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149
1
作者 吴兑 刘啟汉 +5 位作者 梁延刚 毕雪岩 李菲 谭浩波 陈慧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660-2669,共10页
为了研究珠三角地区细粒子气溶胶的环境效应,使用粤港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和珠三角大气成分站网高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AOD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由于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形成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珠... 为了研究珠三角地区细粒子气溶胶的环境效应,使用粤港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和珠三角大气成分站网高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AOD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由于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形成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70μg·m-3),而PM2.5年均值全部年份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μg·m-3),尤其是有些年份的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1%~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μg·m-3.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因而在目前粤港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中,主要是细粒子的污染,尤其是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地区 灰霾天气 细粒子污染 黑碳 能见度恶化
原文传递
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 被引量:137
2
作者 吴兑 +10 位作者 吴蒙 陈慧忠 王迎春 晓农 古月 张小玲 赵秀娟 权建农 刘伟东 孟金平 孙丹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使用京津冀晋长期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环首都圈霾和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使用矢量和算法分析典型个例气流停滞区的形成过程.... 为了研究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使用京津冀晋长期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环首都圈霾和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使用矢量和算法分析典型个例气流停滞区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1950—1960年代,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日非常少,1970年代开始增多,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并形成几个霾日集中区,比较明显的是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的带状分布,还有太原及以南的带状分布,最为严重的情况出现在1996—2000年,2000年以后有一定减少.北京1950年代霾日比较多,最多达到1年有160 d以上霾日,与同期沙尘天气偏多相关联,随着在首都周边地区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67年,霾日已经减少到1年不足10 d,1970年代以后北京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霾日迅速增加,到1980年代初增加到220 d以上,一直到1999年前后北京的霾日维持在每年160-200 d左右;2000年以后到北京奥运会前后,霾日持续下降,到2010年霾日仅有56 d,2012年有所反弹,增加到91 d.北京及华北地区霾日季节分布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盛夏季节的7—8月,与所谓的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霾过程的发生和矢量和的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霾过程中,在华北平原均出现明显的气流停滞区,区域矢量和很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水平扩散;清洁过程时华北4省市尤其是北京地区受明显的西北气流影响,风矢量和为较一致的偏北方向,水平扩散条件较好,较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对应同期能见度较高.京津冀西侧、北侧靠山、东邻渤海,尤其是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太行山、燕山和军都山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首都圈 霾和雾 长期变化 矢量和 气流停滞区 近地层输送
原文传递
广州近地面臭氧浓度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 被引量:135
3
作者 黄俊 +5 位作者 吴兑 王春林 蓝静 沈子琦 汤静 梁桂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31,共9页
利用2015年广州市近地面逐时臭氧(O_3)观测资料及气象数据,分析了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城郊的O_3浓度高于中心城区;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超标时间主要出现在4—9月,8月O_3浓... 利用2015年广州市近地面逐时臭氧(O_3)观测资料及气象数据,分析了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城郊的O_3浓度高于中心城区;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超标时间主要出现在4—9月,8月O_3浓度最高,3月O_3浓度最低;O_3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早上7:00—8:00出现最低值,15:00达到峰值;O_3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当气温高于30℃时,O_3浓度随温度升高增加明显;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浓度显著降低;当气压小于1010 hpa时,与气压呈负相关,当气压大于1010 hpa时,与气压呈正相关;当风力为2~3级吹西北偏西至西南偏西风区间时,O_3浓度最高,说明广州偏西部可能存在O_3污染源区;O_3浓度在晴天最高,其次是少云和多云天气,最低是在雨天.总体而言,气温高、日照长、辐射强、气压低、湿度小及2~3级的风力是广州地区近地面产生高浓度O_3的主要气象因素.当广州O_3浓度出现超标时,气温变化范围为25.9~37.4℃,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29%~83%,气压变化范围为989.4~1009.1 h Pa,风速变化范围为0.7~5.8 m·s^(-1),紫外辐射强度日最大1 h均值最小为32.6 W·m^(-2),10:00—14:00均值最小为27.3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臭氧浓度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2
