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35
1
作者 孙艳玲 郭鹏 +1 位作者 赵天宝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7-414,共8页
植被覆盖状况是评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利用GIMMS数据集的8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对内蒙古地区1982—2000年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降水与该地区植被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 植被覆盖状况是评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利用GIMMS数据集的8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对内蒙古地区1982—2000年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降水与该地区植被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研究中采用了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9年中内蒙古地区植被NDVI总体上呈轻微上升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同时内蒙古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植被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此外,人类活动对内蒙古一些地区的植被变化也起到了建设或破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NDVI 降水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 被引量:110
2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4 位作者 季劲钧 董文杰 吕建华 温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3-460,共8页
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认为有序人类活动即 :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 ,使自然环境能在长时期、大范围不发生明显退化 ,甚至能持续好转 ,同时又能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的人类活动。在分析有序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 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认为有序人类活动即 :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 ,使自然环境能在长时期、大范围不发生明显退化 ,甚至能持续好转 ,同时又能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的人类活动。在分析有序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的基础上 ,概括了有序人类活动概念提出的背景 ,列举了有序人类活动的主体及其功能 ,分析了有序人类活动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类一生存环境模式 规模化 目标合理性 层次性 系统性
下载PDF
应用遥感数据研究中国植被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00
3
作者 赵茂盛 符淙斌 +1 位作者 温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应用 1 982~ 1 994年 NOAA/ 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资料和 587个气象台站的数据对我国不同类型植被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将我国的植被类型划分为2 1类 ,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植... 应用 1 982~ 1 994年 NOAA/ 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资料和 587个气象台站的数据对我国不同类型植被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将我国的植被类型划分为2 1类 ,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和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多年平均状态下 ,植被生态系统 NDVI水平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年内变化上 ,温度对植被生态系统季相变化起着比降水略大的作用 ,年降水量造成了植被季相响应的差异。在年际变化上 ,分别研究了 4个季节和整个生长期尺度上的关系 ,一般情形为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的年际波动起着大致相反的作用 ,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的生长时期 (季节 )对气候的变化响应方式也不同。发现在植被的生长期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植被生态系统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方式相反 ;同时存在 2个植被 -气候敏感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归一化植被指数 遥感数据 气候 中国 植被类型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可能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76
4
作者 赵茂盛 Ronald P.Neilson +1 位作者 董文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8,共11页
依据我国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对生物地理模式NLAPSS中的某些参数和过程进行了调整。将改进后MAPSS模拟的当前气候状况下潜在植被类型及叶面积指数的分布与我国植被区划图和多年平均的NDVI(NOAA/AVHRR)比较,发... 依据我国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对生物地理模式NLAPSS中的某些参数和过程进行了调整。将改进后MAPSS模拟的当前气候状况下潜在植被类型及叶面积指数的分布与我国植被区划图和多年平均的NDVI(NOAA/AVHRR)比较,发现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将大气环流模式Had-CM2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应用于改进后的MAPSS对我国植被未来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考虑到未来大气升高的CO2浓度对植物水分利用率(WUE)的可能影响,进行了WUE变化和不变化2种预测。结果发现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带的北移,尤其是北方的落叶针叶林的面积减少很大,以至可能移出我国境内;华北地区和东北辽河流域未来可能草原化;西部的沙漠和草原可能略有退缩,相应被草原和灌丛取代;高寒草甸的分布可能略有缩小,将被萨瓦纳和常绿针叶林取代。同时模拟的结果表明模型对WUE非常敏感。最后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SS模型 季风系统 气候变化 潜在植被分布 大气环流 生物地理模式
下载PDF
中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拟模型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7
5
作者 赵士洞 于振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NEWCOP模型是一个新的适于模拟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动态的林窗类计算机模拟模型 ,它通过模拟在每一个林分斑块上的每株树木的更新、生长和死亡的全过程来反映森林群落的中长期生长和演替动态。由于NEWCOP模型是一个由气候变量驱动的生态... NEWCOP模型是一个新的适于模拟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动态的林窗类计算机模拟模型 ,它通过模拟在每一个林分斑块上的每株树木的更新、生长和死亡的全过程来反映森林群落的中长期生长和演替动态。由于NEWCOP模型是一个由气候变量驱动的生态系统模型 ,故可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在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对 NEWCOP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沿环境梯度对 NEWCOP模型的数字模拟实验表明 :它能准确地再现顶极森林中树种组成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垂直分布规律和水平分布规律 ;能准确地再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主要类型森林的生长和演替规律 ;在一定的场合 NEWCOP还可反映林分的径级结构 ;NEWCOP模型还具有对现有森林的跟踪模拟能力。应用 NEWCOP模型评估了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对可能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 GFDL 2× CO2 和 GISS 2× CO2 气候变化情景下 ,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将发生很大变化 ,落叶阔叶树将取代目前长白山、小兴安岭的红松 (Pinus koraiensis)和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 (L arix gmelinii)成为东北森林主要树种 ,而针叶树将在地带性森林中占很小的比重 ,阔叶树中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将是最重要的树种 ,它将成为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最主要树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模型 东北森林 气候变化 森林演替 森林生长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初探 被引量:86
