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下腔静脉滤器领域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屈睿升 宋润泽 +3 位作者 刘宝坤 何文扬 超强 周栋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339,共6页
目的对2011~2020年国内外下腔静脉滤器(IVCF)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我国IVCF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方向。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筛选近10年来IVCF相关主题文献,... 目的对2011~2020年国内外下腔静脉滤器(IVCF)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我国IVCF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方向。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筛选近10年来IVCF相关主题文献,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v5.7的共现/共被引计量分析方法对文献的作者、国家/地区、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图谱绘制。结果经筛选本研究共纳入1072篇文献,总体来说,近10年全球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二,但被引频次排名较低,与国际之间合作关系较薄弱;美国的发文量最多,在合作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近10年研究热点聚焦于可回收型滤器的取出及相关并发症研究。结论近年来全球IVCF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中国在国家发文量排名靠前,但合作网络与研究质量有待提升,未来研究趋势可能为并发症极少的新型IVCF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肺栓塞 可视化分析 静脉血栓栓塞症
原文传递
形状记忆聚合物在血管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晏仪 李兆龙 +4 位作者 张耀明 何文扬 屈睿升 超强 周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362-1366,共5页
形状记忆聚合物作为刺激-响应的高分子智能材料,由于相较于形状记忆合金与形状记忆陶瓷,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更高的可调控性、更强的形变恢复能力与生物降解性而在生物医疗领域的研究应用如火如荼。本文介绍了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结构原... 形状记忆聚合物作为刺激-响应的高分子智能材料,由于相较于形状记忆合金与形状记忆陶瓷,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更高的可调控性、更强的形变恢复能力与生物降解性而在生物医疗领域的研究应用如火如荼。本文介绍了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结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血管疾病治疗,尤其血管腔内治疗方面的应用;同时展望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相关技术问题及未来方向,随着加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形状记忆聚合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材料 形状记忆聚合物 刺激响应 生物相容性 血管腔内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血管内可操纵导管系统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婷婷 超强 +2 位作者 刘宝坤 顾浩 周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609-2615,共7页
背景:由于人体的血管形态复杂多样,现已应用于临床中的可操纵导管的手柄与尖端之间由于力的传导不断衰弱使尖端变形常达不到外科医生的预期,这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手术中实现可操纵导管尖端快速且精准地变形一直备受外科医生的关... 背景:由于人体的血管形态复杂多样,现已应用于临床中的可操纵导管的手柄与尖端之间由于力的传导不断衰弱使尖端变形常达不到外科医生的预期,这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手术中实现可操纵导管尖端快速且精准地变形一直备受外科医生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智能材料的飞速发展,这使在体外远程控制导管尖端变形成为了可能。目的:综述近年来介入治疗中可操纵导管系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可操纵导管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章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1995-2021年。对比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所有文章进行初筛,最终纳入41篇文章进行综述。根据可操纵导管的变形机制,对手动操纵导管系统、磁驱动导管系统以及软材料驱动导管系统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可操纵导管系统的变形机制多种多样,其中手动操纵导管尖端通过远端手柄来操作,使力沿着操纵杆进行传导从而达到尖端的变形;磁驱动导管主要通过在导管尖端加入可通电流的磁铁部分或者计算机控制的永磁体从而在患者体内产生磁场来达到尖端的变形;软材料则通过一些刺激如电或温度等来实现导管尖端变形。②目前手动操纵导管以及磁驱动导管在介入治疗中较为常见,但手动操纵导管因其难以很好的控制以及缺少定位精度给外科医生增加了手术难度,而磁驱动导管(机器人导管系统)因其昂贵的手术费用不能应用于所有患者,因此开发出一类既廉价又可以精准变形的可操纵导管是很有必要的。③形状记忆聚合物类材料价格低廉并且较之前应用于导管的材料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它们可通过简单的编程在一些适宜人体的刺激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磁场和光等)就可进行精准的变形,有较好的医学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血管 智能材料 驱动 变形机制 尖端 心血管介入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的现况与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文扬 周晏仪 +4 位作者 张耀明 顾浩 屈睿升 超强 周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0-934,共5页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等腔内血管疾病而言,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与传统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提供的抗增殖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管的再狭窄,允许在更晚期和更复杂的血管疾病中使用支架介入治疗。本文将...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等腔内血管疾病而言,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与传统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提供的抗增殖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管的再狭窄,允许在更晚期和更复杂的血管疾病中使用支架介入治疗。本文将综述目前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的载药类型、现况及其研究进展,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们充分了解药物洗脱支架,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更合理化的选择,并对载药支架的未来发展与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涂层 聚合物 综述
原文传递
基于钢轨廓形的精确打磨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超强 谈桂宏 张晋西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8期62-65,共4页
钢轨打磨是通过降低钢轨表面粗糙度提高其疲劳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的工艺。钢轨打磨技术由最初的人工打磨到机械打磨,再到现在的自动化打磨,打磨效率越来越高,精度也不断提高。由于现有的钢轨打磨方法无法保证打磨后的钢轨廓形达到预定要求... 钢轨打磨是通过降低钢轨表面粗糙度提高其疲劳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的工艺。钢轨打磨技术由最初的人工打磨到机械打磨,再到现在的自动化打磨,打磨效率越来越高,精度也不断提高。由于现有的钢轨打磨方法无法保证打磨后的钢轨廓形达到预定要求,研究基于钢轨廓形的精确打磨方法十分必要。提出一种棍式打磨结构,通过控制进刀量使得钢轨的打磨力保持恒定。同时,对打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研究打磨过程中砂轮水平速度和垂直位移的变化控制砂轮在钢轨的各个位置的打磨力,提升打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廓形 自动化打磨 打磨力 仿真分析
下载PDF
近红外光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裴雅楠 郭婷婷 +2 位作者 超强 何进伟 周栋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4期769-773,共5页
近红外光对活体组织具有更好的穿透深度和生物相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组织中照射的散射和衰减,近年来已用于体内成像、3D图像可视化、光热疗法、药物释放和体内光遗传学等多个方面,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目前近红外在临... 近红外光对活体组织具有更好的穿透深度和生物相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组织中照射的散射和衰减,近年来已用于体内成像、3D图像可视化、光热疗法、药物释放和体内光遗传学等多个方面,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目前近红外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包括与多种分子成像方式结合,使用纳米探针,发挥光声成像作用;开发不同性能的光热剂,通过光能和热能的转化,实现近红外光疗法;结合3D打印这一新兴技术,个性化定制支架或植入物,利用近红外光的时空可调性,使得诊断与治疗同时进行,实现精准化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现代医学 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浅谈电子玻璃布在织造中的质量控制
7
作者 超强 《玻璃纤维》 CAS 2003年第2期14-16,共3页
电子玻璃布(简称玻璃布)是覆铜板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玻璃布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玻璃布的细微疵点都可能会造成线路板的缺陷,所以提高玻璃布的质量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电子玻璃布 织造 质量控制 外观质量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超强 张耀明 +4 位作者 郭婷婷 屈睿升 何文扬 周晏仪 周栋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8期1025-1029,共5页
近年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设计的降解时间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血管腔内治疗研究领域,得到了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在血管支架、下腔静脉滤器及其他... 近年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设计的降解时间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血管腔内治疗研究领域,得到了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在血管支架、下腔静脉滤器及其他腔内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阐述了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目前存在的缺陷。此外,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上市的可应用于血管腔内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成品仍极少。展望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相关技术问题及未来方向,随着加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在腔内治疗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血管腔内治疗 生物相容性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