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 被引量:34
1
作者 鸿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81,共10页
关键词 战国时期 观念化 礼仪美术 明器 概念层次
原文传递
国外百年汉画像研究之回顾 被引量:28
2
作者 鸿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5-50,共6页
国外百年汉画像研究之回顾巫鸿1881年,柏林东方协会展出了斯蒂芬·布舍(Stephenw。Bushell)从中国带回的一套汉画像拓片,五年后,米勒(D,Mills)又收集了另一套拓片并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两起事件标... 国外百年汉画像研究之回顾巫鸿1881年,柏林东方协会展出了斯蒂芬·布舍(Stephenw。Bushell)从中国带回的一套汉画像拓片,五年后,米勒(D,Mills)又收集了另一套拓片并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两起事件标志着西方最早对汉画像的介绍,也激起了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中国绘画 武氏祠 象征主义 象征意义 西方美术史 综合著录 汉代画像 西方艺术 线性透视
原文传递
一组早期的玉石雕刻 被引量:25
3
作者 鸿 《美术研究》 1979年第1期64-70,2,共8页
一 在国内外关于我国古代玉器的著录中,有一批奇特的玉石雕刻。它们的形状、花纹不同于已知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品,十分引入注意。这些玉器全部是一九三○年以前发现的,不久就大部流传国外,至于出土地点、出土情况则没有任何记载。二、... 一 在国内外关于我国古代玉器的著录中,有一批奇特的玉石雕刻。它们的形状、花纹不同于已知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品,十分引入注意。这些玉器全部是一九三○年以前发现的,不久就大部流传国外,至于出土地点、出土情况则没有任何记载。二、三十年来,一些国外研究者曾试图推测它们的时代,但是由于没有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去进行分析,没有注意把这些传世品与科学发掘实物细致比较,仅仅由形式上的类比去构想发展的线索,因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雕刻 古代玉器 中国社会发展 国外研究 线索 构想 兽面纹 作品 国内外 故宫博物院
原文传递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4
4
作者 鸿 朱志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69,共8页
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 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年5月5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研究 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访谈录 中央美术学院 芝加哥大学 中国古代艺术
下载PDF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被引量:23
5
作者 鸿 孙庆伟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6,共10页
“纪念碑性”这一主题使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史作一系统的解释和重构。我们发现了多种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概念,它们的不同理想突出了不同艺术传统的特性,它们的历史关系帮助我们发现古代中国艺术和建筑发展的主线。这条主线在从宗庙... “纪念碑性”这一主题使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史作一系统的解释和重构。我们发现了多种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概念,它们的不同理想突出了不同艺术传统的特性,它们的历史关系帮助我们发现古代中国艺术和建筑发展的主线。这条主线在从宗庙礼器到官室墓葬建筑性纪念碑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着的艺术创作焦点中显现出来。我希望通过对这种变化的复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在一个变化的社会中艺术和建筑是如何发展并发挥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鼎传说 中国 “纪念碑性” 古代艺术史 艺术传统 艺术创作 建筑艺术
原文传递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龙、璧图像 被引量:22
6
作者 鸿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1,1,共8页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棺、屏风和帛画上,有几个璧或璧的图像。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这些璧与穿过璧好的龙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分为"锁定"和"穿过"两种。龙与璧之间不同的关系对应着以璧"安魂&qu...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棺、屏风和帛画上,有几个璧或璧的图像。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这些璧与穿过璧好的龙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分为"锁定"和"穿过"两种。龙与璧之间不同的关系对应着以璧"安魂"和"引魂升天"的不同功能,透露出墓葬设计者对于宗教和礼制问题的细致思考,也反映了不同信仰在同一座墓葬中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马王堆 汉墓 建筑结构 设计意图 相互补充 有意识 艺术品
原文传递
“生器”的概念与实践 被引量:19
7
作者 鸿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6,共10页
关键词 概念 实践 丧礼 死者 随葬品 思想家 中原 战国
原文传递
论西王母图像及其与印度艺术的关系(续) 被引量:20
8
作者 鸿 李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7年第4期31-38,18,共9页
