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另类间入者:莫瑞吉奥·卡特兰的艺术 被引量:2
1
作者 《艺术当代》 2022年第3期18-23,共6页
虽然全球新冠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却远远还没有实现所谓的“常态化”。病毒仍然像阴霾一样,覆盖着我们的生活。此时,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最后的审判”就拥有了一-... 虽然全球新冠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却远远还没有实现所谓的“常态化”。病毒仍然像阴霾一样,覆盖着我们的生活。此时,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最后的审判”就拥有了一-种更复杂的意义,哪怕只是就题目望文生义,也会带来多种情绪交织的观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中心 望文生义 常态化
原文传递
科技巨头的入侵与威胁——读《没有思想的世界》 被引量:1
2
作者 《书城》 2021年第5期78-82,共5页
什么二十四小时全天候陪伴我们左右?显然家人、朋友与同事都要被排除在外,更准确的答案大概只有智能手机。每天,我们醒来后睁眼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看手机,甚至睁眼也成了看手机的附属程序。手机连接网络后,就有各类推送争抢着在界面... 什么二十四小时全天候陪伴我们左右?显然家人、朋友与同事都要被排除在外,更准确的答案大概只有智能手机。每天,我们醒来后睁眼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看手机,甚至睁眼也成了看手机的附属程序。手机连接网络后,就有各类推送争抢着在界面上出现。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具有引诱性的"标题党"文章所围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手机 二十四小时 标题党 手机连接 推送 入侵 全天候
原文传递
2022年特纳奖:“解域”与“再辖域”
3
作者 《艺术当代》 2023年第1期59-63,共5页
2022年特纳奖(Turner Prize)自公布四名入围艺术家名单以来,便赢得众多关注。过去两年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下,特纳奖受疫情波及一度中断,2022年特纳奖持续进行的相关工作意味着它正在全面恢复,这一备受瞩目的奖项是当代艺术圈一... 2022年特纳奖(Turner Prize)自公布四名入围艺术家名单以来,便赢得众多关注。过去两年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下,特纳奖受疫情波及一度中断,2022年特纳奖持续进行的相关工作意味着它正在全面恢复,这一备受瞩目的奖项是当代艺术圈一个值得观察的风向标,它代表着西方评审机制的某种潮流与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纳 评审机制 风向标 当代艺术
原文传递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的“贫乏”与丰饶 被引量:1
4
作者 《艺术当代》 2018年第6期14-19,共6页
让·鲍德里亚曾说:"没有任何理由将一面镜子藏匿于抽屉中。"镜子总是在吸收捕捉形象。博尔赫斯也写过一首《镜子》,其中有两段:"我是一个对镜子感到害怕的人;不仅面对着无法穿透的玻璃,里面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居住的空间反映着,... 让·鲍德里亚曾说:"没有任何理由将一面镜子藏匿于抽屉中。"镜子总是在吸收捕捉形象。博尔赫斯也写过一首《镜子》,其中有两段:"我是一个对镜子感到害怕的人;不仅面对着无法穿透的玻璃,里面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居住的空间反映着,结束了又开始;……我把它们都看作古旧契约的永恒的根本的执行者,使世界繁殖,仿佛生殖的行为,无法睡眠,带来劫数。"(王央乐译)镜子既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又是东西方文化中引发众多想象与隐喻而极富内涵的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开朗基罗
原文传递
作为记忆,艺术装置的展览 被引量:1
5
作者 《艺术当代》 2022年第5期90-93,共4页
当代艺术理论家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曾指出,艺术家与策展人的角色在当代艺术中越来越混同。泰康空间最近的展览“城门、牌楼、广场:关于摄影和历史的动作考古”让我更清晰地体认了格罗伊斯的高见。“城门、牌楼、广场:关... 当代艺术理论家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曾指出,艺术家与策展人的角色在当代艺术中越来越混同。泰康空间最近的展览“城门、牌楼、广场:关于摄影和历史的动作考古”让我更清晰地体认了格罗伊斯的高见。“城门、牌楼、广场:关于摄影和历史的动作考古”,单从名字上看,已经很清晰地预示展览内容是以“城门、牌楼、广场”的摄影图像为主。这些老旧的摄影图像本来早已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策展人通过策展,把它们从岁月的尘埃里打捞出来,并将它们重新并置在一个当代的空间里,以供人注视或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图像 艺术理论家 策展人 展览内容 鲍里斯 当代艺术 城门 牌楼
