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66
1
作者 李潮流 世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7-335,共9页
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等记录对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剧烈,降温迅速升温缓慢;末次冰期温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 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等记录对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剧烈,降温迅速升温缓慢;末次冰期温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具有较好一致性,同时也具有高原的独特性;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间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基本一致;全新世总体比较温暖;近2000年来温度变化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近代温度有加速升高的趋势。总体上青藏高原各种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要早于我国其它地区,变化的幅度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冰芯 树轮 湖泊沉积
下载PDF
近30年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叶庆华 陈锋 +4 位作者 姚檀栋 王景华 刘强 张雪芹 世昌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1-520,共10页
本文从1976,1990,1999的Landsat及2003年ASTER系列数字遥感影像上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的4期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在Arc/Info中综合各期数据,建立研究区1976—2003年冰川变化图谱,定量分析了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的空间变化... 本文从1976,1990,1999的Landsat及2003年ASTER系列数字遥感影像上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的4期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在Arc/Info中综合各期数据,建立研究区1976—2003年冰川变化图谱,定量分析了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的空间变化。图谱这种数据集成的方法明显优于直接将各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的传统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纳木那尼峰地区的冰川以广泛退缩为主,但北部也有少量前进冰川存在。自1976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84.41km2减少到77.29km2,各时段分别以平均0.17km/a,0.19km/a和0.77km/a的速度在退缩,冰川退缩明显加速。冰川退缩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4%,明显比高亚洲冰川平均退缩比例(7%)大,表明西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退缩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GIS RS 图谱 基本单元 纳木那尼峰
下载PDF
1970—2007年西藏念青唐古拉峰南、北坡冰川显著退缩 被引量:37
3
作者 世昌 陈锋 +3 位作者 叶庆华 井哲帆 秦大河 任贾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873,共5页
1999年和2007年夏季,利用GPS技术先后对念青唐古拉峰(念峰)南、北坡的5条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表明:同1970年比较发现,过去近40 a来5条冰川退缩显著,1970-2007年间念峰北坡的拉弄和扎当冰川与南坡的爬努冰川末端平均退缩速... 1999年和2007年夏季,利用GPS技术先后对念青唐古拉峰(念峰)南、北坡的5条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表明:同1970年比较发现,过去近40 a来5条冰川退缩显著,1970-2007年间念峰北坡的拉弄和扎当冰川与南坡的爬努冰川末端平均退缩速率均接近10.0 m.a-1;西布冰川在1970-1999年间达到38.9 m.a-1,而爬努冰川流域海拔较高的小冰川5O270C0049退缩幅度较小,为4.8 m.a-1.2007年野外观测发现,爬努冰川1970年代的积累区有冰面河形成.念峰周围的冰川变化,不仅仅是末端的显著退缩,而且消融区面积也在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 念青唐古拉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 被引量:36
4
作者 世昌 张拥军 +4 位作者 秦大河 任贾文 张强弓 Bjorn Grigholm Paul Mayewski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7-462,共6页
长江源区作为整个青藏高原20世纪以来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得到了普遍的关注.通过对2005年在各拉丹冬峰北部果曲冰川平坦的粒雪盆(33.58°N,91.18°E,5720ma.s.l.)钻取的1支冰芯多参数的定年,获得了长江源地区近70a来大气降... 长江源区作为整个青藏高原20世纪以来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得到了普遍的关注.通过对2005年在各拉丹冬峰北部果曲冰川平坦的粒雪盆(33.58°N,91.18°E,5720ma.s.l.)钻取的1支冰芯多参数的定年,获得了长江源地区近70a来大气降水中δ18O的历史记录.利用各拉丹冬冰芯δ18O与该区域气象台站夏季气温(7~9月)之间显著的正相关性,恢复了近70a来各拉丹冬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历史:1940s气温较低,1950s^1960s中期气温较高,1970s中期气温下降到近70a来的最低值,1980s仍然处在一个低温期,而1990s以来气温急剧升高的趋势延续到了21世纪初期.各拉丹冬冰芯恢复的气温记录在1970s以来的增温率(0.5℃/10a)要明显的高于各拉丹冬地区和北半球,而1990s以来的增温率(1.1℃/10a)约为1970s以来的2倍,表明近期的增温有加速趋势且高海拔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δ^18O记录 夏季气温变化 长江源区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雅鲁藏布江中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5
