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2
1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被引量:659
2
作者 大方 刘纪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本项研究工作直接应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项目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取得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自然环境... 本项研究工作直接应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项目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取得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极地”模式,并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经度、高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综合指数 区域分异模型 土地利用
下载PDF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588
3
作者 刘纪远 刘明亮 +2 位作者 大方 邓祥征 张增祥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31-1040,T003-T005,共13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在1 km格网土地利...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在1 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自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总体上,传统农作区(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扩张侵占了大面积的耕地,而北方农牧交错带与西北绿洲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经济利益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原因,耕地开垦现象最为突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局部地区有所体现,但截至2000年,尚未对土地覆被变化产生区域性的影响,此5 a期间森林砍伐现象依然比较严峻.本项研究,实现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动态区域单元的划分,揭示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空间属性并为其特征分析提供了区域格局框架.该项研究是地理科学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进行集成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中国 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区划 空间分布规律 土地覆被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172
4
作者 高志强 刘纪远 大方 《遥感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2期134-138,T001,共6页
通过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指标,采用GIS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现有土地覆盖状况代表着中国总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02的一种开发利用水平。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通过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指标,采用GIS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现有土地覆盖状况代表着中国总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02的一种开发利用水平。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为400看,中国土地资源总的开发程度仅达开发极限的一半;东部湿润区以耕地型覆盖为主,开发利用程度高;西北地区以未利用土地覆盖型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低。中国植被指数值的大小分布同中国植被类型分布密切相关,其值大小分布也反映了中国水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农业植被覆盖地区,几乎全部位于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河冲积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程度指数 土地覆盖 遥感 GIS
下载PDF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98
5
作者 王新生 刘纪远 +1 位作者 大方 王黎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2-400,共9页
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软件支持,分别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平面轮廓形状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以及城市的用地扩展类型。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变化... 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软件支持,分别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平面轮廓形状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以及城市的用地扩展类型。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以填充类型为主,外延类型相对较少且主要发生在发展限制较小的平原地区。总体上,分维呈减少趋势且南方城市大于北方城市,形状指数有减少,城市空间形状有紧凑化趋势。综观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城市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南昌、济南、成都、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形状变化比较大,而兰州、太原和唐山等城市形状变化很小。若用地扩展为填充类型,则分维减少,紧凑性增加,形状指数减少;相反,若用地扩展为外延类型,分维增加,紧凑性降低,形状指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时空特征 形态变化 2000年 1990年 形状指数 城市空间形态 形状变化 环境数据库 土地利用 国家资源 软件支持 轮廓形状 特大城市 变化趋势 空间扩展 城市用地 北方城市 空间形状 紧凑度 紧凑性 类型 分维 GIS 紧凑化
下载PDF
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 被引量:203
6
作者 刘纪远 王新生 +2 位作者 大方 张稳 胡文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5-892,共8页
针对目前尚缺乏定量方法确定城市用地扩展类型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利用计算几何中凸壳原理识别城市用地扩展类型的新方法,阐述了该方法实现步骤和判别标准,凸壳方法可以区分城市用地扩展的两种类型,即填充类型和延伸类型。基于国家资源环... 针对目前尚缺乏定量方法确定城市用地扩展类型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利用计算几何中凸壳原理识别城市用地扩展类型的新方法,阐述了该方法实现步骤和判别标准,凸壳方法可以区分城市用地扩展的两种类型,即填充类型和延伸类型。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应用研究的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安徽省城市用地扩展类型以填充类型为主,而用地扩展的结果导致城市形态的变化,这一时期安徽省城市轮廓平面形态逐渐趋于紧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壳原理 城市用地 空间扩展 扩展类型 填充类型 延伸类型 安徽 城市形态
下载PDF
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 被引量:184
7
作者 田光进 刘纪远 大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1-658,共8页
利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1:10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利用单元自动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了区划。在此基础上,研究了90年代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时空格局。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受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和... 利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1:10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利用单元自动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了区划。在此基础上,研究了90年代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时空格局。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受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90年代前5年,受沿海开放政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较慢;90年代后5年,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和国家实施耕地资源保护条例的情况下,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受到抑制,西部地区扩展加快。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格局受到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政策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用地 时空特征 单元自动机 人工神经网络 中国
下载PDF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135
8
作者 刘纪远 王绍强 +2 位作者 陈镜明 刘明亮 大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3-496,共14页
