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被引量:341
1
作者 汪集旸 胡圣标 +8 位作者 何丽娟 赵平 朱传庆 饶松 唐晓音 孔彦龙 罗璐 李卫卫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25-31,共7页
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按其成因和产出条件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其中,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以其分布的普遍性和高热储温度而更具开发潜力与前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是干热岩开发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大量热流数... 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按其成因和产出条件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其中,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以其分布的普遍性和高热储温度而更具开发潜力与前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是干热岩开发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大量热流数据,编制了新版中国大陆地区热流图。进而依据岩石热物性数据库,计算评价了中国大陆地区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体积法,文中详细介绍了评价方法中各参数选取的原则与数据来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大陆(3—10km深度)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20.9×106EJ,合714.9×1012t标准煤。若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是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量的168倍,相当于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但是,囿于干热岩开发的经济性和现有技术条件,近期应着眼于4—7km深度段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开发,热储目标温度是150—250℃,干热岩开发的有利靶区包括藏南地区、云南西部(腾冲)、东南沿海(浙闽粤)、华北(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汾渭地堑、东北(松辽盆地)等地区。最后,指出了现阶段干热岩研究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 被引量:220
2
作者 姜光政 高堋 +8 位作者 饶松 张林友 唐晓音 黄方 赵平 何丽娟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92-2910,共19页
大地热流是表征地球内部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岩石圈热结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必要参数.大地热流的测量和数据汇编是地热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分三版公开发表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 大地热流是表征地球内部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岩石圈热结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必要参数.大地热流的测量和数据汇编是地热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分三版公开发表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862个,本文在第三版热流数据汇编的基础上,共计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热流数据345个,并在空白区开展了大地热流数据补充性测量,获得大地热流数据23个.本文将2001年以来新增的368个数据及第三版热流数据构建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截止目前已汇编我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1230个,其中A、B、C和D类数据分别占49.3%、34.2%、12.6%和3.9%,较第三版热流数据A类数据比重增加了2.9%.基于现有汇编数据更新了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测点图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相较于第三版汇编数据,热流测量空白区面积已显著减小,热流测点覆盖率低和平面分布不均一的缺陷得到改善,本次汇编填补了西藏阿里、贵州省、广西省以及吉林省的热流测量空白区.新版热流数据统计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含渤海海域)热流值范围为23~319mW·m^(-2),平均值61.5±13.9mW·m^(-2);除去受地下水活动影响强烈的D类数据,热流值范围30~140mW·m^(-2),平均值60.4±12.3mW·m^(-2).本次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热流分布格局总体仍表现为:东高、中低,西南高、西北低.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影响下,中国东部表现为一个高热流带,自东南沿海向东北方向一直延伸到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长白山一带;受控于新生代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影响,青藏高原高热流区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南北向展布的裂谷带,总体热流值向北逐渐降低,并伴随局部的高热流区,如东北缘的共和盆地;中部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相对微弱,为中-低热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数据汇编 热流测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图 被引量:72
3
作者 胡圣标 汪集旸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18-24,共7页
