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明凯 王雨利 +2 位作者 王稷良 李婷婷 《山东建材》 2007年第1期58-60,共3页
机制砂相比天然砂而言,空隙率略小,但由于粒形和级配较差,不但会影响拌和物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为了消除机制砂混凝土的不利因素,采用掺加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利用“双掺”技术配制了C40、C50... 机制砂相比天然砂而言,空隙率略小,但由于粒形和级配较差,不但会影响拌和物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为了消除机制砂混凝土的不利因素,采用掺加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利用“双掺”技术配制了C40、C50高性能混凝土,并在工程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机制砂 高性能混凝土
下载PDF
水泥粉煤灰路面基层材料在高速公路中的前期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方 曹兵 +1 位作者 柯伟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08年第4期25-27,共3页
在十漫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前期试验中,引入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新型半刚性基层材料,研究了掺不同剂量粉煤灰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回弹模量等路用性能,并同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进行了对比。室内试验结果表... 在十漫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前期试验中,引入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新型半刚性基层材料,研究了掺不同剂量粉煤灰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回弹模量等路用性能,并同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进行了对比。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利用10%粉煤灰等量替代碎石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刚性基层 劈裂抗拉强度 回弹模量 粉煤灰 路用性能
下载PDF
粉煤灰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雨利 王稷良 +1 位作者 李婷婷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07年第3期49-51,共3页
机制砂比天然砂空隙率略小,由于其粒形和级配较差,不但会影响拌和物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为了消除机制砂混凝土的不利因素,采用掺加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利用“双掺”技术配制了C40、C50高性能混... 机制砂比天然砂空隙率略小,由于其粒形和级配较差,不但会影响拌和物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为了消除机制砂混凝土的不利因素,采用掺加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利用“双掺”技术配制了C40、C50高性能混凝土,并在工程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机制砂 高性能混凝土
下载PDF
粉煤灰对水泥稳定路面基层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方 曹兵 +1 位作者 柯伟 《公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6-179,共4页
传统的水泥稳定类半刚性基层往往存在抗裂性差以及施工和易性不好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引入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这种新型半刚性基层材料。研究了掺不同剂量粉煤灰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回弹模量... 传统的水泥稳定类半刚性基层往往存在抗裂性差以及施工和易性不好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引入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这种新型半刚性基层材料。研究了掺不同剂量粉煤灰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回弹模量等路用性能,并同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10%粉煤灰等量替代碎石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刚性基层 劈裂抗拉强度 回弹模量 粉煤灰 路用性能
原文传递
集料嵌锁型碾压混凝土刚性基层材料工程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世飙 曹兵 +3 位作者 沈卫 周明凯 王义恒 《国外建材科技》 2008年第6期70-73,共4页
研制了一种集料嵌锁型碾压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并在十漫高速公路工程中进行了工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集料嵌锁型碾压混凝土基层强度高,表面粗糙,和面层之间结合良好,在减少下面层和下基层后,其承载力仍满足设计及指标,施工进度快,... 研制了一种集料嵌锁型碾压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并在十漫高速公路工程中进行了工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集料嵌锁型碾压混凝土基层强度高,表面粗糙,和面层之间结合良好,在减少下面层和下基层后,其承载力仍满足设计及指标,施工进度快,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料嵌锁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 路面基层 工程实验 技术经济效益
下载PDF
构建微流控血管芯片探索血流动力学调控颅内动脉瘤血管重塑
6
作者 杜聆语 房飞 +5 位作者 张怀奕 刘巧 姜楠 刘肖珩 沈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49,共1页
目的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血管发生的病理性膨出。本研究拟构建能连续模拟动脉瘤膨出的三维微流控血管芯片,探究IA膨出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调控血管内皮细胞(VECs)炎症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以及IA血管重塑的力学生物学机制。... 目的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血管发生的病理性膨出。本研究拟构建能连续模拟动脉瘤膨出的三维微流控血管芯片,探究IA膨出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调控血管内皮细胞(VECs)炎症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以及IA血管重塑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方法设计直径为2 mm,分叉角度为110°的“Y”型微流控通道,通过负压吸引连续控制IA弹性膜膨出。以Gel MA胶为支架,构建了VECs/VSMCs三维共培养体系。利用该芯片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标记连续观测IA不同膨出阶段的促炎因子(IL-1β、IL-6)、VSMCs表型转化,以及细胞外基质胶原成分的变化,探索IA血管重塑机制。结果IA芯片模型CFD结果证实:扩张瘤体空腔内从早期动脉分叉处高剪切力层流,逐渐发展为低剪切力涡流。VECs/VSMCs细胞共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层结构的仿生IA血管段。随着膨出程度的增加,内皮炎症显著增强,VSMCs发生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随后由合成表型向促炎衰老表型的转化,胶原含量在早期增加后逐渐降低,与IA动物模型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三维微流控IA血管芯片,能够精确控制IA管壁(弹性膜)的膨出尺度并实现“弹性膜-Gel MA胶-细胞”的同尺度扩张。基于该芯片,初步阐明了血流动力学调控IA血管炎性应答介导VSMCs表型转化,血管基质降解与合成之间的时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力学生物学 颅内血管 动脉分叉 血管重塑 血流动力学 微流控 表型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