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黑世界的描摹——苏童小说的“空间诗学” 被引量:7
1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89,共4页
在小说创作中,空间与背景是创作主体界定小说历史属性、时代特征、风俗人情所借用的必要手段,物象的安排、色彩的点染、边界的设定成为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也就是在这个维度上,文学获得了与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的某... 在小说创作中,空间与背景是创作主体界定小说历史属性、时代特征、风俗人情所借用的必要手段,物象的安排、色彩的点染、边界的设定成为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也就是在这个维度上,文学获得了与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的某种相通性,小说也因此成为一种综合性和混合体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小说 空间 叙事性文学 诗学 描摹 世界 小说创作 艺术手法
原文传递
《新星》:八十年代知识分子从政的想象与寓言
2
作者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柯云路的《新星》是八十年代的一部极具话题性和轰动性的文本。该作品经常被置于改革文学的论域中加以讨论,探讨当时改革者与改革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艺术的优劣得失。当我们将《新星》置于80年代“知识分子热”的背景... 柯云路的《新星》是八十年代的一部极具话题性和轰动性的文本。该作品经常被置于改革文学的论域中加以讨论,探讨当时改革者与改革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艺术的优劣得失。当我们将《新星》置于80年代“知识分子热”的背景中可以发现,这部小说指向了八十年代知识分子从政的历史现场,可以视作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从政的试练和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云路 八十年代 《新星》 改革者 轰动性 话题性 寓言 从政
原文传递
重审当代文学的当代性立场 被引量:5
3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6-213,共8页
当代性观念强调存在性、此在性和共在性,它来自于现代性实践进程的内部,同时也拥有搁置、淡化现代中心主义的序列观和等级论,正视和重视文化差异的共存性和包容性的自有价值,这对当代文学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和文学批评观具有启示意义。... 当代性观念强调存在性、此在性和共在性,它来自于现代性实践进程的内部,同时也拥有搁置、淡化现代中心主义的序列观和等级论,正视和重视文化差异的共存性和包容性的自有价值,这对当代文学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和文学批评观具有启示意义。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潮流性、文化的时代性、审美的时间性和非时间性、媒介技术的共生性上都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时代精神”和“问题语境”中不断生发自身,在当代文学的历史化中形成了自有传统。文学批评致力于以更为直观、客观和敏感化的经验抵达批评对象,克服文学批评与批评对象间的距离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时代精神
原文传递
以鲁迅研究为支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刘中树先生的学术贡献
4
作者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刘中树先生1935年出生于吉林集安。13岁就参加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并亲历革命工作。1954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刘中树从鲁迅研究出发不... 刘中树先生1935年出生于吉林集安。13岁就参加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并亲历革命工作。1954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刘中树从鲁迅研究出发不断向周边研究领域拓展和延伸,逐渐进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等领域。在治学过程中,他主动谋划和开拓了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东北与东北亚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等领域,为学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文化与文学 比较文学 学术贡献 刘中树
原文传递
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5
5
作者 韩文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2-15,共4页
苏童小说言说了缥缈时空中个体生命的孤独。作品中孤独意识的彰显既得益于叙事的推进,也有赖于多层次意象体系的建构。作者企图通过困境逃亡、安排伴侣和宗教皈依的途径对孤独的灵魂进行救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作者将生命... 苏童小说言说了缥缈时空中个体生命的孤独。作品中孤独意识的彰显既得益于叙事的推进,也有赖于多层次意象体系的建构。作者企图通过困境逃亡、安排伴侣和宗教皈依的途径对孤独的灵魂进行救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作者将生命引向了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历史 孤独 意象 救赎 死亡
下载PDF
历史文化精神的寻根之旅——评津子围的《十月的土地》
6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2,共5页
津子围的《十月的土地》是东北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这部作品自然有“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等特征,1但在这些普遍特点之外,《十月的土地》还表现出超越一般新历史... 津子围的《十月的土地》是东北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这部作品自然有“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等特征,1但在这些普遍特点之外,《十月的土地》还表现出超越一般新历史小说的个性化的艺术探索。《十月的土地》并不像大多数家族题材的新历史主义小说那样,纠缠于正统历史与家族历史的思辨与对话,或以正史的规范和严谨统御家族史,或以个人史的偶然与随意消解正史;而是在真诚而严肃的历史观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小说 艺术探索 新世纪长篇小说 历史文化精神 民间化 历史视角 重要收获
下载PDF
浅谈建国后废名诗评风格的承续与转变——以《新民歌讲稿》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57-59,共3页
《新民歌讲稿》体现着废名对"新民歌"的解读和理解,是建国后废名诗评的主要构成。《讲稿》一方面延续了新中国成立前废名诗评古今纵论和重视情感的一贯风格,同时又从艺术创作大众化立场对晦涩和玄化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给予... 《新民歌讲稿》体现着废名对"新民歌"的解读和理解,是建国后废名诗评的主要构成。《讲稿》一方面延续了新中国成立前废名诗评古今纵论和重视情感的一贯风格,同时又从艺术创作大众化立场对晦涩和玄化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给予了反思。《讲稿》的独特素质使它在客观上与主流的新民歌评价方式有很大不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独具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诗文 主观情感 大众化
