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地区午后热对流天气过程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旺堆杰布 旦增卓玛 桑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2期83-87,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那曲市2017~2019年6~8月发生的热对流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三年出现了27d的热对流天气,午后热对流降水最集中的时段是15~17时;出现热对流天气时最高气温(Tmax)、最高地温...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那曲市2017~2019年6~8月发生的热对流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三年出现了27d的热对流天气,午后热对流降水最集中的时段是15~17时;出现热对流天气时最高气温(Tmax)、最高地温至少分别达到14.2℃、32℃,日最高气温、最高地温与08时的数值相比较,平均高出10.4℃、37.3℃;从对流温度(Tg)看,当Tmax-Tg处于(1.5~5.5)℃区间时,出现热对流的频率最高,当Tmax-Tg值<1℃或>8℃时,出现热对流的概率为0,并非Tmax-Tg值越大,热对流发生的概率就越大;水汽条件上,08时平均湿层在460hPa以下,具有上干下湿的特性;通过订正Tlog-P曲线得到,发生热对流时CAPE值最少要达到800J·kg^(−1);从个例合成分析得出,对流发生前那曲市处于高压控制或晴空少云状态,午后有辐合上升运动,低层的辐合上升引起周围水汽的汇聚;水汽的来源是前期平流输送或是地表蒸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对流 对流温度 个例分析
下载PDF
莲花圣地,秘境墨脱
2
作者 桑旦 旦增顿珠 《气象知识》 2021年第5期42-48,共7页
林芝,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南、北、东三面分别雄踞着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100米。其中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古老而神秘、静谧而安详、淳朴而不失色... 林芝,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南、北、东三面分别雄踞着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100米。其中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古老而神秘、静谧而安详、淳朴而不失色彩,这就是位于林芝南部的墨脱县。墨脱,藏语意为“花朵”,是佛教信徒心中的莲花圣地,相传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弘法,“白玛岗”之名也因此代代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信徒 念青唐古拉山脉 墨脱 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 莲花 林芝
原文传递
2018年8月10—12日雅江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3
作者 桑旦 旦增顿珠 《西藏科技》 2020年第12期46-50,共5页
用micpas数据资料对日喀则市2018年8月10—12日雅鲁藏布江流域出现的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其环流特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的特征,得出高原切变线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但因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欠缺,故降水强度不是特别的... 用micpas数据资料对日喀则市2018年8月10—12日雅鲁藏布江流域出现的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其环流特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的特征,得出高原切变线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但因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欠缺,故降水强度不是特别的大,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有一定的对流性降水存在。同时对Ec和德国模式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得出降水落区预报得均较为准确,但量级会有明显出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过程分析 日喀则 高原切变线
下载PDF
“百米巨树”背后的气象密码
4
作者 史光浩 黄奕廷 桑旦(图) 《气象知识》 2024年第1期64-68,共5页
千百年前,盛唐长安歌舞升平,车马如潮,而在遥远的吐蕃秘境,深山幽谷中一颗种子正在悄然发芽。风起云涌1500载,大唐风烟已远,昔日的嫩芽沐浴阳光雨露,汲取天地精华,以参天的雄姿傲然屹立、惊世动人。
关键词 深山幽谷 阳光雨露 傲然屹立 盛唐
原文传递
Sentinel-2监测西藏冰崩灾害 被引量:4
5
作者 除多 才旺顿珠 +5 位作者 拉旺顿珠 索朗塔杰 桑旦 多吉扎西 明玛次仁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9-1301,共13页
利用Sentinel-2卫星遥感数据监测了2016年和2018年发生在西藏阿汝错和色东普沟的冰崩灾害,重现了两次冰崩灾害事件全过程,2022年2月还对阿汝错冰崩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阿汝错53号冰崩是一起冰川前部断裂解体后发生的冰崩,冰崩体... 利用Sentinel-2卫星遥感数据监测了2016年和2018年发生在西藏阿汝错和色东普沟的冰崩灾害,重现了两次冰崩灾害事件全过程,2022年2月还对阿汝错冰崩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阿汝错53号冰崩是一起冰川前部断裂解体后发生的冰崩,冰崩体于2018年7月全部消融,而阿汝错50号冰崩是一起典型的冰川前部垮塌产生的冰崩,2021年6月22日仍有冰崩体面积0.58 km^(2)。2017年和2018年4次大规模冰崩—岩崩—碎屑流事件不仅对色东普沟地表地貌形态和沟口水流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色东普流域造成了重大灾害。西藏东西两次冰崩灾害事件是气候变暖和局地强降水作用在特定的高山冰雪地形地貌结构上发生的。其中,阿汝错冰崩事件是由气候和天气驱动的外力强迫作用在该区多温和软性基岩的冰川特性上引起的,是一起历史罕见的低角度冰川的巨大灾难性不稳定事件。气候变暖引起的冰雪消融和局地强降雨是色东普沟冰崩–岩崩灾害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且呈多发、频发、周期性特点,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仍会多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崩 冰冻圈灾害 Sentinel-2 地面调查 西藏