5
作者 柏建坤 李潮流 +2 位作者 世昌 陈鹏飞 王建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46-3351,共6页
采用了欧共体BCR分步提取的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段人口密集区的表层沉积物中的9种重金属元素(Cd、Co、Ni、Cu、Zn、Pb、Cs、As和Cr)不同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形态分布特征.并分别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 采用了欧共体BCR分步提取的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段人口密集区的表层沉积物中的9种重金属元素(Cd、Co、Ni、Cu、Zn、Pb、Cs、As和Cr)不同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形态分布特征.并分别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元素Cr、As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占87%~96%),Ni、Cu、Co和Cs赋存特征较为相似,来自非残渣态约占20%,元素Cd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约占65%,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毒性;2由RAC评估得出元素Cd有效态占37.38%,对环境构成高风险等级,元素Co、Ni、Cu和Zn对环境的危害处于低风险状态,元素Pb、Cs、As和Cr处于无风险状态,单从重金属形态的生物有效性评价,雅江沉积物对环境构成的风险排序为Cd>Co>Ni>Cu>Zn>Pb>Cs>As>Cr;3沉积物SQG-Q系数为0.804,具有中度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鉴于该研究重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并且重金属平均含量除元素Cr和Ni外,其余元素均小于TEL和PEL值,所以,该河段总体上处于较低的风险等级,受到人为污染活动较少,污染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BCR方法 赋存形态 风险评价 雅鲁藏布江
原文传递
三江源地区1961~2005年气温极端事件变化 被引量:32
6
作者 游庆龙 世昌 +2 位作者 李潮流 闫宇平 燕士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236,共5页
利用三江源地区1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5年来,白天和夜间温度极端偏高的日数明显增多,分别以2.6d/10a和4.4d/10a速度在增加;白天和夜间温度... 利用三江源地区1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5年来,白天和夜间温度极端偏高的日数明显增多,分别以2.6d/10a和4.4d/10a速度在增加;白天和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显著减缓,分别以4.1d/10a和8.5d/10a的速度显著减少;年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分别以0.42℃/10a和0.29℃/10a的速度增加;白天和夜间温度极端偏高的日数增加主要发生在冬季和夏季,而白天和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明显;长江源地区极端气温变化对区域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极端气温 最高和最低气温
下载PDF
全球升温下中国各地气温变化不同步性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卢爱刚 世昌 +1 位作者 庞德谦 王天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6-511,共6页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测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各个站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中国各地在全球升温背景下响应时间以及温度变化幅度的不同步现象及其地理分布...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测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各个站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中国各地在全球升温背景下响应时间以及温度变化幅度的不同步现象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各地的升温突变点同纬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大约33°N左右是中国气温突变时间最晚的地带,以此为界,往高纬度和低纬度方向上都趋于提前;但在四季变化上,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从东南往西北存在着敏感性增大的趋势。另外,中国各地多年气温变化同经纬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气温变化幅度上,存在从西南向东北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升温 不同步现象 敏感性 地理分布 中国
下载PDF
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有机质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8
作者 谢树成 姚檀栋 +3 位作者 世昌 段克勤 徐柏青 L.G.Thomp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5期457-465,共9页