中国地热能潜力巨大,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显著贡献。本文提出中国地热能技术发展途径是"四化",即多元化、规模化、精细化、绿色化;地热能产业发展道路是"三步走",即近期——中低温利用与高温水热发电、中期——... 中国地热能潜力巨大,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显著贡献。本文提出中国地热能技术发展途径是"四化",即多元化、规模化、精细化、绿色化;地热能产业发展道路是"三步走",即近期——中低温利用与高温水热发电、中期——中低温水热发电、远期——干热发电与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产、学、研、用相结合是实现地热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目标之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路线图 发展愿景
原文传递
应用环境示踪剂探讨巴丹吉林沙漠及古日乃绿洲地下水补给 被引量:30
4
作者 黄天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4-631,共8页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阿拉善高原。近年来,许多中外学者应用天然水样及土壤水分的水化学、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补给及环境演化。基于这些研究,试图给出巴丹吉林沙漠和古日乃绿洲一个完整的二维地下水系统概念模...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阿拉善高原。近年来,许多中外学者应用天然水样及土壤水分的水化学、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补给及环境演化。基于这些研究,试图给出巴丹吉林沙漠和古日乃绿洲一个完整的二维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在浅埋区和出露区蒸发,同时接受少量当地降水补给,其最终的排泄区是古日乃绿洲。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垂向补给微弱,地下水很可能是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周边的雅布赖山区降水径流及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古河道补给的古水。在全新世中—晚期,地下水得到有限的降水补给,并且经受蒸发作用。随着千年尺度的气候转型,两千年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干旱化加剧,正在经历地下水位下降、湖泊绿洲逐渐萎缩消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示踪剂 氯质量平衡 地下水补给 巴丹吉林沙漠 古日乃绿洲
下载PDF
西安地区地热水和渭北岩溶水同位素特征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25
5
作者 秦大军 +4 位作者 Jeffrey V.TURNER 翁修荣 赵耀东 徐小丽 刘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89-1500,共12页
依据采自西安地区300到3000米深地热井中地热水的水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出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源和循环路径。地热水δ^(18)O 值变化于-11.8‰~-3.1‰VSMOW 之间,而δD 值变化幅度很小,在-87~-80‰VSMOW 之间,与西安市区现代大气... 依据采自西安地区300到3000米深地热井中地热水的水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出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源和循环路径。地热水δ^(18)O 值变化于-11.8‰~-3.1‰VSMOW 之间,而δD 值变化幅度很小,在-87~-80‰VSMOW 之间,与西安市区现代大气降水的δD 值(~-60‰VSMOW)明显不同。在δ^(18)O~δD 关系图上,浅层地热水(〈1500米〉落在大气降水线上,而深层地热水(>1500米)向右侧偏离了大气降水线,呈现显著的氧同位素正向漂移现象。氧同位素由秦岭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富集,在盆地内部随井深成正相关。据此判断,西安地热水的补给区位于秦岭山区。^(14)C 值表现为与氧同位素相反的变化趋势,^(14)C 年龄值在6,000~30,000年之间,表明地热水的地下循环时间很长。由井间^(14)C 年龄差异估算出从南到北地热水平均流速为1.7米/年,从西到东为2.5米/年。这些特征与渭北岩溶水截然不同,表明西安地区地热水与渭北岩溶水之间,虽然在空间上有密切联系,但分属于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有各自独立的补径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同位素 地下水年龄 地热水 渭北岩溶水 西安
下载PDF
苏北盆地老子山地热田成因模式 被引量:29
6
作者 杨峰田 +3 位作者 王彩会 罗璐 李义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8-475,共8页
老子山地热田是苏北盆地的典型地热田之一,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大地热流测试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3.9mW/m2,地热... 老子山地热田是苏北盆地的典型地热田之一,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大地热流测试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3.9mW/m2,地热水与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在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分析,该地热系统属于中低温对流型。其补给区位于距地热田南部约60km处的盱眙—张八岭一带的丘陵地区,热储温度为73~120℃,循环深度为2 350~4 200m,循环周期约为7 800a,热水在区内NNE—SSW向与NW—SE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涌,形成地热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老子山 地热田 成因模式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下载PDF
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的地热学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健 李午阳 +4 位作者 唐显春 天骄 王迎春 郭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9-915,共17页