原文传递
1981~2020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索朗塔杰 杜军 +2 位作者 卓嘎 益西卓玛 桑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3-485,共13页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西北偏干,东南部相对偏湿的分布特征。对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后发现,其第一模态呈中部与东、西部反向变化特征,该模态存在准3年(2~4年)的振荡周期,这一周期特征在2000~2010年表现的更为显著;第二模态呈南北反向分布,较好地表征高原地区气候带与下垫面覆盖状况。研究发现,高原夏季风与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隔季相关,高原夏季风异常变化是翌年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土壤湿度 高原季风 气候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基于FAO Penman-Monteith方法的西藏春青稞干旱趋势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高佳佳 徐薇 +3 位作者 边央 桑旦 巴桑 杜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1期79-86,共8页
本文基于联合国农粮署(FAO)提供的Penman-Monteith方法,评估了1981—2010年西藏春青稞生育期内的自然水分供需比(PET),以探索利用PET开展针对作物的干旱监测、预报业务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不同降水带之间的PET差异比不同温度带之间的差... 本文基于联合国农粮署(FAO)提供的Penman-Monteith方法,评估了1981—2010年西藏春青稞生育期内的自然水分供需比(PET),以探索利用PET开展针对作物的干旱监测、预报业务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不同降水带之间的PET差异比不同温度带之间的差异更大。在各个降水带内,春青稞在生育中前期受旱几率均相对较高,其中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旱情和出现旱灾的概率均更高。从PET的年际变化来看,西藏全区的PET数值在降水、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缓慢下降、快速上升、快速下降的变化过程,其中PET与日均降水的相关性最高。综上,PET可以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综合考虑气象、光照和作物本身属性对春青稞的受旱程度进行比较准确的定量化评估,适合用于针对作物的旱情评估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趋势 FAO Penman-Monteith 青稞 生育期 自然水分供需比(PET) 潜在蒸散发
下载PDF
5种干旱指数在西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评估
8
作者 高佳佳 石磊 +3 位作者 巴桑 桑旦 次白 索朗旺堆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9,共11页
为了解不同干旱指标在西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利用Pa、MI、SPI、CI和FAO P-M干旱指数对西藏高原月尺度旱情等级进行评估,分析了各指标在描述旱情时的异同,并统计出各种指数的一致性及等级差异。结果表明:近20 a干旱过程中,MI、FA... 为了解不同干旱指标在西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利用Pa、MI、SPI、CI和FAO P-M干旱指数对西藏高原月尺度旱情等级进行评估,分析了各指标在描述旱情时的异同,并统计出各种指数的一致性及等级差异。结果表明:近20 a干旱过程中,MI、FAO P-M指数未监测出轻旱等级,而对于中旱、重旱等级,FAO P-M指数表现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FAO P-M指数在各个地区表现较好。从时间分布来看,FAO P-M指数在不同干旱过程期间,描述的干旱强度和中心位置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其次是Pa指数,其他指数综合表现相对较差。5种干旱指数在衡量西藏地区干旱程度上的一致性并不好;从两两指数之间反映干旱程度上出现一致性频次上看出,Pa-FAO P-M指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Pa-SPI-CI指数的出现次数,MI-CI指数的出现次数最少。通过差异性分析得出,全区干旱指数不一致率平均大于20%,阿里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干旱指数整体不一致率最高,拉萨地区的干旱指数整体不一致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数 适用性 评估 西藏高原
下载PDF
2007—2020年西藏草面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1 位作者 王挺 桑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3-1113,共11页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结果表明:西藏年平均草温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草温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季平均草温降低0.44~0.70℃,年平均草温降低0.58℃;与纬度有着显著的曲线关系,29.3°N以南(北)地区,随着纬度增加,草温随之升高(降低)。各站草温呈一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日最低值出现在07:00—08:00(北京时间),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草温月平均最低值都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6月或7月;76%的站点草温的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西藏草温年较差为21.4℃,较气温年较差偏大3.1℃;草温日较差达35.7℃,远高于气温日较差,偏大21.6℃。草温与气温之差以夏季最大,其次是春季、冬季两者比较接近;草温与地表温度之差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在空间分布上,月平均草温与气温、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风速、积雪日呈显著的负相关;积雪深度对草温的影响,除冬季外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月份平均草温与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的关系不显著。86.8%的站点5—9月平均逐小时草温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草面温度 影响因素 西藏
