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坚持“一件事原则”
1
作者
弗洛姆
《少年文摘》
2008年第11期6-7,共2页
亲爱的埃迪: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
关键词
专心
目标努力
原则
欲望
自信心
工作
精力
成功
选择
力量
原文传递
自爱
2
作者
弗洛姆
陈维纲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7年第3期65-67,共3页
爱因对象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类型,对这一点人们不会提出异议。然而不少人却执有如此一种信念: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却是罪孽。据说,爱自身者不可能爱他人,自爱与自私无别。这种观念在西方思想中源远流长。加尔文把自我斥之为“瘟疫”。
关键词
自爱
西方思想
加尔文
他人
美德
信念
原文传递
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
被引量:
40
3
作者
E.
弗洛姆
纪辉
高地
《世界哲学》
1981年第4期68-75,共8页
资本主义对个性产生影响的中心问题是异化现象。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或如人们说的他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他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异化现象
偶像崇拜
体验
消费者
承担者
上帝
行动
每个人
力量
原文传递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被引量:
7
4
作者
E.
弗洛姆
涂纪亮
《世界哲学》
1979年第5期23-29,共7页
前言本书所附的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指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译者注)的英译本,是首次在美国出版。这个英译本的出版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使不谈别的理由,它至少使美国公众了解到黑格尔之后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在此以...
前言本书所附的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指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译者注)的英译本,是首次在美国出版。这个英译本的出版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使不谈别的理由,它至少使美国公众了解到黑格尔之后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在此以前英语世界对这部著作是一无所知的。与许多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的异化,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为物。这是一股反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动机器这种现象的潮流。有些人试图用否认或者掩饰人的存在所固有的分裂现象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经济学
资本主义
哲学思想
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
重大意义
英译本
哲学著作
原文传递
寄希望于“具体的乌托邦”——纪念E.布洛赫诞生一百周年
被引量:
5
5
作者
E.
弗洛姆
M.库恩策
燕宏远
《世界哲学》
1985年第6期18-26,共9页
最近十年中对乌托邦、对乌托邦设想问题的兴趣,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社会人士中有了持续的增加。这不是骤然发生的,而且没有思辨的特征;更确切地说,这种倾向是逐步发展的,并越来越扩展到新的问题上。从透彻分析 Th.莫尔以来的乌托邦历...
最近十年中对乌托邦、对乌托邦设想问题的兴趣,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社会人士中有了持续的增加。这不是骤然发生的,而且没有思辨的特征;更确切地说,这种倾向是逐步发展的,并越来越扩展到新的问题上。从透彻分析 Th.莫尔以来的乌托邦历史到乌托邦的哲学思想,从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来源的空想社会主义到二十一世纪的空想社会模式,从围绕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讨论到反乌托邦的宣传,被研究的问题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主义
布洛赫
马克思主义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
马列主义
哲学家
意识形态
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论人的本性
被引量:
3
6
作者
E.
弗洛姆
张文杰
《世界哲学》
1979年第2期24-32,共9页
一、人性概念马克思与现代的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不同,他不相信人的本性那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他不相信人生下来就象一张白纸,教养在这白纸上刻上了它的烙印。与这种社会学的相对主义完全不同,马克思从这样一种思想出发:即人作为人...
一、人性概念马克思与现代的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不同,他不相信人的本性那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他不相信人生下来就象一张白纸,教养在这白纸上刻上了它的烙印。与这种社会学的相对主义完全不同,马克思从这样一种思想出发:即人作为人是一个可认识的和可确定的实体;人不仅在生物学上、在解剖学上和生理学上可以被规定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黑格尔
经济学
本性
共产主义
弗洛姆
相对主义
自我实现
资本主义
本质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
2
7
作者
E.
