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山北坡植被覆盖近30年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红梅 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1 位作者 常顺利 张毓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14-2423,共10页
天山北坡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并且存在较多的生态脆弱区,通过探究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于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7—8月份的Landsa... 天山北坡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并且存在较多的生态脆弱区,通过探究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于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7—8月份的Landsat影像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运用Moran I对植被覆盖度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高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整体以低覆盖度为主,2020年植被覆盖度较1990年总体呈增加趋势;(2)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P<0.01),即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聚集状态;不同年份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区中部高-高聚集现象增加,南缘低-低聚集现象增加;(3)灰色预测GM(1,1)模型结果发现:2020—2040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下降,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呈增加趋势;(4)GEE云平台在处理大范围、长时序影像数据时展现出高效率,可以作为植被覆盖度常态化监测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GEE 灰色预测模型 空间自相关 天山
原文传递
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对比分析天山北坡不同灌木的夏季水分来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红梅 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3 位作者 常顺利 古丽哈娜提·波拉提别克 张毓涛 李吉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455,共11页
本研究旨在为量化植物水分来源选取模型时提供一定参考。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量化植物水分来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MixSIAR模型和IsoSource模型,不同模型的量化结果各不相同,存在差异,择优选取模型对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量化植物水分来源选取模型时提供一定参考。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量化植物水分来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MixSIAR模型和IsoSource模型,不同模型的量化结果各不相同,存在差异,择优选取模型对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山北坡山前灌木带两种优势树种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和异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7—9月测定了植物木质部水和潜在环境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运用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分别量化植物水分来源,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根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参数R对模型量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两种模型对植物主要潜在水源的量化结果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与两种模型的计算原理不同有关。(2)两模型量化得到植物主要潜在水源一致的前提下,IsoSource模型量化的结果数值大于MixSIAR模型。(3)通过RMSE与参数R的结果均表明本研究中IsoSource模型对植物水源量化结果的准确性高于MixSIAR模型,可能与异果小檗和黑果栒子水源差异较大有关,MixSIAR模型可能在量化植物水源相似度较高的情况精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分来源 MixSIAR模型 IsoSource模型 天山北坡
下载PDF
天山林区雪岭云杉和异果小檗夏季水分来源
3
作者 古丽哈娜提·波拉提别克 常顺利 +1 位作者 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张毓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93-1900,共8页
天山雪岭云杉针叶林内乔灌木水分利用模式尚不明确,水分利用动态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对雪岭云杉和伴生灌木异果小檗茎杆木质部水及各潜在水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两树种夏季对各潜在水源的相对利... 天山雪岭云杉针叶林内乔灌木水分利用模式尚不明确,水分利用动态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对雪岭云杉和伴生灌木异果小檗茎杆木质部水及各潜在水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两树种夏季对各潜在水源的相对利用比例。结果表明:7月,土壤含水量充足时,雪岭云杉和异果小檗主要吸收利用60 cm以上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分别为73.8%和63.2%。8月,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时,雪岭云杉水分来源保持稳定,对60 cm以上土壤水的相对利用比例为69.5%;异果小檗则转换至利用更深层的水源,对0~20 cm浅层土壤水的相对利用比例降至14.3%,主要吸收利用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为67.7%。9月,随着0~20 cm浅层土壤含水量升高,两树种恢复对浅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相对利用比例达95.0%。综上,雪岭云杉表现出典型的浅根系特征,其吸收利用的水源主要来自浅层土壤水;异果小檗则能够在0~100 cm的土壤各层吸收利用水分,同时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灵活转换其水源,从而应对环境水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氢氧稳定同位素 雪岭云杉 伴生灌木 天山林区
原文传递
天山林区4种主要灌木夏季水分来源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古丽哈娜提·波拉提别克 常顺利 +2 位作者 李红梅 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张毓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471-5480,共10页
天山林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木本植物种类较少,但天山林区灌木群落中主要木本植物间的水分竞争模式尚不明确,水分利用动态缺乏定量分析。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天山林区灌木群落4种主要灌木的茎杆水分及各潜在水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天山林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木本植物种类较少,但天山林区灌木群落中主要木本植物间的水分竞争模式尚不明确,水分利用动态缺乏定量分析。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天山林区灌木群落4种主要灌木的茎杆水分及各潜在水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4种灌木在夏季对各潜在水源的相对利用比例,探讨天山林区灌木群落主要灌木树种水分来源差异及动态变化。结果发现:7月,当浅层土壤含水量充足时,密刺蔷薇、黑果栒子和金丝桃叶绣线菊均大幅度吸收利用浅层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高于89.3%,异果小檗则相反,即吸收利用各潜在水源(浅层土壤水30.7%、中层土壤水29.4%、深层土壤水25.7%、溪水14.2%,下同);8月,当浅层土壤含水量降低时,密刺蔷薇转移至60—100 cm深层土壤水和溪水,相对利用比例分别为64.8%和27%,黑果栒子和金丝桃叶绣线菊以相似比例吸收利用各潜在水源(33.8%和36.8%、30.9%和29.7%、23.5%和22.3%、11.8%和11.2%),异果小檗则表现出可能吸收利用80—100 cm以下更稳定的深层土壤水;9月,当浅层土壤含水量升高时,4种灌木均大量吸收利用浅层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高于72.2%。这表明,天山林区灌木群落主要树种可通过可塑性转换水分来源来应对环境水分变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分割灌丛水源从而减缓对水分资源的竞争压力,从而通过在水分资源利用上的生态位分化促进物种间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水分竞争 氢稳定同位素 氧稳定同位素 灌木
下载PDF
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单玲 努尔拜依.阿不都沙力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608-15611,共4页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 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地下生物量 碳氮含量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新疆巴尔鲁克山植被的水分生态型及生活型谱研究
6
作者 努尔阿米乃姆艾散 努尔依.阿布都沙力克 +1 位作者 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阿依姑丽.托合提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3-86,共4页
以巴尔鲁克山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研究调查了巴尔鲁克山植物生活型谱和水分生态型的组成及特征。以期为该地区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巴尔鲁克山植物共有86科、451属、1 295种;巴尔... 以巴尔鲁克山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研究调查了巴尔鲁克山植物生活型谱和水分生态型的组成及特征。以期为该地区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巴尔鲁克山植物共有86科、451属、1 295种;巴尔鲁克山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占61.1%,其次是1a生植物,占13.8%,高位芽和地下芽植物也较多,占11.1%和10.1%,地上芽植物很少,仅占3.62%;生态型组成以旱生植物为主,占43.2%,其次是中生植物,占36.4%,其它类型占的极少。该调查研究总体上反映了亚洲温带山区草原的基本特征;植被水分生态型由中生向旱生转变,研究区物种组成有旱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鲁克山植被 生活型 生态型
下载PD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Law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
7
作者 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单玲 努尔拜依.阿不都沙力克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8期1217-1220,1225,共5页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ed and salinity in severely salinized area,so as to making clea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Method]Field inv...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ed and salinity in severely salinized area,so as to making clea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Method]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ampling method were used to get the mass accurate data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further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 using combined statistical and ecological method.Moreover,the C/N ratio was obtained by measuring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reed wetland soil.The correlation model among organic carbon,nitrogen of reed wetlands and C/N were finally analyzed.[Result]Total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at 10 to 40 cm underground soil layer.Thick root plays crucial role in the composition of reed total biomass,Overall 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hows a declining trend.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oils becpmes stable below 50 cm from the surface.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nitrogen in soil at significant level.[Conclusion]These results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vealing underground biomass of reed in salinized area of ari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d population Underground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 Vertic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