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X-2、p53、PCNA和nm23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姬社青 花亚伟 +4 位作者 高阳 孔烨 韩少良 邵永孚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9-624,共6页
背景及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COX-2、p53、PCNA和nm23基因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关它们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旨在了解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胃... 背景及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COX-2、p53、PCNA和nm23基因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关它们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旨在了解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胃癌手术切除71例标本中上述基因表达。结果:(1)胃癌COX-2过表达率为70.4%(50/71例),且过表达与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LN)及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或0.01)。(2)71例胃癌标本的p53和PCNA过表达率分别为74.6%和78.9%,其中LN(+)胃癌p53和PCNA过表达(86.7%和88.8%)分别高于LN(-)病例(53.8%和61.5%)(P<0.05),且Ⅰ+Ⅱ期胃癌的p53和PCNA过表达率分别(52.2%和60.9%)显著低于Ⅲ+Ⅳ期病例(85.4%和87.5%)(P<0.05)。(3)LN(-)病例的nm23低表达率(88.5%)显著低于LN(+)病例的62.2%(P<0.05);且Ⅰ+Ⅱ期病例的nm23低表达91.3%明显高于Ⅲ+Ⅳ期病例62.5%(P<0.05)。(4)COX-2与p53、PCNA和nm23基因2个以上表达病例与表达异常或单因素表达异常者相比,在组织学类型、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胃癌COX-2与p53、PCNA和nm23异常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P53 PCNA NM23 胃癌 生物学行为 基因蛋白表达 环氧合酶-2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脂肪来源干细胞联合胶原蛋白生物工程支架移植干预大鼠慢性难愈合性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宇 +1 位作者 丁力 郑清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3期5274-5280,共7页
背景:生物工程支架是临床治疗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常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脂肪来源干细胞作为新兴的治疗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方法具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但是,脂肪来源干细胞和生物工程支架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愈合... 背景:生物工程支架是临床治疗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常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脂肪来源干细胞作为新兴的治疗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方法具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但是,脂肪来源干细胞和生物工程支架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疗效和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脂肪来源干细胞联合胶原蛋白生物工程支架移植对慢性难愈性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共选取31只SD大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责任有限公司。取1只大鼠腹股沟处脂肪,分离培养原代脂肪来源干细胞。将另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支架组、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对照组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在大鼠腰椎正中偏上部两侧分别制备1处全层皮肤缺损伤口),术后每日常规换药;其余各组制备2处慢性难愈合性创面(同对照组制备全层皮肤缺损伤口,创面局部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模型组术后每日给予常规换药;支架组术后给予生物蛋白工程支架覆盖创面;脂肪来源干细胞组给予自体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联合组在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后给予生物工程支架覆盖创面。干预7d后取材,观察创面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采用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采用qP 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 NA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其他组创面面积(P <0.05);联合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模型组、支架组和脂肪来源干细胞组(P<0.05);(2)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最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和mR 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联合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和mR NA表达水平显著多于模型组、支架组和脂肪来源干细胞组(P <0.05);(3)结果提示,脂肪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生物工程支架 细胞移植 难愈合性创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免疫组化 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伤口愈合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术式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花亚伟 李现光 +5 位作者 韩有志 张鉴哲 韩风 张玲 孔永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698-699,共2页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术式探讨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450003)花亚伟李现光庄兢韩有志张鉴哲韩风张玲孔永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因其切除范围广泛,手术操作复杂,所...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术式探讨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450003)花亚伟李现光庄兢韩有志张鉴哲韩风张玲孔永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因其切除范围广泛,手术操作复杂,所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 手术后 胰瘘 预防