4
作者 吴蒙 范绍佳 +2 位作者 吴兑 李海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利用2006~2010年广州气象站逐时地面风场、湿度、能见度观测资料和2006~2009年珠江三角洲其他33个地面观测站风场观测资料,通过对灰霾与清洁天气过程的风速风向进行统计分析与矢量和分析,研究了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及... 利用2006~2010年广州气象站逐时地面风场、湿度、能见度观测资料和2006~2009年珠江三角洲其他33个地面观测站风场观测资料,通过对灰霾与清洁天气过程的风速风向进行统计分析与矢量和分析,研究了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灰霾天气过程在干季发生较频繁,主导风向为东南及东南偏南风,风速一般在1.5m/s以下,静风频率大于多年静风频率;灰霾天气过程风矢量和较小,扩散条件较差.清洁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湿季,风速普遍较大且主导风为东南及东南偏南风,干季也可以出现清洁天气过程,主要为较强的北风及偏北风;清洁天气过程风矢量和较大,有较强的平流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矢量和 灰霾 清洁天气 广州地区
下载PDF
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 被引量:63
5
作者 吴兑 陈慧忠 +10 位作者 吴蒙 王迎春 晓农 张小玲 权建农 刘伟东 古月 赵秀娟 孟金平 孙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5-554,共10页
为了研究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时值法3种常用的霾日和轻雾(雾)日统计结果的异同,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四省市为例进行了比较.华北地区霾日用3种方法统计的过去60余年霾日的区域分布表明,3种方法统计的霾日是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 为了研究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时值法3种常用的霾日和轻雾(雾)日统计结果的异同,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四省市为例进行了比较.华北地区霾日用3种方法统计的过去60余年霾日的区域分布表明,3种方法统计的霾日是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时值法,大致是1:0.54:0.45的关系,但区域分布趋势比较相似.典型城市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大都十分相似.而轻雾(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用单次值法统计的明显偏多,且有长期下降趋势;而用日均值法与14时值法统计的轻雾(雾)日无大差别,且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反映了年季和年代季的气候波动.从长期季节变化趋势来看,3种统计方法的结果除日数的差别外,季节分布特征比较类似.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7-8月,与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是华北地区的特有现象.用单次值法统计霾日,将包括所有的霾过程,即大范围持续时间长,且与一定天气系统与近地层扩散条件相关连的霾,及在稳定的晴朗夜间由于辐射降温,使相对湿度升高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形成的霾.用日均值法,则可能更多的显示长时间大范围的霾天气过程;而使用14时法,则对早晚因湿度增加降低能见度出现的霾天气漏记,突出长时间大范围的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首都圈 霾日 轻雾(雾)日 统计方法 长期趋势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6
作者 吴兑 +1 位作者 陈慧忠 吴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64,共17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浓度限值(70 μg m-3),而细颗粒物(即PM2.5)各年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 μg m-3),尤其是有些年份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细颗粒物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7%~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 μg m-3,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有机碳和硝酸盐、铵盐的占比增加,而硫酸盐占比略有减少,钙占比明显减少。区域气流停滞区的形成是发生严重灰霾天气的主要气象条件,垂直输送能力不足也是加重灰霾天气的气象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灰霾天气 细粒子污染 黑碳 能见度恶化 气流停滞区 垂直输送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复合型污染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7
7
作者 邓涛 吴兑 +4 位作者 邓雪娇 谭浩波 李菲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9,共7页