原文传递
摄影之思 被引量:1
6
作者 《书城》 2018年第7期125-128,共4页
本雅明曾引用过《莱布尼茨报》里的几句话:"……单是想留住影像,就等于是在亵渎神灵了。人类是依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任何人类发明的机器都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单单手机自拍就已泛滥成灾,我们再读到这段话,会... 本雅明曾引用过《莱布尼茨报》里的几句话:"……单是想留住影像,就等于是在亵渎神灵了。人类是依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任何人类发明的机器都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单单手机自拍就已泛滥成灾,我们再读到这段话,会感到十分滑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 形象创造 莱布尼茨 本雅明 上帝 人类
原文传递
致敬与追问——隋建国的“肉身成道”
7
作者 《艺术当代》 2017年第4期20-23,共4页
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寻觅向手和感觉致敬的方式。因为,感觉是他们伟大劳作的起点,把他们带往陌生而深邃的世界,是手将那一个世界实现。
关键词 肉身 追问 艺术家 感觉 世界 深邃
原文传递
舞曲的舞台
8
作者 《艺术当代》 2019年第2期81-83,共3页
在中国遍地开花的艺术机构中,泰康空间以注重发掘中国历史经验的策展研究与实践而显得别具一格。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四十年,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四十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记忆,同时它往往因为距离过近,变化之剧而带来令... 在中国遍地开花的艺术机构中,泰康空间以注重发掘中国历史经验的策展研究与实践而显得别具一格。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四十年,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四十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记忆,同时它往往因为距离过近,变化之剧而带来令人眩晕的震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 舞曲 历史经验 艺术机构 别具一格 改革开放 历史记忆 中国
原文传递
情念在涌动
9
作者 《艺术当代》 2021年第1期10-11,共2页
2015年6月,法国著名艺术学者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应邀在OCAT研究中心做了三次讲座。《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一书即是此次中国行的一个成果。"理论从来不会脱离实... 2015年6月,法国著名艺术学者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应邀在OCAT研究中心做了三次讲座。《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一书即是此次中国行的一个成果。"理论从来不会脱离实践,也不会脱离体现理论的具体事物。我们需要观察个别的现实,在其中寻找近乎理论力量的东西,而不是闭门打造什么‘一般理论’,不顾一切地套用在个别现实之上。"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一开场即如是警告。因为,显而易见,为了打造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为了它的完善与自圆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森斯坦 贝尔曼 迪迪 视觉艺术 脱离实践 普遍适用 自圆其说
原文传递
刘韡的幻影迷宫
10
作者 《艺术当代》 2018年第4期84-87,共4页
柏拉图曾经以洞穴来描述人类的知识与幻想。他认为,未受启蒙的人类就像被捆住手脚住在黑暗洞穴里,他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线和火焰照耀下的幻影。倘若不真正走出洞穴,他们将永远将那些移动的幻象当真,就此被迷惑被蒙骗生生世世而不... 柏拉图曾经以洞穴来描述人类的知识与幻想。他认为,未受启蒙的人类就像被捆住手脚住在黑暗洞穴里,他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线和火焰照耀下的幻影。倘若不真正走出洞穴,他们将永远将那些移动的幻象当真,就此被迷惑被蒙骗生生世世而不知。哲人苏格拉底以追求真理为使命,说这些话时或许语调悲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 追求真理 苏格拉底 洞穴 柏拉图 人类 哲人
原文传递
保罗·麦卡锡的挑战
11
作者 《艺术当代》 2018年第5期20-23,共4页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中国演讲时说:"弗洛伊德让我看到另一种世界的存在,它既不属于理性,也不属于意识、思辨……弗洛伊德恰恰能让我们实现在自身内部的旅行……人就像毕加索作品中的人物,同时具有不同侧面。弗洛伊德让我们看到...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中国演讲时说:"弗洛伊德让我看到另一种世界的存在,它既不属于理性,也不属于意识、思辨……弗洛伊德恰恰能让我们实现在自身内部的旅行……人就像毕加索作品中的人物,同时具有不同侧面。弗洛伊德让我们看到了人本身也是多声部的。"此处的"弗洛伊德",完全可以被"保罗·麦卡锡"替换。这段话用来形容艺术家保罗·麦卡锡,也恰如其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卡锡 艺术家
