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牧草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
1
作者 孙雪 赵鑫 +9 位作者 于森 贺文骅 邹岩 王贺 苏一诺 海涛 刘计璇 李红 谢佳铭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4期70-73,共4页
牧草种质资源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方性牧草种质资源往往具备独特性状和较强的抗性能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牧草种质资源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增加了牧草种质资源消失的风险。为更好地发挥地方性种质资源在草... 牧草种质资源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方性牧草种质资源往往具备独特性状和较强的抗性能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牧草种质资源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增加了牧草种质资源消失的风险。为更好地发挥地方性种质资源在草业发展中的作用,该文以齐齐哈尔市的地方性牧草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该市的自然条件,并对其牧草种质资源的丰富度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总结,同时对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种质资源 现状 保护 利用
下载PDF
DA-6对调控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的应用前景
2
作者 苏一诺 孙雪 +9 位作者 于森 王贺 贺文骅 刘计璇 赵鑫 邹岩 李红 谢佳铭 海涛 《草学》 2024年第2期77-80,共4页
紫花苜蓿连作障碍已经是牧草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重视程度不够成了阻碍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初步分析连作障碍对紫花苜蓿产生的影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DA-6)的多种优势,探索缓解紫花苜蓿连作障碍应用前景,旨在... 紫花苜蓿连作障碍已经是牧草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重视程度不够成了阻碍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初步分析连作障碍对紫花苜蓿产生的影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DA-6)的多种优势,探索缓解紫花苜蓿连作障碍应用前景,旨在缓解连作障碍的同时增加牧草产量和品质,推动牧草产业发展,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提供评估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连作障碍 胺鲜酯(DA-6) 应用前景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野大麦产量及牧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贺文骅 海涛 +9 位作者 刘计璇 赵鑫 邹岩 孙雪 苏一诺 于森 王贺 谢佳铭 李红 《饲料博览》 CAS 2023年第6期1-6,11,共7页
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是优良的耐盐碱牧草。合理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营养品质,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播种行距组合对野大麦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播种量22.5、45.0 kg·hm^(-2)和67.5 kg·... 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是优良的耐盐碱牧草。合理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营养品质,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播种行距组合对野大麦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播种量22.5、45.0 kg·hm^(-2)和67.5 kg·hm^(-2)3个水平,播种行距10、25 cm和40 cm 3个水平,共9种组合。结果表明:播种量、播种行距对野大麦的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营养品质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存在交互作用(P<0.01)。随播种量的增加,种子产量逐渐增大,随行距的增加,种子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增大播种量适中的行距,有利于种子生产。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行距的减小,干草产量增大,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增大,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磷含量减少,大播种量、窄行距可提高干草产量但会降低牧草品质。播种量67.5 kg·hm^(-2),播种行距25 cm,种子产量最高为35.88 kg·hm^(-2),适宜作为种子生产的种植组合。播种量67.5 kg·hm^(-2),播种行距10 cm,野大麦干草产量最高为10.16 t·hm^(-2),但营养品质较差,经对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播种量45 kg·hm^(-2)、播种行距40 cm组合最佳,适宜作为牧草生产的种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麦 播种量 行距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陈艺 白波 +5 位作者 孙辉 吴景明 田联房 邓国勇 吴梅祥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更好地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复杂运动。比较3椎体4枚、5枚与6枚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11~L3),椎体切除法... 目的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更好地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复杂运动。比较3椎体4枚、5枚与6枚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11~L3),椎体切除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令不稳定L1椎体爆裂骨折。试验分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和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及左轴向旋转和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对固定节段(T11~L3)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T11~L3)的运动范围逐渐减小,刚度逐渐增大;轴向旋转时,6钉组、5钉组的运动范围小于4钉组(P〈0.05),6钉组刚度大于4钉组(P〈0.05)、5钉组刚度与4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加载方向下,6钉组与5钉组的运动范围与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伸、侧弯状态下,3种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经骨折椎3椎体6枚钉或5枚钉的固定方式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下传统的4枚钉固定,而6枚钉与5枚钉固定稳定性的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机器人
原文传递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菊根 +1 位作者 范子文 黄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1年2月我院56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女性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入...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1年2月我院56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女性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及术后VAS评分。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25±6)min显著少于双侧组(45±5)min(t=-13.426,P=0.011)。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10.0%(3/30),与双侧组3.8%(1/26)无显著差异(χ2=0.138,P=0.710)。单侧组术中X线曝光(10.5±2.5)次,显著少于双侧组(19.4±3.0)次(t=-12.110,P=0.000)。