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608
1
作者 周谋望 寿 +23 位作者 何成奇 张长杰 马诚 王惠芳 王楚怀 田峻 白跃宏 朱珊珊 刘宏亮 牟翔 李建华 杨卫新 宋林 唐金树 梁英 谢青 张芳 周云 黄澎 潘钰 谷莉 李涛 邢华医 刘小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康复医学科与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共识起草小组于2013年进行文献检索和初筛,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再次检索和筛选。阅读其中具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级别的研究文献,并参考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康复医学科与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共识起草小组于2013年进行文献检索和初筛,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再次检索和筛选。阅读其中具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级别的研究文献,并参考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形成初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证据级别 中国专家共识 康复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 康复医师 腰痛患者 急性腰痛 慢性腰痛 肌力训练
下载PDF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93
2
作者 周谋望 李涛 +17 位作者 寿 何成奇 张长杰 马诚 王玉 王惠芳 白跃宏 田峻 刘宏亮 李建华 宋林 牟翔 朱珊珊 张芳 郑光新 杨卫新 唐金树 梁英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51-953,共3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髋、踝、手、脊柱...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髋、踝、手、脊柱等关节,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康复治疗 专家 退行性关节炎 骨纤维化 关节疾病 骨关节病
原文传递
屈曲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7
3
作者 寿 周希东 +3 位作者 黄丽雯 王丹影 范大东 郭其莲 《中华理疗杂志》 1996年第4期227-230,共4页
为观察屈曲旋转快速牵引治疗的效果,用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6例。1次牵引的成功率为72.0%,总有效率为92.5%,优良率为80.6%。病程小于半年的有效率明显优于病程长者(X^2=9.94,P<0.01),中央型和侧后型突出的疗效明显优于外侧... 为观察屈曲旋转快速牵引治疗的效果,用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6例。1次牵引的成功率为72.0%,总有效率为92.5%,优良率为80.6%。病程小于半年的有效率明显优于病程长者(X^2=9.94,P<0.01),中央型和侧后型突出的疗效明显优于外侧型和极外侧型突出者(X^2=12.65,P<0.01)。随访1年,复发26例。说明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且疗效高、无痛苦,中央型和侧后型突出者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 屈曲 旋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颈椎病评估与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71
4
作者 寿 魏慧 邵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73-1277,共5页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如神经、血管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症候群[1]。所检索到的国外相关指南均未提及颈椎病的概念,将颈部疾病统称为颈...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如神经、血管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症候群[1]。所检索到的国外相关指南均未提及颈椎病的概念,将颈部疾病统称为颈部疼痛(neck pain)[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疼痛 颈部疾病 影像学改变 颈椎病 相邻结构 康复治疗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症候群
下载PDF
腰痛的评估与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58
5
作者 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6-139,共4页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腰骶部的急性或慢性疼痛,部位通常是指肋骨下缘与臀下皱褶之间的疼痛-([1]),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这些疼痛可能与肌肉、韧带、关节、椎间盘、椎体与神经功能异常有关。关于LBP的命名国内尚未...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腰骶部的急性或慢性疼痛,部位通常是指肋骨下缘与臀下皱褶之间的疼痛-([1]),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这些疼痛可能与肌肉、韧带、关节、椎间盘、椎体与神经功能异常有关。关于LBP的命名国内尚未统一,"腰痛"、"下背痛"、"下腰痛"、"腰背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慢性疼痛 康复治疗 下背痛 神经功能异常 椎间盘突出 放射性疼痛 骶裂孔 药物治疗 根性神经痛
下载PDF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朱士文 李义召 +10 位作者 任文博 顾颖 张俊玲 马艳平 刘素君 宋成忠 孙远标 王泽虎 崔贵祥 寿 张登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综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立霞 张杨 寿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8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4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和尿意习惯的训练,治疗组另予低频电刺激治疗(20 min/次,1次/...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4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和尿意习惯的训练,治疗组另予低频电刺激治疗(20 min/次,1次/d,5 d/周),20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20天,比较日排尿次数、24 h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内压力。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同时点比较,患者排尿次数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单次排尿量增加、膀胱内压力升高(P均<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变化更显著(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20 d残余尿量和膀胱压力无关(P均>0.05)。结论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尿潴留 脊髓损伤 低频电刺激 膀胱内压力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33