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M5-CAMQ-SMOKE),模拟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的复合型污染过程,研究O3、NOx及能见度等的时空变化,分析各种气溶胶的质量比例以及对消光的贡献.从模拟结果来看,模式系统能很好的模拟此次过程中光化学烟雾标识物的时... 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M5-CAMQ-SMOKE),模拟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的复合型污染过程,研究O3、NOx及能见度等的时空变化,分析各种气溶胶的质量比例以及对消光的贡献.从模拟结果来看,模式系统能很好的模拟此次过程中光化学烟雾标识物的时空分布,以及灰霾的发生、减弱再到进一步加剧的过程.PM2.5占PM10的质量浓度份额平均为79.8%.爱根核和积聚核的数浓度比巨核数浓度平均高3~4个数量级.在气溶胶质量权重中,硫酸盐所占的比重最高,占PM2.5权重达到31%,元素碳为21%,有机碳为14%,铵盐为7.2%,硝酸盐为2%.在平均相对湿度下,二次气溶胶对消光的贡献超过50%,而在高相对湿度的情况下,二次气溶胶对消光的贡献超过70%.可见此次珠江三角洲地区能见度恶化主要是由各种化学过程生成的细粒子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污染 CMAQ 光化学烟雾 灰霾 能见度
下载PDF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灰霾天气分析 被引量:40
8
作者 吴兑 +4 位作者 吴晟 陈慧忠 李菲 李海燕 艾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1-527,共7页
使用广州地区气象资料,重点研究了 2010 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灰霾天气特征. 结果发现,2010 年 11 月广州出现灰霾天气 5 d,较近年平均水平明显偏少,但 2008—2010 年的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表明,2010 年的扩散条件较 2008 和 2009 年均较差,... 使用广州地区气象资料,重点研究了 2010 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灰霾天气特征. 结果发现,2010 年 11 月广州出现灰霾天气 5 d,较近年平均水平明显偏少,但 2008—2010 年的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表明,2010 年的扩散条件较 2008 和 2009 年均较差,说明 2010 年广州亚运会前期的各项减排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对照,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广州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并导致灰霾天数增加,每年 10 月至次年 4 月的旱季灰霾天数较多,改革开放以来,每年 11 月份的灰霾天气大幅增加,并于 1994 和1999 年分别出现了最多的17 d. 2000 年以后,11 月份灰霾天气最多为 12 d,出现在 2005 年; 最少为 3 d,分别出现在 2002 和 2003 年. 广州市空气质量逐年恶化的趋势不容乐观,珠江三角洲复合型新型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态势非常严峻; 且区域性特征明显,治理难度加大; 广州周边的佛山、清远、东莞、江门的灰霾天气都比广州多,对广州治理灰霾天气形成了压力. 因而 2010 年 11 月灰霾天气的明显减少,更说明区域联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重点工业污染源调控、严控垃圾秸秆焚烧等减排措施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亚运会 灰霾天气 减排措施 细粒子污染 光化学烟雾
原文传递
珠三角灰霾数值预报模式与业务运行评估 被引量:27
9
作者 邓涛 邓雪娇 +5 位作者 吴兑 谭浩波 李菲 冯业荣 郑君瑜 《气象科技进展》 2012年第6期38-44,共7页
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排放源模式(SMOKE)和大气化学模式(CMAQ),耦合本地排放源清单,建立并业务化运行了珠三角区域大气灰霾数值模式预报系统。该系统考虑了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 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排放源模式(SMOKE)和大气化学模式(CMAQ),耦合本地排放源清单,建立并业务化运行了珠三角区域大气灰霾数值模式预报系统。该系统考虑了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程,能够很好地预报各种气溶胶对能见度的消光贡献以及灰霾现象的发生、持续和消亡过程。从预报的能见度和站点观测资料以及MODISAOD区域分布对比来看,该套模式系统对典型灰霾过程的能见度时空分布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从全年业务预报运行来看,能见度预报和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旱季灰霾多发季节,预报效果较好。全年平均来看,市区TS评分达到0.67,预报效率EH达到0.89;郊区,TS评分达到0.37,预报效率EH达到0.83。研究表明,模式系统对灰霾以及能见度量级有较好预报能力,能达到业务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 灰霾 能见度 数值模式 业务化
下载PDF
珠三角2009年11月严重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吴兑 吴晟 +6 位作者 陈欢欢 邓涛 谭浩波 李海燕 陈慧忠 范绍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0-127,共8页
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灰霾天气致使能见度下降。2009年11月23-29日,在珠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严重灰霾天气... 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灰霾天气致使能见度下降。2009年11月23-29日,在珠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严重灰霾天气过程,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灰霾天气过程之一。从天气分析、流场分析、遥感分析和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这次过程的成因,结论是这次灰霾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的特点。这次严重灰霾过程持续7 d,仅次于2004年1月3-10日持续8 d的过程;范围广,笼罩整个珠三角,多个台站出现小于1 km的低能见度事件;强度大,珠三角大气成分监测网数据,都出现多项建站以来最强值,许多指标都超过缺省预设的坐标上限,超标均以倍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严重灰霾 低能见度 空气质量
下载PDF
