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室町——江户时期的茶庭演变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红艳 喻梦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日本室町至江户时期的近百年间,是茶庭文化的产生和大发展时期,其造园思想与禅宗、书画、茶文化相互融合,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综合的园林艺术,讲究以精神为本位,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美,为来客到达茶室之前营造顿悟的"禅机... 日本室町至江户时期的近百年间,是茶庭文化的产生和大发展时期,其造园思想与禅宗、书画、茶文化相互融合,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综合的园林艺术,讲究以精神为本位,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美,为来客到达茶室之前营造顿悟的"禅机"。将日本茶道与茶庭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茶道与茶庭的产生期、发展期和兴盛期。通过对3个时期日本著名茶人设计的茶庭的对比研究,探索日本该历史时期茶庭的发展状况及造园精神的演变,寻找日本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下,茶道与茶庭文化中所隐藏的独特的社会审美意识、人文气息与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日本 茶庭 室町时期 江户时期
下载PDF
近代以来西安城墙保护历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蒋苑 严少飞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2期60-65,共6页
西安城墙在社会变革及城市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存废之争,但最终得以保护下来。西安城墙的保护历程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基础研究,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墙保护的三个阶段探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西安城墙在社会变革及城市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存废之争,但最终得以保护下来。西安城墙的保护历程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基础研究,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墙保护的三个阶段探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这对于研究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认识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城墙保护
下载PDF
明代《弇山园记》中的意象单元结构关系及空间营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文慧 《园林》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弇山园是晚明第一名园,其园林空间营造具有模块化、组团化的特征。先对王世贞《弇山园记》中的意象单元进行提取并完成空间单元的图示化转译,以求更清晰地展现每个意象单元所呈现的具体空间特征及意境营造。其次运用“解离—重构”的研... 弇山园是晚明第一名园,其园林空间营造具有模块化、组团化的特征。先对王世贞《弇山园记》中的意象单元进行提取并完成空间单元的图示化转译,以求更清晰地展现每个意象单元所呈现的具体空间特征及意境营造。其次运用“解离—重构”的研究方法,完成“意象单元、空间单元、空间组团”这一园林系统的建构,进而实现对弇山园意象单元结构关系及空间营造的研究。该研究对于明代园林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亦为古典园林空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弇山园 意象单元 空间组团 结构关系
下载PDF
从须弥圣境到五台模式——佛教理想景观的演化、特征及传播
4
作者 王怡铭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51-55,共5页
须弥山是佛教宇宙观中的圣山,其所包含的须弥山圣境图式是佛教景观中常见的写仿对象。山西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构建了中国本土最早的“须弥圣境”,是后世五峰、五寺、五台空间格局的原型和范式。本文尝试探索以五台山为主的... 须弥山是佛教宇宙观中的圣山,其所包含的须弥山圣境图式是佛教景观中常见的写仿对象。山西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构建了中国本土最早的“须弥圣境”,是后世五峰、五寺、五台空间格局的原型和范式。本文尝试探索以五台山为主的五方山岳空间范式,与佛教须弥山宇宙观中所呈现的“须弥圣境”结构体系之间的渊源与演变,分析总结其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及文化意象,丰富佛教中国化景观图谱的经典原型,为完善中国传统景观模式体系中佛教“五台模式”的构建提供基础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弥山 五台山 佛教 景观模式
下载PDF
基于图式语言的清同治《桃源洞全图》文化景观空间营造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平 张涛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9-134,共6页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图式语言 桃花源 文化景观
下载PDF
宋代士人园林中的“乐”文化意象及其营造思想研究
6
作者 刘琪 《园林》 2023年第12期91-97,共7页
《论语·雍也》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文化很早便与山水产生了联系,对古典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主教化、从人德”,到春秋时期孔子、颜回追求“克己复礼”的“君子之乐”,孟子提倡的“众人之乐”,... 《论语·雍也》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文化很早便与山水产生了联系,对古典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主教化、从人德”,到春秋时期孔子、颜回追求“克己复礼”的“君子之乐”,孟子提倡的“众人之乐”,老庄所描述的“隐逸之乐”,“乐”已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到宋代,理学盛行,基于对名教之乐的追求,“独乐”与“众乐”的思想发展成熟,成为士人园林中“乐”文化意象的主要内核。不同的“乐”文化引导不同的园林空间行为,进而形成不同的空间范式,在“独乐”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探幽”“明性”两种审美范式;在“众乐”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揽胜”“宴乐”“邀游”三种审美范式。“乐”文化影响士人园林空间模式的变化,也为明清私园向着“芥子纳须弥”的进一步发展指引了方向。剖析宋代“乐”文化意象的类型以及营造特点,对于理解“乐”文化在中国园林发展中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对现代园林营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园林 “乐”文化 审美范式 造园思想 园林空间营造
下载PDF
元代《唐骊山宫图》中的风景空间图式研究
7
作者 李旭东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5期44-49,共6页
