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测两型肝包虫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郭兵 庞明泉 +2 位作者 许晓磊 韩军伟 王海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26-2631,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两型肝包虫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PHC)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肝包虫病PH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263例两型肝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 目的通过分析两型肝包虫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PHC)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肝包虫病PH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263例两型肝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263例患者中PHC组93例,对照组170例。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正态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两型肝包虫病PHC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所占权重,构建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价、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ALBI评分(OR=3.694,95%CI:1.860~7.336)、手术时间(O R=2.848,95%CI:1.384~5.859)、术中出血量(OR=4.832,95%CI:2.384~9.793)、包虫直径(OR=3.073,95%CI:1.528~6.177)是两型肝包虫发生PHC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所占权重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31~0.923);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71,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观测值和实际值贴合,Hosmer-Lemeshow检验(P=0.905)均显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良好。当阈概率为35.6%时,DCA显示的临床净获益为22%;在8%~89%阈概率区间内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ALB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虫直径是两型肝包虫病患者发生PH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一致性及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肝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雯 李玮 +8 位作者 齐梦剑 苏晓霞 石大林 庞明泉 樊海宁 任利 卢倩 王海久 王志鑫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5-308,共4页
肝细胞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门静脉癌栓(PVTT)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PVTT肿瘤学特性较强,极易发生肝外转移,并发门静脉高压,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肝衰竭,引起死亡。本文通过综述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局部解剖学、血流动力... 肝细胞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门静脉癌栓(PVTT)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PVTT肿瘤学特性较强,极易发生肝外转移,并发门静脉高压,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肝衰竭,引起死亡。本文通过综述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局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微环境方面的形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门静脉癌栓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肝再生细胞来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叶晓琳 刘云飞 +6 位作者 庞明泉 王海久 任利 侯立朝 于文昊 王志鑫 樊海宁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96-99,共4页
肝再生(LR)是肝细胞和分子之间的一组复杂机制,其中肝脏修复的启动、增殖和终止过程受到调节。肝脏在面对各类肝脏疾病以及治疗措施,其再生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另外,肝脏疾病是否能够缓解甚至治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以... 肝再生(LR)是肝细胞和分子之间的一组复杂机制,其中肝脏修复的启动、增殖和终止过程受到调节。肝脏在面对各类肝脏疾病以及治疗措施,其再生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另外,肝脏疾病是否能够缓解甚至治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以实现肝功能的恢复。探索LR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细胞来源,对于在不同病理模式下加速肝功能恢复,制定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尽管LR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要充分理解仍然存在许多挑战。现就肝再生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肝脏疾病的变化有一个新的认识,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再生 肝细胞 机制 调控
原文传递
全球营养领导层倡议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在普外科老年人群中应用现状与进展
4
作者 戴尧 季昱东 +4 位作者 朱青 马洁 庞明泉 樊海宁 崔红元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营养不良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延迟康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因此,营养不良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对普外科老年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老年人群营养不良的诊... 营养不良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延迟康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因此,营养不良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对普外科老年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老年人群营养不良的诊断主要包括全球营养领导层倡议营养不良诊断标准(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主观全面评定(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等。GLIM进入临床应用较晚,能否全面反映外科老年人群的营养状态仍有争议。本文主要探讨GLIM在普外科老年人群中诊断营养不良的应用现状,旨在为老年人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营养领导层倡议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普外科 老年人 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筛查