广州市PM_(2.5)污染特征及潜在贡献源区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黄俊 +4 位作者 王春林 邓雪娇 沈子琦 汤静 蓝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基于NCEP/NCAR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和2015-2017年PM_(2.5)浓度,利用HYSPLIT模型研究不同气流轨迹对广州PM_(2.5)浓度的影响,以及污染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2015-2017年PM_(2.5)平均浓度为36.5μg/m^3,逐月平... 基于NCEP/NCAR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和2015-2017年PM_(2.5)浓度,利用HYSPLIT模型研究不同气流轨迹对广州PM_(2.5)浓度的影响,以及污染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2015-2017年PM_(2.5)平均浓度为36.5μg/m^3,逐月平均PM_(2.5)浓度1月份最高,为49.3μg/m^3,轻度污染及以上时次比例达15.66%,6月份最低,为20.8μg/m^3,无轻度及以上污染时次。(2)PM_(2.5)平均浓度在不同情景类型下的浓度高低顺序依次为:污染日>干季>清洁日>湿季,其中污染日的PM_(2.5)平均浓度是清洁日的近3倍,干季的PM_(2.5)平均浓度是湿季的1.4倍;不同情景类型下的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都在白天时段低(16时最低),晚上时段高(21-22时最高),日变化幅度为污染日>干季>清洁日>湿季。(3)在干季,影响广州的气流轨迹路径主要有5类:东北路径、东南路径、西北路径、西南路径及偏西路径,其中第2类东南路径对广州PM_(2.5)平均浓度的贡献最高;而在湿季,影响广州的气流轨迹路径主要有4类:偏南路径、东南路径、偏北路径及西南路径,其中第3类偏北路径对广州PM_(2.5)浓度的贡献最高。(4)基于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分析表明,广州PM_(2.5)浓度潜在源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东部的东莞、惠州、深圳、肇庆、中山等周边地区,该研究可为确定广州污染潜在源贡献区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聚类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贡献源区 广州
下载PDF
新型垂直探测资料在污染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俊 +5 位作者 王春林 谭浩波 沈子琦 蓝静 汤静 岳海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5,共14页
针对2017年1月上旬广州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基于地面观测资料、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从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2个方面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形成和维持的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广州地... 针对2017年1月上旬广州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基于地面观测资料、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从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2个方面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形成和维持的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广州地区地面风速基本为小于2m/s的偏北风,在300m高度以下普遍存在平均水平风速低于2.6m/s的小风层;污染前期640m高度内的各层回流指数廓线小于0.6,100m高度小于0.4,污染缓解后回流指数高于0.7.(2)地面PM_(2.5)浓度与逆温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42,过程平均逆温厚度167m,平均逆温强度为1.08℃/100m;(3)PM_(2.5)浓度与边界层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56,清洁时段的平均边界层高度(876m)约为污染时段(620m)的1.4倍,过程最低边界层高度为267m;PM_(2.5)浓度与边界层通风量的相关系数为-0.61,清洁时段的平均边界层通风量(2538m^2/s)约为污染时段(1136m^2/s)的2.2倍,使用边界层通风量能更好表征大气污染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风廓线 微波辐射计 大气污染 广州
下载PDF
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垂直探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邓涛 吴兑 +3 位作者 邓雪娇 谭浩波 李菲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07-2314,共8页
利用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在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进行探测,采用小波变换协方差方法反演边界层高度,从热力和动力的角度分析边界层气象因子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过程,和地面能见度变化有很好的一致... 利用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在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进行探测,采用小波变换协方差方法反演边界层高度,从热力和动力的角度分析边界层气象因子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过程,和地面能见度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清洁过程,边界层高度超过1 km,发生严重灰霾时,最高仅为500 m.50-100 m的温度梯度滞后30 h和能见度相关性更加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77.高层能见度(255 m)和下层稳定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清洁日负相关系数最大达-0.76,灰霾日负相关系数最大达-0.49.在相关的边界层气象因子中,地表通风系数和地面能见度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最高,达0.88.边界层高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和地面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67和-0.77.各气象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此次灰霾过程的主控气象因子为地表通风系数,在没有边界层高度探测的地区可利用地面能见度和风速估算边界层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边界层高度 地表通风系数 灰霾 能见度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梅花花期的预报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四化 +2 位作者 杜尧东 林奕峰 成明 《广东气象》 2016年第4期55-58,共4页