原文传递
扎克瑞·阿姆斯特朗的色彩戏剧
12
作者 《艺术当代》 2021年第3期92-95,共4页
"蜡烛袋"是扎克瑞·阿姆斯特朗(Zachary Armstrong)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展出了近年来创作的装置、绘画与雕塑作品。这些色彩鲜明且极富个性的作品,在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里共同营造出一个寻常... "蜡烛袋"是扎克瑞·阿姆斯特朗(Zachary Armstrong)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展出了近年来创作的装置、绘画与雕塑作品。这些色彩鲜明且极富个性的作品,在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里共同营造出一个寻常之物与奇思妙想渗透交织的场景,它激发我们的感官,召唤我们在记忆与想象中旅行。色彩之合奏步入展厅,匆匆一瞥,艺术家对色彩的极度敏感或许是留给观众最强烈的第一印象。艺术家的敏感首先体现在绘画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斯特朗 第一印象 艺术基金会 色彩鲜明 奇思妙想
原文传递
“地方知识”的引用——陈彧君和潘娜潘·尤蔓妮双人展的“延时”
13
作者 《艺术当代》 2018年第6期58-61,共4页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高度同质化。本杰明·巴伯讽刺当下世界是"麦当劳世界"。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影响,艺术家往往共享相同的"视觉语法",而据此炮制出的艺术品面貌时常惊人的一致,艺术品背后的文化身份被抹...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高度同质化。本杰明·巴伯讽刺当下世界是"麦当劳世界"。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影响,艺术家往往共享相同的"视觉语法",而据此炮制出的艺术品面貌时常惊人的一致,艺术品背后的文化身份被抹除。但这并非当代艺术的唯一面向。正如阿齐莱·奥利瓦所揭示的状况:"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前十年由两项运动所主导:全球化及部落化。""部落化"拒绝开放,试图顽固地保存地域特色,它作为抵抗全球化的运动,又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临时建筑 全球化 地域特色 艺术家 建筑模型 拼贴画 马赛克 部落化 艺术品
原文传递
安尼施·卡普尔:红的迷狂,物之剧场
14
作者 《艺术当代》 2020年第2期86-89,共4页
安尼施·卡普尔2019.10.26—2020.1.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依赖高科技的数码媒介,信息的传播已达光速,于是我们来到了西方思想家所谓的"电传托邦"(télétopie)和数码社会。速度改变了我们观看、体验... 安尼施·卡普尔2019.10.26—2020.1.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依赖高科技的数码媒介,信息的传播已达光速,于是我们来到了西方思想家所谓的"电传托邦"(télétopie)和数码社会。速度改变了我们观看、体验、思考世界的方式,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认为从此"此地不在,一切都是此时此刻"。据此,他进而认为人类的传统时间和空间经验被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 安尼施·卡普尔 西方思想家 美术馆 数码媒介 艺术馆 高科技
原文传递
走样、宣告,且不对话语的场景负责——于艾君的《“新插画”》
15
作者 《艺术工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32,共2页
涂鸦是对话语的扭转与变异,绝非对话语的忠实呈现。涂鸦再加工话语,但不是对话语的说明,更不是对话语进行图绘。涂鸦不对话语的场景负责,而是逃逸与游离话语的框限,是无数次偏斜运动轨迹的汇集。涂鸦提供另一种场景,这种场景里图像和话... 涂鸦是对话语的扭转与变异,绝非对话语的忠实呈现。涂鸦再加工话语,但不是对话语的说明,更不是对话语进行图绘。涂鸦不对话语的场景负责,而是逃逸与游离话语的框限,是无数次偏斜运动轨迹的汇集。涂鸦提供另一种场景,这种场景里图像和话语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甚至是刻意的背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鸦 线条 笔触 纸本 装置
原文传递
刘月的“混沌互渗”
16
作者 《艺术当代》 2020年第4期76-79,共4页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刘月属于特殊的一类。他专注于思考,能持之以恒地探究一两个项目,时间跨度可达十几年;同时他又非常多变,在一两个项目里不断发掘,翻新出各式各样的"花样"。不论你从中看到他作品的"万变不离其宗&quo...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刘月属于特殊的一类。他专注于思考,能持之以恒地探究一两个项目,时间跨度可达十几年;同时他又非常多变,在一两个项目里不断发掘,翻新出各式各样的"花样"。不论你从中看到他作品的"万变不离其宗",还是一再经验某种"熟悉的陌生"或"陌生的熟悉",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不断在重组与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渗 持之以恒 万变不离其宗