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海拔 6 4 0 0~ 70 0 0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 )雪冰中检测出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有C15 ~C3 3 正构烷烃、C6~C18的一元正脂肪酸、C2 4~C3 1的正脂族 2 酮及酯 ,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 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海拔 6 4 0 0~ 70 0 0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 )雪冰中检测出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有C15 ~C3 3 正构烷烃、C6~C18的一元正脂肪酸、C2 4~C3 1的正脂族 2 酮及酯 ,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稳定性较低的化合物 ,显示了对流层中上部与对流层下部在有机组成上不同的一面 .检出了源于石油残余物的姥鲛烷、植烷、C19~C2 9的长链三环萜、C2 4四环萜、C2 7~C3 5 的αβ型藿烷、C2 7~C2 9甾烷以及叠加于生物源上的正构烷烃 ,表明这一偏远的、处于对流层中上部的希夏邦马峰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有机质的污染 .污染源不在中国境内 ,而主要与世界上产油量最高的中东地区有关 ,并记录了海湾战争的影响 .一些有机指标与δ18O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可明显地划分出夏半年 (季风盛行 )和冬半年 (西风盛行 ) ,对本区乃至青藏高原大气环流有指示意义 .夏季风盛行时 ,正构烷烃nC17>nC2 9,正构烷烃的nC2 9/nC2 7,nC2 2 +/nC2 1-,nC2 9/nC2 4,C3 0 酮 /C3 0 酯 ,C2 4四环萜 /C2 4三环萜等比值和CPIn 值降低 .而西风盛行时 ,正构烷烃nC2 9>nC17,正构烷烃的nC2 9/nC2 7,nC2 9/nC2 4,C3 0 酮 /C3 0 酯 ,C2 4四环萜 /C2 4三环萜等比值和CPIn 值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冰 有机化合物 石油残余物 气候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9
作者 世昌 丛志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1-379,共9页
近10 a来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结合冰川考察和冰芯研究工作,在高海拔冰川区获得了一批降水化学资料.回顾了早期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的背景,从高海拔冰川区降水化学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 近10 a来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结合冰川考察和冰芯研究工作,在高海拔冰川区获得了一批降水化学资料.回顾了早期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的背景,从高海拔冰川区降水化学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全球对比以及台站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降水 气溶胶 化学特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ICESat和Landsat的中国十大湖泊水量平衡估算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国庆 XIE HongJie +1 位作者 姚檀栋 世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2664-2678,共15页
湖面高程与面积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二者结合可用来估算湖泊水量平衡.本研究利用ICESat和Landsat数据,对中国最大的10个湖泊2003~2009年的高程、面积和体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和中国... 湖面高程与面积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二者结合可用来估算湖泊水量平衡.本研究利用ICESat和Landsat数据,对中国最大的10个湖泊2003~2009年的高程、面积和体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和中国东北的兴凯湖显示出湖面高程增加,色林错为10个湖泊中水面高程(0.69 m/a)、面积(32.59 km2/a)和体积(1.25 km3/a)升高最快的湖泊;中国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博斯腾湖和呼伦湖表现了湖面高程与面积的下降,博斯腾湖则显示了最快的湖面高程下降(0.43 m/a),呼伦湖面积收缩最大(35.56 km2/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洪泽湖湖面高程与面积则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鄱阳湖、呼伦湖和博斯腾湖的湖面高程与面积表现出高的相关性(R2>0.80),太湖、洪泽湖和兴凯湖相关性中等(R2≈0.70),东洞庭湖相关性较小(R2=0.37).所有湖泊的高程变化与体积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2>0.98).根据湖泊高程与面积变化,对其水量平衡进行了估算,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和兴凯湖表现出正平衡,分别为9.08,4.07,2.88和1.09 km3;博斯腾湖和呼伦湖则显示出负平衡,分别为3.01和4.73 km3.另外,根据湖面高程变化的特点,选择湖面升高、下降和无明显趋势的代表性湖泊,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此研究表明,可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快速有效地估算湖泊的水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湖泊 湖面高程 湖泊面积 水量平衡 青藏高原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珠穆朗玛峰地区土壤和植被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海拔梯度分布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小萍 姚檀栋 +3 位作者 丛志远 燕新梁 世昌 张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2517-2525,共9页
