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5
1
作者 霍丽娟 安丽婷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23-527,共5页
目的观察单用美沙拉嗪及联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38例UC患者均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用药组。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1.0g/次,4次/d),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420mg/次,3次/d),... 目的观察单用美沙拉嗪及联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38例UC患者均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用药组。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1.0g/次,4次/d),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420mg/次,3次/d),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人院后次日及用药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结肠镜下表现,采用Mayo疾病活动指数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分别采用次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水平。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资料秩和检验。结果联合用药组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由7.16±2.01降至1.63±1.30,美沙拉嗪组由7.42±1.95降至3.00±1.25,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P=0.043)。联合用药组显效率(16/19)高于美沙拉嗪组(10/19)(Fisher精确概率法,P=0.039)。治疗后,两组患者结肠黏膜NF—KB、TNF-α和COX-2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以联合用药组降低更为明显(t值分别=2.262、2.607、2.522,P值分别=0.027、0.012、0.014)。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和美沙拉嗪组血清TNF-α、IL-8含量均显著降低,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4.244、6.858、6.802,P值均〈O.01)。两组治疗后SOD活力均较治疗前上升,丙二醛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以联合用药组改变更为明显(t值分别=8.130和10.259,P值均〈O.01)。结论联用美沙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细胞因子类 活性氧 氨水杨酸 二裂菌属 有益菌种
原文传递
美沙拉嗪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10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安丽婷 霍丽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24-326,共3页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TNF-α、IL-10的影响。方法 38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培菲康,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TNF-α、IL-10的影响。方法 38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培菲康,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10的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IL-10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迪莎联合培菲康较单独使用艾迪莎治疗能够降低患者血清TNF-α、提高IL-10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美沙拉嗪 培菲康 微生态制剂
下载PDF
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3
作者 霍丽娟 安丽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评价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联合用药组(n=30),采用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美沙拉嗪组(n=30),单用美沙拉嗪治疗,疗程为8周。于治... 目的评价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联合用药组(n=30),采用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美沙拉嗪组(n=30),单用美沙拉嗪治疗,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后评估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病变活动性,并取结肠黏膜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NF-κB的表达。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临床症状和结肠镜下病变活动性较美沙拉嗪组明显改善(P<0.05),患者结肠黏膜NF-κB表达亦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P<0.05)。结论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轻、中度UC较单用美沙拉嗪效果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而起到治疗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培菲康 溃疡性结肠炎 核因子-ΚB 免疫组织化学法
下载PDF
美沙拉嗪颗粒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SOD、MDA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安丽婷 霍丽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颗粒(艾迪莎)与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 38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颗粒(1...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颗粒(艾迪莎)与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 38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颗粒(1.0 g/次,4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UC患者血清中MDA浓度和SOD活力,同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MDA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OD活力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颗粒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UC较单独使用美沙拉嗪颗粒可更明显地降低MDA的水平,升高SOD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氧自由基 美沙拉嗪 培菲康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COX-2和TNF-α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霍丽娟 安丽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环氧合酶-2(CO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以及与UC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8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例对照组结肠黏膜中COX-2和TNF-α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UC患者结...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环氧合酶-2(CO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以及与UC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8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例对照组结肠黏膜中COX-2和TNF-α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UC患者结肠黏膜中COX-2和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COX-2和TNF-α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内镜分级有关(P<0.05),COX-2与TNF-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1,P<0.05)。结论 COX-2和TNF-α参与了UC的发病过程,并且可以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组织化学法 环氧合酶-2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向京元 令狐恩强 +5 位作者 李隆松 邹家乐 王沙沙 杜红 柴宁莉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5期272-276,共5页
目的 评价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用于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共68例大... 目的 评价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用于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共68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组45例和ESTD组23例.对比分析ESD组与ESTD组在术中出血、穿孔、剥离速度、治愈性切除率的表现.结果 安全性,ESD组1例(2.2%)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ESTD组2例(8.7%)发生迟发性出血,该3例出血患者通过热止血钳电凝处理均成功止血,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45).ESD组无穿孔出现;ESTD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以钛夹及生物蛋白胶有效封堵穿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有效性,ESD组40例(88.9%)实现治愈性切除,ESTD组21例(91.3%)达到治愈性切除,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ES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33.2±13.4) mm2/min,EST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41.8±17.3) mm2/min,两组相比,ESTD组要显著快于ESD组(P=0.027).结论 与传统ESD相比,ESTD对于病变黏膜剥离速度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切除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内镜全层切除胃底固有肌层肿瘤中的应用(含视频) 被引量:3
7
作者 柴宁莉 +6 位作者 令狐恩强 向京元 李隆松 邹家乐 王祥耀 王向东 唐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 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例)采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行EFTR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传统EFTR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结果20例病例均成功完成EFTR治疗,观察组肿瘤大小10.0(7.5,21.0)mm,对照组肿瘤大小14.0(10.0,20.0)mm。观察组肿瘤切除时间(26.4±6.3)min,短于对照组的(35.5±11.4)min。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6.4±1.0)d,少于对照组的(7.7±1.5)d。2组均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EFTR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过程中应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底 固有肌层肿瘤 内镜全层切除术 悬吊式切开缝合法
原文传递
“酒精胃”内镜下表现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柴宁莉 +2 位作者 令狐恩强 张波 高飞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43-45,共3页
患者男,43岁,无消化道不适症状,于2019年6月21日因“健康体检”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无痛胃镜检查。既往饮酒20年,平均每天饮白酒(53度)约600 g,近5年有所减少,每日饮白酒250~300 g。常规麻醉后进镜观察,见胃体黏... 患者男,43岁,无消化道不适症状,于2019年6月21日因“健康体检”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无痛胃镜检查。既往饮酒20年,平均每天饮白酒(53度)约600 g,近5年有所减少,每日饮白酒250~300 g。常规麻醉后进镜观察,见胃体黏膜粗糙,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RAC)征阴性,小弯侧黏膜充血明显,弥漫性发红(图1),胃角、胃窦黏膜充血、水肿,伴渗出、片状红斑(图2、3),内镜下稍吸气观察胃体小弯与两侧黏膜存在明显分界线,喷洒靛胭脂后观察胃体小弯黏膜着色少,可见颗粒样改变(图4、5),胃角、胃窦胃小区结构增大,伴凹陷性糜烂(图6)。分别于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小弯各取活检1块。病理诊断结果:胃(体小弯)表浅体型黏膜慢性炎伴急性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腺体肠化、增生;胃(角)幽门型黏膜慢性炎伴急性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腺体肠化、增生;胃(窦小弯)幽门型黏膜慢性炎伴急性炎,部分腺体肠化、增生,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炎 胃体小弯 慢性炎 小弯侧 靛胭脂 肠化 片状红斑 颗粒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