8
作者 怀娟 寿 《华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311-1315,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其危险因素包括腰椎所受压力过大、腰椎过度扭曲及屈曲、不良姿势、肥胖、职业性因素包括重体力劳...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其危险因素包括腰椎所受压力过大、腰椎过度扭曲及屈曲、不良姿势、肥胖、职业性因素包括重体力劳动及长时间驾驶等。其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硬膜外注射治疗等。该文就LDH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康复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提高对LDH康复治疗的认识,为临床治疗LDH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宋沙沙 石润琇 +4 位作者 林磊同 李可 曲玉娟 张杨 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6-312,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步行特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诊疗、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及康复疗效评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纳入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步行特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诊疗、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及康复疗效评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纳入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并对20例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及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评分。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所有受试者的运动学数据,即在受试者身体表面腰痛相关位点粘贴红外线标示点,共19处,受试者在平地上规定的路线内行走,要求受试者以舒适的速度行走5m以上的距离,共行走4次。采用SPSS 22.0软件对患者的量表评分及所有受试者的运动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组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比较发现:患肢的步长明显减小,步频明显加快;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肢体与健康志愿者同侧肢体比较发现:患者患侧肢体的步长、跨步长、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侧肢体与健康志愿者同侧肢体比较发现:患者健侧肢体的步长、跨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④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JOA、ODI、VAS评分与患者的步长、跨步长、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步频、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腰痛的影响,导致步长及跨步长减小,步频加快,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维步态 康复 运动学
下载PDF
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系统康复治疗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缨 寿 +2 位作者 寿奎水 钱锦安 周毓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 观察系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配合物理因子治疗 ,对2 1 3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手指先行牵引与手法治疗 ,后行ROM训练并结合矫形夹板与中药水浴治疗。结果 治疗后AROM优良率 82 .2 % ,有效率 97.7% ;P... 目的 观察系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配合物理因子治疗 ,对2 1 3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手指先行牵引与手法治疗 ,后行ROM训练并结合矫形夹板与中药水浴治疗。结果 治疗后AROM优良率 82 .2 % ,有效率 97.7% ;PROM优良率 94.8% ,有效率 1 0 0 % ;手指综合功能从治疗前的 1 7%增至 56 %。结论 运动治疗的同时结合物理因子治疗与作业疗法能较好地改善手外伤后僵硬指关节的活动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关节僵硬 康复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快速牵引后CT随访观察 被引量:32
11
作者 寿 黄丽雯 +4 位作者 冯德朝 周希东 郭期莲 范大东 范运元 《中华理疗杂志》 1997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观察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的 CT 变化。方法:32例中央型和侧后型突出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12.04个月。采用 AB×CD/EF×GH 比值法,在 CT 片上测量突出物。结果: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无一例突出物完全消... 目的:观察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的 CT 变化。方法:32例中央型和侧后型突出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12.04个月。采用 AB×CD/EF×GH 比值法,在 CT 片上测量突出物。结果: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无一例突出物完全消失,其中27例突出物缩小占84%;5例突出物稍增大占16%。比值测定:侧后型20例治疗前为0.183 0±0.066 3,随访时为0.130 3±0.061 8(P<0.05);中央型12例治疗前为0.233 7±0.085 8,随访时为0.157 2±0.074 9(P<0.05)。结论:快速牵引可使突出物部分缩小,但不能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 CT 牵引 随访