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地处青藏高原"东构造结"的东北缘,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活动带的最东端.该区现发现有248个温、热泉点,其中11处温泉口水温超过当地沸点.这些温泉大多沿金沙江断裂、德格-乡城断裂、甘孜-理塘断裂、鲜水河... 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地处青藏高原"东构造结"的东北缘,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活动带的最东端.该区现发现有248个温、热泉点,其中11处温泉口水温超过当地沸点.这些温泉大多沿金沙江断裂、德格-乡城断裂、甘孜-理塘断裂、鲜水河断裂分布,形成北西-南东向条带状高温水热活动区.对此高温水热活动区开展地热学分析,是研究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开发利用川西高原地热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重、震、磁、氦同位素资料,分析了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壳幔热流结构、深部地热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西南高、东北低,地壳热流在地表热流中所占比例低于60%.高温水热活动区与地壳动力学过程相关,沿巴塘-理塘-康定一线,重力反演莫霍面深度"西深东浅",氦同位素估算Q_c/Q_m比值"西大东小",二种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水热活动区重力水准面比周缘高4~6m,形成相对高值异常"台地",上、中地壳北西-南东向局部张性应力区及上隆构造区与地表水热活动区对应.航磁异常反演得到巴塘、理塘、康定三个热水活动区居里面深度在19.5~22.5km.该区中、下地壳S波速较低,15~30km深度处存在V_s<3.2km s^(-1)的低速圈闭,可能对应温度相对较高的局部熔融,推测其为川西高温水热活动的地壳热源区.分析认为:研究区水热系统可分为巴塘型(Batang-type)和康定型(Kangding-type),二者均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地表水沿断裂带裂隙渗入,经深循环、地壳热源加热后成为地热水.地表热活动的热量主要来自中、下地壳,地下水经深切地壳的断裂渗透到中、下地壳取热,然后回到地表浅层而成为高温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断裂带与导热构造 深部热结构 热流估算
原文传递
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深层地下水来源的探讨 被引量:21
8
作者 钱云平 秦大军 +1 位作者 王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29,共5页
本文作者在额济纳盆地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盆地地下水资料和水化学、同位素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循环特征进行了探讨。水化学和同位素结... 本文作者在额济纳盆地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盆地地下水资料和水化学、同位素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循环特征进行了探讨。水化学和同位素结果显示,黑河流域深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为核爆前形成的“老水”,水循环缓慢。在进行流域水资源开发时,对深层地下水的利用一定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补给来源 同位素 CFC 额济纳盆地 黑河下游
下载PDF
新疆水循环变化机理与水资源调蓄 被引量:23
9
作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7-917,906,共11页
干旱区水资源紧缺,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营力作用下水循环变化机理,制定合理有效的调蓄对策,是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任务。新疆作为全球极端干旱区之一,近期水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中国最西端及中亚地区的水资源发源地,天山发... 干旱区水资源紧缺,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营力作用下水循环变化机理,制定合理有效的调蓄对策,是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任务。新疆作为全球极端干旱区之一,近期水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中国最西端及中亚地区的水资源发源地,天山发挥了中亚水塔的作用,其周边干旱区广泛分布,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影响十分强烈。近十年来,笔者在天山山区及其周边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开展了大气-地表-地下的多尺度水循环研究。本文从降水形成条件、地表水变化、地下水对地表水变化的响应等不同视角对水循环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循环发生变化的机理及其水资源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干旱区水资源的调蓄途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和天山隆升在新疆产生雨影效应,新疆大气降水的水气来源以西风带水气为主,本地再循环水气在降水构成中仅占8%,区域造雨能力低下。双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新疆地区干旱化。天山山区与盆地相比,更有利于形成降水,加上冰雪储备丰厚,因此在区域水循环中占主导地位。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冰川融化加速、主要河流出山径流平均增加约10%,对于气候变化敏感的一些冰川河,增加可达40%以上,造成洪水灾害。下游荒漠中的绿洲,基本上没有降水,水循环由地表水主导,河道断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生态退化。塔里木河调水,在流域尺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天山山前地带的绿洲农业,是区域用水最多的环节,因而,也是调蓄水资源的有利位置。利用山前戈壁带有利的地质结构和快速循环的地下水,地下水库工程符合干旱区水循环基本规律,相对于平原水库具有明显优势。天山南北符合条件的储水构造很多,可调蓄水量可观。这一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干旱区 气候变化 水循环变化 水资源调蓄
原文传递
中国地热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95~2014)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少鹏 +2 位作者 胡圣标 赵平 何丽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9-727,共9页