近年来,研究者广泛认为高海拔山区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冷凝器和接收器.虽然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研究尚少.主要研究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土壤和植被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海拔梯度分布模式.... 近年来,研究者广泛认为高海拔山区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冷凝器和接收器.虽然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研究尚少.主要研究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土壤和植被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海拔梯度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地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属于地球边远地区的水平.高海拔地区更易于积累挥发性较强的多环芳烃,易于受到大气远距离传输污染物的影响.根据该地区多环芳烃的组成特点,推断家庭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是该地区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季风是将印度等人类活动频繁地区排放的多环芳烃带到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地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多环芳烃 海拔梯度分布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山中段冰川变化及气候暖干化特征 被引量:30
12
作者 任贾文 秦大河 +3 位作者 世昌 侯书贵 蒲建辰 井哲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478-2482,共5页
冰川末端位置的重复测量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川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退缩状态,其中珠穆朗玛峰的冰川自1960年代以来平均退缩速度为5.5~8.7 m/a;希夏邦马蜂的冰川自1980年代以来的平均退缩速度为6.4 m/a,目前退缩速度进一步加快.... 冰川末端位置的重复测量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川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退缩状态,其中珠穆朗玛峰的冰川自1960年代以来平均退缩速度为5.5~8.7 m/a;希夏邦马蜂的冰川自1980年代以来的平均退缩速度为6.4 m/a,目前退缩速度进一步加快.冰芯研究显示,冰芯积累量在20世纪为波动减少趋势,但在1960年代急剧减少,此后一直保持低值.附近气象站的观测记录表明,近30年来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夏季温度上升明显,这说明冰川退缩是降水减少和温度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种干暖化趋势继续,冰川退缩势必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冰川变化 气候暖干化 冰川退缩 气候变暧 冰芯记录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2
13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2ka来温度与甲烷浓度变化记录 被引量:24
14
作者 姚檀栋 徐柏青 +7 位作者 段克勤 王宁练 蒲健辰 田立德 孙维贞 世昌 秦翔 L.G.Thomp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6-352,共7页
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气泡中包裹气体的提取分析和对冰芯中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近 2 ka来达索普冰芯记录的温度与大气甲烷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冰芯中δ18O记录所反映的温度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北部的敦德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及... 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气泡中包裹气体的提取分析和对冰芯中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近 2 ka来达索普冰芯记录的温度与大气甲烷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冰芯中δ18O记录所反映的温度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北部的敦德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及中国东部乃至北半球的温度变化趋势十分相似,近百年来的升温趋势同中世纪暖期时的升温趋势基本一致;自工业革命以来,达索普冰芯气泡中记录的甲烷浓度呈快速的增长趋势,与全球大气甲烷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工业革命以前,达索普冰芯记录的大气中甲烷浓度在825nmol·mol-1上下波动,是目前青藏高原大气中 CH4浓度(2000土100 nmol·mol-1)的40%左右.与南极及格陵兰同时代的冰芯记录相比,达索普冰芯中记录的CH4浓度要高出15%~20%左右,而且达索普冰芯甲烷浓度具有更强的波动性,这种波动与温度变化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达索普冰芯 温度 甲烷 浓度变化记录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明慧 世昌 《盐湖研究》 CSCD 2007年第1期63-72,共10页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作为高分辨率古环境变化的“记录仪”,湖泊沉积物在重建晚第四纪全球环境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湖泊沉积物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反映了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作为高分辨率古环境变化的“记录仪”,湖泊沉积物在重建晚第四纪全球环境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湖泊沉积物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反映了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生物学、沉积学等方面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古环境变化研究中,湖泊沉积物已经从定性化研究逐渐过渡到定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湖泊沉积物 古气候环境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地区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游庆龙 世昌 +3 位作者 田克明 刘景时 李潮流 张强弓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7-504,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地区扎当冰川垭口(30°28.07′N,90°39.03′E,5 800 m a.s.l.)、南坡(30°22.87′N,90°40.36′E,5 100 m a.s.l.)