原文传递
我国汉族人群“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临床判别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智 夏庆欣 +2 位作者 韩广森 姬社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筛选标准。方法对符合AmsterdamⅡ标准的9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结果9个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发病年龄较散发大肠癌明显提前,多原发癌和低分化癌多见。结论AmsterdamⅡ标准相对严格...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筛选标准。方法对符合AmsterdamⅡ标准的9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结果9个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发病年龄较散发大肠癌明显提前,多原发癌和低分化癌多见。结论AmsterdamⅡ标准相对严格,简化该标准有助于HNPCC的临床筛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结直肠癌 诊断标准
下载PDF
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郑胜武 黄雄梅 +1 位作者 郑清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先天性小耳畸形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笔者科室对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廓再造。按照Nagata法完成一期耳廓再造手术,即切取对侧的6、7、8... 目的:探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先天性小耳畸形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笔者科室对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廓再造。按照Nagata法完成一期耳廓再造手术,即切取对侧的6、7、8肋软骨进行耳支架成形并移植。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颅耳角成形术,在再造耳廓耳轮外5mm切开达耳后筋膜浅层,向耳甲腔方向分离并掀起耳支架;以弧形人工骨支架支撑于再造耳廓支架后方,使再造耳的颅耳角角度与健侧耳相同,双侧小耳畸形者颅耳角达30°~45°;分离耳后筋膜包裹再造耳支架及人工骨支架,切取薄中厚头皮皮片移植于耳后筋膜表面,堆包加压固定。结果:二期术后,4例患者皮片表面起水疱,抽取疱液,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耳后筋膜瓣近耳轮部分坏死,耳支架外露,应用颞浅筋膜瓣覆盖及皮片移植修复。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39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3例患者术后颅耳角皮片及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及形态。结论:应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进行颅耳角成形术可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且可以避免切取过多的肋软骨对胸廓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再造术 颅耳角成形术 人工骨 耳后筋膜瓣
下载PDF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起搏器囊袋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郑胜武 黄雄梅 +2 位作者 林亚洲 林根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用于治疗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15例,根据NPWT原理,一期清创后囊袋内放置负压引流系统,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300~400mmHg)引流5~7d,...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用于治疗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15例,根据NPWT原理,一期清创后囊袋内放置负压引流系统,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300~400mmHg)引流5~7d,二期将起搏器重置深埋于胸大肌后间隙并闭合创面,保留原心脏起搏器系统。结果术后随访5~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2个月,其中14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治愈,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复发。1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前后经过3个疗程的NPWT治疗,感染仍无法控制,最终移除感染侧整套起搏器装置,并在对侧植入新的起搏器系统后治愈。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NPWT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血培养阴性、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单纯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囊袋感染 治疗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原文传递
