、移植地方戏曲剧种的作品,是京剧剧目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戏曲艺术各剧种间交流、对话的重要途径。在国家京剧院的历史上,这种改编和移植代有所出,如改编自碗碗腔《女巡按》的《谢瑶环》、由同名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由扬剧《百岁挂帅》改编的《杨门女将》等。典型如梅兰芳先生最后的创作《穆桂英挂帅》,也是改编自豫剧同名剧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先生 剧目建设 碗碗腔 《杨门女将》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扬剧 传统与时代
原文传递
接通传统之精粹 打破西方化迷思
5
作者 张伟 《中国京剧》 2024年第3期72-75,共4页
中国京剧艺术节自1995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历十届。据粗略统计,历届京剧节在28年间,上演新编京剧剧目达240多个,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京剧新创剧目在数量上所呈现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新时期以来京剧舞台创作整体上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各... 中国京剧艺术节自1995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历十届。据粗略统计,历届京剧节在28年间,上演新编京剧剧目达240多个,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京剧新创剧目在数量上所呈现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新时期以来京剧舞台创作整体上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各种尝试在新剧目创作中不断出现,从不同角度对京剧创作的途径和旨趣进行了多方探索,从而积累了不少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剧艺术 新编京剧 新创剧目 西方化 京剧创作 新时期以来 剧目创作 京剧舞台
原文传递
余叔岩与京剧审美取向流变
6
作者 张伟 《中国京剧》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一般认为,京剧形成于公元1840年前后。据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的《中国京剧史》的划定,1840年至1917年为京剧的成熟期。而此后二十年间(1917-1937年)为京剧的鼎盛期。严格说来,上述两个时期又可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般认为,京剧形成于公元1840年前后。据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的《中国京剧史》的划定,1840年至1917年为京剧的成熟期。而此后二十年间(1917-1937年)为京剧的鼎盛期。严格说来,上述两个时期又可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840年前后京剧形成并逐步定型,代表人物是以程长庚为首的“前三鼎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研究所 余叔岩 鼎盛期 程长庚 三鼎甲 京剧 审美取向 成熟期
原文传递
上海戏校及各地其他新式戏剧学校
7
作者 张伟 《中国京剧》 2023年第3期74-80,共7页
1940年1月中华戏校正式停办以后,北京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再没有正式的专门传授京剧的新式学校出现。而北京以外的地区,则出现了不少进行京剧教育或以京剧教育为主的新式戏剧(戏曲)学校。其中以创办于上海的上海戏剧学校较为典型... 1940年1月中华戏校正式停办以后,北京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再没有正式的专门传授京剧的新式学校出现。而北京以外的地区,则出现了不少进行京剧教育或以京剧教育为主的新式戏剧(戏曲)学校。其中以创办于上海的上海戏剧学校较为典型。1937年11月12日,中国守军全线撤离上海,侵华日军开始大举进驻。上海沦陷。这时由美、英、法等国控制的租界,成了日军势力唯一未能波及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戏剧学校 新式学校 侵华日军 京剧 北京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理论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126-128,共3页
70年来,我国戏曲事业及其理论探索经历了一个清理旧传统、构建新形式、坚定和提高自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始终与创作实践相联系,作品始终与人民需要相联系,政策始终与现实相联系,其必将在未来发挥出符合民族精神和艺术规律的积... 70年来,我国戏曲事业及其理论探索经历了一个清理旧传统、构建新形式、坚定和提高自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始终与创作实践相联系,作品始终与人民需要相联系,政策始终与现实相联系,其必将在未来发挥出符合民族精神和艺术规律的积极影响,融入民族复兴进程,使戏曲事业绵延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理论建设 创作实践
下载PDF
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与“守正”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04-106,共3页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坚持“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之道;落实“面向全体”...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坚持“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之道;落实“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固本之道,必须坚持与“育人为本”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是戏曲进校园的“守正”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育人