弗洛姆
张文杰
《世界哲学》
1979年第3期26-30,共5页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应当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有些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应当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有些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但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马克思和所有其他哲学家所使用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个词与较高的精神水平的心理动机没有任何关系,与较低的、较卑鄙的心理动机也没任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主义者
心理动机
唯心主义
生产方式
主要动力
物质利益
哲学体系
黑格尔
原文传递
爱的艺术
被引量:
1
8
作者
艾里希·
弗洛姆
《读写月报》
2020年第1期16-18,共3页
01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
01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艺术
孩童
爱他人
成熟度
爱情
原文传递
互动、表演与情感
被引量:
1
9
作者
李轶南(译)
《艺术学界》
2013年第1期132-138,共7页
观众通常把情感反应视为他们的艺术经验,特别是通俗艺术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反应主要是基于观众对艺术作品中富有条理因素的观察。例如:在视觉艺术中,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图像。叙事性的视觉艺术作品,例如电影,通过呈现观众能观...
观众通常把情感反应视为他们的艺术经验,特别是通俗艺术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反应主要是基于观众对艺术作品中富有条理因素的观察。例如:在视觉艺术中,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图像。叙事性的视觉艺术作品,例如电影,通过呈现观众能观察到的图像,运用三种框架来阐释他们的理解而使之成为富有意义的观察。一幅图像可以被视为一个指代的对象、自身的代表或者现实的某个方面。传统的艺术作品邀请作为观者角色的观众观察图像,观众的情感反应基于他们的观察;相反,互动艺术作品邀请观众以互动者身份表演,因而与作品的原创者一起合作创作了作品。因此,传统的艺术作品引起情感反应基于观众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互动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反应基于观众观察自身参与到与作品互动过程的表演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
表演
情感
原文传递
爱是一门艺术吗
10
作者
刘福堂(译)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3年第4期58-60,共3页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学习和努力。也有人认为,爱是一种快感,体验它是件随机而遇的事,一个人运气好便会“堕入”其中。这里以前者的前提为基础,尽管当今大多数人无疑更相信后者。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不重要,他们渴...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学习和努力。也有人认为,爱是一种快感,体验它是件随机而遇的事,一个人运气好便会“堕入”其中。这里以前者的前提为基础,尽管当今大多数人无疑更相信后者。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不重要,他们渴望着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门艺术
运气
体验
原文传递
我的一些经历
11
作者
E.
弗洛姆
张燕
《世界哲学》
1984年第5期71-74,共4页
如果一个人要问自己,他是怎样对那些注定要在他一生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那么,他就会发现,要简单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不容易。或许,他天生对某些问题就有一种爱好,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或是受了当时各种思想...
如果一个人要问自己,他是怎样对那些注定要在他一生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那么,他就会发现,要简单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不容易。或许,他天生对某些问题就有一种爱好,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或是受了当时各种思想或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所感兴趣的道路的。然而,又有谁知道,在这些因素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呢?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因素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历史自传恐怕是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的。但是,我并不打算把此书写成一部历史的自传,而是想写成一本关于我的思想发展的自传。因此,在这本书中,我要选择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些经历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正是这些经历才使我以后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以及对这两种学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学说
马克思
重要地位
思想发展
兴趣
青年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传
战争
人生道路
原文传递
我的信条
12
作者
E.
弗洛姆
孟庆时
《世界哲学》
1984年第4期78-80,共3页
我相信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他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自然,天赋于理性和自我意识。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可以查明的。不过,这种本质并不是说明历史上一切时代的人的特征的东西。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促使他行动,...
我相信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他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自然,天赋于理性和自我意识。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可以查明的。不过,这种本质并不是说明历史上一切时代的人的特征的东西。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促使他行动,以便解决这种矛盾。人对这种存在的矛盾不能保持中立和消极的态度。正因为他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分发展
自我意识
自然进化
超越自然
本质
矛盾
理性
不能保持
完美性
生活中
原文传递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13
作者
艾里希·
弗洛姆
李健鸣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第1期46-48,共3页
(一)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
(一)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
父母
婴儿
食物
温暖
恐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族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根溯源
14
作者
安妮特·
弗洛姆
高振华(译)
《艺术博物馆》
2021年第6期60-71,共12页
西方世界的民族志博物馆植根于16和17世纪奇物柜的历史以及18和19世纪的工业博览会。随着物质藏品从异域器物陈列转变为各种教育展览,它们与非物质遗产侧面重新结合,以讲述更完整的故事。在本文中,欧洲民族志博物馆的历史和动力得到追溯...