原文传递
空气作为媒介——“振动的云层”
17
作者 《艺术当代》 2021年第5期49-53,共5页
新西兰艺术家珍妮·兰德森(Janine Randerson)在《天气作为媒介:走向气象艺术》一书中写道:“当我们在气候变化面前失去信心,乃至对其避之不及的时候(有人称之为“气候疲劳征”,climate fatigue),艺术就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气象艺... 新西兰艺术家珍妮·兰德森(Janine Randerson)在《天气作为媒介:走向气象艺术》一书中写道:“当我们在气候变化面前失去信心,乃至对其避之不及的时候(有人称之为“气候疲劳征”,climate fatigue),艺术就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气象艺术可以替代令人焦虑的新闻报道和沉重的气候报告,成为对话和倡议的中介。在促进生态批判性的对话方面,我把天气视为一个活跃的挑衅者、合作者和催化剂。艺术家的介入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天气用新的方式置于政治的聚光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聚光灯 气候变化 合作者 新西兰
原文传递
抵抗的图像——陈界仁的《中空之地》
18
作者 《艺术当代》 2017年第10期69-71,共3页
在地流放 奈格里曾追问道:"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在20世纪70年代的革命运动失败之后,在新自由主义复辟,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扩散到所有生产领域,甚至到全球所有空间的时候,关于周围的这个世界,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关于这个市场机制——这... 在地流放 奈格里曾追问道:"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在20世纪70年代的革命运动失败之后,在新自由主义复辟,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扩散到所有生产领域,甚至到全球所有空间的时候,关于周围的这个世界,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关于这个市场机制——这个机制正越来越紧地抓握着我们,就好像要使我们窒息,它从地方的层次到全球的层次,无不剥夺着生命和关于创新与团结一切踪迹的想象—的宇宙,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此情此景,艺术还可以说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图像 新自由主义 革命运动 资本主义 市场机制
原文传递
理查德·迪肯的“新雕塑”
19
作者 《艺术当代》 2018年第4期22-25,共4页
W.J.T.米歇尔认为:"有三种讨论抽象的方法:(1)一种拜物的、色情化的关系,充满了痴迷与焦虑;(2)一种英雄式的、乌托邦的、超越的关系,接近于崇拜;(3)一种亲密的关系,像友谊或是亲属关系—我想称之为‘图腾式的’,将艺术品理解... W.J.T.米歇尔认为:"有三种讨论抽象的方法:(1)一种拜物的、色情化的关系,充满了痴迷与焦虑;(2)一种英雄式的、乌托邦的、超越的关系,接近于崇拜;(3)一种亲密的关系,像友谊或是亲属关系—我想称之为‘图腾式的’,将艺术品理解成柯勒律治所说的‘友好的形式’,一种静默的目击者式的形象。"面对理查德·迪肯的雕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 雕塑 亲属关系 乌托邦 艺术品 目击者
原文传递
记忆与欲望的捕捉——对“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的观察
20
作者 《艺术当代》 2018年第6期50-53,共4页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如何观看世界》里引用了一组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到2012年,每年的照片拍摄数量为3800亿张……2014年,照片拍摄数量有可能达到1万亿张。"的确,随着智能手机在新世纪的大规模普及,最近十年照片的数量以惊...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如何观看世界》里引用了一组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到2012年,每年的照片拍摄数量为3800亿张……2014年,照片拍摄数量有可能达到1万亿张。"的确,随着智能手机在新世纪的大规模普及,最近十年照片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威廉·弗卢塞尔三十多年前的设想"摄影的宇宙",在今天变成真正的现实。正如约翰·伯格所说:"朝圣的日子已永逝,如今的绘画作品更像旅行。"而如今的摄影作品更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奖 摄影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