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392
1
作者 李强 若楠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6,共10页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在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500 hPa的高压异常抑制了对流的发展,而表面风速的减弱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雾霾向区域外输送,水平风垂直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对流层低层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变得更加稳定.这些气象背景场为雾霾天气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对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雾霾天气区域内的表面风速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对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动力影响,二者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层结不稳定性以及近地面层的逆温状况和温度露点差对雾霾天气的演变可以产生热力影响,层结不稳定性和逆温偏大(小)以及温度露点差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热力和动力因子对这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气象因子可以解释超过2/3的雾霾天气逐日变化的方差,方差贡献达到0.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气象条件 中国东部区域 2013年1月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204
2
作者 陈德亮 徐柏青 +9 位作者 姚檀栋 郭正堂 崔鹏 陈发虎 宪洲 镱锂 樊杰 侯增谦 天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25-3035,1-2,共11页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科学评估 框架和指标 政策
原文传递
El Ni盛期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在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108
3
作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67-574,共8页
通过对1951 ~1994 年我国夏季160 个站降水资料的分析,指出El Ni珘no 盛期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为了解释这种降水负异常产生的原因,利用NCEP/NCAR1949 ~1996 年再分析资料,分... 通过对1951 ~1994 年我国夏季160 个站降水资料的分析,指出El Ni珘no 盛期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为了解释这种降水负异常产生的原因,利用NCEP/NCAR1949 ~1996 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在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与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有显著的正相关。El Ni珘no期间往往对应着弱印度季风,即El Ni珘no 盛期与弱印度夏季风相联系的弱水汽输送造成了我国华北地区水汽输送的减弱,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大气中可降水量产生显著负异常,由此导致了负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季风 水汽输送 降水异常 厄尔尼诺
下载PDF
A Diagnostic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l N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02
4
作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29-241,共13页
The impact of E1 Nino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or different seasons are investigateddiagnos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E1 Nino can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gnificantly duringits mature phase. In the ... The impact of E1 Nino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or different seasons are investigateddiagnos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E1 Nino can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gnificantly duringits mature phase. In the Norther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are foun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during the E1 Nino mature phase. In the Northernsummer, the pattern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E1 Nifio mature phase are different fromthose in the other seasons. The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ppear in both southern andnorthern parts of China, while in between arou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Huaihe River valleys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tend to be positive.In the Norther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physical process by which E1 Nino affects the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eatures of the circulation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E1 Nino mature phase (Zhang et al. 1996). The appearance ofan anticyclonic anomaly to the north of the maritime continen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theE1 Nino mature phase intensifies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makes it shiftwestward. The associated southwesterly flow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In the Northern summer, the intensifie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high covers the southeastern periphery of China so that the precipitation there becomes less. In addition, the weakening of the indian monsoon provides less moisture inflow to the northern part of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o Precipitation in China East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8
5
作者 武炳义 卞林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冬季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北极海冰 东亚气候 北大西洋涛动 影响 变化 冬季 研究
下载PDF
El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 I.资料诊断和理论分析 被引量:81
6
作者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87-599,共13页
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热带西太平洋海表面西风或东风应力异常与ElNino事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着ElNino事件从发生到消亡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存在着从西风应力异常到东风应力异常的变化,并且在这... 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热带西太平洋海表面西风或东风应力异常与ElNino事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着ElNino事件从发生到消亡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存在着从西风应力异常到东风应力异常的变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西风应力异常向东传,东风应力异常紧接其后也向东传。本文还根据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建立了理想风应力,并利用简单热带海洋模式,对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异常及其东传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指出了它们在ElNin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风应力异常通过激发出海洋中东传的暖Kelvin波及其在大洋东边界反射产生的暖Rossby波、以及西风应力异常本身东传到赤道东太平洋,引起正的海洋混合层扰动厚度异常,导致了ElNino事件的发生;而异常东风应力则通过激发出东传的冷Kelvin波及其在大洋东边界反射产生的冷Rosby波、以及东风应力异常本身东传到赤道东太平洋,引起负的海洋混合层扰动厚度异常,导致了ElNino事件的消亡。对于热带西太平洋上风应力异常的形式是东部为异常西风应力而其西部为异常东风应力,并且它们同时向东传时,则大洋东部混合层厚度对异常风应力的响应随异常东风和西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向风应力 赤道波动 厄尔尼诺 太平洋 热带