6
作者 刘纪远 邵全琴 +9 位作者 樊江文 邓祥征 战金艳 高学杰 黄麟 徐新良 胡云峰 王军邦 匡文慧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15-1022,共8页
综合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对全球气候影响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考虑各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耦合等特点,提出并初步设计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研究的星地一体化LUCC—气候—生态系统... 综合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对全球气候影响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考虑各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耦合等特点,提出并初步设计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研究的星地一体化LUCC—气候—生态系统耦合研究技术方法体系,并就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的LUCC演变规律及动力学机制、LUCC影响生态系统与气候的机理与效应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途径,以及星地一体化耦合研究技术体系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研究中的应用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该研究途径的探讨与技术路线的设计,将有力支持下述科学目标的实现:①深入研究典型区、重要国家和全球3个尺度上的LUCC时空过程基本规律、驱动机制与区域差异及其气候/生态效应;②阐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LUCC过程的互馈机理,揭示大尺度LUCC过程对气候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③构建多尺度LUCC及其气候/生态效应综合模拟平台,定量模拟未来不同情景下不同时空尺度LUCC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厘定大尺度LUCC通过引发温室气体收支变化与改变地表陆—气界面过程2个方面影响气候变化的贡献率;④提出未来应对LUCC对气候与生态系统影响的策略,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生态效应 驱动机制 研究途径 技术体系
原文传递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修正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74
7
作者 赵海燕 高歌 +1 位作者 张培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8-705,共8页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异,分析了I_(CW)在修正后的改进效果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正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多年干旱频率和年干旱强度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I_(CW)减少了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现象,且与同期土壤湿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即I_(CW)比I_C更加接近实际干旱的演变规律,I_(CW)比I_C更适合在西南地区实时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然而,由于该研究未对I_C中的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修正,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突变同样可以导致不连续加重的出现,因此,I_(CW)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连续加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 加权降水量W_(AP)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8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2 位作者 董文杰 温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50,共1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区域模式 东亚季风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的关系 被引量:65
9
作者 吴霜 张丽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4-342,共9页
本研究利用1901.2009年全球温度和降水数据以及全国1266块森林样地主要森林类型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应用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建立了中国森林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且研究了1990年和2009年中国森林服务功能... 本研究利用1901.2009年全球温度和降水数据以及全国1266块森林样地主要森林类型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应用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建立了中国森林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且研究了1990年和2009年中国森林服务功能价值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应用函数关系模拟1994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结果与Costanza评估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009年全国有林地栅格数目比1990年增长14.02%,其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增加了54.46USD/hm2。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河北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分别降低了86.87%、85.45%、81.99%、46.48%和23.07%。河南、湖南、吉林、江西、黑龙江和浙江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分别下降了71.35%、58.65%、52.70%、34.56%、23.36%和22.03%。广西、西藏、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森林破坏也比较明显,这些省份的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下降了2.89%~22.36%。根据全国第四次和第七次森林清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持续增加。但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省份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仍然降低,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普遍低于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值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并不理想,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 能值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原文传递