西方世界的民族志博物馆植根于16和17世纪奇物柜的历史以及18和19世纪的工业博览会。随着物质藏品从异域器物陈列转变为各种教育展览,它们与非物质遗产侧面重新结合,以讲述更完整的故事。在本文中,欧洲民族志博物馆的历史和动力得到追溯,影响了其与非物质遗产关系的几个组分也得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工业博览会
非物质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追根溯源
藏品
影响
原文传递
坚持“一件事原则”
15
作者
埃里希·
弗洛姆
【美】
《高考》
2012年第1期69-70,共2页
亲爱的埃迪: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突破人生困境。
关键词
高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坚持"一件事原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
16
作者
李健鸣(译)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必读)》
2023年第5期62-62,共1页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人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人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牺牲
美德
欺骗
原文传递
锦句
17
作者
《读写月报》
2023年第31期F0002-F0002,共1页
人的进化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他失去了原来的家一自然,再也不能返回,再也不能重新成为动物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他自然的家完全超脱出来,去寻找一个新家一个他创造的家。他把世界变成了一个人类世界,使自己真正成了人。靠这...
人的进化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他失去了原来的家一自然,再也不能返回,再也不能重新成为动物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他自然的家完全超脱出来,去寻找一个新家一个他创造的家。他把世界变成了一个人类世界,使自己真正成了人。靠这种方法,他创造出了一个新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进化
超脱
自然
原文传递
《逃避自由》
18
作者
艾瑞克·
弗洛姆
《党员生活(湖北)》
2017年第12期77-77,共1页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
关键词
《逃避自由》
现代社会
极权主义
心理学家
民主政治
弗洛姆
原文传递
学会爱情,就像学会一门艺术
19
作者
弗洛姆
李建鸣(译)
《西部广播电视》
2009年第4期245-245,共1页
"再也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这一看法尽管一再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至今还占主导地位。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
爱情
学会
艺术
高比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坚持“一件事原则”
1
作者
弗洛姆
出处
《少年文摘》
2008年第11期6-7,共2页
文摘
亲爱的埃迪: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
关键词
专心
目标努力
原则
欲望
自信心
工作
精力
成功
选择
力量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自爱
2
作者
弗洛姆
陈维纲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7年第3期65-67,共3页
文摘
爱因对象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类型,对这一点人们不会提出异议。然而不少人却执有如此一种信念: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却是罪孽。据说,爱自身者不可能爱他人,自爱与自私无别。这种观念在西方思想中源远流长。加尔文把自我斥之为“瘟疫”。
关键词
自爱
西方思想
加尔文
他人
美德
信念
分类号
B825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
被引量:
40
3
作者
E.
弗洛姆
纪辉
高地
出处
《世界哲学》
1981年第4期68-75,共8页
文摘
资本主义对个性产生影响的中心问题是异化现象。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或如人们说的他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他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异化现象
偶像崇拜
体验
消费者
承担者
上帝
行动
每个人
力量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被引量:
7
4
作者
E.
弗洛姆
涂纪亮
出处
《世界哲学》
1979年第5期23-29,共7页
文摘
前言本书所附的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指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译者注)的英译本,是首次在美国出版。这个英译本的出版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使不谈别的理由,它至少使美国公众了解到黑格尔之后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在此以前英语世界对这部著作是一无所知的。与许多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的异化,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为物。这是一股反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动机器这种现象的潮流。有些人试图用否认或者掩饰人的存在所固有的分裂现象的办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经济学
资本主义
哲学思想
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
重大意义
英译本
哲学著作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寄希望于“具体的乌托邦”——纪念E.布洛赫诞生一百周年
被引量:
5
5
作者
E.
弗洛姆
M.库恩策
燕宏远
机构
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哲学研究所
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哲学研究所 教授、科学哲学博士
哲学学士
出处
《世界哲学》
1985年第6期18-26,共9页
文摘
最近十年中对乌托邦、对乌托邦设想问题的兴趣,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社会人士中有了持续的增加。这不是骤然发生的,而且没有思辨的特征;更确切地说,这种倾向是逐步发展的,并越来越扩展到新的问题上。从透彻分析 Th.莫尔以来的乌托邦历史到乌托邦的哲学思想,从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来源的空想社会主义到二十一世纪的空想社会模式,从围绕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讨论到反乌托邦的宣传,被研究的问题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关键词
乌托邦主义
布洛赫
马克思主义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
马列主义
哲学家
意识形态
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
哲学思想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人的本性
被引量:
3
6
作者
E.