下载PDF
Smad2及P38MAPK在泡球蚴病灶旁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振伟 董家鸿 +4 位作者 王海久 任利 毋德芳 庞明泉 樊海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6-250,255,共6页
目的观察在泡球蚴肝脏组织中Smad2和P38MAPK的表达,并分析二者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20例经手术治疗的肝泡状棘球蚴病肝组织匹配后分为邻近病变的组织(即病灶旁)与正常肝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式检测Smad2及P3... 目的观察在泡球蚴肝脏组织中Smad2和P38MAPK的表达,并分析二者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20例经手术治疗的肝泡状棘球蚴病肝组织匹配后分为邻近病变的组织(即病灶旁)与正常肝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式检测Smad2及P38MAPK的表达情况。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结果泡球蚴肝脏病灶旁组织比正常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高;Smad2和P38MAPK在病灶旁组织均比正常肝组织的表达明显较高;Smad2和P38MAPK无论在正常肝组织,病灶肝组织,还是整个肝组织中,其表达水平均与纤维化程度正相关;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Smad2和P38MAPK的表达水平也都相应增加;病灶旁组织中Smad2和P38MAPK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泡球蚴肝脏病灶旁组织比正常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严重;Smad2和P38MAPK均参与促进泡球蚴致肝纤维化的机制;在病灶旁组织中,P38MAPK参与调控对Smad2的正向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SMAD2 P38MAPK 肝纤维化
下载PDF
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与多房棘球蚴病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鄂维建 芦永良 +4 位作者 祁秉民 庞明泉 王志鑫 张灵强 樊海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13-2818,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与多房棘球蚴病(AE)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AE患者120例,另外选取33例健康对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间及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IL-6... 目的探究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与多房棘球蚴病(AE)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AE患者120例,另外选取33例健康对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间及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IL-6、IL-10、TNFα、TGFβ1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与AE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学检查对AE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法分析各指标与HAI评分和Metavi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E组血清IL-6[13.97(9.64~23.62)pg/mL vs 1.30(0.35~2.71)pg/mL,Z=-5.980,P<0.001]、TNFα[2.26(1.65~4.13)pg/mL vs 1.40(1.04~2.10)pg/mL,Z=-3.114,P<0.01]、TGFβ1[3.64(2.71~5.72)pg/mL vs 2.91(2.20~3.35)pg/mL,Z=-2.594,P<0.05]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是肝AE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2.721(1.730~4.280)、3.527(1.158~10.747),P值均<0.05]。经ROC曲线分析,包虫抗体IgG联合血清IL-6、TNFα对于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4%和95.8%,曲线下面积为0.951(95%CI:0.937~0.964),均高于IL-6、TNFα、包虫抗体IgG的单独诊断(Z值分别为-3.458、-4.011、2.379,P值均<0.05)。经Spearman分析,血清IL-6、TNFα、TGFβ水平与HAI评分(r值分别为0.560、0.644、0.465,P值均<0.001)、Metavir纤维化评分(r值分别为0.530、0.758、0.567,P值均<0.001)均呈正相关性,而血清IL-10与HAI评分(r=-0.232,P=0.011)和Metavir纤维化评分(r=-0.288,P=0.001)则呈负相关性。结论肝AE患者普遍存在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且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TNFα、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发生和进展有关,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肝硬化 巨噬细胞 白细胞介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营养评估及干预措施
7
作者 朱青 马洁 +3 位作者 戴尧 庞明泉 樊海宁 崔红元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56-359,共4页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且广泛流行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由棘球蚴幼虫寄生在人体肝脏所致。目前感染人体的棘球蚴病主要分两型,即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和细粒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其中,AE比较特殊,...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且广泛流行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由棘球蚴幼虫寄生在人体肝脏所致。目前感染人体的棘球蚴病主要分两型,即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和细粒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其中,AE比较特殊,作为好发于肝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变对肝脏和周围组织、器官的持续损伤压迫,影响消化,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如白蛋白减少和消瘦,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和经济损失[1]。而营养不良会损害身体对手术和感染等压力事件的免疫抵抗力,还会损害身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并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比如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总费用等[2]。既往有研究显示,入院AE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17.8%~18%[3,4]。因此,深入了解AE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过早期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及积极的干预措施可改善AE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多房棘球蚴病 营养评估 临床结局 治疗