三 西王母:从超自然的存在到宗教偶像 前面未能解答的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即:图像的情结为何集中于发展中的西王母这一主题?各种观念和主题的融合(比如女仙和昆仑神话的合一),如此清晰地反映在西王母图像中,以致于作为一个艺术史家必须更... 三 西王母:从超自然的存在到宗教偶像 前面未能解答的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即:图像的情结为何集中于发展中的西王母这一主题?各种观念和主题的融合(比如女仙和昆仑神话的合一),如此清晰地反映在西王母图像中,以致于作为一个艺术史家必须更多探究隐藏于变化之后的力量。我相信这种对于长生的探求(艺术中的表现正是这种对长生象征物的探求)在这个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这个探求发现,西王母和昆仑的结合正表达了这种最高的象征意义,它将两种传统的象征物结合到单一而有力的图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 印度佛教艺术 东王公 《汉书》 象征物 女仙 昆仑山 图像志 佛陀 宗教
下载PDF
秦权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鸿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第4期33-47,104,共16页
(一)秦权资料的整理秦权,一般指秦代制造或加刻铭文的权。秦权是秦代实施统一度量衡法令的物证,并相当集中的保存了一部分秦代文字;加以秦权遗存数量很大,远远超过秦尺。
关键词 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 故宫博物院 秦律 文字 战国时期 甘肃 颜氏家训 重要资料 四川
原文传递
超越"大限"——苍山石刻与墓葬叙事画像 被引量:16
10
作者 鸿 郑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古汉语中的"大限"意指死亡这一自然现象,即肉体与思想的终结.然而正如汉语中许多词汇,"限"(boundary)的概念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结束"、"停止"、"休止&q... 古汉语中的"大限"意指死亡这一自然现象,即肉体与思想的终结.然而正如汉语中许多词汇,"限"(boundary)的概念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结束"、"停止"、"休止";另一方面,它隐含着今生(this life)与来世(afterlife)的"分界"、"区别"、"连接"、"并置".因此"大限"一词可用来界定一个单独的空间或时段(此世界和今生),也可用来界定相互关联的二元空间或时段(此世界与彼世界,今生与来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置 叙事 超越 终结 生命 画像 意味 墓葬 石刻 思想
下载PDF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汉代艺术中的车马图像 被引量:14
11
作者 鸿 郑岩 《中国书画》 2004年第4期50-53,共4页
汉代墓葬中的大量车马图像有着不同的目的。其中一部分用以表明墓主的宫职或墓主其他生前经历;而另一部分则是对送葬行列或是想像中灵魂出行场面的描绘。本文重点讨论后一种情况。因为这类图像具有表现真实的礼仪事件和表现虚构的死后... 汉代墓葬中的大量车马图像有着不同的目的。其中一部分用以表明墓主的宫职或墓主其他生前经历;而另一部分则是对送葬行列或是想像中灵魂出行场面的描绘。本文重点讨论后一种情况。因为这类图像具有表现真实的礼仪事件和表现虚构的死后时空的双重功能,所以它们可以将今世与来世(afterlife)以比喻的方式描绘成一个连续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死亡被认知为一个"穿越阈限"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墓葬 墓主 汉画像石 代马 嘉祥武氏祠 车马出行图 汉代画像石 《仪礼》 骑吏 大葆台汉墓
下载PDF
“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鸿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7-146,共10页
近年来,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观察的内容和视角,不但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而且也涉及石窟建筑以至整个窟群,以及这些视觉和物质构成的礼仪功能和隐含的宗教视觉性。新的学术兴趣带来方法论层次的思考,当大量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近年来,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观察的内容和视角,不但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而且也涉及石窟建筑以至整个窟群,以及这些视觉和物质构成的礼仪功能和隐含的宗教视觉性。新的学术兴趣带来方法论层次的思考,当大量工作已经卓有成效地建构了以朝代史为框架的石窟线性历史,从"空间"角度发掘石窟视觉资料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这种研究把实际洞窟作为艺术史调研和阐释的持续焦点,并从观者的实际经验出发去理解洞窟的构成和历史意义。这两个基本观点引导出由五个层次构成的"石窟空间分析"研究方案,并对石窟和窟群的"内部时间"进行探索和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礼仪功能 发掘 敦煌莫高窟 石窟建筑 物质构成 空间分析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对“中国青铜时代”的再思考 被引量:12
13
作者 鸿 郑岩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7-130,共14页
根据通行的“技术演进三期说”,青铜的功能在于推进生产。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青铜多用于制造祭祀的礼器和战争的武器,而很少用于制造农具。这些器具通过占有最高超的技术和珍贵的材料,体现出权力的力量。反过来,祭祀和战争本身又是对“... 根据通行的“技术演进三期说”,青铜的功能在于推进生产。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青铜多用于制造祭祀的礼器和战争的武器,而很少用于制造农具。这些器具通过占有最高超的技术和珍贵的材料,体现出权力的力量。反过来,祭祀和战争本身又是对“植入权力”和“施加权力”最好的诠释。而“九鼎”的传说和观念则将权力的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纪念碑性”最好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青铜时代 早期美术
下载PDF
论西王母图像及其与印度艺术的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鸿 李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7年第3期36-43,共8页
本文译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巫鸿教授的《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武梁祠——中国早期画像石艺术中的思想)一书,此文为第四章,标题原为“TheGables:The World of Immorttality”(山墙... 本文译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巫鸿教授的《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武梁祠——中国早期画像石艺术中的思想)一书,此文为第四章,标题原为“TheGables:The World of Immorttality”(山墙:神仙世界),本译文的题目为译者所加,并已征得作者的同意.该书1989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获美国“中国学最佳著作”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 昆仑山 东王公 《淮南子》 《史记》 西王母传说 前引书 《汉书》 画像石 图像志