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勇超 +1 位作者 韩广森 王金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55-957,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男27例.女12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内分泌紊乱的表现,术前有14例(35... 目的探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男27例.女12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内分泌紊乱的表现,术前有14例(35.9%)经病理学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癌。22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14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仅行活检术。所有病例均予顺铂加依托泊苷的术后辅助化疗。36例切除的病灶中,27例(75.0%)有脉管浸润,29例(80.6%)有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中有11例(28.2%)出现远处转移。病理分型:高分化型22例(56.4%),中间型9例(23.1%).小细胞型8例(20.5%)。全组患者术后获得4.67个月的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2%、16.5%和6.8%。患者的生存状况与肿瘤的分期、脉管浸润和手术根治性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分期、有无脉管浸润和能否根治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微小RNA-200b-GAT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通路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范筱 +3 位作者 郑胜武 林根辉 严芳 葛舒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13-1917,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不愈合是否与微小RNA(miR)-200b-GAT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通路表达异常引起的血管再生障碍有关。方法将12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24只db/db糖尿病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miR-200b敲低组,每组1...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不愈合是否与微小RNA(miR)-200b-GAT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通路表达异常引起的血管再生障碍有关。方法将12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24只db/db糖尿病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miR-200b敲低组,每组12只,在每只小鼠背面制作直径10 mm圆形创面;分别于造模后第1、7和14天记录各组小鼠创面愈合率;造模后第14天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创面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阳性表达,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00b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TA2、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后第7天和第14天,模型组的创面愈合率低于对照组[(22.46±2.33)%比(34.63±1.42)%,(49.53±2.81)%比(72.48±2.54)%,F=9.37、8.42,P均<0.01];造模后第7天miR-200b敲低组的创面愈合率增加高于模型组[(27.52±1.64)%比(22.46±2.33)%,F=9.37、8.42,P<0.05],造模后第14天miR-200b敲低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61.93±2.55)%比(49.53±2.81)%,F=9.37、8.42,P<0.01]。对照组创面皮肤细胞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创面表皮坏死,原纤维结构消失;miR-200b敲低组创面有肉芽组织形成,修复明显。模型组的CD34阳性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21±0.08比0.63±0.06,F=12.32,P<0.05);而miR-200b敲低组CD34阳性表达量高于模型组(0.48±0.05比0.21±0.08,F=12.32,P<0.01)。模型组miR-200b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43±0.18比0.73±0.12,F=6.44,P<0.01);miR-200b敲低组miR-200b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0.92±0.15比1.43±0.18,F=6.44,P<0.01)。模型组GATA2蛋白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36±0.07比0.78±0.09,0.43±1.41比0.86±1.32,F=4.85、3.79,P均<0.01);miR-200b敲低组GATA2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0.64±0.07比0.36±0.07,0.68±1.57比0.43±1.41,F=4.85、3.79,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200b-GATA2-VEGFR2信号轴对糖尿病创面愈合有重要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创面不愈合 微小RNA-200b-GATA2-VEGFR2信号轴 血管再生
原文传递
无水乙醇及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郑胜武 黄雄梅 +1 位作者 郑清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无水乙醇及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利用经皮技术直接穿刺进入扩张静脉血窦,先注射无水乙醇进行回流静脉栓塞,然后加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静脉畸形,术后随访12~60个月,... 目的:分析无水乙醇及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利用经皮技术直接穿刺进入扩张静脉血窦,先注射无水乙醇进行回流静脉栓塞,然后加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静脉畸形,术后随访12~60个月,对出现的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结果:本组患者96例,总计治疗274次,94例有效(97.9%),2例(2.1%)无改善。与无水乙醇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疼痛、肿胀普遍出现,8次(2.9%)出现组织坏死,10次(3.6%)出现水疱,4次(1.5%)出现周围神经麻痹,12次(4.4%)出现色素沉着,1次(0.35%)出现足底肌腱挛缩;1次(0.35%)遗留较大的硬结难于消退;34次(12.4%)出现平阳霉素所致的一过性发热或恶心、食欲不振,症状均在术后2d内消失;本组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肺衰竭、深静脉栓塞、肺栓塞或肺纤维化。结论:无水乙醇及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静脉畸形有效率高,并发症大多数可以接受,并可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硬化治疗 无水乙醇 平阳霉素 并发症
下载PDF
