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学研究 被引量:102
1
作者 毕志刚 田美华 +6 位作者 林麟 仇宁 郝飞 钟白玉 若菲 曾凡钦 赵辨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95-597,共3页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的细菌学特点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湿疹及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207例湿疹患者和119例AD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金葡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噬菌体分...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的细菌学特点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湿疹及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207例湿疹患者和119例AD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金葡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噬菌体分型。结果207例湿疹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金葡菌的比例及定植均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P<0.01)。119例AD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及金葡菌的定植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对分离到的141株金葡菌进行噬菌体分型。Ⅰ组占6.3%,Ⅱ组占7.0%,Ⅲ组占3.5%,Ⅴ组占0.7%,杂组占1.4%,不能分型占56%,MRSA分型噬菌体26株混合组占6.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常用的6种外用抗菌药物中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其MIC范围、MIC90和MIC50是6种抗菌药物中最低的。且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及其中的各噬菌体分型和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耐甲氧西林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菌株也有较好的抑菌能力。结论湿疹和AD的发病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其中金葡菌是最重要的细菌,对湿疹和AD患者外用药治疗合并使用外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根据对金葡菌抗菌活性的测定,莫匹罗星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 湿疹 皮损 分型 患者 莫匹罗星 特应性皮 显著性
原文传递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方圣 曾凡钦 +3 位作者 朱晓浚 谭国珍 若菲 米向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9期791-793,共3页
对48例儿童期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以关节炎、发热、面部红斑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中血液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受损及淋巴结肿大尤为突出。男性较女性系统受累严重,... 对48例儿童期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以关节炎、发热、面部红斑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中血液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受损及淋巴结肿大尤为突出。男性较女性系统受累严重,且免疫指标阳性率较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较严重,系统受累广泛,容易继发感染和误诊。不同性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分析
下载PDF
COX-2与BCL-2的表达与皮肤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毛越苹 段朝晖 +2 位作者 若菲 曾凡钦 林宝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了解常见的皮肤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初步探讨COX-2与BCL-2在皮肤肿瘤中过表达对肿瘤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 【目的】了解常见的皮肤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初步探讨COX-2与BCL-2在皮肤肿瘤中过表达对肿瘤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及正常组织5例COX-2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各标本的肿瘤组织均有COX-2的表达,总体上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48,P>0.05),染色强度有显著性差异(Hc=90.70,P<0.05),周围正常组织未见COX-2的表达。SCC、BD表达范围弥漫,以SCC表达强度最为显著;细胞分化高的SCC标本其COX-2的表达较细胞分化低者明显。BCE、SK呈灶性表达,强度不一;正常组织仅于表皮基底层有强度很弱的阳性表达。在SCC、BCE、BD,COX-2表达阳性者BCL-2表达的阳性率较COX-2表达阴性者高(P<0.05)。【结论】皮肤肿瘤存在COX-2的过表达;检测SCC组织COX-2的表达可预测其病变的恶性程度;COX-2表达的模式较阳性与否、表达的强度对病变的提示更有意义。BCL-2的表达与COX-2的过表达有关,COX-2可能是通过激活BCL-2发挥抗凋亡作用而促进皮肤肿瘤形成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BCL-2 皮肤肿瘤
下载PDF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限局性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毛越苹 若菲 +1 位作者 曾凡钦 林宝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 :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限局性亚急性湿疹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选择新氢松软膏进行对照。结果 :共入选病例 4 5例 ,其中试验组 2 3例 ,对照组 2 2例。试验组用药后总积... 目的 :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限局性亚急性湿疹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选择新氢松软膏进行对照。结果 :共入选病例 4 5例 ,其中试验组 2 3例 ,对照组 2 2例。试验组用药后总积分由用药前 12 .3± 2 .4下降至 5 .6± 2 .2 (第 1wk)和 2 .8± 2 .1(第 2wk) ,明显优于对照组 [13.2± 2 .3(用药前 ) ,9.2± 3.7(第 1wk) ,6 .8± 3.5 (第 2wk) ],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试验组总有效率86 .96 % (2 0 2 3例 ) ,高于对照组 31.82 % (7 2 2例 )(P <0 .0 1)。两组均无药物相关性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外用治疗亚急性湿疹 ,与新氢松软膏对照组比较 ,总体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 新氢松软膏 亚急性湿疹 临床试验
下载PDF