下载PDF
废用性肌萎缩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郄淑燕 寿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5期710-711,714,共3页
废用性肌肉萎缩是肢体在制动、固定及失重状态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对肌肉萎缩程度的测量主要有3种方法。废用状态下肌肉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肌纤维可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发... 废用性肌肉萎缩是肢体在制动、固定及失重状态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对肌肉萎缩程度的测量主要有3种方法。废用状态下肌肉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肌纤维可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发放次数、波幅、时限及多相电位等指标发生改变,肌肉蛋白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肌肉蛋白丢失,糖原摄取和合成率下降,肌力、耐力下降。早期预防、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合理用药等方法对废用性肌肉萎缩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用性肌萎缩 研究进展 电生理学 康复
下载PDF
腰腿痛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寿 刘庆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2期1724-1728,1733,共6页
椎间盘和椎间关节具有多重感觉神经支配,椎间盘的损伤和椎间关节的无菌性炎症产生疼痛,神经根的受压和炎症刺激使疼痛敏化。背根神经节是多种神经肽的制造场所和输送站,神经肽除了维持正常神经信息的传递、对伤害感受性感觉的神经递质... 椎间盘和椎间关节具有多重感觉神经支配,椎间盘的损伤和椎间关节的无菌性炎症产生疼痛,神经根的受压和炎症刺激使疼痛敏化。背根神经节是多种神经肽的制造场所和输送站,神经肽除了维持正常神经信息的传递、对伤害感受性感觉的神经递质的调节外,还具有血管活性作用,诱发神经源性神经肽介导的炎症损伤作用。反复的损伤和炎症刺激,可造成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以上因素均是产生腰腿痛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腿痛 发病机制 炎症损伤 神经源性神经肽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崔贵祥 宋成忠 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患者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康复训练后步行能力明显改善,治疗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级者共38例(82.6%),对照组共30例(65.2%);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善,治疗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率自行车 步行能力
下载PDF
结构化教学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张勤良 张俊 +2 位作者 刘凤琳 寿 吴丹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结构化教学(TEACCH)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差别,指导以后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行康复训练的8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TE... 目的通过比较结构化教学(TEACCH)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差别,指导以后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行康复训练的8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分别比较两组ASD患儿在康复治疗开始前、训练3个月后及6个月后的功能改善情况,应用PEP-3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结果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较开始训练前功能均有提高,训练3个月后,TEACCH治疗组在情感表达(t=2.264)、非语言行为特征(t=2.706)、语言行为特征(t=2.210)、个人自理(t=3.328)、适应行为(t=2.090)及总体行为特征(t=2.706)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6个月后TEACCH治疗组患者在认知(t=2.552)、语言理解(t=2.699)、情感表达(t=2.649)、非语言行为特征(t=2.524)、语言行为特征(t=2.605)、个人自理(t=3.129)、适应行为(t=2.055)及总体行为特征(t=2.583)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的康复训练对于ASD儿童的康复均有促进作用,结构化教学对于ASD儿童发育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结构化教学 PEP-3评估 儿童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27
16
作者 马艳平 宋成忠 +2 位作者 寿 殷翠萍 杨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66,共2页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大约30%—50%的脑卒中患者有吞咽困难,脑干卒中的发生率约40%—70%,单侧半球卒中的发生率约为35%。其中大多数为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经训练疗效较好,绝大多数患者能经口进食,有效率高达9...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大约30%—50%的脑卒中患者有吞咽困难,脑干卒中的发生率约40%—70%,单侧半球卒中的发生率约为35%。其中大多数为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经训练疗效较好,绝大多数患者能经口进食,有效率高达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真性延髓麻痹 综合治疗 脑卒中后 脑卒中患者 吞咽功能障碍 假性延髓麻痹 常见并发症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双下肢H反射的变化及其与痉挛指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永慧 郭丽华 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研究痉挛期脑卒中患者双下肢胫神经H反射的变化及其和痉挛指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3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患侧下肢伸肌痉挛。将患者双下肢分为患侧和非患侧,分别给予肌电图胫神经H反射检查和患侧综... 