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给口腔科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相比传统X线检查,其累积辐射量增加,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的研究CBCT扫描时间对阻生第三磨牙临床诊断及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收...背景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给口腔科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相比传统X线检查,其累积辐射量增加,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的研究CBCT扫描时间对阻生第三磨牙临床诊断及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因阻生齿拔除需求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22~36岁患者30例,采用NewTom 5G的18 s eco(扫描时间2.4 s)、24 s Enhanced(标准模式,扫描时间4.8 s)两种模式拍摄CBCT,以右侧下颌第三磨牙(48)距下颌神经管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垂直距离(n=30)及右侧上颌第三磨牙(18)距上颌窦窦底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n=20)为测量指标,比较两种模式的准确性、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及空间分辨率。另采用CatPhan 600模体的CTP528模块,仅改变扫描时间,测量NewTom 5G的空间分辨率及模体所受辐射量。结果两种模式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距下颌神经管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垂直距离(P=0.738)及两组右侧上颌第三磨牙距离上颌窦窦底最近的牙根根尖距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P=0.2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 s eco模式的辐射量(DLP1,CTDIvol1)是24 s Enhanced模式(DLP2,CTDIvol2)的一半[DLP1 vs DLP2:(24.78±4.86)mGy·cm vs(50.34±10.08)mGy·cm;CTDIvol1 vs CTDIvol2:(2.75±0.54)mGy vs(5.56±1.16)mGy。P均<0.001]。结论18 s eco模式和24 s Enhanced模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前者辐射量约为后者的一半,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对于阻生第三磨牙可使用18 s eco模式拍摄CBCT,以减少扫描时间及患者所受辐射量。展开更多
目的:讨论对颌面部行锥形束CT有目的检查的同时,注意观察非目的检查区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QR DVT 9000 New Tom锥形束CT(简称锥形束CT),在口颌面部成像的基础上,在轴位、冠状、矢状、任意位重建影像上,建立座标点,并进行定位...目的:讨论对颌面部行锥形束CT有目的检查的同时,注意观察非目的检查区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QR DVT 9000 New Tom锥形束CT(简称锥形束CT),在口颌面部成像的基础上,在轴位、冠状、矢状、任意位重建影像上,建立座标点,并进行定位定性测量。结果:发现在2764例受检患者中,分别有种植牙、颞下颌关节、茎突测量、埋伏牙定位、牙体牙髓病变、颌骨肿瘤、共分六种有目的检查组成。其中非目的检查区发现影像异常者四例,分别为舌体静脉瘤结石、舌下腺导管结石、左下颌升支前内侧金属异物及面后静脉区血管瘤结石影像。结论:使用锥形束CT对颌面部进行有目的检查诊断的同时,应提高全面评价其他组织内异常影像的意识,警惕遗漏非目标检查区异常影像信息的观察,并评估其性质,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给口腔科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相比传统X线检查,其累积辐射量增加,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的研究CBCT扫描时间对阻生第三磨牙临床诊断及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因阻生齿拔除需求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22~36岁患者30例,采用NewTom 5G的18 s eco(扫描时间2.4 s)、24 s Enhanced(标准模式,扫描时间4.8 s)两种模式拍摄CBCT,以右侧下颌第三磨牙(48)距下颌神经管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垂直距离(n=30)及右侧上颌第三磨牙(18)距上颌窦窦底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n=20)为测量指标,比较两种模式的准确性、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及空间分辨率。另采用CatPhan 600模体的CTP528模块,仅改变扫描时间,测量NewTom 5G的空间分辨率及模体所受辐射量。结果两种模式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距下颌神经管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垂直距离(P=0.738)及两组右侧上颌第三磨牙距离上颌窦窦底最近的牙根根尖距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P=0.2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 s eco模式的辐射量(DLP1,CTDIvol1)是24 s Enhanced模式(DLP2,CTDIvol2)的一半[DLP1 vs DLP2:(24.78±4.86)mGy·cm vs(50.34±10.08)mGy·cm;CTDIvol1 vs CTDIvol2:(2.75±0.54)mGy vs(5.56±1.16)mGy。P均<0.001]。结论18 s eco模式和24 s Enhanced模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前者辐射量约为后者的一半,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对于阻生第三磨牙可使用18 s eco模式拍摄CBCT,以减少扫描时间及患者所受辐射量。
文摘目的:讨论对颌面部行锥形束CT有目的检查的同时,注意观察非目的检查区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QR DVT 9000 New Tom锥形束CT(简称锥形束CT),在口颌面部成像的基础上,在轴位、冠状、矢状、任意位重建影像上,建立座标点,并进行定位定性测量。结果:发现在2764例受检患者中,分别有种植牙、颞下颌关节、茎突测量、埋伏牙定位、牙体牙髓病变、颌骨肿瘤、共分六种有目的检查组成。其中非目的检查区发现影像异常者四例,分别为舌体静脉瘤结石、舌下腺导管结石、左下颌升支前内侧金属异物及面后静脉区血管瘤结石影像。结论:使用锥形束CT对颌面部进行有目的检查诊断的同时,应提高全面评价其他组织内异常影像的意识,警惕遗漏非目标检查区异常影像信息的观察,并评估其性质,指导临床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