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319
1
作者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21-723,共3页
女性阴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由阴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内分泌调节系统、阴道解剖结构和局部免疫系统共同组成。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 临床应用 人体微生态系统 专家 微生物菌群 女性阴道 调节系统 免疫系统
原文传递
女性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评价 被引量:225
2
作者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83,共3页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 女性阴道 专题讨论 临床 环境 内分泌调节 解剖结构 局部免疫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 诊治规范修订稿 被引量:164
3
作者 刘朝晖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1-402,共2页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其病原菌是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的酵母菌,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占少数。指正常非孕宿主发生的、...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其病原菌是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的酵母菌,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占少数。指正常非孕宿主发生的、散发、由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轻或中度VVC。复杂性VVC包括:复发性VVC、重度V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诊治规范
原文传递
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和CA125水平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8
4
作者 董丽 昌晓红 +10 位作者 叶雪 朱丽荣 赵旸 田莉 程洪艳 李小 张虹 付天云 成夜霞 崔恒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31-93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FA)和CA125水平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卵巢恶性肿瘤组(30例)、盆腔良性疾病组(110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4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57例和盆腔炎8例...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FA)和CA125水平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卵巢恶性肿瘤组(30例)、盆腔良性疾病组(110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4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57例和盆腔炎8例)和正常组(137例)妇女血清中HE4和CA125水平进行双盲检测,结果以中位数表示,分析两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价值。血清HFA和CA。正常值分别为0—150pmol/L和0—35kU/L,单独或联合检测时,其中任一指标高于正常值即定为阳性。结果(1)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E4和CA125水平分别为244pmol/L和601kU/L,分别与盆腔良性疾病组(分别为32pmol/L和22kU/L)和正常组(分别为32pmol/L和11k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FA单项检测的阳性率为63.3%,明显低于血清CA125单项检测的阳性率(86.7%,P=0.036)。(2)单项检测时,以盆腔良性疾病组作参照人群时,HE4和CA125单项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900和0.840,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70%和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正常组作参照人群时,HE4和CA125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0.904和0.914,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67%和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3)联合检测时,以盆腔良性疾病组作参照人群时,HFA+CA125联合检测和CA125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为0.894和0.840,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50%和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正常组作参照人群时,HE4+CA125联合检测和HE4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为0.914和0.904,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87%和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肿瘤标记 生物学 附睾分泌蛋白质类 CA-125抗原
原文传递
2285例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95
5
作者 杨英捷 赵健 +1 位作者 李雪倩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4-445,共2页
目的 探讨门诊就诊的高危人群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分布和年龄特征。方法 2004—10—2005-11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分型技术,对2285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妇女进行生殖道21种HPV亚型感染筛查。结果 HPV总感染... 目的 探讨门诊就诊的高危人群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分布和年龄特征。方法 2004—10—2005-11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分型技术,对2285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妇女进行生殖道21种HPV亚型感染筛查。结果 HPV总感染率57.1%(1305/2285),21种型别均被检出,感染率最高的型别是HPV16,其他常见型别依次为58、52、53、33、6、CP8304、11、3l和18型,高危型感染41.0%,低危型7.2%,多型感染8.9%。2285例HPV感染高峰年龄在30~34岁(11.3%),40~44岁年龄段下降到7.6%,各年龄段HPV感染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门诊高危人群HPV感染率57.1%,常见型别为HPV16、58、52、53、33、6、CP8304、11、31和18型;人群感染高峰在30~34岁年龄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基因亚型 感染
原文传递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分型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1
6