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对难愈合性创面I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根辉 郑清健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8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难愈合性创面模型大鼠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促进难愈合性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非难愈合性创面的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 目的通过观察难愈合性创面模型大鼠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促进难愈合性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非难愈合性创面的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仅做皮肤全切手术;其余两组经皮肤全切后给予醋酸氢化可的松皮下注射,制备难愈合性创面模型。造模后第4天,实验组大鼠创面每日给予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软膏干预;其余2组大鼠创面每日进行常规换药处理。干预后第7天取材,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每组大鼠的一侧创面用作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另外一侧用于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果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83.2±8.9)%,模型组创面愈合率为(68.7±7.3)%,实验组创面愈合率为(77.6±9.5)%,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的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067±0.003和0.299±0.001,显著多于模型组的0.039±0.004和0.229±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的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01±0.005和0.587±0.016,高于模型组的0.225±0.015和0.307±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的Ⅰ型胶原蛋白mRNA和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量分别为5.81±0.87和3.54±0.94,显著多于模型组的1.77±0.42和1.98±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对难愈合性创面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创面局部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合性创面 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 Ⅰ型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下载PDF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庆欣 +1 位作者 高阳 冯稳 《中国实用医刊》 2011年第15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2例EAML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复习文献,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评估。结果2例年龄分别为48、29岁,均无肉眼血...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2例EAML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复习文献,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评估。结果2例年龄分别为48、29岁,均无肉眼血尿,无结节硬化症;眼观:肿瘤位于肾脏内,肿瘤无包膜,均有出血、坏死;镜检: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泡状,可见核内包涵体,多核巨细胞散在其中。瘤细胞弥漫性实性排列,呈浸润性边缘;2例均未见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图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HMB45、Mela—A、CD68阳性,SMA和vimentin散在性阳性,CK、EMA、RCC、CD10均阴性。结论EAML是一种单向性分化的、缺乏AML经典形态的肿瘤,瘤细胞特异性表达HMB45可与其他肾脏肿瘤相鉴别,易复发和出现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去铁胺促进BMSCs靶向归巢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胜武 杜子婧 +5 位作者 黄雄梅 林根辉 杨宇 丁昕 昝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2,共8页
目的应用低氧模拟剂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模拟组织缺氧环境,观察其是否能促进BMSCs在大鼠随意皮瓣中的归巢和血管新生。方法分离、培养荧光素酶转基因Lewis大鼠的BMSCs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选用4周龄Lewis雄性大鼠40只... 目的应用低氧模拟剂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模拟组织缺氧环境,观察其是否能促进BMSCs在大鼠随意皮瓣中的归巢和血管新生。方法分离、培养荧光素酶转基因Lewis大鼠的BMSCs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选用4周龄Lewis雄性大鼠40只,在其背部形成10 cm×3 cm大小矩形皮瓣,然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组于大鼠球后静脉丛注射200μL PBS;B、C组同上法分别注射浓度为1×10~6个/mL的FB和BMSCs 200μL;D组同C组方法注射BMSCs后,腹腔注射DFO[100 mg/(kg·d)],连续7 d。术后7 d,观察各组大鼠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率,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皮瓣血流情况;术后30 min及1、4、7、14 d采用生物发光成像检测移植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布情况;术后7 d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免疫荧光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EGF、FGF及Ki67的表达情况;利用荧光素酶抗体标记移植的BMSCs,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是否参与损伤组织修复。结果术后7 d各组缺血皮瓣坏死边界已明确,C、D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示,C、D组皮瓣血流值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生物发光成像示BMSCs随时间变化逐渐向缺血缺氧区迁移,最终分布到缺血组织中;术后14 d D组的光子信号明显强于其他组(P<0.05)。CD31免疫荧光染色示,C、D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C、D组SDF-1、EGF、FGF及Ki67的表达明显强于A、B组,D组强于C组。