和北坡(30°29.06′N,90°37.46′E,5 400 m a.s.l.)三台自动气象站... 利用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地区扎当冰川垭口(30°28.07′N,90°39.03′E,5 800 m a.s.l.)、南坡(30°22.87′N,90°40.36′E,5 100 m a.s.l.)和北坡(30°29.06′N,90°37.46′E,5 400 m a.s.l.)三台自动气象站一年的近地层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和辐射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南、北坡局地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垭口、南坡、北坡年平均气温分别为-6.9℃、-1.1℃和-3.4℃;北坡(扎当冰川)消融期气温直减率大,年平均值为0.87℃/100 m;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气温直减率波动越大;垭口相对湿度最大,饱和水汽压最小;该地区相对湿度与海拔呈正向关系,而饱和水汽压与之呈反向关系;该地区局地环流特征明显;总辐射5月出现最大值,南坡辐射比北坡小,与大气所含水汽、天空云量、下垫面性质差异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念青唐古拉峰 立体气象观测 局地气候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夏、秋季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水汽来源及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25
17
作者 徐彦伟 世昌 +3 位作者 周石硚 丛志远 迟妍妍 张强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8-723,共6页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夏、秋季节历次降水中δ18O变化主导因素是水汽来源不同。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气团形成的降水1δ8O值较低,而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δ18O较高。对同源的降水事件,气温和δ18O值有一定正相关性,因而可能是次一级的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Δ^18O 水汽来源 气温 纳木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近期气候变暖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堂堂 任贾文 世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6-739,共4页
1999和2003年在念青唐古拉山冰川考察期间,采用GPS对拉弄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测量,并将将测量结果与1970年航摄冰川末端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70—1999年拉弄冰川末端退缩了285m,平均年退缩量9.8m;1999—2003年拉弄冰川退缩13m,... 1999和2003年在念青唐古拉山冰川考察期间,采用GPS对拉弄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测量,并将将测量结果与1970年航摄冰川末端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70—1999年拉弄冰川末端退缩了285m,平均年退缩量9.8m;1999—2003年拉弄冰川退缩13m,平均年退缩量3.25m.由于冰川对气候的响应有一定滞后性,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将使拉弄冰川继续保持退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 气候变暖 拉弄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周广鹏 姚檀栋 +3 位作者 世昌 蒲健辰 田立德 杨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0-365,共6页
最新观测表明,青藏高原扎当冰川2005/2006年度物质平衡量为-306.42×104m3,相当于-1547.57 mm水当量,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扎当冰川出现如此大的负平衡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实属罕见,这可能与影响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区域气候状况和局... 最新观测表明,青藏高原扎当冰川2005/2006年度物质平衡量为-306.42×104m3,相当于-1547.57 mm水当量,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扎当冰川出现如此大的负平衡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实属罕见,这可能与影响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区域气候状况和局地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系.物质平衡出现较大的负值和零平衡线位置升高的状况,强烈反映了扎当冰川对气候变暖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当冰川 物质平衡 零平衡线 全球变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世昌 秦大河 +5 位作者 任贾文 P.A.Mayewski 侯书贵 张东启 张拥军 S.Kaspari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通过念青唐古拉峰拉弄冰川垭口处(30°24′30″N,90°34′12″E;海拔5850m)长度为29.5m的冰芯记录,恢复了1952-1998年间大气降水δD和净积累量的时间变化序列。上述两组序列与NCEP/NCAR气候资料的相关分析表明:δD和净... 通过念青唐古拉峰拉弄冰川垭口处(30°24′30″N,90°34′12″E;海拔5850m)长度为29.5m的冰芯记录,恢复了1952-1998年间大气降水δD和净积累量的时间变化序列。上述两组序列与NCEP/NCAR气候资料的相关分析表明:δD和净积累量与中亚冬季的气压、南亚和青藏高原冬季、夏季的位势高度关系密切。中亚地区冬季气压的升高以及冬、夏季南亚和青藏高原位势高度的异常增强了印度夏季风,导致了念青唐古拉峰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增多和降水中δD值的降低。根据念青唐古拉冰芯δD和净积累量记录及其与亚洲地区大气环流的关系,可以通过青藏高原南部较长的冰芯记录来恢复过去该地区大气环流变化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记录 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