基于2473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陆地卫星TM影像分析中国1990~2000年林地、草地、耕地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蓄积量的影响.IPCC建议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计算表明从1990~2000年中国林地、草地、耕地土壤(30 ... 基于2473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陆地卫星TM影像分析中国1990~2000年林地、草地、耕地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蓄积量的影响.IPCC建议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计算表明从1990~2000年中国林地、草地、耕地土壤(30 cm)有机碳氮库分别损失了77.6±35.2 TgC(1Tg=106 t)和5.6±2.6 TgN,年均损失约7.76 TgC/yr和0.56TgN/yr,其中耕地土壤碳库分别增加了79.0±7.7 TgC和9.0±0.7 TgN,草地土壤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100.7±25.9 TgC和9.8±2.2 TgN,林地土壤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55.9±17.0TgC和4.9±1.1 TgN.同时根据中国6大行政区林地、耕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面积、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变化率进行估算,表明土壤(30 cm和100 cm)有机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53.7 TgC、5.1 TgN和99.5 TgC、9.4 TgN.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从而导致东北地区土壤碳氮蓄积量变化较大,而华东地区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碳氮 蓄积量 C02 中国
下载PDF
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29
9
作者 高志强 刘纪远 大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2-95,共4页
基于中国环境资源数据库及对中国耕地面积10年变化研究的基础,采用重心模型方法,通过计算两个时期的耕地面积重心,得出中国耕地面积重心10年向西北移动了28.3377km,尔后,在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模糊评价的基础上,生成耕... 基于中国环境资源数据库及对中国耕地面积10年变化研究的基础,采用重心模型方法,通过计算两个时期的耕地面积重心,得出中国耕地面积重心10年向西北移动了28.3377km,尔后,在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模糊评价的基础上,生成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指数,利用此指数计算出耕地重心的移动所导致的中国耕地质量下降2.52%的定量化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重心 耕地 生态背景 质量指数 中国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像元二分模型的内蒙古正蓝旗植被覆盖度格局和动态变化 被引量:133
10
作者 马娜 胡云锋 +1 位作者 大方 张学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6,共6页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 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ETM+),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先后使用了MNF、二维散点制图以及PPI方法,得到具有时空针对性...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 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ETM+),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先后使用了MNF、二维散点制图以及PPI方法,得到具有时空针对性的纯净像元;以此为基础,运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最后,结合研究区其它权威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LUCC)数据,对比分析了本研究所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精度,评价了2000~2009年间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过程,指出本区在实施有关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度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研究结果证明,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区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是简洁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4
11
作者 高志强 刘纪远 大方 《遥感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1期66-70,T001,共5页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首先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首先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之后,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关系曲线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得出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同人口存在着实质性的相关关系,中国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和土度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而西北及青藏高原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质量 人口密度 遥感 GIS
下载PDF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东北森林物候期监测 被引量:126
12
作者 于信芳 大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117,共7页
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东北森林,森林分布范围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确定.遥感数据源是2003年50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 ... 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东北森林,森林分布范围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确定.遥感数据源是2003年50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东北主要森林树种的NDVI时间序列特征,表明不同树种的同一遥感参数时间序列基本形状近似,在关键物候期和变化振幅上存在差异,这为根据遥感参数时间序列曲线监测森林物候期奠定了理论基础.将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应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重构成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影像.基于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研究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了东北森林物候期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树木在第100天~150天开始生长,到第260天~290天逐渐停止生长,生长季长度集中在140天~180天.通过与部分物候观测数据的比较验证,表明基于MODIS NDVI数据获取的树木生长始末日期与调查资料具有可比性,获取的森林物候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森林物候 分布格局 中国东北
下载PDF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3
13
作者 大方 邓祥征 +1 位作者 战金艳 赵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7-674,T001-T003,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短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LandsatTM图像的解译成果 ,分析了北京市 1985~ 2 0 0 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短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LandsatTM图像的解译成果 ,分析了北京市 1985~ 2 0 0 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在这 15年的时间里 ,北京市林地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的转移趋势明显 ,两者的转移率分别达到 4 0 78%和37 60 % ,主要以林地内部、林地向草地转移、居住用地的内部和工矿废弃地还林还草等类型为主。同时 ,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北京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被引量:126
14
作者 牛振国 张海英 +28 位作者 王显威 姚文博 周德民 赵魁义 赵惠 李娜娜 黄华兵 李丛丛 杨军 柳彩霞 刘爽 王琳 李展 杨镇钟 乔飞 郑姚闽 陈炎磊 盛永伟 高小红 朱卫红 王文卿 王红 翁永玲 大方 刘纪远 罗志才 程晓 郭子琪 宫鹏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400-1411,共12页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湿地 遥感 气候变化 湿地变化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下土壤粒径分布的分维特征 被引量:103
15
作者 胡云锋 刘纪远 +2 位作者 大方 曹红霞 闫慧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6-339,共4页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维特征 肥力状况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颗粒 性状 土壤水 刻画 表征 自相似结构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中国东北植被综合分类研究 被引量:67
