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还原程度煤显微组分组表面结构XPS对比分析 被引量:69
1
作者 海洲 王传格 +3 位作者 曾凡桂 李军 李文英 谢克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4,共6页
对煤岩组分、煤级相近而还原程度不同的平朔煤与神东煤的镜质组及惰质组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了XPS分析,揭示碳、氧、氮、硫等元素在它们表面结构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碳在表面结构中存在四种形态C—C或C—H、C—O、C O、COO,... 对煤岩组分、煤级相近而还原程度不同的平朔煤与神东煤的镜质组及惰质组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了XPS分析,揭示碳、氧、氮、硫等元素在它们表面结构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碳在表面结构中存在四种形态C—C或C—H、C—O、C O、COO,镜质组的C—C或C—H质量分数较惰质组高,而还原程度较强的平朔煤与还原程度较弱的神东煤相比,其显微组分中C—C或C—H质量分数均较同类型的显微组分高;氧、氮、硫的赋存形态在所有的煤样中差异不大,氧的赋存形态以酚羟基氧为主,神东煤显微组分吸附氧的能力明显高于平朔煤,这是因为神东煤易自燃及燃点较低;氮以吡咯型及吡啶型氮为主,而硫以噻吩型硫为主。因此,还原程度对镜质组及惰质组的表面结构均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C—C或C—H质量分数的差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程度 煤显微组分 表面结构 XPS
下载PDF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4
2
作者 熊非 洪丹凤 +2 位作者 海洲 顾颖颖 贾承政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8-190,共3页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化工、制药、环境、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验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基于近年来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对该校化学实验核心课程有机化学实验进行了课程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化工、制药、环境、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验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基于近年来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对该校化学实验核心课程有机化学实验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具体体现在: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在线考核制度、优化实验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引入多媒体视频实验教学、开发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功能、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设计开发、合理利用学生实验产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考核评价 视频教学 综合设计性实验
下载PDF
用XPS研究新西兰高硫煤热解过程中氮、硫官能团的转变规律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梅 杨俊和 +2 位作者 张启锋 海洲 孙慧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87-1293,共7页
选择一种高硫新西兰煤(NXL)作为研究对象,高纯Ar气氛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在管式炉中热解,热解终温为300~1 000℃.用XPS研究煤及不同温度下半焦中氮、硫的赋存形态.将N1s谱图用Lorentzian-Gaussian拟合分为四个峰:N-6(398.8±... 选择一种高硫新西兰煤(NXL)作为研究对象,高纯Ar气氛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在管式炉中热解,热解终温为300~1 000℃.用XPS研究煤及不同温度下半焦中氮、硫的赋存形态.将N1s谱图用Lorentzian-Gaussian拟合分为四个峰:N-6(398.8±0.4) eV、N-5 (400.2±0.3)eV、N-Q(401.4±0.3)eV和N-X(402.9±0.5)eV;S 2p谱图分为六个峰:硫铁矿(162.5±0.3)eV、硫化物(163.3±0.4)eV、噻吩(164.1±0.2)eV、亚砜(166.0±0.5)eV、砜(168.0±0.5)eV和硫酸盐硫(169.5±0.5)eV.结果表明,煤中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吡啶、吡咯、质子化吡啶和氮氧化物;低于600℃,半焦中的氮元素主要以吡啶和吡咯形式存在;随温度的升高,吡咯向吡啶转化;当温度超过900℃,氮氧化物这一形态消失.该煤中的硫以有机硫为主,其中,噻吩硫占50%以上;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煤中的硫铁矿硫逐步转化为无机硫化物,600℃时分解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PS 高硫煤 热解 氮迁移 硫迁移
下载PDF
典型炼焦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梅 杨俊和 +2 位作者 夏红波 海洲 孙慧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5,共5页