唐华清宫是隋唐时期长安都城东郊的一处温泉行宫,因其有骊山之形胜而作为帝王东宫成为后世模仿的原型和典范。《唐骊山宫图》由北宋画家游师雄在继承唐代“计里画方”的基础上采用平立结合的混合比例绘制而成,元代经李好文在保持原图内... 唐华清宫是隋唐时期长安都城东郊的一处温泉行宫,因其有骊山之形胜而作为帝王东宫成为后世模仿的原型和典范。《唐骊山宫图》由北宋画家游师雄在继承唐代“计里画方”的基础上采用平立结合的混合比例绘制而成,元代经李好文在保持原图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缩小摹绘成副本,并保留在《长安志图》中。本文以图式分析法对元代《长安志图·唐骊山宫图》中的景观进行解读,以辨方定位、分景画方、寻景揽胜等方式进行景观要素的提取与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以求诠释古人的风景规划理念、设计方法与营造意匠,并为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和当代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方法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华清宫 唐骊山宫图 图式分析 文化景观
下载PDF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图式语言研究
8
作者 张玉麟 景若岩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2期91-96,共6页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以字、词、词组、句式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文化寓意、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原型与景观范式。再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法规则诠释古人景观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最后并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境表达研究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结构。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亦为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江书院 文化景观 图式语言 文化原型 景观范式
下载PDF
本土人居视野下的黄河龙门文化景观营造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涛 武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3-698,共6页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探析了古黄河龙门景观的基本营造内涵.在梳理黄河龙门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地景视野下的龙门寻胜、以自然为基础的设计草本和意象形成、人工建筑的营造方法、景致的发现,塑造和提炼等等,并试图揭示黄河龙...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探析了古黄河龙门景观的基本营造内涵.在梳理黄河龙门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地景视野下的龙门寻胜、以自然为基础的设计草本和意象形成、人工建筑的营造方法、景致的发现,塑造和提炼等等,并试图揭示黄河龙门的栖居内涵,初步总结归纳出晋陕黄河龙门风景营造的三点基本经验,以此例证本土营造的特有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胜 立意 时序导引 意义空间 文化山水
下载PDF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与声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奕博 《古建园林技术》 2019年第2期21-24,共4页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八景 声景 声境
下载PDF
山泽通气:一种汇通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规划理念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树声 +1 位作者 来嘉隆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山泽通气” “山泽通气”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易传·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又云”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山泽通气”具有鲜明的中国思维特点.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涉及到医学... 1.何谓“山泽通气” “山泽通气”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易传·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又云”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山泽通气”具有鲜明的中国思维特点.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涉及到医学、艺术、建筑、城市等多个方面。就其概念而言.”山泽“即山林与川泽,“山泽通气”即汇通山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 山水环境 城市 规划 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 山林 建筑
下载PDF
四川会馆建筑与川剧(二)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强 《华中建筑》 2008年第12期201-203,209,共4页
该文从四川会馆建筑与川剧的历史渊源出发,对会馆戏场的空间布局、会馆戏场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会馆中的演戏活动和川剧的观演艺术进行探悉,探讨四川会馆建筑对川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旨在促进传统会馆建筑的保护,探索传统川剧的演出环... 该文从四川会馆建筑与川剧的历史渊源出发,对会馆戏场的空间布局、会馆戏场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会馆中的演戏活动和川剧的观演艺术进行探悉,探讨四川会馆建筑对川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旨在促进传统会馆建筑的保护,探索传统川剧的演出环境,影响当代环境下川剧的剧场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会馆 川剧 戏场
下载PDF
陕西永寿金盘城历史空间格局营建智慧浅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小龙 王良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6期52-55,共4页
本文以陕西永寿金盘城为例,在历史文献解读、现状遗存调查、当地老者口述城市史等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分析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发掘并阐释了其中所蕴含的融合大尺度自然山水、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传承等历史营建智慧。最后结合当代城市... 本文以陕西永寿金盘城为例,在历史文献解读、现状遗存调查、当地老者口述城市史等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分析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发掘并阐释了其中所蕴含的融合大尺度自然山水、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传承等历史营建智慧。最后结合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问题及趋势提出思考,以求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寿金盘城 历史空间格局 遗产修复与传承
下载PDF
