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秃皮损的皮肤镜影像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36
1
作者 赵莹 蔡泽明 +4 位作者 西兰 杨建 陈闻纳 章星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 探讨皮肤镜下斑秃皮损的微细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 使用皮肤镜观察62例斑秃患者和44例其他类型脱发患者的皮损,收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对其中15例斑秃患者进行皮损部位组织病理活检,以了解皮肤镜的组织形态学基础... 目的 探讨皮肤镜下斑秃皮损的微细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 使用皮肤镜观察62例斑秃患者和44例其他类型脱发患者的皮损,收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对其中15例斑秃患者进行皮损部位组织病理活检,以了解皮肤镜的组织形态学基础.结果 皮肤镜下斑秃影像为黄点征、黑点征、断发、毳毛、新生短发和感叹号样毛发.黄点征发生率最高(83.9%),而诊断斑秃的特异性指标为感叹号样毛发、黑点和断发,且后三者发生率与斑秃的活动性及轻拉发试验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发生率与轻拉发实验阳性率及断发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黄点征发生率和病理下毛囊口角栓阳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生短发发生率和毛囊周围肥大细胞浸润发生率以及黑点发生率则与生长期与退行期毛囊之间比例减少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可以用黄点征作为斑秃诊断的初筛指标,而感叹号样毛发、黑点和断发对于确诊斑秃的特异性较高,且提示患者病情仍处于活动期.斑秃患者皮肤镜影像与病理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皮肤镜检查 病理过程
原文传递
局部免疫法治疗重型斑秃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莹 +3 位作者 张小婷 叶艳婷 杨建 章星琪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目的】分析局部免疫法治疗中国重型斑秃患者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63例斑秃患者进行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治疗前进行皮肤镜、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过程中对血常规、总IgE进行监测并复查部分患者头皮病理。同时检... 【目的】分析局部免疫法治疗中国重型斑秃患者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63例斑秃患者进行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治疗前进行皮肤镜、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过程中对血常规、总IgE进行监测并复查部分患者头皮病理。同时检测21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并征集正常对照13人,年龄性别与斑秃组相匹配。【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0%,疗效仅与脱发面积成负相关,即面积越小,疗效越好,而与其它临床资料无相关关系。相比有效组,严重不良反应组治疗前血清IgE浓度较高。经治疗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增多。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在治疗前较正常对照高,经治疗后有效组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无差异,而无效组IFN-γ未降低,IL-12水平反而较治疗前升高。Th2型细胞因子IL-4在无效组治疗前后均高于正常组,IL-10均低于正常组,而在有效组该两种因子治疗前与正常无差异,治疗后升高,且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局部免疫法可用于治疗重型斑秃,疗效较确切,且相对较安全。治疗前进行IgE测定可初步预示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过强者,而IL-4升高可能提示对局部免疫疗法无效。治疗后有效组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恢复了原有Th1与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使毛囊从休止期重新进入生长期,达到毛发生长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局部免疫疗法 细胞因子 Th1与Th2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在斑秃皮损处毛囊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15
3
作者 蔡泽明 张斌 +3 位作者 赵莹 西兰 章星琪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59-1262,共4页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在斑秃患者及正常人毛囊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通过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斑片型斑秃患者及12例正常人头皮生长期毛囊中维生素D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斑秃患者不同脱发面积、发病年龄、...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在斑秃患者及正常人毛囊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通过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斑片型斑秃患者及12例正常人头皮生长期毛囊中维生素D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斑秃患者不同脱发面积、发病年龄、病程与维生素D受体表达水平高低之间关系。结果斑秃患者生长期毛囊VD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于正常人,但不同发病年龄、脱发面积、病程斑秃患者VDR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维生素D受体在斑秃患者毛囊的表达低于正常人,可能在斑秃发病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斑秃 毛囊 荧光定量PCR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早期斑秃皮损处炎症细胞因子及凋亡因子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15
4