氮杂胞苷对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Th2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米向斌 谭国珍 +1 位作者 若菲 曾凡钦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胞苷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和细胞因子IL-4,IL-6,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活动期SLE患者(n=15)、非活动期SLE患者(n=13)以及正常人对照(n=14)外周血T细胞,经PHA刺激1天后...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胞苷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和细胞因子IL-4,IL-6,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活动期SLE患者(n=15)、非活动期SLE患者(n=13)以及正常人对照(n=14)外周血T细胞,经PHA刺激1天后,分为甲基化抑制组和非抑制组进行培养,分别加入或不加氮杂胞苷继续培养3天;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外周血T细胞IL-4,IL-6,IL-10和DNA甲基转移酶1(Dnmt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非抑制组内,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的IL-4,IL-6,IL-10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人对照,Dnmt1mRNA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且,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与IL-4,IL-6,IL-10mRNA水平呈负相关(P值均〈0.05)。②与非抑制组比较,甲基化抑制组中的正常人T细胞IL-4,IL-6,IL-10mRNA表达增加,而Dnmt1表达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甲基化抑制组中的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抑制组比较,T细胞表达Th2细胞因子、DNA甲基转移酶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细胞表达Th2细胞因子与基因组的DNA甲基化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DNA甲基化 氮杂胞苷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原文传递
硫化氢通过核因子-kappa B途径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lpha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Ammar K H Alshorafa 郭庆 +4 位作者 曾凡钦 陈敏春 谭国珍 唐增奇 若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90-1193,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以及一氧化氮(Ni...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并探讨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途径是否参与此过程。方法:应用TNF-α诱导HaCat细胞分泌炎症因子,以硫氢化钠(Sodium hydrosulfide,NaHS)作为H2S的供体,设置不同浓度的量效组。采用ELISA法测定HaCat细胞分泌IL-6和IL-8的水平,RT-PCR法检测HaCat细胞IL-6和IL-8的mRNA水平,Griess法检测HaCat细胞分泌NO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aCat细胞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磷酸化I-kappa B-alpha(Phosphorylation of I-kappa B-alpha,p-IKB-α)和胞核内NF-κB P65水平。结果:10 ng/ml的TNF-α能显著诱导HaCat细胞内IL-6和IL-8因子的转录和分泌,培养上清NO产量和胞内iNOS含量明显增高,胞内p-IKB-α和胞核P65水平明显提高。在TNF-α诱导HaCat细胞前1 h,给与20~400μmol/L的NaHS做预处理,结果显示NaHS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aCat细胞分泌IL-6、IL-8和NO,并能部分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H2S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来抑制TNF-α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角质形成细胞 白细胞介-6 白细胞介-8 一氧化氮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核转录因子KAPPAB
下载PDF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MSCs对其诱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若菲 曾凡钦 谭国珍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5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理想方法,初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上清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法收获表皮细胞,Ⅳ型胶原快速粘附分选表皮干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采用SABC-FITC进行...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理想方法,初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上清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法收获表皮细胞,Ⅳ型胶原快速粘附分选表皮干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采用SABC-FITC进行培养细胞鉴定。结果:胎儿皮肤和人包皮皮肤均可成功分离到表皮干细胞集落,且增殖能力强,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和角蛋白CK19。MSCs上清形成的条件培养基的诱导下,收集的表皮细胞形成花环样克隆,并形成成纤维样细胞。结论:用酶消化法、胶原快速粘附和无血清培养法是较理想的体外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的方法,MSCs可以诱导表皮细胞的定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培养 诱导分化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DNA antigens from immune complexes deposited in the skin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被引量:3
8
作者 曾凡钦 若菲 +2 位作者 谭国珍 郭庆 许德清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066-1071,共6页