下载PDF
2010~2019年拉萨市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次白 伟色卓玛 桑旦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524-529,544,共7页
采用2010年1月~2019年12月西藏拉萨市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拉萨市太阳辐射总量、净全辐射以及反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太阳辐射以68.61 W/m^(2)/10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平均太阳辐射量的下降趋势(115.53W/m^(2)/10a... 采用2010年1月~2019年12月西藏拉萨市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拉萨市太阳辐射总量、净全辐射以及反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太阳辐射以68.61 W/m^(2)/10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平均太阳辐射量的下降趋势(115.53W/m^(2)/10a)最为显著,冬季(21.322 W/m^(2)/10a)较为缓慢;年净全辐射整体以-0.314 W/m^(2)/10a的速率呈略微的减少趋势。除夏季净全辐射随着年份增加呈减少趋势(2.367 W/m^(2))之外,其他季节平均净全辐射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以冬季平均净全辐射的变化趋势(0.501 W/m^(2))最为显著,春季较为缓慢;年平均反射比以0.102%/10a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平均反射比增加幅度却各不相同,以秋季(0.171%/10a)平均反射比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春季(0.069%/10a)最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净全辐射 反射比 拉萨市
下载PDF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11
作者 次旺顿珠 杜军 +1 位作者 次旺 桑旦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5期99-105,共7页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期内“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积雪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江...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期内“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积雪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农区负积温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该农区负积温初日推迟率为3.11 d/10 a,终日平均10年提早2.53天,持续日数缩短率为6.03 d/10 a,负积温以24.93(℃·d)/10 a的速度显著升高。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负积温表现为逐年代升高的变化特征,其中1980s—1990s偏低,2000s—2010s明显偏高。进入21世纪后,负积温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升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为明显。M-K检验显示,负积温终日突变时间较早,为1993年;初日和持续日数均发生在1996年,负积温出现在1995年;突变后负积温初日推迟9天、终日提早6天、持续日数缩短17天、积温减少68.6℃·d。负积温升高与冬季平均气温上升、积雪日数减少和冻土退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负积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积温 变化趋势 气候突变 积雪 冻土 相关性 西藏“一江两河”农区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羌塘自然保护区年冻融指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索朗塔杰 杜军 +1 位作者 次旺顿珠 桑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4期48-55,共8页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大气融化指数(ATI)、地面融化指数(GTI)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大气冻结指数(AFI)和地面冻结指数(GFI)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但最大值均出现在安多站,最小值出现在不同站点。(2)近49a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以−8.97℃·d·a^(−1)、−10.45℃·d·a^(−1)的速率显著减少,ATI、GTI则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05℃·d·a^(−1)和11.38℃·d·a^(−1),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率大于大气冻融指数的变化率。与青藏高原对比,自然保护区AFI、GFI减幅小,ATI增幅接近,GTI增幅大。(3)AFI、GFI在1970s~1990s为正距平,2000s~2010s为负距平,表现为逐年代递减的变化特征;而ATI、GTI相反,呈逐年代递增的变化特征。(4)AFI、ATI、GFI、GTI分别在2001年、1993年、1999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ATI突变时间最早,较AFI偏早8a。(5)自然保护区冻结指数FI减少,融化指数TI增加,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平均风速减小密切相关,还与积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有关。(6)未来80a,RCP4.5排放情景下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将减少322.8℃·d、357.6℃·d,ATI、GTI依次增加262.2℃·d、419.7℃·d;RCP8.5排放情景下,冻融指数的变化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冻结指数 融化指数 气候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