下载PDF
网络时代传统戏曲赢得新观众的奥秘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6-119,共4页
传统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就在于能够不断获得“新观众”。互联网为传统戏曲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也为追求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传统戏曲网络传播整体上显示出不同以往的特性,并产生新的问题。面... 传统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就在于能够不断获得“新观众”。互联网为传统戏曲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也为追求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传统戏曲网络传播整体上显示出不同以往的特性,并产生新的问题。面对网络时代环境变化,传统戏曲要审慎应对、合理利用日新月异的传播手段,守传统文化内涵之“正”,创传播、传承形式和方法之“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剧 网络传播 青年群体
下载PDF
戏曲(京剧)音韵学缘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3,共3页
“文乐一体”的传统至昆曲为一总结。昆曲虽经加入戏工,独立为一表演样式,然歌唱一途,尤为表现手段支柱,不可或废。音韵以语音为研究对象,语音为绾合音乐与文学的因素,因是,音韵之学遂为曲学大端,历来顾曲大家,莫不孜孜以求。今日京剧... “文乐一体”的传统至昆曲为一总结。昆曲虽经加入戏工,独立为一表演样式,然歌唱一途,尤为表现手段支柱,不可或废。音韵以语音为研究对象,语音为绾合音乐与文学的因素,因是,音韵之学遂为曲学大端,历来顾曲大家,莫不孜孜以求。今日京剧音乐中文乐分离现象蔓延,不能不说是京剧语音研究严重滞后的结果。戏曲音韵学之名,前人所未提出。戏曲音韵学,应为以认知戏曲语言固有逻辑,结合戏曲研究而涉及语言学领域多项学科所成之新兴边缘学科。是以戏曲语音研究目的之二,在于时所建构的语音系统与音乐最大限度地合为一体,即音韵系统的实际运用。京剧音韵学为戏曲音韵学之一部,绾合戏曲及语言研究,以认知京剧语音发展及内在逻辑为目的,以京剧语音实际状况、京剧音韵理论发展、京剧语音运用(包括文学的、歌唱的)为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音韵学 戏曲音韵学 艺术观念 戏曲语音 昆曲 腔调
下载PDF
风格与宗派——京剧表演流派属性批判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伟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9,共5页
对京剧流派属性的认知,多有偏颇。官方语境下的权威认定,亦不严谨。综合而言,京剧流派可界定为:演员个人表演风格与习惯的系统化和群体化。其特殊性更在于其社会属性。京剧流派的社会属性即体现为宗派性。此种属性与京剧形成的社会历史... 对京剧流派属性的认知,多有偏颇。官方语境下的权威认定,亦不严谨。综合而言,京剧流派可界定为:演员个人表演风格与习惯的系统化和群体化。其特殊性更在于其社会属性。京剧流派的社会属性即体现为宗派性。此种属性与京剧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一脉相承,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折射。进入近现代以后,此种社会构成形态存在土壤渐失。京剧流派在本质上失去再生能力,新流派的不可形成可以预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流派 社会属性 系统化 群体化 宗派
原文传递
戏曲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伟 《社会观察》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戏曲趋于式微,在当下多少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进一步观测,可以发现,这一共识基础并不牢固:无论外部环境考察,还是内部构成分析,其结果均不能为上述共识提供直接的支撑依据。戏曲是汉民族传统文化样式之一,其形成环境是以农耕文化... 戏曲趋于式微,在当下多少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进一步观测,可以发现,这一共识基础并不牢固:无论外部环境考察,还是内部构成分析,其结果均不能为上述共识提供直接的支撑依据。戏曲是汉民族传统文化样式之一,其形成环境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传统中国社会。换言之,戏曲是延续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现象。进入近现代以后,戏曲受到西方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近现代文化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传统中国社会 民族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现象 西方工业文明 社会共识 外部环境 农耕文化
下载PDF
从自觉到迷失--京剧文化追求与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伟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3,共5页
京剧自形成以来,即处于中国社会转型中。然而京剧对此种转型,并未形成足够的免疫力。相反,京剧内部文化构成中本土文化传统从早期的占据决定地位,而日趋失落、冷落以至于没落。这一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京剧自身文化选择与环境适应... 京剧自形成以来,即处于中国社会转型中。然而京剧对此种转型,并未形成足够的免疫力。相反,京剧内部文化构成中本土文化传统从早期的占据决定地位,而日趋失落、冷落以至于没落。这一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京剧自身文化选择与环境适应的结果。在持续至今的社会转型中,京剧的应对方式,基本上呈现出一个从自觉选择到无奈跟从最终完全迷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社会转型 文化选择