作者 赵健 杨英捷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 探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在临床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ous,HPV)感染分型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HybriMax技术,对门诊就诊的3086例有性生活史妇女,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检测。463例宫... 目的 探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在临床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ous,HPV)感染分型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HybriMax技术,对门诊就诊的3086例有性生活史妇女,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检测。463例宫颈病变患者在阴道镜下定点活检病理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HybriMax在发现宫颈病变中的价值,并对80例HPV16阳性的患者DNA进行E6/E7基因测序,确定其分型的准确性。结果21种HPV亚型均被检出,3086例门诊妇女中HPV阳性率63.1%(1947/3086),检出率在5.0%以上的有7种,依次为HPVl6(15.9%、490/3086)、58(11.2%、346/3086)、52(8.5%、261/3086)、33(6.3%、195/3086)、53(6.2%、192/3086)、6(5.6%、172/3086)和CP8304(5.0%、155/3086)型。HybriMax技术发现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CINII+CINⅢ)的敏感度为95.49%(95%6'I=95.44%~98.27%)、特异度34.85%(95%CI=32.59%~37.57%)、阳性预测值37.13%(95%CI=30.79%~40.96%),阴性预测值95.04%(95%6'I=89.24%~98.44%)。HPV16E6/E7基因序列检测对HPV16型的准确性达100%,同时发现有型内变异存在。结论HybriMax技术检测HPV分型准确性高,对发现HSIL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临床HPV感染分型检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宫颈疾病
原文传递
应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 被引量:75
7
作者 周应芳 崔恒 +6 位作者 乔杰 富琪 王建六 温宏武 屠铮 魏丽惠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1年第2期68-71,共4页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引起国内、外妇产科界的关注。据北京大学第一、人民、第三医院妇产科统计,近10年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逾千例,成为妇科手术中仅次于子宫肌瘤的第二大常见疾病。子宫...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引起国内、外妇产科界的关注。据北京大学第一、人民、第三医院妇产科统计,近10年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逾千例,成为妇科手术中仅次于子宫肌瘤的第二大常见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浸润生长、破坏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又常引起盆腔和腹部疼痛及不孕,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目前临床诊断及治疗缺乏较详细准则。为此,北京大学各医院妇产科共同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问题,希望与我国广大妇产科同道共同商讨,规范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提高我国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妇产科 病灶 妇科常见病 陷凹 子宫内膜异位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卵巢巧克力囊肿 手术治疗 触痛性结节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被引量:77
8
作者 张乃怿 吴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和性激素滥用等因素,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和性激素滥用等因素,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妇科恶性肿瘤 女性生殖道 筛查 激素替代治疗 饮食结构 生活习惯 激素滥用
原文传递
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9
作者 张岱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69-471,474,共4页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国生殖道感染诊治及研究均有新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疾病诊治规范,但诊治规范的普及率较低,临床诊治不当或诊治过度的现象仍...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国生殖道感染诊治及研究均有新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疾病诊治规范,但诊治规范的普及率较低,临床诊治不当或诊治过度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以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为代表的诊断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推广生殖道感染的诊治规范和关键技术、培训基层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是目前中国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主要工作。当前生殖道感染的研究热点包括支原体致病性问题、"宫颈糜烂"的诊治问题、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盆腔炎诊治规范的制订及其中医中药治疗等。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疾病 女(雌)性 支原体属 宫颈糜烂 盆腔炎性疾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女性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1
10
作者 吴文湘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年第3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环境 临床应用 评价体系 正常微生物群 女性 微生态学 边缘学科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研究 被引量:64
11
作者 刘朝晖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评价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400mg 3日疗法与200mg 7日疗法对VVC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开放性研究,对2003年1月至7月全国6家医院250例VVC患者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并比较硝... 目的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评价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400mg 3日疗法与200mg 7日疗法对VVC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开放性研究,对2003年1月至7月全国6家医院250例VVC患者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并比较硝酸咪康唑400mg 3日疗法与200mg 7日疗法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1)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造成VVC最常见的致病菌,占88.4%,而其他一些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5.2%)、伪热带假丝酵母菌(1.6%)、星型假丝酵母菌(1.2%)、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2%)、平滑假丝酵母菌(0.8%)及季也蒙假丝酵母菌(0.8%)等.(2)停药10~14d时,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89.9%,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89.7% (P>0.05).停药28~35d时,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96.1%,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93.1% (P>0.05).结论 (1)VVC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机体的免疫异常及阴道环境的改变是VVC发生的重要原因.(2)硝酸咪康唑400mg 3日疗法与200mg 7日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白色假丝酵母茵 硝酸咪康唑 治疗