下载PDF
谈几件中山国器物的造型与装饰 被引量:10
15
作者 鸿 《文物》 1979年第5期46-50,共5页
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的发掘,犹如打开了一个艺术品的巨大宝藏。数以千计的精美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鬼斧神工,金碧辉煌,高度的艺术造诣令人惊叹不已(图版除注明者外请参阅本刊1979年1期)。中山文物有着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特别是... 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的发掘,犹如打开了一个艺术品的巨大宝藏。数以千计的精美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鬼斧神工,金碧辉煌,高度的艺术造诣令人惊叹不已(图版除注明者外请参阅本刊1979年1期)。中山文物有着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特别是在一些大型铜器上,多种装饰方法结合运用,形成复杂而统一的艺术整体。它们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先秦美术发展状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方法 造型 山国 装饰艺术 结合运用 动物形象 艺术整体 平山 发展状况 墓葬
原文传递
“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 被引量:9
16
作者 鸿 郑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共6页
山西省太原市虞弘石椁和陕西省西安市安伽石棺床是近年来两项重要的考古发现,[1]这些新资料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北朝至隋代入华中亚和西亚人艺术的极大兴趣.据墓志可知,虞弘和安伽都与粟特萨宝有关,这是一个由中央任命的在中国主要城市中... 山西省太原市虞弘石椁和陕西省西安市安伽石棺床是近年来两项重要的考古发现,[1]这些新资料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北朝至隋代入华中亚和西亚人艺术的极大兴趣.据墓志可知,虞弘和安伽都与粟特萨宝有关,这是一个由中央任命的在中国主要城市中主管粟特聚落事务的官职.还有材料证明他们都信奉祆教:两套葬具上装饰有祆教的图像;安伽墓的发掘者还发现该墓中有祆教葬俗的痕迹.这两项发现引导研究者进一步重新检讨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一些著名石刻,肯定了某些学者提出过的一种观点,即这些以往发现的石刻也是由入华的粟特人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形椁 陵墓 葬具 建筑形式
下载PDF
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当代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鸿 《美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0-31,共2页
本文结合中国实验艺术的实际情况对“当代性”(contemproneity)这一概念进行讨论:在我看来.这一概念的重要在于它为理解和解释中国实验艺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一包括艺术的媒材、内容和风格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一... 本文结合中国实验艺术的实际情况对“当代性”(contemproneity)这一概念进行讨论:在我看来.这一概念的重要在于它为理解和解释中国实验艺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一包括艺术的媒材、内容和风格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一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话语。很多流行的概念.如“后现代”、“后殖民”等都需要纳入“当代性”的范畴中去考虑才能更确切地和中国的情况结台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性 实验艺术 艺术风格 媒体 艺术展览
原文传递
莫高窟第72窟中的凉州圣容像变
18
作者 鸿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6,共13页
莫高窟第72窟南墙上的通壁壁画的题材和构图为莫高窟仅见,具有重要的美术史和宗教学意义。通过集中考察其主题、内容、空间结构、叙事线索以及宗教概念,并与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就构图和图像进行比较。
关键词 莫高窟第72窟 圣容像 刘萨诃 莫高窟第61窟
下载PDF
谷文达《碑林-唐诗后著》的“纪念碑性”和“反纪念碑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鸿 《中国艺术》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后留校任教,1987年移居美国纽约,现为职业画家,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举办展览,是一位活跃的著名华人艺术家,八五美术新潮运动中的领军者之一。
关键词 《碑林-唐诗后著》 纪念碑 中国美术学院 研究生班 职业画家 博物馆 艺术家 国画
下载PDF
美术史研究略说 被引量:6
20
作者 鸿 《东南文化》 CSSCI 199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1995年10月1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系巫鸿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了题为“礼与中国古代艺术”的讲演。讲演的第一部分是有关美术史研究的历史和方法论的问题,传递了国外美术史研究的信息。现征得巫鸿先生的... 1995年10月1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系巫鸿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了题为“礼与中国古代艺术”的讲演。讲演的第一部分是有关美术史研究的历史和方法论的问题,传递了国外美术史研究的信息。现征得巫鸿先生的同意,将此部分的记录略作整理,以“美术史研究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研究 中国美术史 汉画像 西方学者 方法论 艺术形式 艺术品 视觉形象 外在因素 中国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