作者 蔡泽明 赵莹 +4 位作者 张斌 西兰 杨建 章星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斑秃皮损浅层、深层及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收集25例早期斑秃皮损及15例正常头皮病理取材组织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凋亡基因p53、caspase3、Fas和生存素、bcl-2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白... 目的 探讨早期斑秃皮损浅层、深层及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收集25例早期斑秃皮损及15例正常头皮病理取材组织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凋亡基因p53、caspase3、Fas和生存素、bcl-2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干扰素γ(IFN-γ)、IL-1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皮损中生长期毛囊P5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 斑秃生长期毛囊促凋亡因子caspase3、P53、Fas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6.78、8.01、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凋亡因子bcl-2、生存素mRNA较正常降低,变化倍数分别为0.08、0.03(均P<0.01),炎症细胞因子无改变.斑秃浅层Th1因子IFN-γ、IL-12 mRNA较正常水平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2.75、85.67(P值分别<0.05、0.01).Th2因子IL-10表达水平降低,变化倍数为0.002(P< 0.01).而且,斑秃皮损浅层IL-10及IL-12 mRNA改变幅度高于深层(P值分别< 0.01、0.05).免疫组化显示斑秃皮损生长期毛囊每100个细胞中p53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升高(t=23.79,P< 0.01).结论 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升高,抑制凋亡因子表达下降提示凋亡因子在斑秃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类 凋亡诱导因子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原文传递
斑秃患者的临床特征-附524例临床、皮肤镜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莹 +7 位作者 张斌 张小婷 蔡泽明 西兰 叶艳婷 杨建 陈闻纳 章星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11期751-754,共4页
目的:总结斑秃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皮肤镜征象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4例斑秃的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皮肤镜特点、病理检查并比较其相关关系。结果:脱发面积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呈明显负相关,与甲改变发生率呈... 目的:总结斑秃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皮肤镜征象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4例斑秃的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皮肤镜特点、病理检查并比较其相关关系。结果:脱发面积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呈明显负相关,与甲改变发生率呈正相关,即脱发面积大的重型患者,其发病年龄较小且伴有甲改变。全、普秃患者血清IgE浓度高于斑片型和弥漫型患者。拉发试验阳性率与皮肤镜下断发、黑点、感叹号发的发生率呈正相关。34.6%的患者皮损中可见毛囊周围或血管周围嗜酸粒细胞浸润,弥漫型斑秃患者嗜酸粒细胞浸润发生率高于斑片型和全、普秃患者。结论:通过皮肤镜征象和病理表现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皮损的发展阶段以及监测疾病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皮肤镜
下载PDF
斑秃患者189例的疗效与临床和病理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蔡泽明 赵莹 +5 位作者 杨建 西兰 张斌 陈闻纳 章星琪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189例斑秃患者予复方甘草酸苷片、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的疗效,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和检验指标对疗效的影响;并对其中84例行皮损处边缘活检,以分析病理改变对疗效的...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189例斑秃患者予复方甘草酸苷片、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的疗效,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和检验指标对疗效的影响;并对其中84例行皮损处边缘活检,以分析病理改变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斑秃类型、脱发面积、发病年龄及病理改变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浅层毛囊细胞破坏影响疗效,家族史、甲损害、IgE水平、炎症分期、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不影响疗效。普全秃、发病年龄早(≤20岁)、病程长(>12月)和脱发面积大(>60%)、病理未伴有毛囊上皮细胞破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疗效差。结论病程短、脱发面积小、斑片型、病理伴毛囊破坏及嗜酸细胞浸润可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反之疗效差者,可选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疗效 复方甘草酸苷 类固醇激素
下载PDF
5%米诺地尔治疗33例女性型脱发治疗前后的临床和皮肤镜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叶艳婷 曹慧 +7 位作者 李水凤 张小婷 戚世玲 杨雨清 赵莹 杨建 章星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39-742,共4页
女性型脱发(female pattern hair loss,FPHL)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脱发类型,在澳大利亚约有12%的20~29岁女性患有FPHL,而在〉80岁的女性中FPHL发生率更高达〉50%;在我国台湾及上海的女性人群中。FPHL发生率分别为11.8%及3.1%... 女性型脱发(female pattern hair loss,FPHL)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脱发类型,在澳大利亚约有12%的20~29岁女性患有FPHL,而在〉80岁的女性中FPHL发生率更高达〉50%;在我国台湾及上海的女性人群中。FPHL发生率分别为11.8%及3.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FPHL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地尔 女性型脱发 皮肤镜
下载PDF
斑秃皮损的炎症浸润和毛囊周期改变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小婷 赵莹 +5 位作者 张斌 蔡泽明 西兰 杨建 章星琪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7-871,共5页