原文传递
肝棘球蚴病病人营养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8
作者 朱青 马洁 +6 位作者 庞明泉 戴尧 尹凤娇 王志鑫 王海久 崔红元 樊海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肝棘球蚴病病人营养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及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棘球蚴病106例为对象进行前瞻性非干预观察性研究,于入院后48 h内使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 目的:探讨肝棘球蚴病病人营养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及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棘球蚴病106例为对象进行前瞻性非干预观察性研究,于入院后48 h内使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收集与感染并发症相关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生化检验等信息。将病人分为发生感染并发症和未发生感染并发症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危险因素,并分析入院时营养风险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关系。结果:106例肝棘球蚴病病人有营养风险者26例(24.5%),存在营养风险者总住院时间和ICU时间明显延长(Z=-2.24,-2.986,均P<0.05),医疗总费用也显著增加(Z=-2.482,P<0.05)。术后发生感染并发症21例,发生率19.8%。单因素分析NRS 2002评分、血清白蛋白(ALB)、预后营养指数(PNI)与住院期间术后感染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NRS 2002评分是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6.762,P<0.001)。结论:NRS 2002评分为肝棘球蚴病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营养风险病人更容易发生不良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棘球蚴病 感染并发症 NRS 2002 预后营养指数 营养支持
下载PDF
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DND及HSP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杰 吴穹 +2 位作者 刘辉琦 刘瑞欣 庞明泉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85-89,114,共6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Hypobaric Hypoxia Preconditionin,HHP)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GCIR)后海马CA1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Delayed Neuron Death,DND)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Hypobaric Hypoxia Preconditionin,HHP)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GCIR)后海马CA1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Delayed Neuron Death,DND)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低压低氧对照组(HHP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GCIR组)、低压低氧预处理+全脑缺血/再灌注组(HHP+GCIR组)。采用吴穹改良的复制间歇性低压低氧环境模型,选用四血管闭塞法复制大鼠GCIR模型。硫堇染色下观察海马CAl区锥体神经元组织学分级(Histological grade,HG)和神经元密度(neuronal density,ND),反映锥体细胞DND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细胞HSP70阳性细胞表达变化,将四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Wistar大鼠HHP+GCIR组海马CA1区较GCIR组HG分级降低、ND明显增加(P<0.05),HSP70阳性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推测间歇性HHP是通过上调神经细胞HSP70的表达,减少神经元DND,发挥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低氧 全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CA1区 神经元迟发性死亡 HSP70
下载PDF
分泌型磷酸蛋白2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和参与免疫调控的潜在机制
10
作者 孟永昌 刘川川 +4 位作者 王志鑫 庞明泉 冶赓博 董明明 樊海宁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分泌型磷酸蛋白2(SPP2)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和参与免疫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探究SPP2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的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分别获得了肝细胞癌的RNA-Seq表达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分泌型磷酸蛋白2(SPP2)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和参与免疫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探究SPP2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的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分别获得了肝细胞癌的RNA-Seq表达数据和临床相关资料。此外,收集2015~2018年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21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IHC、Western Blot检测,分析SPP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基于Kaplan-Merier生存分析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逻辑回归法分析SPP2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探究SPP2参与免疫调控的潜在机制的方法:基于TIMER数据库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法评估SPP2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来自TCGA和GEO队列的RNA-Seq数据显示,SPP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且SPP2高表达的患者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SPP2可以独立于其他临床因素,作为肝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子;IHC和Western Blot显示,SPP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且在高病理分期中的表达更低,与SPP2高表达的患者相比,低表达SPP2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更短;免疫浸润分析显示,SPP2表达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Th2细胞的浸润程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SPP2可作为肝细胞癌的潜在不良预后预测生物标志物,并有望成为监测肝细胞癌进展的特异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SPP2的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分泌型磷酸蛋白2 预后 免疫浸润