术后7 d移植的荧光素酶标记BMSCs表达于组织的动脉弹力层、毛细血管处和毛囊处。结论 DFO可以加速BMSCs向随意皮瓣缺氧区域的迁移归巢,加速BMSCs在缺血组织中的分化,同时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模拟剂 去铁胺 BMSCS 归巢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去铁胺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靶向归巢和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胜武 黄雄梅 +3 位作者 林根辉 杨宇 丁昕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氧模拟剂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模拟组织缺氧环境,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靶向归巢及促进血管化的可行性,并研究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分离、培养荧光素酶(luciferase)转基因Lewis大鼠... 目的:探讨低氧模拟剂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模拟组织缺氧环境,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靶向归巢及促进血管化的可行性,并研究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分离、培养荧光素酶(luciferase)转基因Lewis大鼠的EPCs,作为移植细胞备用。实验动物NOD/SCID裸鼠被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EPCs、EPCsDFO、EPCs-DFO-AMD(AMD3100,趋化因子受体CXCR4抑制剂)、EPCs-DFO-LY(LY294002,磷酸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每组10只。通过结扎裸鼠左侧股动脉造成左下肢缺血,经患侧股动脉移植EPCs,不同组别分别腹腔注射DFO(100mg/kg/d)、DFO和AMD3100(10mg/kg/d)、DFO和LY294002(20mg/kg/d),连续14d。分别从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3个方面评价实验结果。结果:DFO的使用增加了裸鼠缺血下肢的血流灌注,改善了缺血下肢的功能,其新生毛细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并且通过WesternBlot检测观察到缺血组织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eNOS(磷酸化的一氧化氮合酶)和p-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的分泌显著上调。在生物发光成像的研究中,DFO显著增加了EPCs向缺血患肢的迁移。这些作用均被PI3K抑制剂LY294002所抑制。结论:DFO的使用上调了EPCs向缺血患肢的迁移,改善了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以及下肢功能,上调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化,这些作用通过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模拟剂 低氧诱导因子 内皮祖细胞 归巢 血管化 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采用闭合切口的鼻中隔软骨移植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根辉 +1 位作者 郑胜武 郑清健 《中国医疗美容》 2017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鼻中隔软骨游离移植增加鼻小柱的支撑力的方法,来治疗唇裂术后鼻翼塌陷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对28例唇裂术后继发较严重的鼻畸形患者,取中隔软骨约3cm×2cm大小,修剪后将它置于鼻小柱内,... 目的探讨采用鼻中隔软骨游离移植增加鼻小柱的支撑力的方法,来治疗唇裂术后鼻翼塌陷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对28例唇裂术后继发较严重的鼻畸形患者,取中隔软骨约3cm×2cm大小,修剪后将它置于鼻小柱内,后缘与中隔软骨前缘固定,再将患侧大翼软骨抬起,与重建鼻中隔软骨固定。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1年随访,其中25例鼻外观保持与术后拆线时一样,双侧鼻翼高度对称,鼻尖形态好;3例患侧鼻翼略低于健侧,但较其术前也有明显改善,所用患者均对鼻外观满意。结论该术式效果好,且持久,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切口 鼻中隔软骨 游离移植 单侧唇裂 鼻畸形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VSD治疗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根辉 郑清健 《中国医疗美容》 2017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小腿后侧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对9例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不同范围钢板外露的患者,术前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创面准备,并... 目的探讨利用小腿后侧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对9例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不同范围钢板外露的患者,术前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创面准备,并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旋转覆盖钢板外露区。结果 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6个月——1年的随访,其中8例创面一期愈合,其中1例术后2周出现皮瓣边缘裂开,经负压引流10天后,伤口愈合,且随访8个月无复发。结论小腿后侧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结合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方法简单可靠、创伤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持续负压吸引 钢板外露
下载PDF
自体颗粒脂肪游离移植辅助修复胫前慢性难愈性创面16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宇 仇雄文 +2 位作者 郑清健 丁力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在胫前区域的慢性难愈性创面上进行自体颗粒脂肪的游离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胫前慢性皮肤缺损的患者,先用负压抽吸得到自体脂肪,加以沉淀、漂洗、提纯等步骤,将颗粒脂肪通过注射移植到经过清创的胫前创面的皮下组织层,并... 目的探讨在胫前区域的慢性难愈性创面上进行自体颗粒脂肪的游离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胫前慢性皮肤缺损的患者,先用负压抽吸得到自体脂肪,加以沉淀、漂洗、提纯等步骤,将颗粒脂肪通过注射移植到经过清创的胫前创面的皮下组织层,并予每日创面湿敷,根据创面生长情况可间隔14天进行再次进行脂肪移植,最后进行植皮或者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16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经过至少6个月的随访,溃疡无再复发。结论针对胫前的慢性难愈性创面,采用自体颗粒脂肪游离移植进行辅助修复,方法简便,效果良好,不易复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的辅助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 慢性难愈性创面