原文传递
阴道炎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63
12
作者 吴文湘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9-952,共4页
关键词 阴道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滴虫性阴道炎 需氧性阴道炎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62
13
作者 杨曦 +11 位作者 吴成 张乃怿 赵健 陈锐 张楠 马秀华 高雨农 高万里 郑虹 曾桢 文佳 董颖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84-890,共7页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筛查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准确性,探讨其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的高危因素,为明确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人群提供依据。方法选...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筛查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准确性,探讨其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的高危因素,为明确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人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377例)、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10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30例)存在明确手术指征行宫腔镜检查且接受ECT检查的患者,共1717例,ECT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制片。以分段诊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的符合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期选取存在明确手术指征行官腔镜检查且完整填写高危因素调查表的患者1716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行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细胞学标本满意率为96.45%(1656/1717),组织病理学标本满意率为91.44%(1570/17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的符合度为88.2%,敏感度为87.3%,特异度为88.3%,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体质指数(BMI)≥25kg/m^2、年龄≥40岁、糖尿病、高血压、绝经和恶性肿瘤家族史(P均〈0.10),其中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kg/m^2、年龄/〉40岁、绝经和恶性肿瘤家族史(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结合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进行ECT用于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准确性较高,用于筛查子宫内膜病变是可行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40岁、BMI≥25kg/m^2、绝经及恶性肿瘤家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细胞诊断学 子宫内膜肿瘤 癌前状态 普查
原文传递
产后盆底肌力筛查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1
14
作者 单学敏 陆叶 +2 位作者 苏士萍 张冬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1008例,其中阴道分娩产妇551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457例(剖宫产组),分别对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各影...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1008例,其中阴道分娩产妇551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457例(剖宫产组),分别对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各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6.3%(200/551)和39.4%(180/457),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6.5%(201/551)和39.4%(180/4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分娩前体质指数是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相关因素(OR=-0.095,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二产程时间、产次、产钳助产及会阴情况等与盆底肌力测量值无相关性(P>0.05);第二产程延长组及高龄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55.6%(5/9)和39.3%(57/14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55.6%(5/9)和38.6%(56/145),两组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有升高趋势;会阴裂伤组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5.7%(15/42)和31.0%(13/42),均较会阴侧切组和会阴侧切+产钳组有下降趋势;进入产程剖宫产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44.1%(52/118),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44.1%(52/118),均较选择性剖宫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盆底组织无明显保护作用;分娩前体质指数过大是影响盆底功能的因素,应避免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 肌力等级 I类肌纤维 Ⅱ类肌纤维 产后
下载PDF
宫颈癌病因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5
15
作者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3年第4期243-245,共3页
关键词 宫颈癌 口服避孕药 女用避孕药 HPV 宫颈浸润癌 病原学 疾病学 病因学
下载PDF
800例女性阴道菌群分布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5
16