目的观察斑秃皮损炎症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毛囊周期改变特点,初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斑秃皮损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36例斑秃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皮损病理改变,对组织片进行吉姆萨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嗜酸性... 目的观察斑秃皮损炎症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毛囊周期改变特点,初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斑秃皮损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36例斑秃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皮损病理改变,对组织片进行吉姆萨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的分布特点,以及毛囊周期改变特点。结果 73.5%(100/136)斑秃患者的脱发皮损可见毛囊周围蜂窝状炎症浸润,多为病程短、处于疾病活动阶段患者。47.8%(65/136)斑秃患者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弥漫型斑秃患者皮损发生的概率较高。真皮浅深层比较,肥大细胞的数目及活化比例在深层毛囊周围多于浅层毛囊,而在浅深层血管周围则无区别。在浅层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数目以及深层毛囊活化肥大细胞数与血清IgE呈正相关关系。血管周围的真皮浅层CD8+T淋巴细胞浸润和真皮深层血管周围CD3+、CD4+T淋巴细胞浸润在活动期高于稳定期皮损。毛囊的终毛/毳毛比例方面,亚全秃/全秃/普秃患者较斑片型、弥漫型为低,病程大于2年较病程小于3个月者的比例低。脱发面积≤50%患者的终毛/毳毛比例均高于脱发面积76%~100%组。结论斑秃皮损中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斑秃毛囊终毛/毳毛比例降低和疾病活动性相关,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的炎症浸润明显,说明这些细胞和真皮浅层在斑秃发病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毛囊周期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50例女性型脱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西兰 叶艳婷 +5 位作者 赵莹 张斌 蔡泽明 杨建 章星琪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1年第6期363-368,共6页
目的:研究女性型脱发的临床、实验室结果及皮肤镜表现的特点。方法:对比分析50例女性型脱发患者及20例慢性休止期脱发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和皮肤镜表现,同时采集20例年龄相同、无脱发表现健康女性的头皮皮肤镜表现作为对照。结果:与... 目的:研究女性型脱发的临床、实验室结果及皮肤镜表现的特点。方法:对比分析50例女性型脱发患者及20例慢性休止期脱发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和皮肤镜表现,同时采集20例年龄相同、无脱发表现健康女性的头皮皮肤镜表现作为对照。结果:与慢性休止期脱发相比,女性型脱发患者中具有雄激素性脱发家族史者较常见,且其发病年龄较早。≤25岁女性型脱发患者的雄激素性脱发家族史阳性率最高、雌激素水平及E2/T值相对最低;25~40岁女性型脱发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最低;>40岁女性型脱发患者严重脱发的发生率最高。女性型脱发患者的皮肤镜表现特点如头皮色素沉着、局部无毛征、棕色毛周征、白色毛周征和白点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遗传因素和低雌激素水平可能参与早发型女性型脱发的发病;低血清铁蛋白可能是中青年人发病的诱因之一;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中老年女性患者出现严重女性型脱发的原因之一。毛周征、头皮色素沉着、局部无毛征和白点征是女性型脱发的常见皮肤镜表现特点,其中白色毛周征不仅是严重脱发的表现,还可能是治疗预后不好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型脱发 慢性休止期脱发 头皮皮肤镜 Ludwig分期法
下载PDF
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皮肤镜征象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水凤 戚世玲 +9 位作者 赵莹 张小婷 叶艳婷 曹慧 杨雨清 张斌 蔡泽明 杨建 章星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27-730,共4页
目的:分析576例男性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的临床、皮肤镜特征及疗效。方法:对AG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专科病历,对其中的391例进行皮损部位的皮肤镜观察并和118例正常人作对照,采用7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该研究中77.6... 目的:分析576例男性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的临床、皮肤镜特征及疗效。方法:对AG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专科病历,对其中的391例进行皮损部位的皮肤镜观察并和118例正常人作对照,采用7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该研究中77.6%的患者发病年龄在21。40岁,89.1%病程在半年以上,61.3%有阳性家族史;95.3%的患者脱发表现为男性型,且82.4%的患者病情在Hamilton分级Ⅱ~Ⅳ级之间。皮肤镜下特征性的征象有〉20%的毛发直径变细、毛周征、毳毛增多、局部无毛征等,其中〉20%的毛发直径变细的发生率最高为87.5%,而对照组仅为3.4%。联合口服非那雄胺和外用米诺地尔治疗的有效率为75.2%,治疗3个月以上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不足3个月者,疗程3个月以上的有效率达76.9%-86.7%,疗效与疗程成正相关关系。结论:AGA患者以轻中度脱发的青中年男性为主。皮肤镜在早期诊断AGA及评价疗效中有重要价值,〉20%的毛发直径变细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准。联合口服非那雄胺和外用米诺地尔治疗AGA疗效确切,但至少需坚持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性秃发 皮肤镜 非那雄胺 米诺地尔
下载PDF
二苯环丙烯酮局部治疗斑秃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莹 蔡泽明 +5 位作者 张斌 西兰 杨建 陈闻纳 章星琪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34-339,共6页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6例斑秃患者进行外用DPCP治疗,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副作用;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斑秃患者DPCP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复发率为23.1%。16.7...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6例斑秃患者进行外用DPCP治疗,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副作用;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斑秃患者DPCP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复发率为23.1%。16.7%患者出现较明显副作用(严重接触性皮炎、白癜风)。副作用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清IgE浓度明显高于有效组患者(P=0.03)。另外,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脱发面积、维持治疗浓度、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异位性疾病病史和斑秃家族史、皮损病理改变与DPCP治疗的疗效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外用DPCP治疗斑秃安全性较高,可避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治愈率也较高。治疗前进行血清IgE测定可提前发现对治疗不耐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环丙烯酮 斑秃 疗效