2组术后24 h、术后6、12个月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单侧穿刺方法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双侧入路穿刺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时机选择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梓雄 林亨 +4 位作者 梁远生 李捷 尹延庆 方琦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8期482-484,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Hunt-Hess分级较低(Ⅰ~Ⅲ级)的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Hunt-HessⅠ~Ⅲ级的IA破裂出血患者142例纳入研究,根据介入治疗时机分为早期组(≤... 目的:分析比较Hunt-Hess分级较低(Ⅰ~Ⅲ级)的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Hunt-HessⅠ~Ⅲ级的IA破裂出血患者142例纳入研究,根据介入治疗时机分为早期组(≤72 h)83例和延期组(>72 h)59例。比较2组栓塞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随访6~12个月,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评价。结果:早期组栓塞Ⅰ级和Ⅱ级的比例高于延期组(均P<0.05);术后2周、3个月,2组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MBI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5),但2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9.85±1.63)个月,早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延期组(P<0.05),但2组的单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再破裂出血均发生首次发病第2周内,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控制;出院时,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优于延期组(P<0.05);但随访结束时,2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Hunt-Hess分级较低的IA破裂出血的栓塞效果及近期预后优于延期手术,但中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手术时机 介入栓塞 预后
下载PDF
青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彦 范子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693-1695,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85例年龄在65~74岁的青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 目的探讨生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85例年龄在65~74岁的青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关节脱位率6.1%(2/33),股骨假体松动翻修率3.0%(1/33),聚乙烯髋臼杯磨损率3.0%(1/33),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1分,优良率为91.7%。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术后关节脱位率5.8%(3/52),髋臼磨损率59.6%(31/52),其中3例(5.7%)翻修,股骨假体松动翻修率3.8%(2/52),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优良率为80.7%。结论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老年股骨颈骨折可提高青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青年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双极人工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的中远期随访比较 被引量:20
8
作者 胡铮 白波 +1 位作者 黄文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比较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获得随访的61例(64髋)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其中23例(24髋)行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8例(40髋)行全髋关节置... 目的比较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获得随访的61例(64髋)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其中23例(24髋)行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8例(4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行回顾分析比较,观察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术后髋部疼痛、影像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5~13年(平均8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全髋置换组(88.5±8.9)分,较股骨头置换组(73.5±8.3)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P<0.05)。在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上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37.5%(9/24)、29.2%(7/24),均较全髋置换组10%(4/40)、7.5%(2/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1、2=5.39,P均<0.05)。随访X线检查假体位置,股骨头置换组9例出现髋臼磨损,发生率为37.5%;全髋置换组髋臼松动率为2.5%(1/40),假体柄松动率为5%(2/40);股骨头置换组5例出现股骨柄松动,发生率为20.8%(5/24),两组在股骨柄松动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1,P>0.05);在股骨侧骨溶解发生率上股骨头置换组20.8%(5/24)与全髋关节置换组22.5%(9/40)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4,P>0.05)。结论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选择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应慎重,对于大多数患者,应积极选用生物型全髋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9
作者 黄彦 +1 位作者 范子文 黄文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250-2254,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 [目的]探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横行小切口,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ACIFC单独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影像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55±10)min;术中失血(35±10)ml。住院时间(5.2±1.2)d,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2.3%。术后随访(18.5±4.5)个月(13~26个月),43例患者术前VAS评分(6.5±1.5)分,JOA评分9.2±1.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2±0.8)分,JOA评分(15.6±1.8)分,JOA评分术后:优23例,良15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X线片判断椎间融合率65.1%(28/43)。[结论]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达到微创化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临床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融合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
原文传递