目的:研究痉挛期脑卒中患者双下肢胫神经H反射的变化及其和痉挛指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3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患侧下肢伸肌痉挛。将患者双下肢分为患侧和非患侧,分别给予肌电图胫神经H反射检查和患侧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比较双侧H反射的改变,分析患侧H反射潜伏期和H/M比值和C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侧H反射潜伏期平均26.18±1.64ms,H/M比值平均0.53±0.22,患侧下肢CSS评分平均9.88±1.59;非患侧H反射潜伏期平均28.30±1.69ms,H/M比值平均0.36±0.19。双侧H反射的潜伏期和H/M比值比较,患侧潜伏期缩短,H/M比值增大,有显著性差异;患侧CSS评分和H/M比值显著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54+0.11x,相关系数r=0.6329,(P<0.001)。结论:痉挛期脑卒中患者患侧H反射活跃,患侧H/M比值和CSS评分正相关,H/M比值是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痉挛侧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评估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H反射 痉挛 综合痉挛量表 相关系数
下载PDF
腰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慢性损伤时的形态学与神经生理学变化 被引量:27
18
作者 寿 吴宗耀 《颈腰痛杂志》 2003年第3期187-189,共3页
腰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受到机械压迫和炎性刺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根管狭窄诱发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建立合适的神经根慢性损伤动物模型 ,有利于研究其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神经根受到慢性损伤后在形态学、电生理学、血液 -神经屏障和化... 腰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受到机械压迫和炎性刺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根管狭窄诱发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建立合适的神经根慢性损伤动物模型 ,有利于研究其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神经根受到慢性损伤后在形态学、电生理学、血液 -神经屏障和化学介质等方面都有变化。神经纤维脱髓鞘后 ,钠通道重新分布 ,细胞膜处于对刺激的超敏状态 ,产生自发重复放电 ,这种变化可能是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根 神经通道 慢性损伤 形态学 神经生理学 神经压迫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进福 张杨 寿 《中国康复》 2016年第4期255-257,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和针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加用...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和针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加用超声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A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76.7%,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症的相关症状,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超声波治疗
下载PDF
联合抗阻-耐力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西花 李晓旭 +1 位作者 毕鸿雁 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15-919,927,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抗阻-耐力运动在冠心病康复中的作用,以及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招募的10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抗阻—耐力组、常规耐力运动组和健康教育组,每组35例。三组均给予生活方式的指导,常规耐力运动组... 目的:探讨联合抗阻-耐力运动在冠心病康复中的作用,以及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招募的10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抗阻—耐力组、常规耐力运动组和健康教育组,每组35例。三组均给予生活方式的指导,常规耐力运动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耐力运动训练,而抗阻—耐力组则在常规耐力运动组基础上进行抗阻训练。训练12周后,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康复训练后,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结果显示,三组在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峰值氧摄取量和VE/VCO_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抗阻—耐力组的AT、峰值氧脉搏、峰值氧摄取量和VE/VCO_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常规耐力运动组的VE/VCO_2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抗阻—耐力组的AT、峰值氧脉搏和峰值氧摄取量均显著优于常规耐力运动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抗阻—耐力组和常规耐力运动组的FVC和FEV1两指标均显著改善,康复干预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FVC、FEV1,以及FEF25%、FEF50%、FEF75%等小气道指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抗阻—耐力组和常规耐力运动组的FVC、FEV1、FEF25%、FEF50%、FEF7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上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三组患者在屈肘、伸膝和屈膝等三方面的肌肉力量间差异也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抗阻—耐力组的屈肘、伸膝和屈膝力量均高于对照组,单纯耐力运动组的屈肘和屈膝力量优于对照组,并且抗阻—耐力组的伸膝和屈膝力量也优于单纯耐力运动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耐力运动相比,对冠心病术后患者给予抗阻—耐力运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抗阻 耐力运动 心肺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