选择一种山西肥煤(YX)、新西兰1/3焦煤(NXL)和一种山西焦煤(JX)为研究对象,模拟工业炼焦条件,在水平管式炉中制备了300℃~1 000℃的半焦,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了原煤及不同温度下半焦中的形态硫含量的变化,并用XRD考察了热解过程中... 选择一种山西肥煤(YX)、新西兰1/3焦煤(NXL)和一种山西焦煤(JX)为研究对象,模拟工业炼焦条件,在水平管式炉中制备了300℃~1 000℃的半焦,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了原煤及不同温度下半焦中的形态硫含量的变化,并用XRD考察了热解过程中煤中硫铁矿晶型的转变.结果表明,三种煤中的全硫都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全硫降低最大的温度区间向高温偏移.除YX外,其他两种煤中的硫酸盐硫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三种煤中的硫铁矿先分解成FeS1-x,当温度超过600℃,FeS1-x进一步分解为FeS;三种煤中的有机硫变化无明显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煤 热解 硫迁移 XRD
下载PDF
高硫炼焦煤热解过程中有机硫形态变迁规律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梅 杨俊和 +2 位作者 夏红波 海洲 孙慧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46,共5页
选择两种矿物质含量不同、硫含量相近的炼焦煤进行HCl-HF-CrCl2联合脱除矿物质实验,将脱矿物质后的煤分别在300℃,500℃,700℃和900℃下热解,用XPS研究煤中有机硫形态在热解过程中的变迁规律.将S2p谱用Lorentzian-Gaussian拟合分为3个峰... 选择两种矿物质含量不同、硫含量相近的炼焦煤进行HCl-HF-CrCl2联合脱除矿物质实验,将脱矿物质后的煤分别在300℃,500℃,700℃和900℃下热解,用XPS研究煤中有机硫形态在热解过程中的变迁规律.将S2p谱用Lorentzian-Gaussian拟合分为3个峰:有机硫化物(163.3eV±0.4eV)、噻吩(164.1eV±0.2eV)和亚砜(166.0eV±0.5eV).结果表明,脱除矿物质后的煤中不存在硫铁矿硫和硫酸盐硫,煤中的有机硫分布是均匀的,以三种形态赋存,即有机硫化物硫、噻吩硫和亚砜硫,在两种脱矿物质后的煤中都未检测到砜类硫.两种煤中的有机硫化物在700℃时分解完全,低温下有机硫化物硫主要以气体形式逸出,高温下低价态的有机硫化物硫可与煤基质结合转化成噻吩硫;噻吩硫含量在300℃以下无明显变化,随温度升高,噻吩硫含量有所增加;亚砜硫在整个热解区间变化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变迁 热解 XPS
下载PDF
相变蓄热材料在节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兵 武卫东 海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57,共4页
相变蓄热材料是一种能够储存热能的新型化学材料,通过在特定温度下吸收或放出热量发生物相变化,实现热量的储存与释放。根据化学成分不同将相变蓄热材料分为无机、有机和复合类相变材料,由于存储密度高、热容大和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相... 相变蓄热材料是一种能够储存热能的新型化学材料,通过在特定温度下吸收或放出热量发生物相变化,实现热量的储存与释放。根据化学成分不同将相变蓄热材料分为无机、有机和复合类相变材料,由于存储密度高、热容大和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相变蓄热材料已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于建筑节能领域。介绍了相变材料的种类、特性以及蓄能机理,分类归纳了相变蓄热材料在建筑物围护结构和建筑物中制冷供暖系统中的应用,包括蓄能墙体、蓄能地板、蓄能屋顶、相变蓄热集热器、相变热泵供暖系统、相变制冷系统、相变冷却吊顶等。并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分析了相变蓄热材料在研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展望了相变蓄热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材料 建筑节能 制冷供暖系统 应用
下载PDF
纳米CaCO_3/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与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海洲 张洪亮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8-31,共4页
通过研究,将纳米CaCO3、5%的SBS以及基质沥青进行不同剂量的调配,并使用常规的试验方法对配制成的几种改性沥青测量其各项宏观性能指标。对比评价纳米CaCO3/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常规技术性能,确定纳米CaCO3的最佳含量,同时通过粘度和共混... 通过研究,将纳米CaCO3、5%的SBS以及基质沥青进行不同剂量的调配,并使用常规的试验方法对配制成的几种改性沥青测量其各项宏观性能指标。对比评价纳米CaCO3/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常规技术性能,确定纳米CaCO3的最佳含量,同时通过粘度和共混机理对纳米CaCO3/SBS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与改性机理进行研究与探讨,得出结论:总体上纳米CaCO3/SBS改性沥青的一些性能,如温度敏感性、低温等与纳米CaCO3的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5℃延度表现的比较明显,最高达到了40cm以上。然而,纳米CaCO3/SBS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则伴着纳米CaCO3剂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变化甚微,因此认为其高温性能变化不大。综合考虑确定SBS和纳米CaCO3剂量均在5%的情况下,纳米CaCO3/SBS改性沥青的性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3 SBS 改性沥青 性能研究 改性机理
原文传递
五彩湾煤镜质组与惰质组在热解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群 海洲 +3 位作者 杜帅 赵月峰 王璐 余治昊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95-1302,共8页