Orbic-3D导航引导经皮微创椎弓根钉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彦 杨进顺 +1 位作者 范子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294-3296,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术中Orbic-3D导航引导下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手术特点及临床影像学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对24例老年骨质疏松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采用实时术中Orbic-3D导航引... 目的探讨实时术中Orbic-3D导航引导下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手术特点及临床影像学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对24例老年骨质疏松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采用实时术中Orbic-3D导航引导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67~81岁。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椎弓根钉位置、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手术节段高度和畸形矫正维持情况等。结果手术切口长度(8.0±0.8)cm,手术时间(56.5±10.5)min,术中出血量(60.5±15.8)ml,无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植入的96枚椎弓根钉术后CT复查均在椎弓根内,下地活动时间(2.1±0.5)d,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6~24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及VAS评分术后与手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维持稳定(P>0.05)。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术后至末次随访基本维持稳定(P>0.05)。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95.8%。所有患者随访过程X线检查无内固定松动。结论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采用实时术中3D导航引导下经皮微创椎弓根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手术微创、安全性高、缩短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矫正明显,并能有效维持、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等效果,是治疗该类骨折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体压缩骨折 计算机辅助导航 微创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梓雄 林亨 +4 位作者 李捷 尹延庆 梁远生 方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13-2917,共5页
目的考察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疗程2周。然后,检测临床疗效,... 目的考察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疗程2周。然后,检测临床疗效,血脑屏障功能(血清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血脑屏障指数),中心区、周边近区、周边远区、额顶叶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 Meyer),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脊液白蛋白、血脑屏障指数、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周边近区、周边远区rCBF及GCS、Fugl Meyer评分显著升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和肢体功能、组织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注射液 尼莫地平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结合3D打印技术在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帅 黄彦 +5 位作者 范子文 赵玉 陈斌伟 陈灿伟 刘圣曜 《现代医院》 2018年第12期1740-1742,1745,共4页
案例教学法常用于骨外科临床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其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临床外科教学中案例教学结合3D打印技术,有效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和提高医... 案例教学法常用于骨外科临床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其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临床外科教学中案例教学结合3D打印技术,有效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和提高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对骨外科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文章通过对实习生出科前进行考核及调查问卷,并对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案例教学法在骨外科实习教学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骨外科教学 3D打印
下载PDF
闭合性下肢动脉血管损伤延误诊疗的救治 被引量:11
13
作者 史群伟 黄文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性下肢股、腘动脉损伤延误诊疗原因和救治方法。方法对延误诊疗闭合性下肢股动脉损伤6例、腘动脉损伤8例进行手术探查修复,其中经游离损伤动脉血管断端直接吻合4例,取对侧大隐静脉游离移植修复动脉缺损7例,单纯取栓治疗... 目的探讨闭合性下肢股、腘动脉损伤延误诊疗原因和救治方法。方法对延误诊疗闭合性下肢股动脉损伤6例、腘动脉损伤8例进行手术探查修复,其中经游离损伤动脉血管断端直接吻合4例,取对侧大隐静脉游离移植修复动脉缺损7例,单纯取栓治疗3例。结果经随访2~5年,患肢保留行走功能12例,但伴有轻度跛行步态及小腿皮肤感觉不同程度的减退。小腿高位截肢2例。结论延误诊疗的闭合性下肢股、腘动脉损伤积极手术探查修复可挽救肢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腘动脉 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相邻椎间盘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艺 白波 +5 位作者 吴景明 孙辉 田联房 邓国勇 吴梅祥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比较跨节段3椎体4枚、经骨折伤椎3椎体5枚及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相邻椎间盘应变的影响,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11~L3),模拟失去前柱支持的完全不稳定L1椎体爆... 目的比较跨节段3椎体4枚、经骨折伤椎3椎体5枚及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相邻椎间盘应变的影响,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11~L3),模拟失去前柱支持的完全不稳定L1椎体爆裂性骨折。实验分三组:跨节段固定组(4枚钉组)、5枚钉组和6枚钉组。每个标本依次进行完整状态、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状态(4枚钉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状态(5枚钉组)、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状态(6枚钉组)的试验测试。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山度机器人实验装置对标本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测试上、下相邻椎间鼎的应变,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相邻椎间盘(T11,12、L2,3)应变逐渐增大。上位相邻椎间盘(L11,12)仅在轴向旋转状态下,6枚钉组和5枚钉组与4枚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枚钉组与5枚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状态下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下位相邻椎间盘(L2-3)任何状态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经骨折椎3椎体5枚椎弓根钉、经骨折椎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随着螺钉数的增加,邻近椎间盘应变增加,且上位相邻椎间盘廊变增加更为明最,其退变的可能性大于下位相邻椎间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斌伟 +1 位作者 黄帅 刘圣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793-3797,共5页
