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文化主义视域下的当代伦理秩序重建 被引量:2
1
作者 姚新中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多元现代性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历史形态之一。然而,多元现代性塑造的多元文化主义正在面临着民粹主义、相对主义和文化冲突的困境。提倡固守一元的普遍理性或强调厚古薄今的差异传统都在进一步加剧这一困境。多元文... 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多元现代性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历史形态之一。然而,多元现代性塑造的多元文化主义正在面临着民粹主义、相对主义和文化冲突的困境。提倡固守一元的普遍理性或强调厚古薄今的差异传统都在进一步加剧这一困境。多元文化主义由于其独特的价值要素——多元性、共存性与共生性,已经被推向一个无法为其他思想流派所同化的独立立场。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多元文化主义自身的展开显现出它所蕴含的一组矛盾:文化的差异性与人的同一性。通过这两个要素的互相规定,多元文化主义衍生出彼此协调的五大伦理原则,为建构当代伦理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途径,从而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实践主体 道德共同体 伦理秩序
原文传递
从“心性大小之辨”看陆象山心学的展开
2
作者 《理论界》 2021年第6期42-48,共7页
孟子关于"心性大小之辨"的回答开启了心学在本体层面的思考,然而他的回答并未完成。陆象山接续孟子的心学传统,进一步在伦理情境中剖析大体之心的内涵。在德与伪的辨析中,大体之心表现为涵泳人格、成就主体的完整实现;在同与... 孟子关于"心性大小之辨"的回答开启了心学在本体层面的思考,然而他的回答并未完成。陆象山接续孟子的心学传统,进一步在伦理情境中剖析大体之心的内涵。在德与伪的辨析中,大体之心表现为涵泳人格、成就主体的完整实现;在同与异的辨析中,大体之心是善与人同的公理心。通过应对"心性大小之辨"的具体议题,陆象山建立起了自己的心学宗旨——"先立乎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象山 大体 德性 性善 先立乎其大
原文传递
多元文化主义视域下的当代伦理秩序重建
3
作者 姚新中 《党政干部参考》 2017年第6期13-14,共2页
现代社会的框架有三种:理性为主的本质框架,一元论的普遍框架,多元论的差异框架。一元现代性在朝向多元现代性发展中演变为自己的反面,开始论证多元文化社会的合理性,而这样的社会新形态所造成的多元主义一定会试图摆脱诞生它的母... 现代社会的框架有三种:理性为主的本质框架,一元论的普遍框架,多元论的差异框架。一元现代性在朝向多元现代性发展中演变为自己的反面,开始论证多元文化社会的合理性,而这样的社会新形态所造成的多元主义一定会试图摆脱诞生它的母体——以一元现代性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伦理秩序 现代性发展 当代 视域 多元文化社会 现代社会 一元论
原文传递
“曾点气象”中的政治向度:无为而治
4
作者 陈志雄 《理论界》 2016年第8期34-39,共6页
《论语》"曾点气象"章是孔子的弟子们畅谈为政志向的一场对话,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和时代主题紧密相关。曾点之志与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相合,在于他能够体察并效法天德来治理天下,为人伦政治秩序提供绝对依据。... 《论语》"曾点气象"章是孔子的弟子们畅谈为政志向的一场对话,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和时代主题紧密相关。曾点之志与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相合,在于他能够体察并效法天德来治理天下,为人伦政治秩序提供绝对依据。通过倡导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选贤任能等做法对"无为而治"理念作出具体安排,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到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进程中来,消解了霸权对人的奴役,人人自适而乐得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点气象 无为而治 为政 合德
原文传递
“一以贯之”之本义澄清——兼论朱熹的“误读”及其意义
5
作者 刘永春 《科学.经济.社会》 2016年第2期10-15,共6页
关于"一以贯之"本义的澄清被认为是孔子学说中的一大重要问题,为历代不少学者所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朱熹对"一以贯之"的解释。但是朱熹以其"理一分殊"关系为支撑,"一以贯之"便会在&q... 关于"一以贯之"本义的澄清被认为是孔子学说中的一大重要问题,为历代不少学者所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朱熹对"一以贯之"的解释。但是朱熹以其"理一分殊"关系为支撑,"一以贯之"便会在"统一"的外表下出现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一以贯之"是充满容扩性的,既有以忠恕达致他人的横向包容,也有以至诚通晓天命的纵向贯通,诉诸于对每个人自为自主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以贯之 朱熹 忠恕
下载PDF
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策略
6
作者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33-38,共6页
“交流互鉴”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核心观念,其目的在于应对当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2019年的众多外交场合中,“交流互鉴”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加深,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展所贡献的重要理念之一。“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核心观念,其目的在于应对当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2019年的众多外交场合中,“交流互鉴”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加深,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展所贡献的重要理念之一。“交流互鉴”表现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和把握文明发展的社会性本质。而且,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策略,中国旨在树立文明交流的新典范。中国能够发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保证多元文化意义下的“交流互鉴”,不断挖掘内在的价值底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互鉴 文明 新典范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对纳斯鲍姆“脆弱之善”的批评
7
作者 刘永春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1期46-49,共4页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古典学者玛莎·纳斯鲍姆在她的著作《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中,提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之价值的善,因为运气、好生活的语境化、善的不可通约性、关系性的善等因素的存在,体现出某种程度上...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古典学者玛莎·纳斯鲍姆在她的著作《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中,提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之价值的善,因为运气、好生活的语境化、善的不可通约性、关系性的善等因素的存在,体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脆弱性。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人绝不会脆弱到将自己的命运付之于好运气;好生活也并非是语境化问题,它是因自身之故而被欲求的;价值体现为人拥有的和实现的价值,既是多元又是可通约的;关系性善对人也绝非是一种消极意义的保护与约束,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更表现为积极性的自足的强化,是人自律性的外化,实践理智的发挥所在。因此,纵然在脆弱之善中,仍然可以发掘人的道德坚强与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的善 运气 可通约性 友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