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下肢力线测量法的指导意义
1
作者 丁铭阳 钟齐刚 +5 位作者 郑刘杰 冯茹 闫子豪 李军 姚运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评估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的下肢力线测量方法对术后站立位下肢力线的矫正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4例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患者,... 目的:评估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的下肢力线测量方法对术后站立位下肢力线的矫正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4例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患者,对术中仰卧位透视和术后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评估,分析比较术中和术后的机械轴偏向(MAD)的平均差值及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膝关节关节线相交角(JLCA)对这种差异的影响。结果: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截骨后透视影像上的MAD与术后下肢站立全长正位X线片上的MA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关系(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术前负重位膝关节JLCA是术中与术后MAD差异的正向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采用术中力线测量法评估下肢对齐的方法,对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术者可以尝试在术前规划时结合患者的BMI、负重位膝关节JLCA引入适量的矫正不足,这样或许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术后站立位下肢机械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高位截骨术 膝关节 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术中下肢对齐 术后下肢对齐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丁铭阳 +2 位作者 冯茹 钟齐刚 姚运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12期1288-1290,共3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常用的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在平衡下肢长度和防止术后双侧下肢不等长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1-10完成的14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A组42例术中采用屈膝触摸术侧与健侧长度...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常用的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在平衡下肢长度和防止术后双侧下肢不等长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1-10完成的14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A组42例术中采用屈膝触摸术侧与健侧长度对比法调节股骨假体颈长,B组42例术中参考对侧股骨头旋转中心与股骨大粗隆尖方向的垂直关系调节股骨假体颈长,C组56例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法调节股骨假体颈长。在不考虑患者性别、年龄差异的情况下,于术后第3天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方法测量双下肢长度。结果术后第3天摄X线片复查假体在位,未出现假体松动迹象。A组42例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为(6.8±2.0)mm,其中3例下肢不等长超过10 mm;B组42例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为(4.8±1.9)mm,C组56例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为(3.1±1.2)mm;3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小于A组和B组,且B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小于A组。结论参考对侧股骨头旋转中心与股骨大粗隆尖方向的垂直关系法与C型臂X线机透视法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可更好地避免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比屈膝触摸术侧与健侧长度对比法的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双下肢不等长 下肢长度测量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