以五彩湾煤镜质组、惰质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两种不同的体系,镜质组与惰质组无相互作用体系(A)和相互作用体系(B)。利用热重技术(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FT-IR),将两体系的热解固体产物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在300-450℃,体系... 以五彩湾煤镜质组、惰质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两种不同的体系,镜质组与惰质组无相互作用体系(A)和相互作用体系(B)。利用热重技术(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FT-IR),将两体系的热解固体产物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在300-450℃,体系B的脂肪氢含量高于体系A,表明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发生了烷基自由基转移反应,芳氢的含量也是体系B多于体系A,这说明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同时发生了芳构化作用,随温度升高,镜质组生成少量氢自由基与惰质组发生侧链取代反应;在500-700℃,体系B的脂肪氢含量和芳氢含量均低于体系A,表明此时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发生缩聚反应及缩合反应;750-800℃时,脂肪氢和芳香氢含量均为体系B大于体系A,说明体系B中,镜质组产生较多的氢自由基与惰质组大分子芳香结构发生氢化反应,同时与惰质组发生侧链取代反应;850-900℃时,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进一步发生多环芳香缩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镜质组 惰质组 相互作用 FT-IR
下载PDF
高硫煤镜质组热解过程中结构变化及有机硫形态变迁规律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梅 杨俊和 +3 位作者 张启锋 夏红波 海洲 孙慧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用手选富集与离心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两种全硫含量相近的新西兰煤(NXL;St,ad=1.84%)和山西煤(SX;St,ad=1.80%)中分离出高纯度镜质组。在高纯Ar气氛下,分别制备了300、500、700和1 000℃下的镜质组焦。用FT-IR研究了两种镜质组中的脂肪... 用手选富集与离心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两种全硫含量相近的新西兰煤(NXL;St,ad=1.84%)和山西煤(SX;St,ad=1.80%)中分离出高纯度镜质组。在高纯Ar气氛下,分别制备了300、500、700和1 000℃下的镜质组焦。用FT-IR研究了两种镜质组中的脂肪氢、芳香氢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SX镜质组中脂肪氢的相对含量较高,在热解过程中活性高于同温度下的NXL镜质组;两种镜质组中的脂肪氢相对含量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高于500℃时,SX镜质组中脂肪氢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当温度高于700℃时,NXL镜质组中的脂肪氢相对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热解过程芳香氢都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用XPS研究了镜质组中的有机硫含量及形态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SX镜质组中易分解的有机硫化物较多,在300℃以下即可分解完全;NXL镜质组中的有机硫化物分解完全在700℃左右,两种镜质组中的噻吩类硫的含量都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砜类硫的含量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组 有机硫变迁 热解 FT-IR XPS
下载PDF
强弱还原煤聚集态对其可溶性影响的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军 冯杰 +2 位作者 李文英 海洲 谢克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97-2303,共7页
选取代表性原煤3种,采用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将原煤分别提纯出2种主要煤岩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运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对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的模拟分子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弱还原煤为片状结构,具有较多的敞开式孔,... 选取代表性原煤3种,采用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将原煤分别提纯出2种主要煤岩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运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对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的模拟分子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弱还原煤为片状结构,具有较多的敞开式孔,强还原煤为团状结构,具有较多的闭合式孔.实测13C-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和模拟结果充分显示显微组分的芳环结构片层和分子之间的非成键作用能是影响煤溶剂可萃取性的主要因素.结合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晶态结构的测量,证明煤中芳环结构片层较少、非成键作用能较小的显微组分其溶剂萃取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力学 分子动力学 溶剂萃取 NMR XRD
下载PDF
