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7.22”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机理分析及地形的影响 被引量:51
1
作者 移山 冯新 +3 位作者 石燕 王仁乔 李俊 闵爱荣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5-955,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逐时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鄂西北襄樊的特大暴雨过程从对流层高层一直到地面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稳定的辐散系统、近地层稳定的辐合系统以...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逐时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鄂西北襄樊的特大暴雨过程从对流层高层一直到地面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稳定的辐散系统、近地层稳定的辐合系统以及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是造成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重点分析了200hPa强辐散中心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降水中心上空稳定、停滞、加强的机制,认为高空急流右后侧的风速辐散区与西风槽和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之间的风向开口区两种辐散作用的叠加是造成强降水中心上空强辐散中心的主要原因,而高层西风槽在东移过程中突然停滞并加深,从而导致强辐散中心一度稳定、停滞则是强降水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在近地层,由一个已经发展的对流云团外围出现的强偏北下沉冷出流沿浅薄地形河谷区侵入襄樊附近,当偏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北进时,一方面受到冷出流的横向阻挡,另一方面又受到大巴山地形的纵向阻挡,两种阻挡作用交汇于襄樊上空,使低层出现强辐合中心并稳定维持,在高层强辐散的共同作用下出现深厚的上升运动。地面低压倒槽和准静止锋的稳定维持以及边界层内大气斜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区域的维持和发展。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和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中心输送了充足水汽,从西南低涡的东北侧不断分裂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强回波单体,并沿低层切变线移动到襄樊上空后叠加在高空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有利动力作用下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 机理分析 地形影响
下载PDF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移山 李俊 +2 位作者 王晓芳 崔春光 李武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4-956,共13页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已经发展成热的MαCS的左后侧出现的下沉冷出流在低层向西南方向扩散,与午后不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增强了地面的斜压性,从而使地面辐合线上的气旋性扰动加强,并迅速新生发展出β中尺度气旋。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的4个多尺度积云并合过程,而地面β可尺度气旋在每一个阶段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者,同时也是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成者,α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往都由一个以上的β中尺度气旋组织而成,当β中尺度气旋出现遭遇、合并之时,对流云团和降水得以强烈发展。在济南强降水发生前的1个多小时内,其西南方边界层内不断出现β中尺度超低空西南急流,它促使这一区域内不断产生回波单体并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带,当济南北面的强回波南移与这一强回波带并合后快速发展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大暴雨 β中尺度分析 β中尺度气旋 积云并合
下载PDF
集合数值预报方法在山洪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2
3
作者 李俊 移山 +1 位作者 张兵 沈铁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4-861,共8页
选取湖南4个典型山洪个例,分析了嵌套模式不同分辨率的预报效果,并采用多物理过程组合的集合预报方法,研究区域集合数值预报技术在山洪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指出,单一模式条件下,使用模式嵌套技术提高分辨率,并不能有效地改进对引发山洪... 选取湖南4个典型山洪个例,分析了嵌套模式不同分辨率的预报效果,并采用多物理过程组合的集合预报方法,研究区域集合数值预报技术在山洪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指出,单一模式条件下,使用模式嵌套技术提高分辨率,并不能有效地改进对引发山洪灾害的突发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且这种单一的确定性预报,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集合预报是解决单一预报不确定性提出的新方法,与单一模式提供的确定性预报结果相比,集合预报可为山洪预报提供多种定量预报产品。利用集合平均预报、极值预报,可以引导对山洪采取分类应对措施;集合预报在给出降水分布的同时,还给出伴随预报结果的可信度;概率定量降水预报(PQPF)与水文预报模型结合,可以用于概率水文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物理过程 PQPF 洪水预报
下载PDF
影响“05.06.25”长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晓芳 移山 +1 位作者 闵爱荣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7-205,共9页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移动过程中非地转平衡性很强,高层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低涡移动过程中周围大气维持较大的非热成风涡度,从而造成低涡区域上空强上升运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低空急流 非地转平衡 非热成风涡度
下载PDF
2010年5月我国南方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晓芳 徐明 +4 位作者 闵爱荣 张端禹 杨荆安 崔春光 移山 《暴雨灾害》 2010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使用NCEP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5—23日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雨情及影响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低压大槽异常偏强并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且维持在20°N... 使用NCEP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5—23日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雨情及影响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低压大槽异常偏强并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且维持在20°N以南是有利于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稳定环流型;旺盛的水汽输送及其辐合带维持在江南至华南北部为南方持续性暴雨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原东侧或东移、或停滞的西南低涡和切变气流中频繁活动的涡旋是造成江南至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重要中尺度对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持续性暴雨 西南低涡 涡旋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持续暴雨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端禹 徐明 +4 位作者 汪小康 赵玉春 王晓芳 崔春光 移山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64-271,共8页