原文传递
20世纪京剧走向与西方文化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5,35,共11页
中国戏曲是中国本土汉民族传统的戏剧形态。乾隆五十五年以徽班进京为契机,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京剧,逐渐取得全国性影响,成为20世纪至今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戏曲于长期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族文化影响。但截至清中叶以前,所有... 中国戏曲是中国本土汉民族传统的戏剧形态。乾隆五十五年以徽班进京为契机,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京剧,逐渐取得全国性影响,成为20世纪至今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戏曲于长期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族文化影响。但截至清中叶以前,所有外部文化元素均被吸收成为戏曲文化整体之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于中国本土环境的戏剧文化模式。作为中国戏曲代表性样式的京剧,在整个20世纪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其内部文化构成也呈现出动态的多元性。而其中本土文化传统从早期的占据决定地位,到最终处于没落状态,提示了京剧自身文化选择的迷失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原因,很大程度上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并贯穿整个20世纪的西方文化的全面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梅兰芳 时装戏 机关布景 海派 西方文化
原文传递
“四大须生”的由来与成形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伟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7,103,共7页
"四大须生"是京剧史上一个代表性演员群体,包含前后相连续之两个阶段的两个群体。前"四大须生"由徐凌霄所提出的老生"三大贤"(马连良、高庆奎、余叔岩)再加上言菊朋所组成。"四大须生"之说,无... "四大须生"是京剧史上一个代表性演员群体,包含前后相连续之两个阶段的两个群体。前"四大须生"由徐凌霄所提出的老生"三大贤"(马连良、高庆奎、余叔岩)再加上言菊朋所组成。"四大须生"之说,无论前后,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以前均已出现,且均在社会上获得一定认同。"四大须生"是"四大名旦"的引申产品。但在形成过程、人员构成以及代表性等方面,与后者都有着较大差异。"四大须生"的代表性,总体上已转向观众趣味。同时,在业内又代表着京剧固有传统的延续。在个体上,则分别代表着不同审美趣味和戏剧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史 四大须生 四大名旦 老生
原文传递
京剧语音规范的形成与早期语音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6,共8页
舞台语音统一,在戏曲剧种内部为必然。从文化意义考察,则某一戏曲剧种舞台语音规范的形成对于该剧种整体演剧观念、审美取向、价值标准等不能无所涉及。徽班进京之后数十年间舞台语音趋于统一,有其内外因素。京剧形成之初,程长庚对京剧... 舞台语音统一,在戏曲剧种内部为必然。从文化意义考察,则某一戏曲剧种舞台语音规范的形成对于该剧种整体演剧观念、审美取向、价值标准等不能无所涉及。徽班进京之后数十年间舞台语音趋于统一,有其内外因素。京剧形成之初,程长庚对京剧的全方位建设,在文化选择上,基本呈现出民间文化样式主动接受文人文化影响的态势,这与当时一切文化样式进入高级文化阶段模式相一致。谭鑫培对包括京剧语音在内的京剧表演进行了全面整合,形成了新的格局。其实践是程长庚所确立的语音规范在京剧成熟进程中的渐趋深化:昆曲规范与日趋成熟的京剧声腔全面、深入融合。同时与当时环境相适应、并因谭个人原因而呈献出复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 徽班 昆曲 程长庚 谭鑫培
原文传递
身段谱与身段谱诀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伟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京剧 身段谱 身段谱诀 舞台表演 身段技法 表演技巧
原文传递
本土传统的失落、冷落与没落——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伟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0,共3页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
关键词 京剧 本土传统 戏曲 传统剧目 本土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趣味与特征——京剧流派属性批判之二
20
作者 张伟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3,28,共6页
京剧流派艺术属性与社会属性在美学上存在冲突,因而实践中往往注重捕捉对应于人格的"特点"。进入"后创始人时期",复制、维护并延续"流派特征",为其存在方式。"流派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京剧... 京剧流派艺术属性与社会属性在美学上存在冲突,因而实践中往往注重捕捉对应于人格的"特点"。进入"后创始人时期",复制、维护并延续"流派特征",为其存在方式。"流派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京剧审美趣味。流派传承与延续,实际上是通过审美趣味的培养、传递实现。审美趣味本身有着品位、层次之别。京剧表演流派真正的创新途径,仍需借助审美趣味。同时避免京剧表演流派社会属性带来的伦理制约,从而为新的流派出现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流派 风格 特征 审美趣味 传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