下载PDF
谈萧红的文学史价值——为萧红诞辰百年而作 被引量:3
8
作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6-218,共3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其貌似通俗的文字在诸多方面拥有着无法复制的历史意义与永恒的艺术价值。她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史,是以其永远变换的文学创新的姿态参与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之中,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其貌似通俗的文字在诸多方面拥有着无法复制的历史意义与永恒的艺术价值。她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史,是以其永远变换的文学创新的姿态参与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之中,从而给中国现代文学史带来的崭新素质与历史性超越。2011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为此我们特邀请国内外萧红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就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各抒己见,以纪念这位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从荒原走向世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诞辰100周年 文学史价值 萧红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历史意义 标志性事件 历史性超越 现代女作家
下载PDF
“城市文学”要有城市的精魂 被引量:3
9
作者 修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8-153,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扩充,市民生活上升为国人生活的主体部分,城市版图的扩张似乎昭示了城市文学光辉灿烂的前景和成为文学主潮的必然趋势。其实,早在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学》就发起过"城市化与转型文学"...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扩充,市民生活上升为国人生活的主体部分,城市版图的扩张似乎昭示了城市文学光辉灿烂的前景和成为文学主潮的必然趋势。其实,早在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学》就发起过"城市化与转型文学"的讨论,并以城市化为标志预言激动人心的城市文学时代即将到来。一九九八年,贾平凹充满期待地写下这样的话:"城市化进程是大趋势,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上海文学》 文学时代 文学传统 主潮 乡村文化 中国文学 生活理想 文化心理 创作动机
下载PDF
城市文化本位的“城乡叙事”——李佩甫小说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2
10
作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4-161,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城乡叙事"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乡村价值"本位观的倾向。李佩甫的小说长期关注"城市化"这一社会历史进程。其作品一方面扎根于中原文化深厚的传统和民间土壤中,另一方面对"城市化"... 中国当代文学的"城乡叙事"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乡村价值"本位观的倾向。李佩甫的小说长期关注"城市化"这一社会历史进程。其作品一方面扎根于中原文化深厚的传统和民间土壤中,另一方面对"城市化"浪潮中的城乡巨变和进城乡村人的精神症候给予了全面焦聚。李佩甫作品精神立场上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很大程度上挣脱了城乡叙事中的"二元论"和"等级观",既正视城乡意识形态本身的差异性,又将变"乡"为"城"视做历史承前启后和不断提升的发展环节,并从这一立场塑造人物情节和建构价值观念。这一倾向不仅塑成了他小说鲜明的"城市文化本位观",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城乡叙事价值维度的开拓也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研究 李佩甫 城市化 城乡叙事 城市本位 乡村本位
原文传递
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兴起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文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82,共6页
长久以来,刘震云的早期小说被定格在“新写实主义”的理解框架中。而当我们重回刘震云19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现场和文本内部,梳理题材与风格的变化线索,就可发现,他的创作更多来自于与时代共同成长的个人经验,虽无法彻底摆脱文学潮流... 长久以来,刘震云的早期小说被定格在“新写实主义”的理解框架中。而当我们重回刘震云19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现场和文本内部,梳理题材与风格的变化线索,就可发现,他的创作更多来自于与时代共同成长的个人经验,虽无法彻底摆脱文学潮流的裹挟,但更多时候是个人化的选择与趣味,只不过是这种选择契合了1980、90年代文学思潮变奏的节拍。因而,在1980、90年代文学观念的重构中获得了专门的表述与醒目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写实主义 身世感 精神历程
下载PDF
《后上塘书》:致力于人性启蒙的乡村叙事 被引量:2
12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0,共6页
孙惠芬自1980年代发表作品至今,一直用写作来编构着自己的文学故乡,“上塘”和“歇马山庄”这两个辽南地域文化浓重的文学村庄已成为她的专属领地,其对孙惠芬的价值不亚于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的意义。如果说,莫言是在历史的纵深沟壑... 孙惠芬自1980年代发表作品至今,一直用写作来编构着自己的文学故乡,“上塘”和“歇马山庄”这两个辽南地域文化浓重的文学村庄已成为她的专属领地,其对孙惠芬的价值不亚于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的意义。如果说,莫言是在历史的纵深沟壑中打捞沉淀于岁月底层的乡村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叙事 人性 80年代 地域文化 孙惠芬 文学 莫言 故乡
下载PDF
先锋小说的当代发生及其与文学群落的关联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雨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先锋这一词汇在由军事范畴至文学领域扩展的语义嬗变中沉淀下来,前沿、对抗和开创等语义成就了始终推陈出新、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先锋性。当我们着眼于活跃在1980年代的文学群体,可以看到,在西藏与上海两个远隔千里的地理空间上,有一群在... 先锋这一词汇在由军事范畴至文学领域扩展的语义嬗变中沉淀下来,前沿、对抗和开创等语义成就了始终推陈出新、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先锋性。当我们着眼于活跃在1980年代的文学群体,可以看到,在西藏与上海两个远隔千里的地理空间上,有一群在新时期文学现场实践着的先锋性创作的青年群体,包括小说家、编辑和评论家,他们共同的努力成就了先锋小说的文学浪潮。对先锋小说的历史进行重探,有助于探查新时期文学话语体系中先锋语义生成的历史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 作家群体 现代性 关联