下载PDF
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 被引量:80
7
作者 倪允琪 周秀骥 +2 位作者 王鹏云 仪清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0-704,共15页
50年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几代科学家致力于暴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了3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开展我国南方暴雨研究,其中包括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试验与研究,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试验与研... 50年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几代科学家致力于暴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了3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开展我国南方暴雨研究,其中包括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试验与研究,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试验与研究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的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试验与研究。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在华南前汛期暴雨与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三维结构、形成机理、遥感监测与探测中尺度暴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自主发展配有三维同化系统的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系统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在我国各级业务部门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973项目,针对引发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β-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开展更为深入的试验与研究,通过这些努力,有望在提高我国暴雨的监测与预报、预警能力,增强我国减灾防灾的总体实力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野外试验 预报系统
下载PDF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8
作者 孙虎林 罗亚丽 +2 位作者 刘黎平 王改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20,共16页
采用多种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数字组网系统和四维变分同化反演技术得到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4日发生在我国黄淮地区的强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背景和成熟阶段特征。高空槽后强西北气流带... 采用多种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数字组网系统和四维变分同化反演技术得到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4日发生在我国黄淮地区的强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背景和成熟阶段特征。高空槽后强西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和黄淮地区近地面晴空辐射增温为本次飑线发生前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产生和积累提供了大尺度条件,低层较干且温度直减率较大的环境大气有利于本次过程地面出现灾害性大风。对本次飑线系统及伴随的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分析发现,在系统成熟阶段,地面雷暴高压和飑前阵风锋达到最强且强对流天气现象出现范围最大,飑线系统水平尺度达到β中尺度上限,系统内存在两条对流强回波带,它们之间云的特征及强对流天气现象具有明显差异。根据反演出的风场,分析了飑前弱回波区、飑线主体对流强回波区、飑后弱回波过渡带和层云次强回波区内水平散度和垂直速度的垂直分布,弱回波过渡带和次强回波区在整个中低层均为下沉运动,且弱回波过渡带内下沉运动要强于次强回波区,下沉气流较强而低层辐散层较薄的结构特征与地面灾害性大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飑线 灾害性大风 四维变分同化风场反演 中低层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21世纪气候和环境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9
作者 苏凤阁 +6 位作者 江志红 高学杰 郭东林 倪健 游庆龙 兰措 周波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36-3047,共12页
本文回顾了21世纪青藏高原区域多种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预估研究的进展,包括气温、降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冻土、积雪、冰川、径流和植被等,预估结果主要来自于SRES和RCP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以及物理统计模型的预估.结果表明,未... 本文回顾了21世纪青藏高原区域多种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预估研究的进展,包括气温、降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冻土、积雪、冰川、径流和植被等,预估结果主要来自于SRES和RCP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以及物理统计模型的预估.结果表明,未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将升高,21世纪后期增温更显著.总体来说21世纪高原降水以增加为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高原未来冻土面积缩小,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减少,冰川将以退缩为主.径流的未来变化较复杂,不同流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径流在不同流域表现为增加和减少并存.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而脆弱,21世纪中后期青藏高原的生长季长度增加,常绿林,森林出现在高原东部和南部,灌丛植被类型将会扩展并入侵高寒草原.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这些气候与环境要素在21世纪中期(2030—2050年)和后期(2080~2100年)的变化进行了综合集成,给出了它们在21世纪中期和后期的可能变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21世纪变化预估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夏季气候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年代际转型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67
10
作者 武炳义 +1 位作者 赵平 韩晋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7-706,共10页
指出了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80年代末以后中国东部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增多,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且南北范围变大,西北太平洋上空850hPa反气旋增强。中国东部夏... 指出了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80年代末以后中国东部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增多,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且南北范围变大,西北太平洋上空850hPa反气旋增强。中国东部夏季80年代后期出现南方多雨的年代际转型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也都在80年代末出现年代际转型。从80年代末以后,伴随着欧亚大陆春季积雪明显减少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明显增高,中国夏季南方降水明显增加。文中分析了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影响中国降水的物理过程,指出欧亚大陆春季积雪能够在500hPa激发出大气中的遥相关波列,所激发出的波列可以从春季一直持续到夏季,造成中国北方为高压控制,南方为微弱低压控制,使得降水出现在中国南方。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的升高能够减小海陆热力差异,使得夏季风减弱,导致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夏季气候 年代际变化 年代际转型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变化与ENSO 被引量:65
11
作者 谭言科 +1 位作者 何金海 邹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1-840,共10页