下载PDF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切除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海雯 许晓磊 +8 位作者 张灵强 庞明泉 邓勇 王海久 周瀛 任利 阳丹才让 侯立朝 樊海宁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分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切除术后的影响以及不同HBV-DNA载量患者术后肝功能差异。方法选择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连续收治的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慢性乙肝患者28例纳入试验组,男性15列,女性13... 目的分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切除术后的影响以及不同HBV-DNA载量患者术后肝功能差异。方法选择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连续收治的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慢性乙肝患者28例纳入试验组,男性15列,女性13例,平均年龄35岁,无乙肝肝泡型包虫病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男性7列,女性13例,平均年龄34岁。试验组根据HBV-DNA载量分为低水平组(HBV-DNA载量<200 IU/ml,n=6)、中水平组(HBV-DNA载量200~20000 IU/ml,n=15)、高水平组(HBV-DNA载量>20000 IU/ml,n=7)。比较两组肝切除术后并发症、肝功能等。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HBV-DNA载量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术后总胆红素10.6(8.3,16.9)μmol/L、直接胆红素5.3(3.4,10.0)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3.6(13.0,15.8)s、并发症发生率25.0%(5/20),优于试验组12.6(8.4,46.9)μmol/L、6.7(3.1,26.4)μmol/L、15.4(13.5,18.1)s、78.6%(2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HBV(OR=4.593,95%CI:1.128~18.708)及术中出血量≥1000 ml(OR=2.200,95%CI:1.106~4.378)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三组不同HBV-DNA载量患者术后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染HBV的肝泡型包虫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肝功能更差,更易发生并发症,但不同HBV-DNA载量患者术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DNA载量 肝切除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蚴分泌物抗原对脂多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文登 李超群 +7 位作者 胡旺 徐凯 庞明泉 乜茹 冯浩杰 张占红 刘处处 樊海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6-612,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多房棘球蚴分泌物抗原(Em-sAg)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腔中所分离的骨髓前体细胞,经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形成BMDC,于正倒置显...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多房棘球蚴分泌物抗原(Em-sAg)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腔中所分离的骨髓前体细胞,经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形成BMDC,于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DC纯度后,分为Control组、阳性对照组(LPS 1μg/mL)、LPS+3 mg/mL Em-sAg组、LPS+1.5 mg/mL Em-sAg组、LPS+0.75 mg/mL Em-sAg组、LPS+0.375 mg/mL Em-sAg组共6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表面分子(CD80、CD86、MHC-Ⅱ分子)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2p70的表达水平。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表示。结果在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8~10 d的细胞可见毛刺样突起,细胞呈完全悬浮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1c的阳性率均在70%以上,据此鉴定所培养的细胞大部分为BMDC。流式细胞术的进一步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表面的细胞分子CD80、CD86、MHC-Ⅱ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与LPS组相比,LPS+3 mg/mL Em-sAg组、LPS+1.5 mg/mL Em-sAg组、LPS+0.75 mg/mL Em-sAg组、LPS+0.375 mg/mL Em-sAg组中BMDC的CD80显著减少(F=34.870,P<0.001),CD86、MHC-Ⅱ无明显减少(P值均>0.05)。ELISA法的结果表明,不同组间的IL-12 p70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140,P<0.05),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刺激后IL-12p7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LPS+3 mg/mL Em-sAg组、LPS+1.5 mg/mL Em-sAg组、LPS+0.75 mg/ml Em-sAg组、LPS+0.375 mg/mL Em-sAg组均降低IL-12p70的表达量(P值均<0.05),且Em-sAg浓度越高,降低促炎症因子IL-12p70表达量越明显。结论不同浓度Em-sAg均可抑制LPS诱导的BMDC成熟度和促炎症细胞因子IL-12p70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树突细胞 脂多糖类 免疫耐受
下载PDF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改善晚期胰腺癌化疗患者整体获益可能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13
作者 孙旭 李恩孝 +11 位作者 高毅 李双全 权胜伟 袁野 张大昕 段成洲 陆晓 王海久 庞明泉 季家超 杨永丽 刘怀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285-4290,共6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联合化疗在真实世界中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基于LinkDoc数据库纳入2012年至2018年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等10家研究中心且确诊为局部进展期和晚期胰腺癌的患者923例,试验组采用化疗联合注射用... 目的:评价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联合化疗在真实世界中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基于LinkDoc数据库纳入2012年至2018年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等10家研究中心且确诊为局部进展期和晚期胰腺癌的患者923例,试验组采用化疗联合注射用核糖核酸Ⅱ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均衡两组的基线信息,比较两组间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不良事件和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7.5个月和6.7个月,中位PFS分别为3.7个月和3.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88.7%vs 92.1%),试验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64.1%vs 5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具有生存获益趋势,无肝转移患者是潜在的优势人群,该结论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化疗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青海人源两型棘球绦虫(棘球蚴)遗传多样性及分化时间研究