引用关于梅花花期需冷量计算的台湾模型,利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萝岗街自动站逐时气温数据和萝岗香雪公园同时段的梅花花期数据,修改了模型需冷量计算的界限温度,建立了广州地区梅花花期的预报模型。利用广州模型计算得出,萝岗香... 引用关于梅花花期需冷量计算的台湾模型,利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萝岗街自动站逐时气温数据和萝岗香雪公园同时段的梅花花期数据,修改了模型需冷量计算的界限温度,建立了广州地区梅花花期的预报模型。利用广州模型计算得出,萝岗香雪梅花进入初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的需冷量分别约为50~66、80~96和145~164CU。经对2013--2014年萝岗香雪公园梅花花期的预报效果检验,梅花初花期和凋谢期的预报误差为1~3d,盛花期的预报误差为5~9d,预报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 需冷量 花期 预报模型 梅花 广州
下载PDF
华南地区大气气溶胶中EC和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兑 +3 位作者 陈静 李菲 谭浩波 邓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7-1309,共13页
利用1988~2010年在华南地区广州、深圳、海口等多地采得的126组样品,初步分析了华南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的浓度变化及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站的AEC(等效元素碳)浓度和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差异较大,Na+和Cl-... 利用1988~2010年在华南地区广州、深圳、海口等多地采得的126组样品,初步分析了华南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的浓度变化及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站的AEC(等效元素碳)浓度和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差异较大,Na+和Cl-基本表现为海岛站点〉海岸站点〉乡村站点〉城市站点,其余主要离子成分和AEC则表现为城市站点〉乡村站点〉海岸站点〉海岛.城市站点、乡村站点、海岸站点和海岛站点AEC质量浓度在不同年段随粒径分布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的,基本呈双峰结构,主峰主要位于0.43~0.65μm,次峰主要位于4.7~5.8μm.根据各离子的粒径分布的相似性可以将各种离子的垂直分布形态分为3类: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呈现明显的三峰分布形态;F-、Ca^2+、Mg^2+、Na^+和Cl^-呈双峰分布形态;K+和AEC呈单峰分布形态,主峰位于细粒子模态.各成分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降水对气溶胶粒子的清除作用是显著的,尤其是粒径大于1μm的颗粒,而1.1~2.1μm的粒子段是降水清除的关键区.局地污染中,AEC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呈现出了很明显的"单峰"结构,且主要集中在次微米段粒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AEC 水溶性无机离子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广州逐时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俊 +2 位作者 王春林 刘文君 刘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5,共13页
利用2016—2020年近地面臭氧和气象逐时数据,基于相关性分析和概率统计方法,在分析臭氧敏感气象要素特征基础上,综合各气象因子对臭氧生成贡献大小,建立了广州逐时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模型及等级标准,并进行了预报及检验.结果表明:(1)... 利用2016—2020年近地面臭氧和气象逐时数据,基于相关性分析和概率统计方法,在分析臭氧敏感气象要素特征基础上,综合各气象因子对臭氧生成贡献大小,建立了广州逐时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模型及等级标准,并进行了预报及检验.结果表明:(1)高浓度臭氧主要发生在高温低湿情况下,臭氧浓度及臭氧超标率均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气温高于30℃时,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升高更为明显;臭氧浓度和超标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中,当40%≤RH<50%时,臭氧浓度及超标率最高;当风速在1~2 m·s^(-1)时,臭氧超标率最大.(2)对所建立的广州本地化的逐时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模型和分级标准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显示,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等级越高,臭氧浓度和超标率也越大,说明该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臭氧污染天气的强弱.(3)基于欧洲中心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根据污染气象条件指数模型,对广州3种不同天气类型下的指数预报进行对比验证,预报效果较好,说明该指数对臭氧污染天气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条件指数(MCI) 气象要素 天气类型 预报 广州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俊 +4 位作者 王春林 翁静娴 李黎微 蔡桓 吴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32-4443,共12页
