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毗尼心》与敦煌律学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崇戒
-
机构
浙江佛学院(总部)
-
出处
《佛学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11-23,共13页
-
文摘
《毗尼心》作为敦煌沦陷吐蕃之前的重要律著,在敦煌具备着权威性的地位,是敦煌僧人学习戒律学的纲领性撰述,并被多部律抄效仿和转引。本文通过现存《毗尼心》写本的核查,发现随着其历史地位的逐步提升与日益推广,其主体内容和标题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并影响着当时的律学思潮,在敦煌唐中期与沦陷期的律学发展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最具代表性的四部律抄所引律典来分析,敦煌律学既在发展方向上与中原律学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律抄。敦煌律抄不仅在研习方法上深受中原律学的影响,并逐渐成为敦煌律学的一大主流。
-
关键词
《毗尼心》
律抄
敦煌律学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明朝洪武年“裁寺”与“撤律”之辨
- 2
-
-
作者
崇戒
-
机构
浙江佛学院
-
出处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17ZDA23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出于政治和社会的需求,利用佛教因果报应的教义劝化世人行善以利其统治而大兴瑜伽法事,在其亲自倡导和官方督办下,导致全国寺院经忏佛事席卷天下。洪武十五年,礼部正式下文承认瑜伽教寺的官方地位,并将佛寺分为禅、讲、教三寺,后期又着力整顿和裁撤寺院,整肃僧徒戒行。本文从三寺各自的本业、功用和居所进行分析,说明禅、讲、寺只是佛寺社会功能的区别,并无以"教"代"律"或撤消律寺的现象,佛教内部在瑜伽教寺之外则仍承袭传统的禅、教、律的分类,二者因主体或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区别。明朝的律寺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呈现出减少衰微的状况,但一直存在并不绝如缕,并没有被完全撤除或者消失。
-
关键词
明太祖
佛教政策
戒律观
律寺
-
分类号
B94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48.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道安《僧尼轨范》对佛教制度中国化的创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释崇戒
-
机构
浙江佛学院
-
出处
《法音》
2021年第12期62-66,共5页
-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233。
-
文摘
一、引言:东晋僧团"常行世戒"的社会背景佛陀制订的戒律,建立在印度国情之上,是佛教思想和伦理的外在体现和有力的制度保障。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僧侣的外在形象与生活方式,"是释尊生命具体形象的寄托","在中国社会里,重视以礼教建立社会秩序,视礼为人行为的准则,认为守礼是社会的基本道德。
-
关键词
道安
僧团
佛教思想
社会秩序
戒律
外在形象
具体形象
外在体现
-
分类号
B94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