Ag/AgCl/MoO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柯倩倩 海洲 +2 位作者 黄彪 张兵 李俊旗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8-244,324,共8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合成六方相晶体结构的MoO3微晶,采用沉淀-沉积法和光致还原法将Ag/AgCl纳米颗粒沉积于MoO3微晶上,从而制得新型的Ag/AgCl/MoO3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包括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等方法在内的各种测试技术对... 利用水热合成法合成六方相晶体结构的MoO3微晶,采用沉淀-沉积法和光致还原法将Ag/AgCl纳米颗粒沉积于MoO3微晶上,从而制得新型的Ag/AgCl/MoO3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包括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等方法在内的各种测试技术对催化剂结构、形貌等进行表征。并以苯并噻吩(BT)为目标硫化物,研究在可见光下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前驱体浓度及反应时间对BT的氧化脱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g/AgCl/MoO3异质结在催化剂用量为1.5g/L,氧化剂用量O∶S=4,前驱体Mo(VI)浓度为0.07mol/L,可见光照射2.5h后,光催化氧化脱硫活性达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法 Ag/AgCl/MoO3异质结 光催化脱硫 Ag/AgCl等离子体
下载PDF
钯卟啉室温燐光氧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端允 海洲 +1 位作者 李改茹 晋卫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69-1072,共4页
以Dowex 5 0× 2 1 0 0树脂为载体固定四 (三甲氨基苯基 )钯卟啉 (Pd TAPP) ,利用其光被氧猝灭的特性 ,采用流动注射分析 (FIA)技术 ,制成氧传感器。该方法响应快 (响应时间从氮气到氧气为 1 8s,反之为86s) ,灵敏度高 (I0 I1 0... 以Dowex 5 0× 2 1 0 0树脂为载体固定四 (三甲氨基苯基 )钯卟啉 (Pd TAPP) ,利用其光被氧猝灭的特性 ,采用流动注射分析 (FIA)技术 ,制成氧传感器。该方法响应快 (响应时间从氮气到氧气为 1 8s,反之为86s) ,灵敏度高 (I0 I1 0 0 值为 5 .6) ,检测限可达 0 .0 9% (V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卟啉 室温 燐光 氧传感器 氧分析 流动注射 光学传感器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大孔硅胶微球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牛梦娜 马红彦 +4 位作者 胡飞 王世革 刘璐 海洲 黄明贤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5-571,共7页
以弱阳离子交换聚合物微球(WCX)为模板、N-三甲氧基硅基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TMSPTMA)为结构导向剂、四乙氧基硅烷(TEOS)为硅胶前驱体,在三乙醇胺弱碱催化作用下,水解缩合形成有机聚合物与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将此复合微球煅烧后得到... 以弱阳离子交换聚合物微球(WCX)为模板、N-三甲氧基硅基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TMSPTMA)为结构导向剂、四乙氧基硅烷(TEOS)为硅胶前驱体,在三乙醇胺弱碱催化作用下,水解缩合形成有机聚合物与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将此复合微球煅烧后得到大孔二氧化硅微球。探索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二氧化硅微球的形貌、表面结构和分散性的影响;当TMSPTMA、TEOS与三乙醇胺的体积比为1∶2∶2时可以得到孔径在50~150 nm之间、粒径在2μm左右的硅胶微球。对所制备的大孔硅胶微球表面进行C18(十八烷基二甲基氯硅烷)键合修饰,然后将键合的填料装填到50 mm×4.6 mm的色谱柱中,考察了其对常见的几种标准蛋白质和市售大豆分离蛋白质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这种填料在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质分离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法 结构导向剂 大孔二氧化硅微球 高效液相色谱 蛋白质分离
下载PDF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煤层气产出水除盐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继卫 范奇 +1 位作者 李俊旗 海洲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4-877,882,共5页
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通过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方法来降低煤层气产出水的矿化度,研究阳离子交换树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矿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活化时间为2 d,且连续使用3次后需更新,交换时间最佳为3 h。在静态法处理过程中,水与树... 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通过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方法来降低煤层气产出水的矿化度,研究阳离子交换树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矿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活化时间为2 d,且连续使用3次后需更新,交换时间最佳为3 h。在静态法处理过程中,水与树脂的比例为1∶0.5时,连续处理3次后除盐效果最佳,可达94.8%。动态法需采用双柱串联,流速为0.85 mL/min时,除盐率达到94.4%,本研究为工业上降低排出水的矿化度提供了有效的工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产出水 离子交换 静态法 动态法
下载PDF