地热是主要地球物理场之一,地热能是地球的本土能源。李四光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我国地热科学。到90年代,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在过去20年里,我国地热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从大地热流、岩石圈热结构、地热系统、油气盆地地... 地热是主要地球物理场之一,地热能是地球的本土能源。李四光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我国地热科学。到90年代,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在过去20年里,我国地热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从大地热流、岩石圈热结构、地热系统、油气盆地地热、矿山地热、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回顾地热研究代表性的创新进展,并对深层地热、海洋地热、环境地热等研究方向作了展望。本文认为,过去20年我国地热研究成果丰硕,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未来发展势头强劲。在经历了由浅入深,从今到古的成长之后,地热研究还将不断拓展领域,为我国地球科学,特别是能源与环境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热研究 进展 展望 综述
下载PDF
漳州热田的对流热流和传导热流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熊亮萍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702-711,共10页
漳州地热系统属对流型地热系统.漳州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热田中温度最高(121.5℃)的一个.地表热流值的研究表明,热田中心具有最大的实测热流值(359mw/m^2).本文根据热田内152个钻孔的测温资料和56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采... 漳州地热系统属对流型地热系统.漳州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热田中温度最高(121.5℃)的一个.地表热流值的研究表明,热田中心具有最大的实测热流值(359mw/m^2).本文根据热田内152个钻孔的测温资料和56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出漳州热田及其邻近地区的大地热流值,并讨论了热流值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流 热田 对流型 热流 大地
下载PDF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同位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袁利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土壤原生氮、无机化肥和动物粪便等氮源中15N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使得利用稳定同位素N(δ15N/14N)能有效识别地下水中NO3-的来源。但N不是一个稳定的示踪剂,地下水中NO3-的δ15N是N源的初始δ15N值、后期进入含水层的迁移路径中和地下水... 土壤原生氮、无机化肥和动物粪便等氮源中15N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使得利用稳定同位素N(δ15N/14N)能有效识别地下水中NO3-的来源。但N不是一个稳定的示踪剂,地下水中NO3-的δ15N是N源的初始δ15N值、后期进入含水层的迁移路径中和地下水流运动途径中不同形态的N之间相互转化过程,如矿化、吸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发生的同位素分馏作用后的综合反映。利用地下水中NO3-的δ15N确定其来源必须首先确定分馏作用是否发生及其反应程度。本文重点探讨了判断分馏作用是否发生及其反应程度的方法,总结了N同位素判别地下水NO3-污染源方法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未来研究工作应该以硝酸盐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NO3-污染 δ15N 同位素分馏 包气带
下载PDF
华北地区煤系地层岩石热导率特征及对热害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峰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17,21,共4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煤系地层不同岩性岩石的取样测试及数据整理,分析了煤系地层的岩石热导率特征。结果显示,岩石热导率受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随泥质含量的增加,砂岩到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的热导率依次降低;煤的变质程度越高,热导... 通过对华北地区煤系地层不同岩性岩石的取样测试及数据整理,分析了煤系地层的岩石热导率特征。结果显示,岩石热导率受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随泥质含量的增加,砂岩到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的热导率依次降低;煤的变质程度越高,热导率越大;岩石热导率一般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岩性的地层组合控制着地温场的垂向分布,低热导率岩层(如煤层、泥岩夹层)的地温梯度大,地层急剧升温,成为易发热害地层。因此,研究岩石热导率垂向变化规律是预测煤矿深部地温分布,确定煤矿易发热害层位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地温场 热害 煤系地层 华北地区
下载PDF
Origi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Water in the Niutuozhen Geothermal Field,North China Plain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树芳 +3 位作者 刘久荣 林沛 刘思达 殷铭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891-902,共12页