文中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EOF分析的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主要存在全区符号一致的单极型和西部与东南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型 ,它们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小波凝聚谱揭示了单... 文中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EOF分析的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主要存在全区符号一致的单极型和西部与东南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型 ,它们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小波凝聚谱揭示了单极、偶极的变化与Nino3区海表温度距平存在密切关系 ,印度洋海温距平从偶极到单极的变化对应着ElNi no事件从发展到衰减的过程。平均而言 ,印度洋偶极超前Nino3区海温距平约 4个月 ,单极滞后约 6个月。整个热带印度洋 -太平洋地区海气耦合特征的演变表明 ,与ElNino从发展到衰减相联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气耦合相互作用在印度洋海温距平从偶极到单极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温距平 年际变化 海气耦合 海表温度 ENSO 偶极 单极 关系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被引量:57
12
作者 谭言科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66,共14页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 ,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67%和 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 ,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67%和 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大气中存在着明显的Walker类型的环流 ,具有显著的局地海气耦合特征 ,而单极期间这种特征不明显。大部分偶极子的生命史都非常短暂 ,其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西印度洋正距平的增加、东移和东印度洋负距平的不断加强。单极的发展为整个海盆的不均匀增暖。单极向偶极的转换可以分为两类 ,第I类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由负转变成正后逐渐向东扩展 ,东印度洋的负距平范围逐步缩小 ;第II类是东南印度洋海表温度的负距平不断加强并略向西发展 ,而西部保持正距平。这种转换还经历了一个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以前主要是第I类转换 ,以后则第II类占绝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印度洋海温 年际异常 海气耦合特征 极性转换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59
13
作者 何金海 赵平 +4 位作者 祝从文 汤绪 陈隆勋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6,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于3月底—4月初(第16—18候)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首先开始,伴随着降水的开始是偏南风的增强和对流性降水的显著增加,华南前汛期开始。(2)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建立早于热带季风雨季,在热带季风建立后两者的雨带、强西南风带、强垂直运动带、强低空水汽辐合带均是分离的,南海热带季风在其建立后,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发生相互作用,促使副热带季风雨带季节性北进,两者共同影响中国的旱涝。(3)3月中下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由冷源转为热源,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热力差异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气压对比均发生反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究竟是否是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提前建立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讨论了有关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共识与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副热带季风 南海 热带季风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nd ENSO Cycle 被引量:60
14
作者 黄荣辉 陈文 +1 位作者 严邦良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07-424,共18页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cent studies, not only have the responding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East A...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cent studies, not only have the responding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omalies and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Asia to the ENSO cycle during its different stages been understood further, but also have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effects of the tropical \vestern Pacific on the ENSO cycle been deeply analyzed from the observational facts and dynamic theories.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al effect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zonai wind anomali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ENSO cycle may be through the excitation of the equatorial oceanic Kelvin wave and Rossby wave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d further that the ENSO cycle originates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Moreover, these recent studies also showed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zonai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not only result from the air-sea intera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but are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dditionally,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which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in the near future are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monsoon ENSO cycle INTERACTION
下载PDF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59
15
作者 汪会 罗亚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7-1131,共15页
利用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的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AMR)、印度季风区(IMR)、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的云量和云层垂直结构(包括云层的垂直位置、物理厚度、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和雷达反射率垂... 利用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的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AMR)、印度季风区(IMR)、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的云量和云层垂直结构(包括云层的垂直位置、物理厚度、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和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亚洲季风区低云量的分布及其与对流层低层稳定性(LTS)的相关。有如下结论:(1)这期间,EAMR、IMR、WNPMR和TPR总云量分别为69%、72%、83%和69%,其中单层云占56%(IMR和WNPMR)至77%(TPR),多层云中二层和三层云合起来占95%以上。IMR的总云量在夏季(>90%)明显高于冬季(约50%),EAMR和TPR春夏季略高于秋冬季,而WNPMR总云量的季节变化不大。(2)同属热带季风区的IMR和WNPMR全年都有底部在10km以上的冰晶云,其月平均云量为20%(冬季)~70%(夏季);海洋边界层云在WNPMR全年较常见(月平均云量为20%~40%),而IMR的低云主要出现在夏季(20%~40%);属副热带季风区的EAMR云层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低层,10km以上高云仅在夏季较多(30%左右),但其发生频率和垂直位置相对IMR和WNPMR的高云(12~16km高度的云量为60%~70%)较低;TPR的云主要位于4~11km,等高度上云内滴谱较宽。(3)云顶在4km以下的低云在亚洲季风区的分布在春秋季相似、夏冬季差异较大,冬季低云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陆南部及其以东的洋面和日本附近地区,低云量为45%~70%;低云量与LTS的相关性在冬季不强,而其他季节相关性较好。(4)这四个地区都以薄云为主,有30%~40%的云层物理厚度小于1km,而且多层云中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约有10%小于1km,说明现有大气环流模式需要提高垂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云量云垂直结构
