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 被引量:12
1
作者 廖宏 +10 位作者 陈东林 代慧斌 杜楠 方力 亢灵 钱静 秦卓凡 王叶 谢佩芙 杨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8-666,共9页
本文解读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 本文解读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大气污染物或其前体物排放变化导致的有效辐射强迫值(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对评估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启示性意义。AR6也估算出1750—2019年间人为强迫导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GSAT)变化为1.29(0.99~1.65)℃,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分别为1.58(1.17~2.17)℃、0.23(0.11~0.39)℃、-0.50(-0.22~-0.96)℃。气溶胶历史变化的气候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SO_(2)排放变化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ERF(高信度),从而部分抵消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变暖(高信度)。在气候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方面,AR6首次评估获得了地表臭氧浓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偏远地区为-0.2~-2 nL·L^(-1)·℃^(-1)、在污染区为0.2~2 nL·L^(-1)·℃^(-1)。在大多数陆地区域,关于气候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PM_(2.5),目前模式结果结论的一致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臭氧 PM_(2.5) 气候变化
下载PDF
2015—2022年我国华北地区冬季PM_(2.5)-O_(3)复合污染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候杰 李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071,共11页
以往关于大气PM_(2.5)-O_(3)复合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夏季,尚较缺乏对严峻的冬季复合污染问题的关注,为了解冬季大气PM_(2.5)-O_(3)复合污染过程,该文基于2015—2022年冬季(1—2月)空气质量地面监测、气象数据等资料,结合统计方法分析... 以往关于大气PM_(2.5)-O_(3)复合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夏季,尚较缺乏对严峻的冬季复合污染问题的关注,为了解冬季大气PM_(2.5)-O_(3)复合污染过程,该文基于2015—2022年冬季(1—2月)空气质量地面监测、气象数据等资料,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大气PM_(2.5)-O_(3)复合污染的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5—2022年冬季,我国南方主要城市复合污染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0.8~−0.2 d/a),这与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了PM_(2.5)浓度有关;但在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冬季大气PM_(2.5)-O_(3)复合污染天数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0.2~0.7 d/a).针对华北地区较为严峻的复合污染形势,挑选出19 d区域性的复合污染天进行重点分析.在气象因素方面,复合污染发生时华北上空500 hPa高空存在反气旋环流异常、850 hPa高空存在偏南风异常,地面午后(10:00—18:00)平均温度(0.43~5.27℃)偏高、平均风速(−4.19~−0.22 m/s)偏小.在化学过程方面,冬季华北地区发生复合污染的城市观测站点中PM_(2.5)与O_(3)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5),而在非复合污染的城市观测站点则表现为负相关(R=−0.68,P<0.05).进一步对比华北地区复合污染城市观测站点与非复合污染城市观测站点Ox(Ox=NO_(2)+O_(3))和NO_(2)浓度的拟合斜率(分别为0.62、0.55)、PM_(2.5)与CO浓度的比值(分别为0.07、0.06)以及Ox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24.40、113.47μg/m^(3)),定性地表明了华北地区冬季O_(3)浓度的升高与活跃的光化学反应有关,同时较高的O_(3)浓度也可能导致了更多的二次PM_(2.5)生成.研究显示,我国华北地区复合污染呈现加剧的态势且往往伴随着活跃的光化学反应,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厘清复合污染发生时的大气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O_(3)协同控制 冬季O_(3) PM_(2.5) 华北地区 气象因素 化学过程
下载PDF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的自然源排放及气候反馈:IPCC AR6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镇江 +8 位作者 苏红娟 安琪 袁畅 李帅 何静怡 谢冰 赵树云 李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1-498,共8页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SLCFs)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首次专门设立了关于SLCFs的独立章节,除了对人为源SLCFs评估以外,报告也包含了对于...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SLCFs)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首次专门设立了关于SLCFs的独立章节,除了对人为源SLCFs评估以外,报告也包含了对于自然源SLCFs及其气候反馈的评估。特别地,在未来气候变暖和人为SLCFs持续减排的背景下,加深对SLCFs的自然源排放及其气候反馈的认识将更为重要。本文从自然源SLCFs排放评估、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排放变化、SLCFs的气候反馈几个方面解读了AR6中有关的最新结论。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闪电源NO_(x)、植被源BVOCs、生物质燃烧排放将会增加,土壤源NO_(x)、沙尘、海盐颗粒物和二甲基硫(Dimethlysulfide,DMS)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难以定量。同时,气候变化驱动着SLCFs的排放量、大气含量或寿命的改变,这些过程整体上造成的负反馈参数为-0.20 W/m^(2)/℃(-0.41~+0.01 W/m^(2)/℃),可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 气候变化 自然源排放 气候反馈 辐射效应
下载PDF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我国夏季大气OH浓度变化的数值模拟
4
作者 廖宏 +2 位作者 李柯 代慧斌 顾梓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3-724,共12页
OH自由基是对流层中主要的氧化剂,是大气氧化性的重要表征。文章利用GEOS-Chem模式量化了2014~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人为排放和气象因素变化对中国夏季大气OH浓度变化的贡献。模拟结果表明,2014~2017年间夏季整个中... OH自由基是对流层中主要的氧化剂,是大气氧化性的重要表征。文章利用GEOS-Chem模式量化了2014~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以来,人为排放和气象因素变化对中国夏季大气OH浓度变化的贡献。模拟结果表明,2014~2017年间夏季整个中国OH浓度呈现上升趋势,最大上升出现在30°N附近的华南地区。在华北平原地区,OH浓度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0.1×10^(6)molecules cm^(-3)a^(-1)),而OH浓度比较高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OH变化趋势较小。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象和人为排放变化都对2014~2017年华北平原OH浓度上升有促进作用,但人为排放的贡献(OH增加10.0%)远大于气象的贡献(OH增加1.5%);OH浓度变化最大的南方地区主要是气象条件控制。进一步对气象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全国OH变化最重要的气象要素是太阳短波辐射,决定了2014~2017年中国OH浓度增长趋势最大的区域。但在华北地区,2014~2017年短波辐射略微减少的影响被边界层高度明显降低带来的OH增加所抵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H自由基 GEOS-Chem模式 气象 人为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