下载PDF
拔毛癖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皮肤镜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水凤 赵莹 +8 位作者 张小婷 叶艳婷 戚世玲 张斌 西兰 蔡泽明 杨建 章星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6期352-355,共4页
目的:分析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镜影像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收集46例拔毛癖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36例患者毛发进行皮肤镜观察并与62例斑秃患者进行比较;对其中5例皮损进行病理活检。结果:46例拔毛癖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8,平均... 目的:分析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镜影像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收集46例拔毛癖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36例患者毛发进行皮肤镜观察并与62例斑秃患者进行比较;对其中5例皮损进行病理活检。结果:46例拔毛癖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8,平均年龄为11.74岁,最常见脱发部位为头顶部。拔毛癖皮肤镜下最常见表现为黑点征(94.44%)和断发(94.44%)。拔毛癖患者病理组织主要表现为退行期毛囊增多、色素管型、毛囊周围出血、毛软化,炎症轻微。结论:皮肤镜是诊断、鉴别诊断拔毛癖的有力工具,组织病理检查则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毛癖 皮肤镜影像 组织病理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脱发表现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艳婷 +1 位作者 赵莹 章星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48-549,共2页
脱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率为17.3%~54%。脱发与疾病活动指数有关,是疾病加重的非特异性表现,还能预测SLE的复发闻。SLE脱发主要是非瘢痕性脱发,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分类也不统一。本研... 脱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率为17.3%~54%。脱发与疾病活动指数有关,是疾病加重的非特异性表现,还能预测SLE的复发闻。SLE脱发主要是非瘢痕性脱发,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分类也不统一。本研究旨在分析SLE非瘢痕性脱发的临床及皮肤镜表现,探讨脱发与疾病活动性、自身抗体及补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脱发 非瘢痕性
下载PDF
斑秃患者皮损丝聚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5
14
作者 西兰 张小婷 +4 位作者 赵莹 蔡泽明 张斌 章星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丝聚蛋白表达水平与斑秃患者特应性素质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37例斑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取斑秃皮损和正常对照的头皮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用荧光半定量RT—PCR检测22例斑秃皮损和正常对照的头皮丝聚蛋白在... 目的探讨丝聚蛋白表达水平与斑秃患者特应性素质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37例斑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取斑秃皮损和正常对照的头皮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用荧光半定量RT—PCR检测22例斑秃皮损和正常对照的头皮丝聚蛋白在蛋白质和信使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斑秃皮损丝聚蛋白和其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且这种降低在脱发面积较大、病程较长和有指甲改变的斑秃患者中更明显,但降低水平与是否伴发特应性疾病无关。斑秃患者伴特应性疾病组与不伴特应性疾病组之间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脱发面积、家族史、甲改变、血清IgE和嗜酸粒细胞升高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斑秃患者其皮损丝聚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均降低,提示丝聚蛋白可能参与斑秃的发病,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丝聚蛋白 免疫
原文传递
二苯环丙烯酮局部治疗全秃和普秃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凌云霞 叶艳婷 +6 位作者 曹慧 杨雨清 朱昭慧 曾子珣 杨建 章星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03-607,共5页
目的:观察二苯环丙烯酮(DPCP)局部免疫疗法治疗全秃和普秃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DPCP治疗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的有效率及复发率,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经DPCP治疗后,43.59%的患者出现毛发再... 目的:观察二苯环丙烯酮(DPCP)局部免疫疗法治疗全秃和普秃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DPCP治疗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的有效率及复发率,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经DPCP治疗后,43.59%的患者出现毛发再生,但有效率仅为17.95%,平均起效时间为4.65±2.53个月,疗效与发病年龄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07,r=0.425)、与病程之间有负相关关系(P=0.031,r=-0.346),即发病越晚、病程越短,疗效越好。77.78%的患者出现红斑,约50%的患者出现水疱和瘙痒等不良反应,但多无需特殊处理。有效患者的复发率为100%。结论:DPCP局部免疫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全秃和普秃患者的疗法,但其有效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秃 普秃 DPCP 免疫疗法 局部
下载PDF