14
作者 毋德芳 付永 +4 位作者 任宾 张耀刚 许晓磊 庞明泉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0-615,621,共7页
目的 分析青海人源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多房棘球蚴)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分化时间,为青海省棘球绦虫溯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1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样品50份,提取... 目的 分析青海人源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多房棘球蚴)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差异及分化时间,为青海省棘球绦虫溯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1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棘球蚴病患者肝病灶样品50份,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线粒体脱氢酶1 (nad1)基因,采用Clustal X v2.0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患者居住地的地理信息学构图,应用DnaSP v6软件对序列单倍型进行分析,应用Modeltest 3.7软件及PAUP*4.0B10软件运行计算最小最适核酸进化模型,用Mr Bayes-3.2.7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通过BEAST v2.6.3软件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系统进化树各节点的分化时间。结果成功鉴定出48份棘球蚴病灶样品,获得长度为894 bp的nad1完整基因序列。其中13份样品被鉴定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35份样品被鉴定为多房棘球绦虫。所有序列均与GenBank中的序列具有大于99%的相似度。两种棘球绦虫分别鉴定出4个单倍型H1~H4:细粒棘球绦虫以H3为主导单倍型(占10/13),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海北和黄南等地;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占51.4%, 18/35),分布在西宁、果洛、玉树、海东等地。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粒棘球绦虫与G1基因型聚为一支,多房棘球绦虫与亚洲株聚为一支。分化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最近共同祖先存在大约5.5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 Mya)(95%置信区间4.5~6.5 Mya),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化的时间大约为2.5 Mya (95%置信区间2.3~4.1 Mya)。结论 青海省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细粒棘球绦虫为G1基因型,以H3为主导单倍型,多房棘球绦虫以H2为优势单倍型,二者均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棘球属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多房棘球蚴 nad1基因 单倍型 分化时间
原文传递
放射性125I粒子在泡型包虫病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凡 张灵强 +5 位作者 李梦轩 阳丹才让 柳源 庞明泉 王海久 樊海宁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377,共4页
目的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肝泡型包虫以及裸鼠皮下泡型包虫的影响。方法20只裸鼠,体质量20~24 g,10周龄,皮下种植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分组干预。将接种成功的16只裸鼠分为实验组(n=8)、穿刺组(n=4)和模型组(n=4)... 目的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肝泡型包虫以及裸鼠皮下泡型包虫的影响。方法20只裸鼠,体质量20~24 g,10周龄,皮下种植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分组干预。将接种成功的16只裸鼠分为实验组(n=8)、穿刺组(n=4)和模型组(n=4)。模型组无任何干预,穿刺组仅粒子穿刺针穿刺。实验组瘤体植入125I粒子。14只无特定病原体雄性SD大鼠,体质量280~320 g,12周龄,建立肝泡球蚴病模型。随后分为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4)。干预组病灶植入125I粒子。对照组仅开腹和关腹。两种模型动物均在干预45 d后处死。测定裸鼠瘤体大小变化。分别观察各组病灶泡型棘球蚴原头节活性和病理变化。结果干预第22、30、40天,实验组瘤体最大直径(10.7±5.2)mm、(10.9±5.0)mm、(8.5±4.3)mm,小于穿刺组(24.5±4.4)mm、(25.4±4.1)mm、(31.4±2.8)mm和模型组(22.5±7.3)mm、(25.0±5.4)mm、(26.7±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病灶中的原头节数量、活性低于穿刺组和模型组。光镜下,实验组泡型棘球蚴育囊及虫体结构明显被破坏,穿刺组和模型组泡型棘球蚴育囊的角质层和生发层结构清晰,含多个结构完整原头节。干预组与对照组SD大鼠的病理改变与裸鼠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对泡球蚴原头节具有杀伤作用进而抑制泡型包虫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125I粒子 放射治疗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氯化血红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杰 郭新庆 +3 位作者 刘辉琦 刘瑞欣 庞明泉 吴穹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5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氯化血红素(Hemin)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R)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3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只凝闭双侧椎动脉,暴露但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I/R组凝闭双侧椎动脉,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后恢复血... 目的探讨氯化血红素(Hemin)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R)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3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只凝闭双侧椎动脉,暴露但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I/R组凝闭双侧椎动脉,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后恢复血液再灌流;预防组在全脑缺血前按药物不同剂量、时间、途径、次数给药,手术操作同I/R组;治疗组手术操作同I/R组,按全脑缺血8 min恢复血液再灌流后按药物不同剂量、时间、途径、次数给药。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阳性个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 I/R组、预防组、治疗组凋亡细胞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预防组、治疗组凋亡细胞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I/R组,P均<0.05。结论 Hemin在脑缺血前后的有效时间内对I/R大鼠海马CA1区神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caspase-3表达,减少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血红素 全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 凋亡细胞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下载PDF