下载PDF
鼻中隔软骨的不对称软化释放及夹板式移植在软骨性歪鼻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宇 郑清健 +1 位作者 丁力 《中国医疗美容》 2017年第9期1-4,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在矫正软骨性歪鼻畸形的手术过程中,对常规的手术方式加以改进,观察远期的复发概率。方法采用经鼻小柱的开放式入路,小心分离鼻中隔软骨,松解其周边的各种纤维连接后,对软骨的两面进行不对称的软化释放,再采用耳廓软骨的... 目的本研究探讨在矫正软骨性歪鼻畸形的手术过程中,对常规的手术方式加以改进,观察远期的复发概率。方法采用经鼻小柱的开放式入路,小心分离鼻中隔软骨,松解其周边的各种纤维连接后,对软骨的两面进行不对称的软化释放,再采用耳廓软骨的夹板式移植加固薄弱的鼻中隔软骨,使得歪鼻畸形中的软骨偏斜部分得到彻底矫正,由于采用了两种对抗回缩的机制,使得远期复发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且直视下的修复提高了修复的精确性,减少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结果采用本方法共治疗12例患者,经过约6个月到3年的随访期限,证实效果良好,远期没有复发征象,患者较为满意。结论采用鼻中隔软骨的不对称软化释放及夹板式移植,对软骨性歪鼻畸形的矫正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软骨 歪鼻 夹板移植
下载PDF
应用带硅胶膜的植入式真皮再生支架修复耳廓的中小面积皮肤缺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宇 仇雄文 +5 位作者 郑清健 丁力 郑胜武 林根辉 黄雄梅 《中国医疗美容》 2017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带硅胶膜的植入式真皮再生支架针对中小面积的耳廓皮肤缺损的创伤较小的修复方法。方法选取8例中小面积的耳廓皮肤缺损患者,先进行清创,然后在外露的耳廓软骨上打孔开窗,去除其中的软骨,暴露前方的软组织,然后将带硅胶膜的植入... 目的探讨带硅胶膜的植入式真皮再生支架针对中小面积的耳廓皮肤缺损的创伤较小的修复方法。方法选取8例中小面积的耳廓皮肤缺损患者,先进行清创,然后在外露的耳廓软骨上打孔开窗,去除其中的软骨,暴露前方的软组织,然后将带硅胶膜的植入式真皮再生支架进行游离移植,覆盖外露的耳廓软骨,打包并予以适当压力固定和塑形,术后21天拆除包堆并换药直至残余创面全部愈合。结果 8例患者创面均全部愈合,耳廓形态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在耳廓中小面积的皮肤缺损中采用带硅胶膜的植入式真皮再生支架进行移植修复,最终耳廓的外观良好,手术简便易行,破坏轻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耳廓皮肤缺损 植皮
下载PDF
体素内不一致运动成像序列在贲门癌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邵楠楠 王立峰 +6 位作者 韩帅 张宏凯 李保东 张忠宪 黎海亮 曲金荣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824-828,共5页
目的分析贲门癌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成像的特点及其与正常贲门间IVIM各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贲门癌患者与贲门正常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双指数模型IVIM扫描,并测量... 目的分析贲门癌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成像的特点及其与正常贲门间IVIM各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贲门癌患者与贲门正常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双指数模型IVIM扫描,并测量两组患者的IVIM得到的标准ADC、D、D*和f值,进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贲门癌组标准ADC、D、D*和f分别为(1.18±0.35)×10-3 mm2/s、(0.63±0.67)×10-3 mm2/s、(21.29±18.83)×10-3 mm2/s、0.37±0.37,贲门正常患者标准ADC、D、D*和f值分别为(1.56±0.38)×10-3 mm2/s、(1.32±1.06)×10-3 mm2/s、(8.59±3.98)×10-3 mm2/s、0.70±0.22,贲门癌组标准ADC、D、f值均低于正常组,D*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0、2.473、2.325、2.923;P=0.006、0.027、0.019、0.006)。贲门癌组、正常组标准ADC与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3、0.868;P=0.543、0.326)。结论贲门癌组标准ADC和D值较低、D*较高,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贲门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贲门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增加皮肤蒂的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跟腱外露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宇 仇雄文 +5 位作者 郑清健 丁力 郑胜武 林根辉 黄雄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提高逆行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外露更为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0例跟腱外露的患者,应用改进后的增加皮肤蒂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通过在已设计的皮瓣蒂部增加额外的皮肤蒂,使得皮瓣蒂部的容积增加,... 目的:探讨提高逆行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外露更为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0例跟腱外露的患者,应用改进后的增加皮肤蒂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通过在已设计的皮瓣蒂部增加额外的皮肤蒂,使得皮瓣蒂部的容积增加,提高皮瓣的静脉回流效率,减轻皮瓣术后的静脉淤血程度,提高皮瓣的成活率,更好地覆盖外露的跟腱,或者为后期的跟腱重建提供良好的覆盖。结果:10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严重静脉淤血等情况出现,所覆盖的跟腱区域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增加皮肤蒂的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明显减轻皮瓣中的静脉淤血程度,改善皮瓣血运,对跟腱外露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跟腱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