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研究
1
作者 张珊珊 +2 位作者 张莉 李海龙 董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4-547,563,共5页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粪便中幼虫数量,将每份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粪便喂给5只昆明小鼠,42 d后处死小鼠,计数幼虫数并计算生殖力指数(RCI);另外3只大鼠(B组)在感染后1~23 d收集粪便,提取DNA,通过PCR扩增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果A组大鼠感染旋毛虫幼虫后4~16 h排出幼虫,8 h排虫量达高峰,24 h及以后粪便中无旋毛虫幼虫。大鼠感染4、8、12、16 h后粪便中旋毛虫幼虫总数分别为350、400、145、40条。感染后4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24、48 h后RCI分别为112.5、20.5、2;8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24 h后RCI为66.7、9;12 h采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和24 h后RCI为13.3和5;16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后RCI为10。B组大鼠中2只连续18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1只连续20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论一次性大量食入旋毛虫幼虫后,可排出具有感染力的旋毛虫幼虫,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PCR可以检测粪便中的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但不能确定旋毛虫是否具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粪口途径 传播 感染力 ATP6
下载PDF
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
2
作者 庄尔俊 陈远腾 +1 位作者 李海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18,共5页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按照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到的625份独龙牛粪便样本,用常规PCR方法,基于内阿米巴原虫的18S rRNA基因对粪便样本中虫体基因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检出内阿米巴原虫阳性样本共61份,总...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按照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到的625份独龙牛粪便样本,用常规PCR方法,基于内阿米巴原虫的18S rRNA基因对粪便样本中虫体基因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检出内阿米巴原虫阳性样本共61份,总感染率为9.76%(61/625)。其中,鸠门当村、亚左洛村、古泉村、茨开镇、独龙江乡的感染率分别为4.12%(4/97)、7.59%(6/79)、11.18%(17/152)、13.54%(31/229)和4.41%(3/68),5个采样点之间,其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怒江流域与独龙江流域的内阿米巴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0.41%(58/557)和4.41%(3/68),差异不显著(P>0.05)。春、夏、秋、冬4个季节,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1.93%(26/218)、23.66%(22/93)、3.33%(4/120)和4.64%(9/194),差异极显著(P<0.01)。在阳性样本中,有51份鉴定为Entamoeba bovis,10份鉴定为Entamoeba sp.MG107/BEL。结果表明,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存在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应给予重视并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牛 内阿米巴原虫 18S rRNA基因 感染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2S rRNA基因对大理州亚洲 带绦虫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3
作者 陈远腾 +3 位作者 庄尔俊 赵俊杰 董玲 李海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4-788,共5页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本研究采集到大理(DL)、巍山(WS)、弥渡(MD)、漾濞(YB)和洱源(EY)5个地区的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基于线粒体12S rRNA基因进行扩增,运用MEGA7.0和DNASP5.10.0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本研究采集到大理(DL)、巍山(WS)、弥渡(MD)、漾濞(YB)和洱源(EY)5个地区的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基于线粒体12S rRNA基因进行扩增,运用MEGA7.0和DNASP5.10.0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计算其碱基含量、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以及遗传距离等数据。结果5个地区的亚洲带绦虫12S rRNA基因片段大小均为493 bp,平均A、T、G、C的碱基含量为28.3%、43.2%、19.4%和9.1%;共定义76个单倍体型,其中单倍型多样性为0.9830,核酸多样性为0.0332;遗传分化指数和基因流范围分别为-0.01913~0.04080和5.87745~22.49795;遗传距离为0.0023~0.0229,大理与巍山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漾濞与洱源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结论大理州5个地区亚洲带绦虫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弱,本研究为亚洲带绦虫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带绦虫 线粒体12S rRNA基因 遗传多样性 大理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nad1基因的大理州亚洲带绦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陈远腾 +3 位作者 庄尔俊 赵俊杰 董玲 李海龙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的遗传多样性。方法2019年5月-2021年8月从大理市(DL)、巍山县(WS)、弥渡县(MD)、漾濞县(YB)和洱源县(EY)5个地区采集到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利用PCR技术扩增其线粒体nad1基因序列,运用MEGA7.0和DNASP5.1...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的遗传多样性。方法2019年5月-2021年8月从大理市(DL)、巍山县(WS)、弥渡县(MD)、漾濞县(YB)和洱源县(EY)5个地区采集到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利用PCR技术扩增其线粒体nad1基因序列,运用MEGA7.0和DNASP5.10.0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计算其碱基含量、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以及遗传距离等数据。结果5个亚洲带绦虫群体的nad1基因片段大小均为1058 bp,A、T、G、C的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2.0%、48.2%、23.0%和6.8%;比对发现131条亚洲带绦虫共形成53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多样性为0.9485,核酸多样性为0.0101;遗传分化指数和基因流范围分别为-0.0012~0.1072和2.0825~283.8409;遗传距离为0.0052~0.0189,MD与YB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DL与EY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大理州5个群体的Tajima’s D和Fu’s Fs值均为负值,分别为-2.2477~-0.5001和-4.1664~-0.4196,DL和YB两个群体为显著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这2个群体可能发生过群体扩张。结论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分化较弱,DL与MD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带绦虫 线粒体nad1基因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膜表面嵌段接枝聚合物刷制备离子识别膜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兵 +1 位作者 姜敏 潘凯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3,共5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首先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径迹-刻蚀膜表面接枝聚合物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然后二次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最后用具有离子识别功能的5-胺基-1,10-邻菲罗啉(5-N-1,10-Phen)对HEMA进...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首先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径迹-刻蚀膜表面接枝聚合物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然后二次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最后用具有离子识别功能的5-胺基-1,10-邻菲罗啉(5-N-1,10-Phen)对HEMA进行封端,制备出具有两嵌段聚合物刷结构的离子识别功能膜。通过傅里叶变换全反射红外光谱(ATR FT-IR)、X-射线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接触角测试仪等手段对所制备的膜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所制备功能膜对溶液中Cu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通过ATRP方法能够将NIPAM和HEMA链段嵌段接枝在PET膜表面形成聚合物刷,采用的邻菲罗啉能够对HEMA进行封端,且所制备的膜对Cu2+具有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功能膜 离子识别 PET径迹-刻蚀膜 邻菲罗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