麦考酚酯联合阿维A治疗难治性脓疱型银屑病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夕湲 杨雁 +5 位作者 薛竞 赵蓓 毛翀 李灵 段西凌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麦考酚酯联合阿维A治疗难治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本科住院治疗的5例既往予阿维A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分析在予麦考酚酯0.5g(2次/d)联合阿维A 30mg(1次/d)治疗后的... 目的观察小剂量麦考酚酯联合阿维A治疗难治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本科住院治疗的5例既往予阿维A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分析在予麦考酚酯0.5g(2次/d)联合阿维A 30mg(1次/d)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该5例患者联合治疗平均显效时间为2.8天,3例8天内好转出院,1例8天时痊愈出院,治疗及随访中均未发现麦考酚酯或阿维A相关的不良反应,1例复发。结论小剂量麦考酚酯联合阿维A治疗难治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起效快,可供单独使用阿维A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抵抗的患者选择,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考酚酯 阿维A 脓疱型银屑病
下载PDF
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斑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莹 章星琪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1-723,共3页
国际上以二苯环丙烯酮(DPCP)在局部皮损上诱发接触性皮炎治疗重型斑秃应用最广泛,目前已有近30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DPCP治疗斑秃的有效率多在50%~60%之间,常见的副作用为局部接触性皮炎,复发率10.6%~68.9%。DPCP治疗斑秃机制不... 国际上以二苯环丙烯酮(DPCP)在局部皮损上诱发接触性皮炎治疗重型斑秃应用最广泛,目前已有近30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DPCP治疗斑秃的有效率多在50%~60%之间,常见的副作用为局部接触性皮炎,复发率10.6%~68.9%。DPCP治疗斑秃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环节性的,主要包括改变炎症细胞亚群、拮抗Th1免疫反应,重建Th1和Th2的平衡以及引入抑制性T细胞等。本文对有关DPCP局部免疫治疗斑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环丙烯酮 免疫治疗 斑秃
下载PDF
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莉 李灵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6期3303-3306,3311,共5页
目的探讨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降低SLE早期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风湿科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 目的探讨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降低SLE早期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风湿科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检查。结果 6例紫癜样皮损位于四肢,2例紫癜样皮损位于双下肢,8例在发病初期均缺乏典型的蝶形红斑,8例血小板均正常,6例发生肾脏损害,5例发生血液系统损害,8例免疫系统检查均有异常,均被误诊为过敏性紫癜(HSP),平均误诊时间超过2个月,误诊率为100%。结论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且缺乏典型蝶形红斑的SLE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为HSP,应提高诊断SLE的警惕性,对于出现紫癜样皮损,同时合并多系统损害的患者应早期行免疫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性紫癜 误诊分析
下载PDF
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和头皮细胞因子的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莉 李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检测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和头皮皮损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斑秃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3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收集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 目的检测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和头皮皮损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斑秃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3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收集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的表达水平。收集头皮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头皮处IFN-γ、IL-2、IL-4、IL-5、IL-10、IL-12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型斑秃组血清中IFN-γ和IL-1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2、IL-4、IL-10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型斑秃组头皮皮损IFN-γ和IL-1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4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2、IL-5、IL-10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及局部头皮均存在Th1和Th2的免疫失衡,即表现为Th1占优势而Th2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167例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
作者 李忻悦 李灵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了解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7例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1.86%的患者年龄>60岁,在确诊肿瘤前皮肤表现以皮肌炎多见... 目的了解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7例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1.86%的患者年龄>60岁,在确诊肿瘤前皮肤表现以皮肌炎多见(31.75%),确诊后以带状疱疹多见(53.85%),且多发生于肿瘤中晚期,抗肿瘤治疗(如手术)可能会诱发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治疗皮肤病(如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结论一些特征性皮疹(如皮肌炎典型皮疹)可能提示肿瘤发生,同时一些非特征性皮疹(如多形红斑)也须警惕潜在恶性肿瘤存在,皮肤病合并肿瘤各有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表现 临床特点 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