Statistical study of analyses of water from 43 samples from geothermal wells, three groundwater wells, and one sample of local rainwater along with rainwater data from the Global Net- 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study of analyses of water from 43 samples from geothermal wells, three groundwater wells, and one sample of local rainwater along with rainwater data from the Global Net- 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has been used to identif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in the Niutuozhen (~f=~jg) geothermal field and estimate the renewability rate of its geothermal re- sour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thermal waters of the Jixianian Wumishanian dolomite reservoir and the Ordovician limestone reservoir are of CI-Na type, the geothermal water of the Pliocene Minghuazben (H~/~) Formation sandstone reservoir are CI-Na type and HCO3-Na type and the groundwater of the Quaternary aquifer is HCO3-Na and HCO3-Na.Mg.Ca type.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ilica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indicates that higher temperature probably enhances concentration of silica in Jixianian geothermal water. 81SO shift in Wumishanian geothermal water av- eraged 1.57%o, and was less than 1%o in the other geothermal waters.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14C ages of Wumishanian geothermal wa- ter are 17 000 and 33 000 years from north to the south of the Niutuozhen geothermal field. Geo- thermal water and Quaternary groundwater belong to different groundwater systems with no hydraulic connections. Although the geothermal field receives some recharge from the Yanshan and Taihang mountains outside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 of the geothermal field re- spectively, the renewability rate of geothermal water is on the scale of 10 00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OCHEMISTRY ISOTOPE geothermal water origin and evolution Niutuozhen geo-thermal field.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锶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学意义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郧城 文冬光 +3 位作者 侯光才 张茂省 王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5-412,共8页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北部为沙漠高原区,南部为黄土高原区。区内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下水的污染较弱。地下水中Sr来源于含Sr矿物的溶解。因此,可以利用Sr及^87Sr/^86Sr比值来研究水岩作用和地下水的演化。采自盆地20个Sr...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北部为沙漠高原区,南部为黄土高原区。区内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下水的污染较弱。地下水中Sr来源于含Sr矿物的溶解。因此,可以利用Sr及^87Sr/^86Sr比值来研究水岩作用和地下水的演化。采自盆地20个Sr及其同位素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上^87Sr/^86Sr比值是不均匀的,西南部^87Sr/^86Sr比值较大(0.711002-0.711570),其他地区。^87Sr/^86Sr比值较小(0.710378-0.710646);在局域地下水系统中,埋深小于100m的浅层地下水,Sr含量较低,^87Sr/^86Sr比值较大,而埋深大于100m的深层地下水,Sr含量较高,^87Sr/^86Sr比值较小,并且沿地下水径流方向,sr的浓度越来越高。苏贝淖湖是自流水盆地北部局域地下水系统的一个排泻区,湖水Sr含量较低,而^87Sr/^86Sr比值较大,其Sr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浅层地下水一致,表明湖水来源于浅层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地下水 锶同位素
下载PDF
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是研究水岩相互作用的定量化方法,是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物理模拟方法的有效补充和理论上的提高与升华。该方法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地热系统、热液矿床、油气盆地以及一些常温体系中水岩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 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是研究水岩相互作用的定量化方法,是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物理模拟方法的有效补充和理论上的提高与升华。该方法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地热系统、热液矿床、油气盆地以及一些常温体系中水岩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全体系常包含岩石、水溶液和气体三相。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在对各相进行分别描述的基础上,依据质量平衡、质量作用与能量平衡的原理,建立共平衡关系,从而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水岩作用(改变成分、改变温度及改变压力等不同的过程)。文中列举了地热系统、热液成矿系统、沉积盆地等模拟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体系 地球化学 数值模拟 水岩相互作用 油气藏