下载PDF
Relation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with That over East Asia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54
16
作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005-1017,共13页
A diagnostic study i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and that over East Asia in Northern summer. It is found that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is in... A diagnostic study i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and that over East Asia in Northern summer. It is found that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is inverse to that over East Asia. More (less) Indian monso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corresponds to less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 over East Asia and less (more) rainfal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its southwestern part. The stronger (weaker)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the weaker (stronger)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its southwestern part, which leads to less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East Asia, and thus less (more) rainfal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alysis of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anomalies suggests that the convective heating anomalies over the Indian Ocean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not only on the Indian monsoon, but also o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dian monsoon East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6
17
作者 左志燕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28-1437,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仔细比较分析两套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100°E以东中国春季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RA-4...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仔细比较分析两套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100°E以东中国春季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RA-40资料能很好的再现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较好地反映出了中国春季土壤存在东北和西南湿、华北和内蒙古干的地理分布及其年际变化.在整个中国东部地区,春季土壤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干旱化现象;其中西南地区土壤从浅层到深层都存在一致的变干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变干趋势变得显著;在东部中纬度地区,浅层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没有明显的干化趋势,但深层土壤湿度从1988年以后存在较为明显的干化现象;东北地区浅层和深层土壤也存在较明显的变干趋势,其中浅层土壤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变干趋势减缓,而深层土壤在70年代末以后的变干趋势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中国100°E以东 春季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春季土壤湿度的联系 被引量:54
18
作者 左志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722-1724,共3页
通过对资料的诊断分析,揭示了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发现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偏湿,东北土壤湿度偏干时,对应着中国夏季东北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对这种影响的物理过程分析表明,春季从... 通过对资料的诊断分析,揭示了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发现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偏湿,东北土壤湿度偏干时,对应着中国夏季东北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对这种影响的物理过程分析表明,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正异常使得中国大陆东部地表温度降低,减少了海陆温差,造成东亚夏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西伸,从而阻挡了东亚夏季风的北上,使得中国夏季雨带偏南,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降水 东亚夏季风
原文传递
中国国家级新一代业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的发展 被引量:53
19
作者 沈学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2393-2395,共3页
数值预报是世界各国业务天气预报最重要的手段,是一个国家气象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2000年,中国气象局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建了国家气象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建立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 数值预报是世界各国业务天气预报最重要的手段,是一个国家气象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2000年,中国气象局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建了国家气象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建立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同化与数值预报系统(GRAPES)".近年来,GRAPES取得了快速发展,自主研究建立了从模式到同化、有限区/全球一体化的研究与业务通用的数值预报系统.对GRAPES数值预报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从模式系统整体设计方面说明GRAPES数值预报系统的先进性;从已经实现的多领域应用方面说明GRAPES数值预报系统的多种应用性;通过区域和全球GRAPES模式的回报试验结果,说明GRAPES数值预报系统在业务应用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数值预报系统 数值天气预报 中国国家级天气预报业务
原文传递
秋-冬季节北极海冰对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52
20
作者 武炳义 苏京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2335-2343,共9页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前期秋到冬季北冰洋东部、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秋冬季北冰洋海冰密集度与同期海表温度异常可导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及东亚的地表气温异常.数值...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前期秋到冬季北冰洋东部、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秋冬季北冰洋海冰密集度与同期海表温度异常可导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及东亚的地表气温异常.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结论,并且所有的数值试验结果一致表明,较低的海冰密集度能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负异常.本文提出了一种机制来解释秋冬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和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联系.9月份海冰密集度为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前期信号,而若由单纯的热带海温异常则不能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近20年来(1990~2009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呈现增强的趋势,并伴随着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的降温趋势,从而导致近年来东亚严冬频发.最后,讨论了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地表气温短期趋势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气候 严冬频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