东北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与碳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1
10
作者 赵俊芳 贾根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102,共11页
以东北地区(38°43′N^53°34′N,115°37′E^135°5′E)为研究对象,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基于个体生长过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净第一... 以东北地区(38°43′N^53°34′N,115°37′E^135°5′E)为研究对象,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基于个体生长过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和碳收支(NEP)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2年期间,东北森林NPP总量位于0.27~0.40 PgC.a-1之间,平均值为0.34 PgC.a-1;土壤呼吸总量在0.11~0.27 PgC.a-1,平均为0.19 PgC.a-1;NEP总量位于0.11~0.18 PgC.a-1之间,且近20多年来该区森林起着CO2汇的作用,平均每年吸收0.15 Pg C的CO2;该区森林NPP和NE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综合降雨增加(20%)和气温增加(3℃)的情况,该区各点森林的NPP和NEP增加的幅度最大;温度不变、降水增加(不变)情景下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森林 碳收支 净第一性生产力 气候变化 响应
下载PDF
全球植被叶面积指数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57
11
作者 张佳华 符淙斌 +2 位作者 Seita Emori Hiroshi Kanzaw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1-637,T001,T002,共9页
利用一套新的遥感信息反演的叶面积指数 (LAI)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 ,建立了全球尺度的LAI与降水及温度的总体相关和距平相关 ,用以揭示全球尺度的植被季节和年际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结果发现 ,全球尺度植被与气候因子的季节和... 利用一套新的遥感信息反演的叶面积指数 (LAI)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 ,建立了全球尺度的LAI与降水及温度的总体相关和距平相关 ,用以揭示全球尺度的植被季节和年际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结果发现 ,全球尺度植被与气候因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随不同的生态系统差异明显 .植被LAI与温度的总体正相关的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LAI与降水的总体正相关高值 ( >0 .78)出现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腹地和热带非洲北部的Sahel地区 ;最大的LAI与温度的正距平相关 ( 0 .4— 0 .6)出现在东南亚南部、非洲Sahel地区的南部和巴西东部等热带地区 ;而从LAI与降水的距平相关来看 ,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在西伯利亚、亚洲北部和北美西北部的强的负距平相关 .本文进一步阐明了出现相关特征差异的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降雨 温度 整体相关 距平相关 遥感信息 生物气候数据
下载PDF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2
作者 程国栋 肖洪浪 +16 位作者 傅伯杰 肖笃宁 郑春苗 康绍忠 王毅 安黎哲 李秀彬 陈宜瑜 冷疏影 王彦辉 杨大文 李小雁 张甘霖 郑元润 柳钦火 邹松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1-437,共7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简称黑河计划)贯穿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针对我国内陆河地区严峻的水—生态问题,探索流域尺度提高水效益的理论和方法。计划执行4年来,建立了遥感—监测—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简称黑河计划)贯穿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针对我国内陆河地区严峻的水—生态问题,探索流域尺度提高水效益的理论和方法。计划执行4年来,建立了遥感—监测—实验一体的流域生态水文观测系统及其相应的数据平台;初步揭示了流域冰川、森林、绿洲等重要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理,认识了流域一级生态水文单元的水系统特征,奠定了流域水循环、水平衡的科学基础;计算了黑河下游生态需水量,为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管理厘定了重要的约束条件。今后几年将在高精度气、水、生、经时空数据的支持下,耦合与集成流域综合模型,保证我国流域科学能在世界前沿占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计划 生态-水文 流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原文传递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王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09-1018,共10页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者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者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 影响 响应 反馈
下载PDF
CERES-Rice模型在中国主要水稻生态区的模拟及其检验 被引量:32
14
作者 姚凤梅 许吟隆 +2 位作者 冯强 林而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550,共6页
本文利用水稻生长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CERES- Rice模型在中国主要稻区开展应用研究,对水稻产量、开花期和生物量等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价。所选试验站点分布在不同的水稻生态区,地跨北纬2 0°0 2′(海南海口)至北纬4 5°4 5... 本文利用水稻生长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CERES- Rice模型在中国主要稻区开展应用研究,对水稻产量、开花期和生物量等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价。所选试验站点分布在不同的水稻生态区,地跨北纬2 0°0 2′(海南海口)至北纬4 5°4 5′(黑龙江五常)。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稻生态区,CERES Rice模型模拟水稻开花期、每平方米粒数、单位产量及生物量的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中模拟开花期分布在- 10 %~+15 %的相对误差线内,模拟产量分布在- 15 %~+2 0 %相对误差范围内,模拟和观测值的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如果考虑田间观测10 %~15 %的误差,且排除害虫和病害的影响可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国不同水稻生态区,应用文中的水稻品种,该模型能够合理模拟水稻开花期、产量、生物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每平方米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S-Rice模型 水稻生态区 模拟与检验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主要森林类型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程肖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4-543,共10页
应用林窗模型-FAREAST,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主要类型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根据大气环流模型ECHAM5-OM和HadCM3预测的气候变化资料,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增暖且降水变化情景3种气候情景。结果表明:维持目前气候不变... 应用林窗模型-FAREAST,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主要类型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根据大气环流模型ECHAM5-OM和HadCM3预测的气候变化资料,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增暖且降水变化情景3种气候情景。结果表明:维持目前气候不变,东北森林树种组成和森林生物量基本维持动态平衡。气候增暖不利于东北主要森林类型生长,主要针叶树种比例下降,阔叶树比例增加;温带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带有上移的趋势;增暖幅度越大,变化越明显。气候增暖基础上考虑降水变化,东北森林水平分布带有北移的趋势,降水对低海拔温带针阔混交林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EAST 中国东北 气候变化 森林动态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被引量:40