16
作者 刘纪远 大方 +1 位作者 凌扬荣 Y.AWAYA 《遥感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4期285-291,共7页
NOAA/AVHRR由于运行周期短、覆盖范围大、成本低、波段宽等特点,目前正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大尺度、中尺度植被遥感上,NOAA/AVHRR具有陆地卫星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另一方面,NOAAAVHRR... NOAA/AVHRR由于运行周期短、覆盖范围大、成本低、波段宽等特点,目前正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大尺度、中尺度植被遥感上,NOAA/AVHRR具有陆地卫星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另一方面,NOAAAVHRR也存在分辨率低、数据变形较大和几何畸变较严重等问题。这样,在应用NOAAAVHRR数据进行大区域植被制图时,植被分类的精度仍待提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将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地理数据与遥感数据复合的可行性;尝试在GIS环境下,将气温、降水、高程3个影响区域植被覆盖的主要指标,按一定的地面网格系统和数学模式进行量化,生成数字地学影像,并使之与经过优化、压缩处理的NOAAAVHRR数据进行复合,对复合后的综合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分类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应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对单一遥感图像分类相比,该综合分类方法分类精度提高了18.3%,该研究方法改变了遥感影像的单一信息结构;丰富了图像的信息含量;完成了地理数据的数字传输、处理、存储及影像化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植被 综合分类 中国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被引量:67
17
作者 高志强 刘纪远 大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3-96,共4页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得出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区,生态...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得出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区,生态环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资源仅占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3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环境模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质量 中国
下载PDF
基于1 km格网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84
18
作者 刘明亮 唐先明 +1 位作者 刘纪远 大方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3-190,T003,T004,共10页
由全国 1∶10万比例尺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生成的 1km格网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成分数据 ,分析了依据面积最大原则生成 1km单一属性值栅格数据与原始成分类型数据之间的误差分布。研究了按照面积最大和中心属性值法从 1km栅格数据粗化为 4,... 由全国 1∶10万比例尺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生成的 1km格网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成分数据 ,分析了依据面积最大原则生成 1km单一属性值栅格数据与原始成分类型数据之间的误差分布。研究了按照面积最大和中心属性值法从 1km栅格数据粗化为 4,8和 10km栅格数据过程中的误差分布特征 ,并探讨了地貌特征对这种尺度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 ,1km单一属性栅格数据压缩了城镇及居民点的实际面积 (减少多于6 0 %) ,而增加了林地和旱地的面积 ;对于每单元栅格而言 ,各类型的面积误差 (成分面积与尺度转换后保留的单一类型面积之间的差值 )与相应尺度栅格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复杂程度是对应的 ;由最大面积法的数据尺度转换引起的误差是随着尺度的增大而增加 ,而中心属性值法转换过程的误差呈现近似随机分布。应用面积最大法转换空间数据尺度中的误差分布受地貌类型的影响是显著的 ,水田与旱地面积在数据粗化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在山地和丘陵区明显高于在其他地貌类型上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空间数据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尺度效应 地貌 格网
下载PDF
GIS环境下基于DEM的中国流域自动提取方法 被引量:84
19
作者 徐新良 大方 +1 位作者 贾绍凤 胡云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348,共6页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基于水文站网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化水循环数据库是研制开发全国水循环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和基础 ,为了与全国水文站网的观测资料相匹配 ,水循环数据库的结构将按流域组织 ,因此快速、有效地自动提取全国流域...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基于水文站网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化水循环数据库是研制开发全国水循环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和基础 ,为了与全国水文站网的观测资料相匹配 ,水循环数据库的结构将按流域组织 ,因此快速、有效地自动提取全国流域是所有工作进展的前提。为了从数字高程数据中自动提取全国流域 ,以提高基于GIS的全国水资源信息获取的效率 ,从DEM的特性出发 ,提出了一种从DEM中自动提取全国流域的实用方法。该方法利用 1:2 5万DEM数据 ,首先将全国流域划分为 14大流域片 ,并在每一流域片内分别提取流域。提取过程如下 :首先对DEM数据进行填洼和削峰 ,然后确定每个栅格单元的水流方向 ,再根据各栅格单元的水流方向 ,计算出每个栅格单元的汇流能力 ,根据汇流能力采用阈值法确定河流网络 ,最后通过河流网络和流域出水口 ,快速识别出所有子流域。另外 ,还给出了利用GIS软件ARC/INFOGRID提取全国流域的AML程序代码 ,并以海河流域作为实验区将抽样测量结果和自动提取结果进行了实验对比分析 ,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提取的流域数据与利用手工方法绘制的流域基本一致 ,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理信息系统 DEM 中国 流域 自动提取方法 水资源
下载PDF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 被引量:76
20
作者 刘纪远 刘明亮 +2 位作者 大方 张增祥 邓祥征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4期373-384,共15页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use change during 1995—2000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nd-use dynamic degree model, supported by the 1km GRID data of land-use chang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phys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eatures, a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to disclo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processes. Generally speaking,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zones, e.g., Huang-Huai-Hai Plain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ichuan Basin, the built-up and residential areas occupy a great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and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oases agricultural zones, the reclamation of arable land is conspicuously driven by change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arable land into woodland or grassland policies has won initial success in some areas, but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the trend of deforest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reversed across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division of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for the sake of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land-use chang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scale land-use changes. Moreover, an integrated study, in-cluding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emporal process of land-use change,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hich is an interesting try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on change process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China spatial pattern regionalization. La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