利用华南279站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1961—2008年前汛期82次持续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暴雨以3~5 d为主,多出现在5月末到6月,年均1.71次。按500 hPa华南附近主要低值系统划分,前汛期持续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EAT)、南方低槽... 利用华南279站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1961—2008年前汛期82次持续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暴雨以3~5 d为主,多出现在5月末到6月,年均1.71次。按500 hPa华南附近主要低值系统划分,前汛期持续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EAT)、南方低槽型(TSC)、孟加拉湾槽前型(TBB)、西风波动型(FWB)和热带风暴型(LTS)五类。EAT型出现次数最多,LTS型最少;各型平均持续时间,TBB型最长,FWB型最短。各型暴雨过程平均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较强,华南或直接受低值系统或主要受西南气流影响。各型主要降水中心均在广东,但TBB型在福建也出现较强降雨中心。各型持续暴雨期间在江淮等地受850 hPa相对冷区与冷平流控制,而华南主要受暖平流影响;影响华南地区的850 hPa暖平流,TSC型最强,FWB型、TBB型次之,EAT型、LTS型最弱。各型暴雨期间,华南均为整层积分水汽辐合区,其中,LTS型、TSC型与TBB型水汽辐合较明显;华南沿海可降水量(PW)中心值从大到小依次是,LTS型、EAT型、TBB型、FWB型与TSC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持续暴雨 环流特征 暖平流 水汽
下载PDF
2010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被引量:29
7
作者 闵爱荣 移山 杨荆安 《暴雨灾害》 2011年第1期90-96,共7页
利用日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71—2000年30 a降水平均为气候态,统计2010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各主要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出现时段与范围、累积降水量进行概述。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2个暴... 利用日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71—2000年30 a降水平均为气候态,统计2010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各主要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出现时段与范围、累积降水量进行概述。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2个暴雨日、32次主要暴雨天气过程;10月5日广东琼海出现当年全国单站最大日降水量(701.9 mm);5月,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低压大槽、副热带高压以及高原东侧西南低涡影响,江南至华南出现持续性暴雨;10月,海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9月30日至10月8日海南连续性暴雨过程中,有3站过程累积降水量超过1 000 mm,最大降水中心(1 464 mm)出现在海南东部沿海的琼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日降水量 累积降水量 影响系统
下载PDF
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黄蜂”(2002)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闫敬华 徐建平 +2 位作者 丁伟钰 陈子通 移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12,i001,共9页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 ,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 5组对比数值试验 ,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表明 ,华南西部地理因子 (地形、粗糙度、海陆分布等 )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华南西部地形的存在 ,有利于低层弱冷空气向南侵袭 ,从而激发对流发展 ,使气旋迅速加强 ,是“黄蜂”近海加强的关键原因 ;登陆后冷空气切入造成的稳定层结抑制了对流发展 ,阻断了对流潜热能源 ,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 ;华南西部真实地形下的地表摩擦效应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海热带气旋区的地表热交换以潜热输送 (蒸发 )为主 ,其量值一般是感热输送的 5~ 10倍 ;洋面热交换与气旋强度间存在正反馈关系 ,符合热带气旋发展的“WISHE”(风引起的表面热交换 )机制观点 ,即“WISHE”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蜂 地形 模拟研究 强度影响 热带气旋强度 热交换 试验研究 登陆台风 模式模拟 数值试验 时间演化 地理因子 强度变化 海陆分布 弱冷空气 稳定层结 感热输送 反馈关系 减弱 高分辨 分析表 西部 华南 粗糙度 对流 原因
下载PDF
贵州南部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杨利群 杨静 +1 位作者 移山 彭芳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08-215,267,共9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贵州西南部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巴塘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在贵州东南部维持对贵州西南部暴雨起重要作用,同时不稳定能量在贵州南部积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相对于后一过程,前一过程在贵州水汽辐合区更大,其大雨量级以上降水范围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是两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可能触发原因,暴雨中心位于辐合线南侧暖区中;前一过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且位置偏西(西脊点到达110°E),南支槽东移有利于引导700 hPa低涡移动,弱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形成能量锋锋生,引起低涡强烈发展、涡旋环流增强,而后一过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南、偏东,500 hPa上无高原槽影响,以及地面贵州南部为低压控制且无冷空气影响,是前一过程比后一过程降水强度更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低涡 能量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基于“配料”的梅雨锋强降水预报方法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俊 李武阶 移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8,共6页
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应用“配料法”,通过降水量的基本公式解释了强降水形成的基本配料,给出了建立配料的基本步骤,同时,通过一次暴雨个例分析,具体阐述了“配料法”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形成物理机... 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应用“配料法”,通过降水量的基本公式解释了强降水形成的基本配料,给出了建立配料的基本步骤,同时,通过一次暴雨个例分析,具体阐述了“配料法”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形成物理机理认识的基础上,所选取的可降水量等动力、热力因子与暴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以上关键物理因子建立的过程,可以给出暴雨潜势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料法 诊断分析 暴雨预报