露石技术在桥面铺装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鸥明 海洲 +1 位作者 韩森 高巍 《公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6-100,共5页
结合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实体工程,对桥面板应用露石混凝土技术,包括露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以及施工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露石技术应用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可以有效提高层间过渡区的抗剪强度,不会对... 结合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实体工程,对桥面板应用露石混凝土技术,包括露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以及施工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露石技术应用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可以有效提高层间过渡区的抗剪强度,不会对层间过渡区的黏结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可以有效提高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的稳定性,减小铺装层推移和拥包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泥混凝土桥面 沥青混凝土铺装 露石混凝土 抗剪 黏结 性能
原文传递
KOH/TiO_(2)-AC涂层电极制备及其电吸附除盐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继卫 海洲 伊涵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01-6005,6012,共6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对KOH浸渍改性后的活性炭(AC)进行TiO_(2)的负载,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并将复合材料做成涂层电极用于电吸附研究。结果表... 通过溶胶凝胶法对KOH浸渍改性后的活性炭(AC)进行TiO_(2)的负载,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并将复合材料做成涂层电极用于电吸附研究。结果表明,TiO_(2)成功负载在AC上,晶型为锐钛矿型,并且表面存在着C-O-Ti的相互作用。通过电吸附效果的测试对比,复合材料涂层电极有着更优的电吸附效果,其电吸附去除率为71.15%,较AC涂层电极提高30.77%。同时,KOH/TiO_(2)-AC涂层电极有着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电吸附除盐 涂层电极
下载PDF
氮磷膨胀型阻燃剂对聚氨酯阻燃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海洲 彭云 江霜英 《皮革与化工》 CAS 2015年第1期1-4,36,共5页
将氮磷膨胀型阻燃剂用于聚氨酯膜中,利用垂直燃烧法、烟密度法、氧指数法和锥形量热法表征其性能。发现当阻燃剂用量8%时所得阻燃聚氨酯膜性能最佳,该阻燃剂以凝聚相阻燃方式进行阻燃。
关键词 氮磷膨胀型阻燃剂 聚氨酯 阻燃
下载PDF
显微组分热解硫迁移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梅 杨俊和 海洲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7-534,共8页
用手选富集与离心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两种全硫含量相近、变质程度相近的新西兰煤和灵石煤中分离出高纯度镜质组和惰质组.在高纯Ar气氛下,分别制备了300,500,700,1 000℃下的显微焦.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两种镜质组和惰质... 用手选富集与离心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两种全硫含量相近、变质程度相近的新西兰煤和灵石煤中分离出高纯度镜质组和惰质组.在高纯Ar气氛下,分别制备了300,500,700,1 000℃下的显微焦.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两种镜质组和惰质组中的脂肪氢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煤岩显微组分在室温至1 000℃热解过程中有机硫的变迁规律.结果表明,镜质组中的有机硫化物硫含量高于惰质组的,在镜质组和惰质组热解焦中,噻吩硫都占主要部分.在相同温度下,镜质组的脱硫率高于惰质组的.在温度较低时,镜质组的脱硫率相似,但当温度高于700℃时,热稳定性较差的镜质组显示出更高的脱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热解 硫迁移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惰质组对平朔煤热解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海洲 李军 《晋中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1-14,33,共5页
对有关文献的研究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出惰质组在模拟煤的热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惰质组含量很低时,热解反应性较低;当其含量较高时,各显微组分间相互作用加大,惰质组对模拟煤的热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平朔煤 显微组分 惰质组 热解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微波脱硫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海洲 柯倩倩 张兵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8年第4期202-207,共6页
综述了煤中含硫分分类及其存在的形式,阐述了微波对煤中含硫组分的作用原理。总结了微波直接脱硫法、微波与气体联合脱硫法、微波与碱液联合脱硫法等脱硫方法的应用,并分析了上述方法的优势及不足,提出了对微波脱硫研究工作的展望。
关键词 硫的赋存形式 微波脱硫技术 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