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课堂实践--以“原始先民的足迹”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年第13期45-48,共4页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特别是学习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教师教给学生合理选择、辨析、解读史料的方法,进而...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特别是学习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教师教给学生合理选择、辨析、解读史料的方法,进而认识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初中历史 课堂实践 史料实证 再现历史 原始先民 基本素材 史前时代
原文传递
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拓展性作业设计研究
2
作者 《现代教育》 2023年第10期23-27,共5页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既可以作为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也可以作为测量学生核心素养表现的评价任务。跨学科拓展性作业坚持以历史学科为本位,融合不同学科的素养要求,突出作业的综合性、层次性和成效性。跨学科拓展性作业的评价要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既可以作为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也可以作为测量学生核心素养表现的评价任务。跨学科拓展性作业坚持以历史学科为本位,融合不同学科的素养要求,突出作业的综合性、层次性和成效性。跨学科拓展性作业的评价要注重跨学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落实相关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作业 跨学科 评价 核心素养
下载PDF
借力数据分析 助推分层教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巧玲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年第15期44-46,共3页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发展个性”是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分层教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绿色教育。文章介绍了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借力于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合理流动分层、教学策略...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发展个性”是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分层教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绿色教育。文章介绍了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借力于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合理流动分层、教学策略多样化、帮辅和作业个性化、教师管理科学化,为学校分层教学提供更合理的分层、更精准的教学和更科学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分析 分层教学 “作业家”
下载PDF
有意·有料·有效: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的三度——以“宁波天一阁的书与楼”为例
4
作者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2年第1期27-30,共4页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国家统编教科书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需要,但并不能满足学校特色教育、学生个性化发展等需要。将历史学科知识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国家统编教科书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需要,但并不能满足学校特色教育、学生个性化发展等需要。将历史学科知识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体现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科技能的应用;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将以自编"宁波天一阁的书与楼"课程为例,探讨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个性化学习 学生核心素养 实施策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宁波天一阁 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课程
下载PDF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 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课堂实践--以《鸦片战争》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1年第5期27-30,共4页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初中历史的项目式学习方式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课堂实践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参考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制订合理的项目任务和实践目标。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实...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初中历史的项目式学习方式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课堂实践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参考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制订合理的项目任务和实践目标。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可概括为合理规划项目、有效推进实施、落实核心素养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历史解释 初中历史
下载PDF
寻·探·拓:本土资源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度
6
作者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2年第11期67-70,共4页
本土红色资源包括当地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书籍,还包括健在的亲历者等。将这些资源运用于历史教学,既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区域曾有过的光辉革命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升华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也... 本土红色资源包括当地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书籍,还包括健在的亲历者等。将这些资源运用于历史教学,既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区域曾有过的光辉革命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升华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也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教师“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建议。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革命纪念馆 直观感受 本土资源 革命历程 本土红色资源 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下载PDF
笃思·项目·追问:让历史教学逻辑有序
7
作者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第10期42-44,共3页
面对一些史实含量大,知识线索杂的历史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依标笃思教材,提炼教学主题,整合教材内容,进而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发挥学生主动性,将教学过程可视化,适时加以追问,思考历史表象背后的逻辑,感悟教学主题。这样的设计和实施,有助... 面对一些史实含量大,知识线索杂的历史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依标笃思教材,提炼教学主题,整合教材内容,进而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发挥学生主动性,将教学过程可视化,适时加以追问,思考历史表象背后的逻辑,感悟教学主题。这样的设计和实施,有助于将大容量的历史教学变得逻辑有序,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笔者以部编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七下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例进行课堂实践。一、笃思:聚焦教学主题笃思,即认真、谨慎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教材 课堂实践 感悟教学 教学主题 过程可视化 巩固和发展 教学逻辑 统一多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利用教科书习题 助力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为例
8
作者 董敏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5年第4期11-14,共4页
教科书中分布着许多习题,有的在课中,有的在课后,形式丰富多样,有选择题、连线题、表格题、读图题、列举题、材料题、实践题(查资料、搞社会调查)等。不可否认,部分习题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设问过于简单,习题所呈现的材料太... 教科书中分布着许多习题,有的在课中,有的在课后,形式丰富多样,有选择题、连线题、表格题、读图题、列举题、材料题、实践题(查资料、搞社会调查)等。不可否认,部分习题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设问过于简单,习题所呈现的材料太过陈旧,但它们毕竟是课程专家、教材编辑精心设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科书 习题 课堂教学 人教版 利用 社会调查 课程专家
下载PDF
基于“欣赏性评价”的拓展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9
作者 吴巧玲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5-67,共3页
欣赏性评价重在发现学生优势并给予赞赏的评价,基于学生实际具有的素养构建评价指标,属于个性化评价和优势评价的范畴,适用于以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拓展课程中。具体采用评价思路:课堂中评价,定位优势素质... 欣赏性评价重在发现学生优势并给予赞赏的评价,基于学生实际具有的素养构建评价指标,属于个性化评价和优势评价的范畴,适用于以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拓展课程中。具体采用评价思路:课堂中评价,定位优势素质和方法习得;发展中评价,关注个性需求和实践能力;采用“三维一体”,学会全面看待;采取表现性评价,留下发展进步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赏性评价 核心素养 拓展性课程
下载PDF
高度·宽度·厚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历史——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课教学为例
10
作者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年第13期14-17,共4页
初中阶段的历史复习课不仅要"温故",更应该"知新"。这个"新"可以是回顾旧知基础上的新框架、新观点等,只有"新"的复习课,才是有活力、有效的复习课。对于如何呈现这样的复习课,笔者以自编复习... 初中阶段的历史复习课不仅要"温故",更应该"知新"。这个"新"可以是回顾旧知基础上的新框架、新观点等,只有"新"的复习课,才是有活力、有效的复习课。对于如何呈现这样的复习课,笔者以自编复习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例,通过"中和""整合" "史料"三个维度建构实施,实现学生"温故而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习课 温故而知新 初中阶段 旧知 共产党 维度建构 新框架
原文传递
运用“综合”思维建构“中和”课堂
11
作者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年第19期61-64,共4页
“中和”课堂是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内容构成、成效反馈等和谐共生的课堂,“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即协调、和谐。它是由浙江省特级教师金亚素老师在对一线教学实践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新的教学主... “中和”课堂是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内容构成、成效反馈等和谐共生的课堂,“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即协调、和谐。它是由浙江省特级教师金亚素老师在对一线教学实践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新的教学主张。作为人事交织共生的课堂,只有各要素相互协调、平衡推进、适宜运作,达到“中和”,才能实现有效、和谐和优化的教学。笔者认为:“中和”课堂应用于复习课时,强调内容构成既要体现融“合”,又要“合”到恰当;教学目标既要回顾已有知识,又要提升新的层次;教学方法既能点拨引领,又能启迪自主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特级教师 课堂应用 教学主张 师生关系 思维建构 教学方法 和谐共生 自主探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