下载PDF
“6.29”淮河暴雨过程β-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移山 李武阶 +1 位作者 闵爱荣 王叶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制的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9—30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低空急流迅速向北推进,加强了其北侧的风速梯度和...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制的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9—30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低空急流迅速向北推进,加强了其北侧的风速梯度和气旋性切变,使涡度场发生了强烈变化,强正涡度柱的发展导致了低层β-中尺度低压和气旋的新生;而对流层中高层β-中尺度高压的发展所引起的地转偏差使得β-中尺度高压附近的风场发生明显变化,并导致β-中尺度强辐散中心强烈发展,最终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强上升运动出现在低层θse强锋区的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系统 AREM模式 淮河暴雨
下载PDF
2009年4—9月我国暴雨天气概述及重要过程浅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移山 闵爱荣 +1 位作者 杨荆安 彭春华 《暴雨灾害》 2010年第1期96-103,共8页
1引言 2009年汛期,我国大部地区暴雨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未发生大范围、流域性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全国大江大河干流水势基本平稳,但强降水天气面广、极端性强,部分中小流域洪水频发,局地和区域性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 1引言 2009年汛期,我国大部地区暴雨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未发生大范围、流域性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全国大江大河干流水势基本平稳,但强降水天气面广、极端性强,部分中小流域洪水频发,局地和区域性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北方的山东、河北等地暴雨过程突出,特别是山东多次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天气 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暴雨 强降水天气 暴雨日数 流域洪水 次生灾害 暴雨过程
下载PDF
2011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荆安 闵爱荣 移山 《暴雨灾害》 2012年第1期87-95,共9页
利用MICAPS系统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了2011年4—10月我国的主要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各主要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进行概述。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4—10月我国... 利用MICAPS系统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了2011年4—10月我国的主要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各主要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进行概述。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72个暴雨日、125次区域性暴雨,38次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汛期主要气候特点是,长江中下游春季干旱,6月暴雨频繁,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夏秋季西南、江南伏秋旱严重;9月华西秋汛显著;9月底至10月中,海南、两广暴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系统 汛期 过程降水量
下载PDF
2014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被引量:19
14
作者 移山 汪小康 +2 位作者 邓雯 闵爱荣 何立富 《暴雨灾害》 2015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日降水资料(08—08时)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2014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概述各主要暴雨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结果表明:2014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4... 利用日降水资料(08—08时)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2014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概述各主要暴雨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结果表明:2014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4个暴雨日,32次主要暴雨过程。5—9月为我国主汛期,国内每天基本上都有暴雨发生,主要暴雨过程也基本上集中在这5个月。2014年共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偏少但强度偏大,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Rammasun)"造成海南昌江578 mm的当年全国最大日降水量。2014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5月暴雨日数和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均高于近6年平均,广东东南部较常年同期降水量偏多1~2倍,暴雨过程频发,深圳遭遇2008年以来最强暴雨。9月8—18日,四川盆地东北部、陕西中南部、河南等地共有百余站出现极端连续降水日数和连续降水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日数 暴雨过程 影响系统 2014年
下载PDF
“98.7”鄂东连续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一)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家国 移山 +2 位作者 李德俊 王佑宾 力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使用 10分钟间隔的武汉 WSR- 81S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 ,结合逐时地面风场及雨量 ,对 1998年 7月 2 0~ 2 1日出现在湖北省东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中尺度分析。结果指出 :地形对地面中 - β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 使用 10分钟间隔的武汉 WSR- 81S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 ,结合逐时地面风场及雨量 ,对 1998年 7月 2 0~ 2 1日出现在湖北省东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中尺度分析。结果指出 :地形对地面中 - β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流回波的发生发展则与地面中 - β尺度系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在对流层低层低涡的组织作用下 ,回波系统呈现出明显的涡旋运动 ,通过多次合并加强 ,最终造成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雷达回波 中尺度系统 天气过程分析 地面风场 雨量 湖北
下载PDF
2008—2013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闵爱荣 移山 邓雯 《暴雨灾害》 2016年第6期576-584,共9页
