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湖北宜昌下茶庄剖面寒武系第四阶天河板组微生物—古杯礁及其古生态学意义
1
作者
郑家炜
朱杨格
+3 位作者
刘丽静
沈锦文
王睿
庄
蔚
菱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29,共20页
古杯是最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造礁作用的后生动物,首次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台幸运阶底部,直到寒武系第四阶基本灭绝。湖北宜昌第四阶的天河板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是华南目前已知含古杯生物礁的最高层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期的古杯礁报...
古杯是最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造礁作用的后生动物,首次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台幸运阶底部,直到寒武系第四阶基本灭绝。湖北宜昌第四阶的天河板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是华南目前已知含古杯生物礁的最高层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期的古杯礁报道非常少。本文首次报道了宜昌下茶庄剖面天河板组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为研究第四阶古杯类衰落阶段的古杯和微生物组成的礁群落古生态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该生物礁群落组成包括造礁生物原古杯Archaeocyathus yichangensis及多种钙质微生物,包括Girvanella、Kordephyton、Botomaella、粗管状蓝细菌、Epiphyton及Renalcis,附礁生物包括三叶虫、腕足动物、开腔骨及棘皮动物。总体来说,造礁生物表现出古杯类物种单一而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征,且钙质微生物Epiphyton及Renalcis与古杯的附生关系可能与现生海绵与其上的附生微生物关系类似。原古杯和钙质微生物是天河板组生物礁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礁造礁模式分析显示,在原地生长的原古杯作为造礁者构成一级格架后,Girvanella附着于原古杯体壁生长从而稳定下覆的沉积物,较小的Epiphyton和Renalcis个体附着于Girvanella包壳上继续生长,也可以与格架中的席状或团块状Girvanella共生,生长于原古杯间的空隙构成二级格架,加固礁体;在形成交错的网状格架之后,由体积更小的Renalcis和Epiphyton个体填充空隙;最后由细粒沉积物填充孔隙。华南地区天河板组含古杯生物礁横向对比表明不同古杯礁群落面貌的微小差异可能与水动力背景差异有关。此外,寒武纪早期世界范围内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演化的对比表明第四期钙质微生物—古杯礁群落中古杯的多样性明显降低,而其中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第三期有所增加,此发现对揭示含古杯的生物礁群落的衰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河板组
古杯礁
钙质微生物
寒武纪早期
宜昌地区
原文传递
钙质红藻化石的主要类群特征及演化
2
作者
庄
蔚
菱
刘丽静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6,共16页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开始出现并大量辐射演化至今,它们的演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叶状体组织结构和生殖方式渐趋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红藻
珊瑚藻目
混石藻目
孢石藻目
耳壳藻目
管孔藻科
系统分类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中磷酸盐化的浮游绿藻化石
3
作者
甘德祥
卞从胜
+5 位作者
杨伟伟
刘丽静
董劲
庄
蔚
菱
李永新
王建强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7-349,共23页
浮游藻类如绿藻、沟鞭藻、疑源类、硅藻等为具有强大初级生产力的营浮游生活的光合自养型原生生物,因其具有极强的生油能力,是主要的成烃生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其中的浮游藻类化石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使...
浮游藻类如绿藻、沟鞭藻、疑源类、硅藻等为具有强大初级生产力的营浮游生活的光合自养型原生生物,因其具有极强的生油能力,是主要的成烃生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其中的浮游藻类化石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来自鄂尔多斯盆地正75GC-1井和高135井中三叠纪延长组长7_(3)段的216张烃源岩样品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在其中发现了4种数量丰富的磷酸盐保存的球状微体化石:类型Ⅰ和类型Ⅱ微体化石大小为18~30μm,单核单细胞,化石周围可见较为清晰的膜壳;类型Ⅲ大小为80~120μm,化石周围具有膜壳,膜壳较清晰,内部可见大量2~14μm大小的磷酸盐化小圆球体;类型Ⅳ微体化石大小为90~120μm,具膜壳或不具,内部为大量2~18μm的磷酸盐化微米级群体充填。对化石形态和埋藏学分析认为它们是浮游绿藻化石在胶被结构、细胞结构及细胞群体尚未完全分解前被富含磷酸盐的流体渗透矿化作用形成的。经过与化石绿藻和现生绿藻的广泛对比,将其归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团藻科以及绿球藻目卵囊藻科,分别建立为4个新属,4个新种:球状拟鞭藻Pseudocarteria globuloesis gen.et sp.nov.、椭球状拟衣藻Parachlamydomonas ellipasis gen.et sp.nov.、椭球状拟空球藻Paraeudorina spheroesis gen.et sp.nov.和卵状拟球囊藻Paraoocystis ovalsis gen.et sp.nov.。延长组中这些化石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晚三叠世浮游绿藻多样性的认识,并极大提升了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段深湖相烃源岩可能的生油母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磷酸盐化
浮游绿藻
胶磷矿
长7_(3)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题名
湖北宜昌下茶庄剖面寒武系第四阶天河板组微生物—古杯礁及其古生态学意义
1
作者
郑家炜
朱杨格
刘丽静
沈锦文
王睿
庄
蔚
菱
机构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29,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2127,41930319,41972143,422720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F0803600)联合资助。
文摘
