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识”怎么变成“意识形态”——寻找消失的“观念” 被引量:4
1
作者 廖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4,共9页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对"意识"(BewuBtsein)的使用与观点,是从将其视为"需经理解与认识"的一种带有"哲学特定意涵"的对象,转变为将其作为"独立"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对"意识"(BewuBtsein)的使用与观点,是从将其视为"需经理解与认识"的一种带有"哲学特定意涵"的对象,转变为将其作为"独立"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概念加以阐释。"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反映,在转变为"意识形态"前,它必须先具体化为"观念",并以两种模式来演变。一种成了代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广义的、具有中立性质的意识形态;另一种则质变为带有负面意涵的意识形态,这系因人类的异化劳动、阶级建构等因素,使它在具体化为观念的过程中,产生了负面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观念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诞生前的准备工作——核心概念的使用、阐述与嬗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廖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2-19,共8页
1843年,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通过阐释“观念”与“意识”的概念,间接地表露了当时还相当模糊的“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认为,观念是一种“价值选择”的结果,“逻辑问题”是错误或虚假观念得以产生的原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从改变意识做起... 1843年,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通过阐释“观念”与“意识”的概念,间接地表露了当时还相当模糊的“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认为,观念是一种“价值选择”的结果,“逻辑问题”是错误或虚假观念得以产生的原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从改变意识做起。马克思了解到“意识”及“观念”皆与“现实生活”分属于不同的领域,这是其“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的发端。从1844年起,他开始将“意识”与“观念”作为阐释的“主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异化”的现象,说明了意识形态形成的“实践”环节,并阐述了“虚假意识”的生成原因。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并未直接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但实际上是他的意识形态思想得以形成的酝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观念 实践 异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从中学到《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意识形态观 被引量:2
3
作者 廖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及此前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的阐释,学界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把马克思在此前各阶段的核心思想,等同于他在相应阶段对"意识形态"的看法,也因此认定在《莱茵报》,甚至更早的《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对"意... 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及此前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的阐释,学界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把马克思在此前各阶段的核心思想,等同于他在相应阶段对"意识形态"的看法,也因此认定在《莱茵报》,甚至更早的《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与阐释已经涉及了复杂的哲学、政治或阶级层面的问题,这实际上过度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虽然早在中学阶段,马克思便展露出"分析观念"的能力,但直至《莱茵报》时期,他都未对意识形态做过"概念上"的阐释,意识形态仅被他当作一个带有负面指涉意涵的"修饰词"使用。但也正是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开始有了明确的"指涉对象",这正是他往后得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工作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报》 马克思 意识形态 虚假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如何认识、使用与定义“Ideologe”——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圣麦克斯章”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廖伟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3,共10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版中共写下45处“Ideologe,-n”(意识形态家),内容涉及对其产生的原因、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相关定义的阐释。马克思对该词的认识、使用与定义,通篇是一致的,亦即意识形态家是采用脱离现实基础后的观念与思...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版中共写下45处“Ideologe,-n”(意识形态家),内容涉及对其产生的原因、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相关定义的阐释。马克思对该词的认识、使用与定义,通篇是一致的,亦即意识形态家是采用脱离现实基础后的观念与思想来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一群人。马克思并没有对“意识形态家”的本质作过负面的指涉,而是统称哲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只要从观念出发,颠倒现实与观念的主从关系,他们就是“意识形态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家 意识形态家 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廖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8,共7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说明"如何实际"批判意识形态的示范文本。马恩基于对文献的充分掌握,透过分析德国理论家对"标点符号""行话""特定词汇",以及"语言叙述结构"的操弄...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说明"如何实际"批判意识形态的示范文本。马恩基于对文献的充分掌握,透过分析德国理论家对"标点符号""行话""特定词汇",以及"语言叙述结构"的操弄,并借由"模仿"与"重新阐释"后者的话语,论证与批判了这些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如何有意或无心地生成带有特定意识形态的论述。马恩透过实际的分析与批判,确切地落实了他们从唯物视角出发的不同于"批判的批判"的真正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判方法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异化观念”与“固执观念”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雏形
6
作者 廖伟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63,共8页
马克思在1844年厘清了"意识""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并将前者作为概念的本身来阐述。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意识形态形成的"实践"环节,并透过对"意识"与"观念"的表述,首... 马克思在1844年厘清了"意识""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并将前者作为概念的本身来阐述。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意识形态形成的"实践"环节,并透过对"意识"与"观念"的表述,首次在意识形态视阈下阐释了"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对"观念"的使用包含两种语境:"一般"观念及"具体"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一般)"观念"如何因"异化劳动"而产生了虚假性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分析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如何成为(具体)"固执观念",因其颠倒逻辑、误解实践意涵之故,从而导致观念的虚假性。通过对异化观念与固执观念的分析,马克思开启了对意识形态的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实践 意识 异化观念 固执观念
下载PDF
寻找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的本质要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初探
7
作者 廖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9年第2期64-83,共20页
透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爬梳,本文指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述内含三个本质要素:"明确的主体""权力作用""现实界"。要素间的关系亦衍生出马克思意识形态观常见的课题,包括"宰制意识(形态)&... 透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爬梳,本文指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述内含三个本质要素:"明确的主体""权力作用""现实界"。要素间的关系亦衍生出马克思意识形态观常见的课题,包括"宰制意识(形态)""主体/阶级意识",以及对意识形态中立客观或是虚假否定之性质的讨论。本文认为,必须在盘查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构成三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才能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宰制意识 阶级意识 虚假意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下载PDF
在语言转换的途中——“翻译”对理解“意识形态”的影响
8
作者 廖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5,共6页
中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翻译与表述,在整体上正确地说明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不过在语言转换的途中,难免有一些概念会因为翻译的缘故而导致研究者在解读上的误差。首先,因语系的不同,“意译”是无法避免的事,但这已阻碍研究者对... 中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翻译与表述,在整体上正确地说明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不过在语言转换的途中,难免有一些概念会因为翻译的缘故而导致研究者在解读上的误差。首先,因语系的不同,“意译”是无法避免的事,但这已阻碍研究者对“意识形态”的精确认识。其次,部分翻译词汇的选用,强化或添加了意识形态一词在阅读上的“负面意涵”。最后,经由语言的转换,“意识形态”一词被“主语化”,进而获得了“能动性”,以致让学界常做出“意识形态主动颠倒现实”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意译 意识形态 虚假意识 马克思
下载PDF
马克思对“ideologisch-”的认知与用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形容词及副词“意识形态的/地”的考查
9
作者 廖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20年第2期67-81,共15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卷里,马克思总计以35个形容词或副词形式的“ideologisch-”(意识形态的/地)来做阐述"对马克思而言,所谓“意识形态”就是思想与观念脱离其经验关系的一种认...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卷里,马克思总计以35个形容词或副词形式的“ideologisch-”(意识形态的/地)来做阐述"对马克思而言,所谓“意识形态”就是思想与观念脱离其经验关系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以形容词或副词出现的“意识形态的/地”用法,则是他对抱持这种解读世界的方法与对象的一种批判与指涉。马克思对“ideelogisch-”的使用与认知是一致的,但因为语言转换的缘故,研究者容易混淆关键词的意涵,阻碍了对马克思观点的理解;在部分地方,研究者只能从中文字面意义来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因而做出意识形态具有负面意涵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地 ideelogisch- MEGA^2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