弗洛姆
张文杰
机构
纽约大学
出处
《世界哲学》
1979年第2期24-32,共9页
文摘
一、人性概念马克思与现代的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不同,他不相信人的本性那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他不相信人生下来就象一张白纸,教养在这白纸上刻上了它的烙印。与这种社会学的相对主义完全不同,马克思从这样一种思想出发:即人作为人是一个可认识的和可确定的实体;人不仅在生物学上、在解剖学上和生理学上可以被规定为人。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黑格尔
经济学
本性
共产主义
弗洛姆
相对主义
自我实现
资本主义
本质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
2
7
作者
E.
弗洛姆
张文杰
出处
《世界哲学》
1979年第3期26-30,共5页
文摘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应当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有些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但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马克思和所有其他哲学家所使用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个词与较高的精神水平的心理动机没有任何关系,与较低的、较卑鄙的心理动机也没任何关系。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主义者
心理动机
唯心主义
生产方式
主要动力
物质利益
哲学体系
黑格尔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爱的艺术
被引量:
1
8
作者
艾里希·
弗洛姆
机构
不详
出处
《读写月报》
2020年第1期16-18,共3页
文摘
01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关键词
爱的艺术
孩童
爱他人
成熟度
爱情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互动、表演与情感
被引量:
1
9
作者
李轶南(译)
机构
美国德州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艺术学界》
2013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60043)
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213040501,3213041102,3213040101)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观众通常把情感反应视为他们的艺术经验,特别是通俗艺术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反应主要是基于观众对艺术作品中富有条理因素的观察。例如:在视觉艺术中,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图像。叙事性的视觉艺术作品,例如电影,通过呈现观众能观察到的图像,运用三种框架来阐释他们的理解而使之成为富有意义的观察。一幅图像可以被视为一个指代的对象、自身的代表或者现实的某个方面。传统的艺术作品邀请作为观者角色的观众观察图像,观众的情感反应基于他们的观察;相反,互动艺术作品邀请观众以互动者身份表演,因而与作品的原创者一起合作创作了作品。因此,传统的艺术作品引起情感反应基于观众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互动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反应基于观众观察自身参与到与作品互动过程的表演行为。
关键词
互动
表演
情感
分类号
J04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爱是一门艺术吗
10
作者
刘福堂(译)
机构
不详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3年第4期58-60,共3页
文摘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学习和努力。也有人认为,爱是一种快感,体验它是件随机而遇的事,一个人运气好便会“堕入”其中。这里以前者的前提为基础,尽管当今大多数人无疑更相信后者。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不重要,他们渴望着爱。
关键词
一门艺术
运气
体验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我的一些经历
11
作者
E.
弗洛姆
张燕
出处
《世界哲学》
1984年第5期71-74,共4页
文摘
如果一个人要问自己,他是怎样对那些注定要在他一生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那么,他就会发现,要简单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不容易。或许,他天生对某些问题就有一种爱好,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或是受了当时各种思想或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所感兴趣的道路的。然而,又有谁知道,在这些因素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呢?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因素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历史自传恐怕是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的。但是,我并不打算把此书写成一部历史的自传,而是想写成一本关于我的思想发展的自传。因此,在这本书中,我要选择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些经历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正是这些经历才使我以后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以及对这两种学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关键词
弗洛伊德学说
马克思
重要地位
思想发展
兴趣
青年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传
战争
人生道路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我的信条
12
作者
E.