下载PDF
苏北盆地建湖隆起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硫酸盐型热矿水成因 被引量:15
17
作者 罗璐 杨峰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270,共8页
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硫酸盐型热矿水是宝贵的旅游疗养资源。我国苏北盆地北部分布有丰富的热矿水,其中,盱眙县的一口热水井的单井流量达到3 616t·d-1,矿化度(TDS)达到4g·L-1,温度为53.5℃,为优质硫酸盐型热矿水。采用水化学和同... 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硫酸盐型热矿水是宝贵的旅游疗养资源。我国苏北盆地北部分布有丰富的热矿水,其中,盱眙县的一口热水井的单井流量达到3 616t·d-1,矿化度(TDS)达到4g·L-1,温度为53.5℃,为优质硫酸盐型热矿水。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结合钻孔地质资料,研究了其形成机理。该地区热矿水的SO2-4离子含量较高,部分热矿水的阴离子中SO2-4离子占主导,成为硫酸盐型水。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δ2 H、δ18 O)值证明了其来源于大气降水。建湖隆起存在石膏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系浦口组,该组属盐湖相沉积,发育大范围的含膏质泥岩,其中石膏、硬石膏含量较多。根据水样的Sr/Ca摩尔比,该区热水中的硫酸盐来源于石膏的溶解。基于碳酸盐岩热水的pH值和SI值、14 C含量等数据的分析,排除了硫酸盐型热矿水的形成与金属矿的风化或氧化的关系,认为是石膏或硬石膏溶解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湖隆起 硫酸盐型热矿水 Sr/Ca摩尔比
下载PDF
漳州盆地水热系统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樊志成 汪集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75-84,共10页
本文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度最高的典型花岗岩裂隙热水盆地——漳州盆地水热系统的地下热水及各类相关的其它类型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漳州地区的大气降水线、地下热水起源、地下热水的补给源(区)... 本文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度最高的典型花岗岩裂隙热水盆地——漳州盆地水热系统的地下热水及各类相关的其它类型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漳州地区的大气降水线、地下热水起源、地下热水的补给源(区)以及影响地下热水同位素成分的形成与演化的海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等地球化学作用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氢氧同位素 水热系统 咸-淡水混合 漳州盆地
下载PDF
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和利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义曼 +1 位作者 李捷 孔彦龙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70-79,共10页
CO2咸水层封存是减少人为CO2排放最有效的选择之一,是人工制造巨量碳汇的新型地质工程。全球商业化规模CO2封存项目和中试尺度的现场试验10年以上的平稳运行表明,CO2咸水层封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本文从CO2咸水层的封存机制、储量评价... CO2咸水层封存是减少人为CO2排放最有效的选择之一,是人工制造巨量碳汇的新型地质工程。全球商业化规模CO2封存项目和中试尺度的现场试验10年以上的平稳运行表明,CO2咸水层封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本文从CO2咸水层的封存机制、储量评价、监测和预测、安全评价和利用方面作了系统评述。水热实验和数值模拟是目前水-岩-CO2相互作用过程和CO2封存机制研究的重要方法,但需要现场试验数据的验证。储量评价主要基于CO2溶解捕获原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不同尺度上方法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地震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方法能够有效监测储层中CO2晕的形态,但价格昂贵不宜广泛应用,新方法的试验很有必要;地球化学方法能够及时反映CO2注入后的运移及储层的响应,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需要监测孔;数值模拟方法能为CO2晕的运移形态和方向提供依据;需要依托一套适用性强的多种方法联用监测技术。安全评价技术包括数值模拟、岩石力学参数测定及各种模型建立,还需从公众认可度及加入大规模项目数据角度提高和完善。考虑到成本问题,CO2咸水层利用值得重视,特别是实现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CO2-EATER技术的发展。国外在CO2海相咸水层封存的技术发展较快,国内沉积盆地可用于CO2封存的咸水层多以陆相沉积为主,储层水化学、水文地质和矿物岩性特征与海相咸水层有很大差异,非均质性也较突出,需要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特色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地质封存 咸水层 水-岩相互作用 储量评价 监测方法
原文传递
漳州热田地下热水的循环深度 被引量:13
20
作者 熊亮萍 汪集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7-384,共8页
漳州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温度(121.5℃)最高的一个。热田地热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温场的研究结果表明,漳州热田属于深循环对流型热田。为了计算热田的热水循环深度,本文采用管道模型的方法,利用热田中心钻孔的测温资料计算... 漳州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温度(121.5℃)最高的一个。热田地热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温场的研究结果表明,漳州热田属于深循环对流型热田。为了计算热田的热水循环深度,本文采用管道模型的方法,利用热田中心钻孔的测温资料计算地下热水上涌的流速,利用热田内水化学资料计算热储温度,然后用图解法求出漳州热田热水的循环深度为3.4—4.0 km,为漳州热田的成因分析和热水资源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热田 地下 热水 循环 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