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2011~2020年国内外下腔静脉滤器(IVCF)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我国IVCF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方向。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筛选近10年来IVCF相关主题文献,...目的对2011~2020年国内外下腔静脉滤器(IVCF)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我国IVCF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方向。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筛选近10年来IVCF相关主题文献,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v5.7的共现/共被引计量分析方法对文献的作者、国家/地区、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图谱绘制。结果经筛选本研究共纳入1072篇文献,总体来说,近10年全球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二,但被引频次排名较低,与国际之间合作关系较薄弱;美国的发文量最多,在合作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近10年研究热点聚焦于可回收型滤器的取出及相关并发症研究。结论近年来全球IVCF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中国在国家发文量排名靠前,但合作网络与研究质量有待提升,未来研究趋势可能为并发症极少的新型IVCF的研发。展开更多
背景:由于人体的血管形态复杂多样,现已应用于临床中的可操纵导管的手柄与尖端之间由于力的传导不断衰弱使尖端变形常达不到外科医生的预期,这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手术中实现可操纵导管尖端快速且精准地变形一直备受外科医生的关...背景:由于人体的血管形态复杂多样,现已应用于临床中的可操纵导管的手柄与尖端之间由于力的传导不断衰弱使尖端变形常达不到外科医生的预期,这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手术中实现可操纵导管尖端快速且精准地变形一直备受外科医生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智能材料的飞速发展,这使在体外远程控制导管尖端变形成为了可能。目的:综述近年来介入治疗中可操纵导管系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可操纵导管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章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1995-2021年。对比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所有文章进行初筛,最终纳入41篇文章进行综述。根据可操纵导管的变形机制,对手动操纵导管系统、磁驱动导管系统以及软材料驱动导管系统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可操纵导管系统的变形机制多种多样,其中手动操纵导管尖端通过远端手柄来操作,使力沿着操纵杆进行传导从而达到尖端的变形;磁驱动导管主要通过在导管尖端加入可通电流的磁铁部分或者计算机控制的永磁体从而在患者体内产生磁场来达到尖端的变形;软材料则通过一些刺激如电或温度等来实现导管尖端变形。②目前手动操纵导管以及磁驱动导管在介入治疗中较为常见,但手动操纵导管因其难以很好的控制以及缺少定位精度给外科医生增加了手术难度,而磁驱动导管(机器人导管系统)因其昂贵的手术费用不能应用于所有患者,因此开发出一类既廉价又可以精准变形的可操纵导管是很有必要的。③形状记忆聚合物类材料价格低廉并且较之前应用于导管的材料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它们可通过简单的编程在一些适宜人体的刺激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磁场和光等)就可进行精准的变形,有较好的医学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2011~2020年国内外下腔静脉滤器(IVCF)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我国IVCF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方向。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筛选近10年来IVCF相关主题文献,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v5.7的共现/共被引计量分析方法对文献的作者、国家/地区、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图谱绘制。结果经筛选本研究共纳入1072篇文献,总体来说,近10年全球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二,但被引频次排名较低,与国际之间合作关系较薄弱;美国的发文量最多,在合作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近10年研究热点聚焦于可回收型滤器的取出及相关并发症研究。结论近年来全球IVCF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中国在国家发文量排名靠前,但合作网络与研究质量有待提升,未来研究趋势可能为并发症极少的新型IVCF的研发。
文摘背景:由于人体的血管形态复杂多样,现已应用于临床中的可操纵导管的手柄与尖端之间由于力的传导不断衰弱使尖端变形常达不到外科医生的预期,这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手术中实现可操纵导管尖端快速且精准地变形一直备受外科医生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智能材料的飞速发展,这使在体外远程控制导管尖端变形成为了可能。目的:综述近年来介入治疗中可操纵导管系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可操纵导管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章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1995-2021年。对比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所有文章进行初筛,最终纳入41篇文章进行综述。根据可操纵导管的变形机制,对手动操纵导管系统、磁驱动导管系统以及软材料驱动导管系统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可操纵导管系统的变形机制多种多样,其中手动操纵导管尖端通过远端手柄来操作,使力沿着操纵杆进行传导从而达到尖端的变形;磁驱动导管主要通过在导管尖端加入可通电流的磁铁部分或者计算机控制的永磁体从而在患者体内产生磁场来达到尖端的变形;软材料则通过一些刺激如电或温度等来实现导管尖端变形。②目前手动操纵导管以及磁驱动导管在介入治疗中较为常见,但手动操纵导管因其难以很好的控制以及缺少定位精度给外科医生增加了手术难度,而磁驱动导管(机器人导管系统)因其昂贵的手术费用不能应用于所有患者,因此开发出一类既廉价又可以精准变形的可操纵导管是很有必要的。③形状记忆聚合物类材料价格低廉并且较之前应用于导管的材料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它们可通过简单的编程在一些适宜人体的刺激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磁场和光等)就可进行精准的变形,有较好的医学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