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意识”怎么变成“意识形态”——寻找消失的“观念” |
廖伟凯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2
|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诞生前的准备工作——核心概念的使用、阐述与嬗变 |
廖伟凯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2
|
|
3
|
从中学到《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意识形态观 |
廖伟凯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2019 |
2
|
|
4
|
马克思如何认识、使用与定义“Ideologe”——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圣麦克斯章”的考察 |
廖伟凯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5
|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方法” |
廖伟凯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6
|
“异化观念”与“固执观念”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雏形 |
廖伟凯
|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7
|
寻找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的本质要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初探 |
廖伟凯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
2019 |
0 |
|
8
|
在语言转换的途中——“翻译”对理解“意识形态”的影响 |
廖伟凯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9
|
马克思对“ideologisch-”的认知与用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形容词及副词“意识形态的/地”的考查 |
廖伟凯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