下载PDF
论郁达夫与施蛰存小说艺术风格的异同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永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9-74,共6页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小说多渲染古典之美。两人小说风格的相同性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共同性、现实人生的孤独和压迫感以及外来影响的共同性,不同性主要是生活经历、文学主张和性格不同造成的。比较两人小说风格的异同能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两人小说的艺术特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作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施蛰存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大团圆”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主体意识变迁 被引量:2
15
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7期105-108,共4页
"大团圆"是中国传统悲剧文学戏剧化倾向在文本结构上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作家对"团圆"问题的客观辨析与理性认识贯穿于新文学建设的始终,这种认识不但形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特有的悲剧观念,而且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 "大团圆"是中国传统悲剧文学戏剧化倾向在文本结构上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作家对"团圆"问题的客观辨析与理性认识贯穿于新文学建设的始终,这种认识不但形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特有的悲剧观念,而且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起着重要的制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作家 “大团圆”结构 创作主体意识
下载PDF
中文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选择 被引量:2
16
作者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120,159,共8页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近年来,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专业,中文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时代关键命题,在中国高等教育统筹推进的总体规划下,借助科学技术和信...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近年来,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专业,中文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时代关键命题,在中国高等教育统筹推进的总体规划下,借助科学技术和信息媒介发展的契机和条件,不断校订专业发展理念,调整专业发展策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呈现出新趋势和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传承与创新 专业理念
原文传递
思考的诗性形式——评孙惠芬长篇新作《吉宽的马车》 被引量:2
17
作者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75-77,共3页
孙惠芬是当代文坛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存在,她的长篇新作《吉宽的马车》,以车夫历险生活的形态、细节和变化展开叙述,但叙述并不满足于停留在日常生活与世俗逻辑的表面,而是深入到社会人生的深层,进而有了现代人西西弗斯式存在的悲剧性发... 孙惠芬是当代文坛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存在,她的长篇新作《吉宽的马车》,以车夫历险生活的形态、细节和变化展开叙述,但叙述并不满足于停留在日常生活与世俗逻辑的表面,而是深入到社会人生的深层,进而有了现代人西西弗斯式存在的悲剧性发现,这种发现是通过转瞬即逝的怪异意象与颠覆性信息的凸显来实现并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意象 颠覆性信息 现代意识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白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4-216,共3页
2011年10月11日—13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写作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项目首席专家刘中树教授主持了会议,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 研讨会综述 写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 《文学史》 吉林大学
原文传递
身份·地域·生命:工人作家鬼金的草根叙事 被引量:1
19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7,共7页
近年来,东北工人作家鬼金笔耕不辍,新作迭出,是文坛活跃的70后作家。他的创作有自觉的时代追溯意识和工人职业的实践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代际性,常借底层人凡俗生活中的孤苦来传递生命个体的疼痛体验和精神信仰,以想象和幻觉... 近年来,东北工人作家鬼金笔耕不辍,新作迭出,是文坛活跃的70后作家。他的创作有自觉的时代追溯意识和工人职业的实践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代际性,常借底层人凡俗生活中的孤苦来传递生命个体的疼痛体验和精神信仰,以想象和幻觉等尖端的艺术形式营造象征主义感官交错的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个体 地域性 作家 工人 叙事 草根 精神信仰 艺术世界
下载PDF
反思·重建·拓展——朱德发先生的“五四”文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中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4-174,200,共12页
朱德发先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有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一位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学术研究的资深学者而言,却意味着对心向往之的学术事业的孜孜以求与身心投入。上个世纪末,先生曾用这样的... 朱德发先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有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一位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学术研究的资深学者而言,却意味着对心向往之的学术事业的孜孜以求与身心投入。上个世纪末,先生曾用这样的话定义“真学者”:“不只把致力于学术研究当成其生存方式或价值根基,具有一种自觉的以身殉职的奉献精神,而且树立为学术而学术、为学问而治学的坚定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朱德发 “五四” 学术研究 反思 学术事业 奉献精神 学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