目的探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采用后路单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0例伴骨质疏松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30例应用可... 目的探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采用后路单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0例伴骨质疏松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30例应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设为观察组,30例应用常规椎弓根钉设为对照组,均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内固定螺钉松脱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VAS评分、ODI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手术时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各时段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对照组中2例(6.7%,2/30)患者共发生4枚螺钉出现松动。结论对于伴骨质疏松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时,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具有更好的固定作用,但增加手术时间,建议在病情条件允许时实行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钉 骨质疏松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FG、D-二聚体测定结合WELLS评分对预测下肢深静脉栓塞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海澜 +1 位作者 杨进顺 白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年第16期4-7,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用FG、D-二聚体测定结合危险性评估(WELLS评分分组)的方法预测下肢深静脉栓塞可行性。方法2005年8月1日~2006年8月1日骨科住院病人64例,已排除合并有对DVT有肯定影响因素的患者。术后当天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危险度评分... 摘要目的探讨用FG、D-二聚体测定结合危险性评估(WELLS评分分组)的方法预测下肢深静脉栓塞可行性。方法2005年8月1日~2006年8月1日骨科住院病人64例,已排除合并有对DVT有肯定影响因素的患者。术后当天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危险度评分表(wells评分表)进行评分分组:低危组:分值〈1;危险组:1≤分值≤2;高危组:2〈分值。术后当天,抽静脉血进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F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记录结果。术后4~7天,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记录结果。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评价相关实验室测定指标结合wells评分对DVT的初步预测效果。结果通过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得出:实验室指标结合wells评分对各组患者诊断价值的准确性评价结果分别为:64%、77%、92.5%。结论FG、D-二聚体测定结合wells评分可用于骨科术后DVT的早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患者 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警机制 WELLS评分 实验室指标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探索 被引量:10
17
作者 《梧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97-100,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突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发展性、主题式的综合内容体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投入与体验成长,强调学生知、情、行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突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发展性、主题式的综合内容体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投入与体验成长,强调学生知、情、行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下载PDF
白鲜碱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前列腺癌骨转移PC-3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采宇 +2 位作者 陈灿伟 杨进顺 黄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白鲜碱对人前列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用白鲜碱处理PC-3细胞,通过MTS检测白鲜碱的半抑制浓度IC50及对PC-3细胞增殖的时间依赖性。细胞侵袭能力的检测采用Transwell实验;E-cad... 目的探讨白鲜碱对人前列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用白鲜碱处理PC-3细胞,通过MTS检测白鲜碱的半抑制浓度IC50及对PC-3细胞增殖的时间依赖性。细胞侵袭能力的检测采用Transwell实验;E-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实验;使用Wnt通道激活剂(LiCl)和白鲜碱联合作用PC-3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nail和E-cadherin的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白鲜碱作用PC-3细胞后侵袭能力下降(P<0.01)。PCR及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白鲜碱作用PC-3细胞后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vimentin和Snail及细胞核中β-caten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与白鲜碱组比较,白鲜碱与Li Cl联合作用PC-3细胞后Snail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白鲜碱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Snail信号通路而抑制PC-3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碱 前列腺癌 Wnt/β-catenin/Snail信号通路 上皮-间充质转化
下载PDF
微创B-Twin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进顺 黄文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986-989,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13例13间隙,其中L4、5节段不稳11例,L5S1节段不稳2例。患者均行后路小切口开放手术B-Twin椎间融合术,疗效评价采用日...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13例13间隙,其中L4、5节段不稳11例,L5S1节段不稳2例。患者均行后路小切口开放手术B-Twin椎间融合术,疗效评价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2个月),13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4.2分,随访结束时JOA评分平均14.4分,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11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2.3%。13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9.8周。随访过程B-twin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除有2例丢失外(<10%),其余的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合并有轻度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源性疾病患者使用后路小切口B-Twin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联合大量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植骨融合率高,且临床疗效可靠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不稳 椎间融合 B—Twin
下载PDF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进顺 吕浩然 +2 位作者 赵玉 谭理连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9-561,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分析模型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27只),对照组只暴露T9~11脊髓,实验组显露T9~11脊髓后采用钳夹法致伤。伤后行运动功能BMS评分,术后对模型均行脊柱X...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分析模型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27只),对照组只暴露T9~11脊髓,实验组显露T9~11脊髓后采用钳夹法致伤。伤后行运动功能BMS评分,术后对模型均行脊柱X线片、CT、MRI检查。结果实验组后肢运动功能损伤均明显,BM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X线片可见胸椎T9~11局部骨质缺失;CT可见损伤脊髓周围组织有异常信号,但边界不清;MRI可见实验组损伤的脊髓组织T2异常强化,范围清楚,局部渗出液积聚。结论钳夹损伤建立了可靠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MRI检查对大鼠的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影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