四川罗城古镇戏场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强 《华中建筑》 2010年第1期153-156,共4页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境内,至今还遗留着一个明清的建筑群——罗城古镇戏场,它是中国传统市井戏场最典型的代表。该文通过对罗城古镇戏场现状以及戏场空间特色的调查研究,考究四川戏曲舞台的发展与演变,同时探讨中国传统市井戏场的...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境内,至今还遗留着一个明清的建筑群——罗城古镇戏场,它是中国传统市井戏场最典型的代表。该文通过对罗城古镇戏场现状以及戏场空间特色的调查研究,考究四川戏曲舞台的发展与演变,同时探讨中国传统市井戏场的空间布局及观演方式,旨在对中国传统戏场的保护和利用,探讨现阶段中国传统剧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罗城古镇 戏曲 戏场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地坑窑植被绿化经验研究——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毓婧 李志明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7期212-214,共3页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以陕西省柏社村为研究对象,以保护改造、再生利用为目的,通过文献汇总演绎、图片绘制拍摄、实地调研踏勘、实地访谈记录等方法,对历史进行再挖掘,对植被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从村外、村内、窑院三个层次,分析植...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以陕西省柏社村为研究对象,以保护改造、再生利用为目的,通过文献汇总演绎、图片绘制拍摄、实地调研踏勘、实地访谈记录等方法,对历史进行再挖掘,对植被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从村外、村内、窑院三个层次,分析植被对地坑窑的保护作用,探讨植被的生态效益,归纳本土植物种类,最后对柏社村植被绿化与生态保护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资鉴当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柏社村 地坑窑 植被绿化
下载PDF
古镇戏场中的“空间连续性”与“空间流动性”研究——以陕西、四川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钰曌 《华中建筑》 2015年第5期158-160,共3页
古镇中的戏场,不仅是古代民众观看演戏的场所,更是古镇中人们交往的核心空间,具有着丰富的空间活力。清代时,戏场遍布陕西、四川等地的各个古镇,至今都遗存甚广。该文通过对古镇戏场中的"空间连续性"与"空间流动性"... 古镇中的戏场,不仅是古代民众观看演戏的场所,更是古镇中人们交往的核心空间,具有着丰富的空间活力。清代时,戏场遍布陕西、四川等地的各个古镇,至今都遗存甚广。该文通过对古镇戏场中的"空间连续性"与"空间流动性"的研究,探索该地区古镇戏场中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及其空间活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这种空间的分析和认知,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规划村镇中的公共空间,更能学习到诸多当代观演空间与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镇戏场 空间连续性 空间流动性
下载PDF
乡愁·乡建——四川德阳的生土营造实践 被引量:3
17
作者 馨文 +1 位作者 邢闯 孔锦权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12期18-23,共6页
获得奖项: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二等奖项目负责人:崔陇鹏吴瑞1背景“设计,就是要让乡村更像乡村。方案结合自然,为村民设计、建造一个可持续运营的模板,把好的理念和文化带入乡村。”本着这样的理念,团队参与了以“结合自然的设计”为... 获得奖项: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二等奖项目负责人:崔陇鹏吴瑞1背景“设计,就是要让乡村更像乡村。方案结合自然,为村民设计、建造一个可持续运营的模板,把好的理念和文化带入乡村。”本着这样的理念,团队参与了以“结合自然的设计”为题,以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规划区龙洞村为基地的德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本次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邀请22所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共同探讨“设计激活乡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阳 生土 四川 项目负责人 建筑院校 设计 国际 乡村
下载PDF
晋中地区金代建筑的“插接前廊”传统 被引量:2
18
作者 喻梦哲 《华中建筑》 2017年第1期95-98,共4页
山西中部地区的现存金代木构建筑,广泛采用前廊开敞的构造做法,重点装饰前檐柱列,强调前檐的装饰性,使之具有较为独立的空间、等级意味,类似一道在主体之外另行植入的大型披檐。该文通过归类整理该地区相关案例,将其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亚... 山西中部地区的现存金代木构建筑,广泛采用前廊开敞的构造做法,重点装饰前檐柱列,强调前檐的装饰性,使之具有较为独立的空间、等级意味,类似一道在主体之外另行植入的大型披檐。该文通过归类整理该地区相关案例,将其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亚型,以柱梁交接关系为考察线索,以时代分布为统计范畴,廓清了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体脉络,勾勒了此类构架的产生与演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接前廊 装饰性 植入感
下载PDF
柏社村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衰变现象及传承保护浅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蒲禹君 《北方建筑》 2019年第1期33-36,共4页
三原县柏社村村落有着上千年的演变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基因,是关中地坑民居最为集中的村落。建国以来,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乡土文化出现逐渐衰退现象。基于柏社村乡土文化的整体调查情... 三原县柏社村村落有着上千年的演变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基因,是关中地坑民居最为集中的村落。建国以来,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乡土文化出现逐渐衰退现象。基于柏社村乡土文化的整体调查情况,本文从非物质文化、乡村经济发展、村落格局变化及地坑窑的固有缺陷等方面,分析了柏社村乡土文化的衰变现象及其原因,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柏社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社村 乡土文化 衰变 现象 分析
下载PDF
中国古代“声景观”及其声学原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旭东 景若岩 《古建园林技术》 2022年第3期51-54,共4页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声景观有了较为客观的认知与体验,亦常常利用地方上的各种声音与景观相结合来创造声景观。与此同时,古人还巧妙利用“振动”“共振”“回声”等声学原理来营造声景观。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声景观的声学原理、音效提升及...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声景观有了较为客观的认知与体验,亦常常利用地方上的各种声音与景观相结合来创造声景观。与此同时,古人还巧妙利用“振动”“共振”“回声”等声学原理来营造声景观。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声景观的声学原理、音效提升及传播途径的研究,探索古人的声景观营造经验与设计方法,以期更好的保护古代的声景遗产,并为当代声景观的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观 声学原理 声景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