根据2008—2013年我国暴雨统计结果,分析了6a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及华南地区是每年暴雨的多发区域,华南... 根据2008—2013年我国暴雨统计结果,分析了6a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及华南地区是每年暴雨的多发区域,华南南部(尤其是海南)为显著的暴雨多发区,年暴雨日数常常超过10d。我国每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17.5d,以6—8月为最多;平均每年出现39次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其中8次由热带气旋登陆引起,约有58%的主要暴雨过程出现在6—8月,以7月最多;每年平均出现特大暴雨26站次,以华南居多,年最大日降水量介于336.1~614.7mm之间,主要出现在6—10月之间。每年遴选出的强度强、范围大、影响显著的10次重大暴雨事件均出现在5—11月,其中以南方暴雨占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暴雨 气候分析 暴雨年鉴 暴雨过程 特大暴雨 重大暴雨事件
下载PDF
2015年6月1日江汉平原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汪小康 移山 《暴雨灾害》 2015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湖北省地基GPS数据对2015年6月1日江汉平原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强盛的水汽输送通道建立是大暴雨形成的基础,降水强度和范围则与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大气...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湖北省地基GPS数据对2015年6月1日江汉平原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强盛的水汽输送通道建立是大暴雨形成的基础,降水强度和范围则与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大气可降水量增量中心关系密切。强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低层出现能量锋区,监利和洪湖地区位于暖平流控制下的高能舌中,气旋性环流显著。对流层低层正螺旋度的加强与气旋性暖式切变的增强相一致,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并配合正涡度,且整层均为强上升运动的形势为低层中尺度涡旋的新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暖切变线上发生发展的α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暖低压倒槽中对应的β中尺度低压和涡旋最终导致了此次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暴雨 诊断分析 中尺度涡旋 螺旋度中图法分类号:P458
下载PDF
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移山 李俊 +2 位作者 闵爱荣 王晓芳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8-566,共9页
2005年7月9~10日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从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推断出天气系统演变过程的两种可能方式,然后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EM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暴雨发展的中尺度过程... 2005年7月9~10日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从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推断出天气系统演变过程的两种可能方式,然后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EM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暴雨发展的中尺度过程和特征。这次过程是由辐合线加强和气旋发展两个阶段组成的,在辐合线加强过程中,随着辐合线北侧下空气的南侵以及暖湿空气南南至北倾斜向上发展.上升运动发展到对流层高层后向南北两侧辐散,并在对流层中层构成一对经阳偶极子环流圈,它们的下沉支补偿融入上升运动区中,加强和维持了低层的辐合;而在气旋发展过程中,切变线南侧的湿空气明显向北发展,并在切变线上跨越湿度锋区新生发展出一个β中尺度气旋,气旋南半部的湿空气具有强辐合性并伴有强上升运动发展,紧邻其南侧是湿补偿下沉气流,而上升运动北侧的干下沉气流一直向下伸展到边界层顶附近,受低层湿空气向北发展穿越湿度锋区的作用没有向南融入上升运动区中,文中最后给出了辐合线加强和气旋发展的三维空间结构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数值模拟 β中尺度气旋 辐合线 湿空气发展
下载PDF
河南特强暴雨β中尺度流场发展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移山 张兵 +2 位作者 李俊 李武阶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0-509,i0001,共11页
采用宇如聪等研制开发的η坐标有限区域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2004年7月16—17日发生在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凝结潜热促使对流层中层大气在β中尺度水平范围的气柱内得到加热,中高层大气的等压... 采用宇如聪等研制开发的η坐标有限区域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2004年7月16—17日发生在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凝结潜热促使对流层中层大气在β中尺度水平范围的气柱内得到加热,中高层大气的等压面抬高并形成β中尺度高压,中低层大气的等压面降低并形成β中尺度低压,上下层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垂直运动的迅速发展。当上升运动强烈发展时,在其四周有明显的补偿下沉气流出现:在强上升运动南侧,对流层高层辐散气流向南回流导致对流层高层出现中尺度垂直环流圈,它的下沉支融入上升运动区南侧的补偿下沉气流中,并将高空的水平动量带到对流层低层形成一支新的β中尺度急流;在强上升运动北侧,对流层低层发展出了一支中尺度垂直环流圈,其下沉支向南的辐散气流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形成β中尺度辐合线,加强了暴雨区上空低层的辐合;在强上升运动东侧,对流层低层也有一支中尺度垂直环流发展,其下沉支中向西的辐散气流使该区域原来较为一致的西南气流出现向东的偏转,从而在西南气流中形成气旋性弯曲,更进一步加强了β中尺度辐合线上的辐合。对流层低层非地转涡度的强烈发展是β中尺度气旋形成的重要原因。最后给出了强暴雨β中尺度流场发展机理的三维空间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强暴雨 Β中尺度 三维空间结构 垂直环流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12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邓雯 闵爱荣 移山 《暴雨灾害》 2013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日降水资料(08—08时)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2012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概述各主要暴雨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结果表明:2012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0个... 利用日降水资料(08—08时)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2012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概述各主要暴雨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结果表明:2012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0个暴雨日,34次主要暴雨过程,单站最大日降水量487mm,过程最大降水量631mm;4月华南、江南大暴雨过程比常年偏多,7月中下旬长江流域强降水频繁,长江三峡出现建库以来最大洪峰;汛期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且时间集中,北上台风偏多;汛期北方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多个大中城市出现严重内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影响系统 过程降水量 汛期 2012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