作者 谢灵遐 贾海军 +6 位作者 胡丽娜 江咏梅 刘朝晖 樊尚荣 狄文 耿力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阴道的菌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成都地区800例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测定pH值和检查白带清洁度。结果:正常女性阴道内乳酸杆菌培养阳性率为59.8%,其余几种主要的菌群及其培养阳性率分别为棒状杆菌(29.0%),... 目的:探讨女性阴道的菌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成都地区800例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测定pH值和检查白带清洁度。结果:正常女性阴道内乳酸杆菌培养阳性率为59.8%,其余几种主要的菌群及其培养阳性率分别为棒状杆菌(29.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6%),加德纳氏菌(18.1%),粪肠道球菌(18.4%),大肠埃希菌(8.9%)。50岁以下各组女性的阴道菌群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以上各组妇女的乳酸杆菌显著降低(40.0%vs60.4%,P<0.05)。以pH≤4.5划分阴道正常和异常酸性环境,异常组乳酸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少于正常组(34.4%vs66.2%,P<0.001),其他菌群检出率显著上升(P<0.02),加德纳氏菌的增加最为显著(35.6%vs13.7%,P<0.001)。白带清洁度异常组乳酸杆菌的检出率显著少于正常组(42.9%vs70.9%,P<0.001),加德纳氏菌检出率显著增加(36.4%vs7.2%,P<0.001),其余菌群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宫颈炎组与正常组相比,菌群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女性阴道内有多种菌群存在,优势菌为乳酸杆菌。阴道pH值升高、绝经期、白带清洁度异常会抑制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增加条件致病菌繁殖和阴道炎症发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群分布 阴道 PH值 乳酸杆菌 白带
下载PDF
妊娠期阴道菌群的微生态评价 被引量:56
17
作者 肖冰冰 张岱 +1 位作者 刘朝晖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7年第6期412-414,449,共4页
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pH值及微生态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菌群微生态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孕妇98例,其中早孕期29例、中孕期35例、晚孕期34例及同龄非孕期正常体检妇女3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并革兰... 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pH值及微生态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菌群微生态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孕妇98例,其中早孕期29例、中孕期35例、晚孕期34例及同龄非孕期正常体检妇女3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并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结果妊娠期阴道pH值为(3.88±0.20),较非孕期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VVC的患病率及菌群异常的发生率比非孕期增高。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36.70%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阴道微生态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不同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54
18
作者 杨英捷 赵健 +1 位作者 李雪倩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6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了解门诊高危人群和宫颈病变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分布,探讨不同HPV亚型感染的致癌性。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技术,对门诊就诊的1715名有性生活史妇女,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筛查。其中463例经阴道镜下定点宫颈活检,病... 目的了解门诊高危人群和宫颈病变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分布,探讨不同HPV亚型感染的致癌性。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技术,对门诊就诊的1715名有性生活史妇女,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筛查。其中463例经阴道镜下定点宫颈活检,病理确诊分为宫颈炎症234例、CINⅠ96例、CINⅡ80例和CINⅢ53例。分析人群HPV感染的型别分布、与宫颈病变相关性。结果21种HPV亚型均被检出,1715名门诊妇女中HPV阳性率57.1%(9781715),宫颈病变中为76.9%(356463),而在CINⅢ中达98.1%(5253)。常见的5种亚型分布:高危人群为HPV16、58、52、33和6型;宫颈病变为HPV16、58、52、33和31型;CINⅢ中为HPV16、33、58、31和52型。HPV16、33和31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CINⅡ+CINⅢ)的主要风险也是感染HPV16、33和31型(OR9.59、2.99和2.52,95%CI4.805~11.989、1.231~7.296和1.174~5.429)。结论本地区宫颈病变的常见型别是HPV16、58、52、33和31型,HPV16、33和31型是HSIL的主要致病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 基因亚型 宫颈病变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专题讨论--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8
19
作者 杨曦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81-484,共4页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随着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在不久的将来,子宫内膜癌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将会变成严重的...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随着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在不久的将来,子宫内膜癌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将会变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在无症状高危人群中,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探讨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查方法 早期诊断 细胞学筛查 子宫内膜细胞学 妇科恶性肿瘤 高危人群 液基细胞学 癌前病变 流行病学数据 子宫内膜厚度
下载PDF
盆腔炎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被引量:56
20
作者 吴文湘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21-723,共3页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但由于其发生部位深藏于盆腔,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但由于其发生部位深藏于盆腔,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不容易采集,症状、体征不典型且轻重不一,同时疾病本身缺乏非常特异的实验室检查诊断手段,故其不像其他炎症性疾病那样容易明确诊断,从而导致这类疾病在治疗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其诊断和治疗难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 流行病学 专题讨论 疾病诊治 女性生殖系统 输卵管卵巢脓肿 炎症性疾病 生殖道炎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