利用2014~2016年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研究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灰霾过程中,270m高度以下风速随高度递减,270m高度以上的风速随高度递增,2000m以下的风速增... 利用2014~2016年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研究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灰霾过程中,270m高度以下风速随高度递减,270m高度以上的风速随高度递增,2000m以下的风速增率小于2000m以上的风速增率,盛行风向随高度的增加呈顺时针旋转,510m高度以下风速基本小于3.0m/s,其中08:00至20:00,390m高度以下风速小于2.0m/s;清洁过程中510~1590m和2790~3000m存在风速大于5.0m/s的高值中心, 1830m高度以下,清洁过程各层的平均风速明显高于灰霾过程;(2)贴地逆温与能见度总体上呈负相关,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7和0.455,而当贴地逆温和低空逆温同时存在时,其相关性更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和0.601,说明多层逆温的存在更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灰霾过程中,低空逆温与能见度和PM2.5的相关不明显,而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出现主要与冷空气南下有关,其与能见度呈正相关(0.217),和PM2.5浓度呈负相关(-0.64),低空逆温不利于灰霾天气形成;(3)灰霾过程中,贴地逆温出现频率为60.68%,平均逆温强度为1.38℃/100m,平均逆温厚度为153.20m,明显高于清洁过程;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逆温强度、厚度和出现频率分别为0.27℃/100m、691.07m和64.61%,明显高于灰霾过程.(4)清洁过程的混合层高度明显高于灰霾过程,清洁过程的日均混合层高度(958.92m)是灰霾过程(398.03m)的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灰霾过程 清洁过程 逆温 垂直风场 混合层高度
下载PDF
2011-2021年广州黄埔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景 夏丰 +3 位作者 蔡桓 黄晓云 李黎微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4期36-39,共4页
文章利用2011-2021年广州黄埔地区37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对该地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同时对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该地区中... 文章利用2011-2021年广州黄埔地区37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对该地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同时对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该地区中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高、南北部发生频次低,每年5,6,8月为短时强降水频发时段,前汛期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后汛期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的结论。所得结论以期为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广州黄埔 地形强迫
下载PDF
广州地区梅花开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俊 +4 位作者 李少群 谢智勇 王四化 林蟒 成明 《广东气象》 2018年第5期62-64,共3页
基于广州地区2010—2016年梅花开花期和气象因子平行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梅花开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地区梅花初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年际变化较大。梅花初花期、盛花期、凋谢期出现的时间与降... 基于广州地区2010—2016年梅花开花期和气象因子平行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梅花开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地区梅花初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年际变化较大。梅花初花期、盛花期、凋谢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反应不敏感,但初花期和盛花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受降水量影响;初花期前10 d降水量、前20 d降水量与初花期天数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盛花期天数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梅花花期与其前期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初花期前1个月平均最高温度每升高1℃,初花期就提前3. 8 d,盛花期就提前5. 1 d;前3个月平均温度每升高1℃,凋谢期就提前5. 3 d;而初花期前2个月平均温度每升高1℃,初花期天数就减少2. 7 d;初花期前1个月平均温度每升高1℃,盛花期天数就增加2. 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开花期 梅花 气象因子 广州地区
下载PDF
基于微波辐射计和气溶胶激光雷达的边界层高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俊 +3 位作者 沈子琦 张志坚 蓝静 王春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0-192,共13页
分别基于微波辐射计温湿度廓线资料的气块法、位温法和比湿法,地面气象资料的罗氏法及气溶胶激光雷达数据的梯度法,计算得出广州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对比分析5种边界层高度结果及其与气象条件、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典型大气污染过... 分别基于微波辐射计温湿度廓线资料的气块法、位温法和比湿法,地面气象资料的罗氏法及气溶胶激光雷达数据的梯度法,计算得出广州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对比分析5种边界层高度结果及其与气象条件、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典型大气污染过程分析边界层高度对PM_(2.5)、O_(3)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利用位温法、气块法、罗氏法、比湿法和梯度法计算得出广州地区平均边界层高度分别为2207 m、1239 m、901 m、717 m和660 m,位温法显著高估了广州地区的边界层高度;(2)利用气块法得出的混合层高度日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白天大气边界层演变特征,利用气块法和比湿法得出的白天混合层高度与近地面O_(3)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5以上,在O_(3)污染防治中,应同时考虑边界层内垂直输送的影响;(3)利用梯度法得出的边界层高度在污染天气时与PM_(2.5)浓度的相关性较好,能较好地表现出大气污染情况,在PM_(2.5)污染天气过程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气溶胶激光雷达 边界层高度 O_(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