弗洛姆
孟庆时
出处
《世界哲学》
1984年第4期78-80,共3页
文摘
我相信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他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自然,天赋于理性和自我意识。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可以查明的。不过,这种本质并不是说明历史上一切时代的人的特征的东西。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促使他行动,以便解决这种矛盾。人对这种存在的矛盾不能保持中立和消极的态度。正因为他是人。
关键词
充分发展
自我意识
自然进化
超越自然
本质
矛盾
理性
不能保持
完美性
生活中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13
作者
艾里希·
弗洛姆
李健鸣
出处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第1期46-48,共3页
文摘
(一)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关键词
孩子
父母
婴儿
食物
温暖
恐惧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族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根溯源
14
作者
安妮特·
弗洛姆
高振华(译)
机构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艺术博物馆》杂志
出处
《艺术博物馆》
2021年第6期60-71,共12页
文摘
西方世界的民族志博物馆植根于16和17世纪奇物柜的历史以及18和19世纪的工业博览会。随着物质藏品从异域器物陈列转变为各种教育展览,它们与非物质遗产侧面重新结合,以讲述更完整的故事。在本文中,欧洲民族志博物馆的历史和动力得到追溯,影响了其与非物质遗产关系的几个组分也得到探讨。
关键词
民族志
工业博览会
非物质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追根溯源
藏品
影响
分类号
G260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C95 [社会学—民族学]
G112
原文传递
题名
坚持“一件事原则”
15
作者
埃里希·
弗洛姆
【美】
出处
《高考》
2012年第1期69-70,共2页
文摘
亲爱的埃迪: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突破人生困境。
关键词
高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坚持"一件事原则"》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
16
作者
李健鸣(译)
机构
不详
出处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必读)》
2023年第5期62-62,共1页
文摘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人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
关键词
自我牺牲
美德
欺骗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锦句
17
作者
机构
不详
出处
《读写月报》
2023年第31期F0002-F0002,共1页
文摘
人的进化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他失去了原来的家一自然,再也不能返回,再也不能重新成为动物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他自然的家完全超脱出来,去寻找一个新家一个他创造的家。他把世界变成了一个人类世界,使自己真正成了人。靠这种方法,他创造出了一个新家。
关键词
人的进化
超脱
自然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逃避自由》
18
作者
艾瑞克·
弗洛姆
出处
《党员生活(湖北)》
2017年第12期77-77,共1页
文摘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
关键词
《逃避自由》
现代社会
极权主义
心理学家
民主政治
弗洛姆
分类号
B565.2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学会爱情,就像学会一门艺术
19
作者
弗洛姆
李建鸣(译)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9年第4期245-245,共1页
文摘
"再也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这一看法尽管一再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至今还占主导地位。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
爱情
学会
艺术
高比例
分类号
C913.1 [经济管理]
G322.2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坚持“一件事原则”
弗洛姆
《少年文摘》
2008
0
原文传递
2
自爱
弗洛姆
陈维纲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7
0
原文传递
3
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
E.
弗洛姆
纪辉
高地
《世界哲学》
1981
40
原文传递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E.
弗洛姆
涂纪亮
《世界哲学》
1979
7
原文传递
5
寄希望于“具体的乌托邦”——纪念E.布洛赫诞生一百周年
E.
弗洛姆
M.库恩策
燕宏远
《世界哲学》
1985
5
原文传递
6
论人的本性
E.
弗洛姆
张文杰
《世界哲学》
1979
3
原文传递
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E.
弗洛姆
张文杰
《世界哲学》
1979
2
原文传递
8
爱的艺术
艾里希·
弗洛姆
《读写月报》
2020
1
原文传递
9
互动、表演与情感
李轶南(译)
《艺术学界》
2013
1
原文传递
10
爱是一门艺术吗
刘福堂(译)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3
0
原文传递
11
我的一些经历
E.
弗洛姆
张燕
《世界哲学》
1984
0
原文传递
12
我的信条
E.
弗洛姆
孟庆时
《世界哲学》
1984
0
原文传递
13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艾里希·
弗洛姆
李健鸣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民族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根溯源
安妮特·
弗洛姆
高振华(译)
《艺术博物馆》
2021
0
原文传递
15
坚持“一件事原则”
埃里希·
弗洛姆
【美】
《高考》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
李健鸣(译)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必读)》
2023
0
原文传递
17
锦句
《读写月报》
2023
0
原文传递
18
《逃避自由》
艾瑞克·
弗洛姆
《党员生活(湖北)》
2017
0
原文传递
19
学会爱情,就像学会一门艺术
弗洛姆
李建鸣(译)
《西部广播电视》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