16
作者 毛留喜 孙艳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89-2195,共7页
陆地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循环模型已成为目前研究陆地碳循环的必要手段.本文针对有关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介绍了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基本结构、碳循环过程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模型以及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 陆地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循环模型已成为目前研究陆地碳循环的必要手段.本文针对有关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介绍了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基本结构、碳循环过程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模型以及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两大类型,并通过对现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未来陆地碳循环模型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发展基于动态植被的生物物理模型.这种耦合模型也可能是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模型
下载PDF
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7
作者 赵俊芳 朱玉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0-786,共7页
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目前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全球和区域陆地植被NPP的研究现状,对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NPP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目前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全球和区域陆地植被NPP的研究现状,对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NPP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分析,并对国内外NPP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陆地植被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模型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兴安岭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6
18
作者 程肖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77-1284,共8页
应用森林生长演替动态模型-FAREAST,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大兴安岭漠河林区森林的演替动态进行了模拟。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温度和降水都增加情景3种气候情景,并考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火干扰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 应用森林生长演替动态模型-FAREAST,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大兴安岭漠河林区森林的演替动态进行了模拟。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温度和降水都增加情景3种气候情景,并考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火干扰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目前气候不变,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将继续作为绝对优势树种,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mongolica)、桦树(Betula)、杨树(Populus)伴生其中;气候发生变化,东北森林带将有北移的趋势,大兴安岭将可能以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森林群落中出现红松(P.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椴树(Tilia)等树种;火干扰影响森林生物量及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EAST 大兴安岭 气候变化 火干扰 森林演替
下载PDF
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模拟 被引量:35
19
作者 赵俊芳 贾根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9,共9页
基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对模型水分模块进行优化,加入了降雨截留、降雪截留以及下层植物和凋落物层截留,模拟了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81—2002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 基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对模型水分模块进行优化,加入了降雨截留、降雪截留以及下层植物和凋落物层截留,模拟了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81—2002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起着碳"汇"的作用,总碳储量约12.37Pg C·a-1,其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01和8.36Pg C·a-1;研究期间,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增长趋势,气温升高对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贡献大于降水的变化;研究区植被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平均约10.45kg C·m-2;东北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普遍较高,最大值出现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的部分地区,平均约21.78kg C·m-2;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碳库在全国森林碳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区有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的31.4%,其植被、土壤碳储量分别为全国森林的74.28%、63.88%,植被、土壤碳密度分别为全国森林的2.70和1.2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气候变化模拟
下载PDF
中国森林土壤氮储量估算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春娜 杨剑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2-575,579,共5页
通过对中国典型森林区域土壤剖面的统计计算,分别估算了中国森林土壤表层(0~20cm)和土壤层的平均氮密度和氮库贮量,得出中国森林土壤层的氮密度为34.64tN/hm2,氮库贮量为0.6499PgN;而土壤表层的氮密度为164.37tN/hm2,氮库贮量为2.6493... 通过对中国典型森林区域土壤剖面的统计计算,分别估算了中国森林土壤表层(0~20cm)和土壤层的平均氮密度和氮库贮量,得出中国森林土壤层的氮密度为34.64tN/hm2,氮库贮量为0.6499PgN;而土壤表层的氮密度为164.37tN/hm2,氮库贮量为2.6493P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氮密度 氮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