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威远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下古生界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喻颐 李忠权 +2 位作者 杨渊宇 文峰 杭文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年第2期1-4,16,共5页
基于威远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地质背景,通过对05wy11和05wy30地震测线剖面演化史恢复和分析,认为威远背斜发育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起拉张和晚期挤压两种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构造运动,其证据为现今保留的高角度正断层... 基于威远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地质背景,通过对05wy11和05wy30地震测线剖面演化史恢复和分析,认为威远背斜发育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起拉张和晚期挤压两种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构造运动,其证据为现今保留的高角度正断层、低角度逆断层和上逆下正反转断层。威远背斜的形成可分为早古生代的雏形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期、晚三叠世—始新世的调整期和渐新世—现今的定型期。最后结合生烃史及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下古生界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背斜 地震解释 构造演化 高角度断层 反转断层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与“5·12”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初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丹琳 李忠权 +5 位作者 曾庆 李志军 万双双 杭文艳 李洪奎 文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0-256,共7页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余震分布数据和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断引发芦山地震的断裂是盆地内西南侧地腹隐伏断裂或新生断裂。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进行了综合对比,认为2次地震均属构造地震,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分析均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碰撞有关;但2次地震发震断裂和发震构造单元特征是不同的,应属2次独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发震断裂 构造单元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 被引量:12
3
作者 苏桂萍 李忠权 +6 位作者 丹琳 李根 文峰 杨渊宇 刘恒麟 丁啸 唐华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93-1812,共20页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地层特征,识别古隆起发育区的前二叠系缺失情况,以及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方法,较为详细地刻画了加里东古隆的形态特征,进而认识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以灯影组顶面古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平衡剖面技术,确定了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阶段,将其划分为震旦纪雏形期、寒武纪-志留纪发育期、泥盆纪-石炭纪剥蚀夷平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期、晚三叠世-现今调整定型期5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四川盆地基底断裂特征,进一步分析加里东古隆起动力学成因机理。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基底断裂分期分段活动的影响。是基底作"堑垒式"差异隆升使盆地出现"大隆大坳"此起彼伏的构造格局,从而影响了继承性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古隆起 地震解释 形成演化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北段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辉绿岩脉侵位年代的限定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啸 李忠权 +5 位作者 李嘉宁 李洪奎 陈骁 刘冉 杨渊宇 文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是川西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一个典型的滑覆构造,在其北东部位发育6条辉绿岩脉,限定其侵位时间有助于理解龙门山北段的构造演化。为了厘定辉绿岩脉的侵位时间,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叠置、切割... 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是川西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一个典型的滑覆构造,在其北东部位发育6条辉绿岩脉,限定其侵位时间有助于理解龙门山北段的构造演化。为了厘定辉绿岩脉的侵位时间,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叠置、切割等关系研究,对辉绿岩脉侵位的下限年龄进行地质年代的限定。研究结果表明:①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与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在龙门山前山复杂断褶带中都呈平行或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早泥盆世、石炭纪、二叠纪及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之上,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形成于中三叠世之后的印支期—燕山期;②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坐落在大片志留系软弱页岩层之上,接触面上未见断层擦痕,下伏志留系的塑性流变是该向斜雏形形成的主要因素;③辉绿岩脉切割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其侵入年代应在中三叠世雷口坡组沉积之后,225~158 Ma应该是6条辉绿岩脉先后侵位年龄的分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向斜 龙门山北段 辉绿岩脉 川西
下载PDF
大庆长垣中部扶余油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文峰 李忠权 杭文艳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2期1-3,8,共4页
通过对大庆长垣中部杏树岗、高台子和太平屯构造扶余油层的地震资料解释和断裂分析,编制了研究区扶余油层不同时期的构造图。从扶余油层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发现,青山口组沉积前,扶余油层底面表现为两隆夹一凹的构造格局,而明水组沉积末... 通过对大庆长垣中部杏树岗、高台子和太平屯构造扶余油层的地震资料解释和断裂分析,编制了研究区扶余油层不同时期的构造图。从扶余油层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发现,青山口组沉积前,扶余油层底面表现为两隆夹一凹的构造格局,而明水组沉积末期反转变形后则转变为两凹夹一隆的构造格局,这说明明水组反转变形前的构造格局也决定了嫩江组末期所形成的扶余油气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 扶余油层 构造变形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断裂的生长演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洪春 龙伟 +5 位作者 屈晓艳 杨渊宇 文峰 杭文艳 李忠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56,共8页
根据地震资料、沉积格局分析和最大位移-长度拟合图、位移-距离曲线,探讨了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断裂生长演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在阿尔善组沉积期分为3段独立生长,腾一段沉积期,南、中2段发... 根据地震资料、沉积格局分析和最大位移-长度拟合图、位移-距离曲线,探讨了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断裂生长演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在阿尔善组沉积期分为3段独立生长,腾一段沉积期,南、中2段发生连接;腾二段沉积期,整个断层完成连接。Ⅱ级断裂平面上呈斜列展布,构成分段连接样式,主要经历了独立生长阶段、软连接阶段和软连接复杂化阶段。断裂生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变换构造带发育储集性能好的储集层,再配以断层连接作用形成的生油岩、盖层和圈闭,从而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生长演化 油气聚集 赛汉塔拉凹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恢复古水动力场定量研究油气运聚
7
作者 李忠权 彭戟 +3 位作者 丹琳 文峰 龙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9-353,共5页
为了更好地对油气二次运移进行定量研究,探讨重建古水动力场方法。以压实为机制,建立了适用于深埋环境的上下供水的层流动方程,提出边界确定方法,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利用有限单元法求各地质时期古水头的数值解,重现古水动力场演化。以此... 为了更好地对油气二次运移进行定量研究,探讨重建古水动力场方法。以压实为机制,建立了适用于深埋环境的上下供水的层流动方程,提出边界确定方法,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利用有限单元法求各地质时期古水头的数值解,重现古水动力场演化。以此为基础,可编制盆地各地质历史时期反映油气运移的油、气、水势等值线图,以此直观判断油气运移方向。应用这一方法,对四川盆地阳新统进行了以46个节点为基础的实际模拟评价,获得各地质历史时期油气聚集分区图,为优选勘探区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动力场恢复 有限单元法 数值解 油气二次运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