古杯是最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造礁作用的后生动物,首次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台幸运阶底部,直到寒武系第四阶基本灭绝。湖北宜昌第四阶的天河板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是华南目前已知含古杯生物礁的最高层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期的古杯礁报道非常少。本文首次报道了宜昌下茶庄剖面天河板组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为研究第四阶古杯类衰落阶段的古杯和微生物组成的礁群落古生态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该生物礁群落组成包括造礁生物原古杯Archaeocyathus yichangensis及多种钙质微生物,包括Girvanella、Kordephyton、Botomaella、粗管状蓝细菌、Epiphyton及Renalcis,附礁生物包括三叶虫、腕足动物、开腔骨及棘皮动物。总体来说,造礁生物表现出古杯类物种单一而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征,且钙质微生物Epiphyton及Renalcis与古杯的附生关系可能与现生海绵与其上的附生微生物关系类似。原古杯和钙质微生物是天河板组生物礁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礁造礁模式分析显示,在原地生长的原古杯作为造礁者构成一级格架后,Girvanella附着于原古杯体壁生长从而稳定下覆的沉积物,较小的Epiphyton和Renalcis个体附着于Girvanella包壳上继续生长,也可以与格架中的席状或团块状Girvanella共生,生长于原古杯间的空隙构成二级格架,加固礁体;在形成交错的网状格架之后,由体积更小的Renalcis和Epiphyton个体填充空隙;最后由细粒沉积物填充孔隙。华南地区天河板组含古杯生物礁横向对比表明不同古杯礁群落面貌的微小差异可能与水动力背景差异有关。此外,寒武纪早期世界范围内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演化的对比表明第四期钙质微生物—古杯礁群落中古杯的多样性明显降低,而其中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第三期有所增加,此发现对揭示含古杯的生物礁群落的衰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天河板组
古杯礁
钙质微生物
寒武纪早期
宜昌地区
Keywords
Tianheban Formation
archaeocyath-bearing reef
calcimicrobes
early Cambrian
Yichang
分类号
Q91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钙质红藻化石的主要类群特征及演化
2
作者
庄
蔚
菱
刘丽静
机构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出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6,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2127,41972143,41890844,42172014)
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XDB26000000)共同资助。
文摘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开始出现并大量辐射演化至今,它们的演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叶状体组织结构和生殖方式渐趋复杂化。
关键词
钙质红藻
珊瑚藻目
混石藻目
孢石藻目
耳壳藻目
管孔藻科
系统分类
Keywords
calcareous red algae
Corallinales
Hapalidiales
Sporolithales
Peyssonneliales
Solenoporaceae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分类号
Q914.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中磷酸盐化的浮游绿藻化石
3
作者
甘德祥
卞从胜
杨伟伟
刘丽静
董劲
庄
蔚
菱
李永新
王建强
机构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西北大学赵文智院士工作室
出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7-349,共2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rant Nos.42072127,41930319,41972143,41890844,42172014,4227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中低成熟度陆相页岩油资源形成与原位转化开采机理编号:U22B6004》
+1 种基金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院级课题《典型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特征与富集区评价编号:2022yjcq03》联合资助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助。
文摘
浮游藻类如绿藻、沟鞭藻、疑源类、硅藻等为具有强大初级生产力的营浮游生活的光合自养型原生生物,因其具有极强的生油能力,是主要的成烃生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其中的浮游藻类化石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来自鄂尔多斯盆地正75GC-1井和高135井中三叠纪延长组长7_(3)段的216张烃源岩样品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在其中发现了4种数量丰富的磷酸盐保存的球状微体化石:类型Ⅰ和类型Ⅱ微体化石大小为18~30μm,单核单细胞,化石周围可见较为清晰的膜壳;类型Ⅲ大小为80~120μm,化石周围具有膜壳,膜壳较清晰,内部可见大量2~14μm大小的磷酸盐化小圆球体;类型Ⅳ微体化石大小为90~120μm,具膜壳或不具,内部为大量2~18μm的磷酸盐化微米级群体充填。对化石形态和埋藏学分析认为它们是浮游绿藻化石在胶被结构、细胞结构及细胞群体尚未完全分解前被富含磷酸盐的流体渗透矿化作用形成的。经过与化石绿藻和现生绿藻的广泛对比,将其归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团藻科以及绿球藻目卵囊藻科,分别建立为4个新属,4个新种:球状拟鞭藻Pseudocarteria globuloesis gen.et sp.nov.、椭球状拟衣藻Parachlamydomonas ellipasis gen.et sp.nov.、椭球状拟空球藻Paraeudorina spheroesis gen.et sp.nov.和卵状拟球囊藻Paraoocystis ovalsis gen.et sp.nov.。延长组中这些化石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晚三叠世浮游绿藻多样性的认识,并极大提升了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段深湖相烃源岩可能的生油母质的认识。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磷酸盐化
浮游绿藻
胶磷矿
长7_(3)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microfossil
phosphate
planktonic green algae
Collophane
Chang 7_(3) Member
Triassic
Ordos Basi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湖北宜昌下茶庄剖面寒武系第四阶天河板组微生物—古杯礁及其古生态学意义
郑家炜
朱杨格
刘丽静
沈锦文
王睿
庄
蔚
菱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钙质红藻化石的主要类群特征及演化
庄
蔚
菱
刘丽静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中磷酸盐化的浮游绿藻化石
甘德祥
卞从胜
杨伟伟
刘丽静
董劲
庄
蔚
菱
李永新
王建强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