腰椎、肺部及右下肢肌间棘球蚴感染1例
17
作者 陈小彬 皮世政 +6 位作者 许召君 梅学鹏 陈峙橦 庞明泉 徐贺 王志鑫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8-419,共2页
患者,男,23岁,藏族,学生,青海省兴海县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8个月前发现右下肢无痛性肿大,伴外侧皮肤麻痹,其后右下肢周径进行性增大,皮肤麻痹加重,活动严重受限。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无肝炎... 患者,男,23岁,藏族,学生,青海省兴海县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8个月前发现右下肢无痛性肿大,伴外侧皮肤麻痹,其后右下肢周径进行性增大,皮肤麻痹加重,活动严重受限。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无肝炎及大量饮酒史,无手术外伤史,有棘球蚴病流行区长期生活史。2020年5月10日入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未见黄染,慢性病容,痛苦貌,右下肢膝关节上方5 cm处大腿周径为72 cm,左下肢相应处大腿周径为38 cm。脊柱外观无畸形,腰背部皮肤无红肿,无破溃,无窦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容 下肢肌 痛苦貌 窦道形成 大量饮酒史 大学附属医院 棘球蚴病 背部皮肤
原文传递
脑多房棘球蚴病误诊为脑梗死1例
18
作者 李文登 冯浩杰 +6 位作者 张占红 陈屹冲 徐凯 乜茹 庞明泉 刘处处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799,共2页
患者,男,47岁,喇嘛,青海省班玛县人。于2014年12月4日因"行走不稳50 d伴言语不清20 d"入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患者50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行走不稳,左右摇晃,20 d前上诉症状进行性加重,偶有跌倒,同时伴言语不清,就诊于班玛... 患者,男,47岁,喇嘛,青海省班玛县人。于2014年12月4日因"行走不稳50 d伴言语不清20 d"入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患者50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行走不稳,左右摇晃,20 d前上诉症状进行性加重,偶有跌倒,同时伴言语不清,就诊于班玛县人民医院,给予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治疗(具体不详),上诉症状未改善。患者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长期居住于青海省班玛县,无牧区生活史。入院后查体: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常规内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不清 进行性加重 慢性病史 大学附属医院 内科查体 血液循环 左右摇晃 班玛县
原文传递
囊型包虫病药物新剂型研发及新药开发现状 被引量:7
19
作者 尹杰 樊海宁 +6 位作者 温浩 王海久 张灵强 庞明泉 顾贤波 王涛 潘思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8-912,共5页
囊型包虫病(CE)由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可累及全身器官。手术是治疗CE的主要方法。随着技术发展、精准手术及无瘤手术标准的引用,CE的手术禁区越来越小,但仍有许多患者因为无法手术而只能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然而,目前治疗CE的药物选择很... 囊型包虫病(CE)由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可累及全身器官。手术是治疗CE的主要方法。随着技术发展、精准手术及无瘤手术标准的引用,CE的手术禁区越来越小,但仍有许多患者因为无法手术而只能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然而,目前治疗CE的药物选择很少,仅有苯并咪唑一类有较确切的疗效。现回顾目前国内外CE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为药物开发研究及临床药物应用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药用制剂 综述
下载PDF
98例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外科治疗方案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许晓磊 王志鑫 +5 位作者 王展 叶海雯 庞明泉 周灜 王海久 樊海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2-559,共8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资料,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将中晚期或晚期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早期... 目的探讨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资料,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将中晚期或晚期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早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仅行阿苯达唑药物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准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肝移植组,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随访情况。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8例,其中男40例,女58例,男女性别比1∶1.45;患者年龄5~72岁,平均年龄38岁。准根治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7%(34/61),其中低蛋白血症伴胸腔积液18例、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4例;术后复发率14.8%(9/61),随访期间死亡3例。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4%(12/29),其中胆漏合并残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3例、 2例梗阻性黄疸、 1例切口感染、 1例胆管鄄支气管漏;术后复发率17.2%(9/29),随访期间死亡3例。准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移植组8例患者中,有4例死亡,包括1例急性排斥反应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凝血功能障碍致消化道出血、 1例肝肾综合症,余4例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结论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化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多房棘球蚴病 肝切除术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