Background Skin lesions are common manifestatio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t is still unknown what the definite pathogenesis of skin involvement was and whether DNA participated in it. Our study was de... Background Skin lesions are common manifestatio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t is still unknown what the definite pathogenesis of skin involvement was and whether DNA participated in it. Our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tic role and nature of nuclear antigen (DNA) deposited in the skin lesions of patients with SLE.Methods Thirty skin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SLE and 2 normal skin samples were studied. Extracellular DNA was evaluat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s. The deposited immune complexes were extracted by cryoprecipitation, and DNA was then isolated with phenol and chloroform. DNA fragment sizes were detected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Finally, 8 different prob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origin of these DNA molecules using Dot hybridization.Results Extracellular DNA staining was found only in skin lesions, mainly those located in the basement membrane zone, vascular wall, and hair follicle wall. Normal skin and non-lesion SLE skin showed no fluorescence at locations outside the nuclei.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and intensity of extracellular DNA staining when comparing active phase to remission phase patients.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extracellular DNA and circulating anti-dsDNA antibodies. Deposited DNA fragments clustered into four bands of somewhat discrete sizes: 20 000 bp, 1300 bp, 800-900 bp, 100-200 bp. Small sized fragments (100-200 bp)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P<0.05, r=0.407). Dot hybridiz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homology of the various extracellular DNA fragments examined with human genomic DNA, but not with DNA from the microorganisms and viruses we examined. There were also homologies between DNA samples from different individuals.Conclusions DNA and its immune complexes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skin lesions in SLE. These DNA molecules range in size from 100 bp to 20 kb and may be endogenous in ori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NA immune complexes skin lesions
原文传递
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国珍 米向斌 +2 位作者 若菲 叶艳芬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7-28,共2页
[目的]构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RT-PCR法从小鼠肾组织中获得DNaseI基因的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Bluescript(PBS)上,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扩增得到的DNaseI基因编码区的cDNA全长852 bp,编码283个(理论值)氨... [目的]构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RT-PCR法从小鼠肾组织中获得DNaseI基因的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Bluescript(PBS)上,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扩增得到的DNaseI基因编码区的cDNA全长852 bp,编码283个(理论值)氨基酸残基,与Genebank中序列完全一致。[结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已成功构建,为进一步实施DNaseI基因治疗SLE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I 基因 质粒 小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庆 曾凡钦 +1 位作者 谭国珍 若菲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5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比较0. 1 % ,0. 0 3 %他克莫司软膏与赋形剂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赋形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入选病例按1∶1∶1比例分为三组,分别随机接受0. 1 % ,0 . 0 3 %他克莫司软膏或赋形... 目的:比较0. 1 % ,0. 0 3 %他克莫司软膏与赋形剂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赋形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入选病例按1∶1∶1比例分为三组,分别随机接受0. 1 % ,0 . 0 3 %他克莫司软膏或赋形剂治疗,每天2次外搽患处,共3周。结果:有效率:他克莫司软膏0 1 %组和0 . 0 3 %组分别为88. 9%和87. 5 % ,赋形剂组为2 5 % ;治愈率:他克莫司软膏0 .1 %组和0 . 0 3 %组分别为5 5 6%和5 0 % ,赋形剂组为2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他克莫司软膏(0 . 1 %和0 .0 3 % )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疗效好,安全和耐受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成人 他克莫司软膏
下载PDF
DNA-抗DNA免疫复合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11
作者 若菲 曾凡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3年第2期88-91,共4页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过剩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产生。综述了循环DNA -抗DNA的性质及其致病的可能机制 ,并对消除致病抗原。
关键词 DNA-抗DNA免疫复合物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体外免疫调节
下载PDF
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免疫复合物中DNA抗原性质的研究
12
作者 若菲 曾凡钦 谭国珍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LE)患者皮损免疫复合物中DNA分子的大小和来源.方法取32例LE患者的皮肤标本,用冷沉淀法提取皮肤中免疫复合物,再用蛋白酶消化、酚氯仿抽提其中的DNA分子,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大小,斑点杂交法检测其可能来源.结果LE...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LE)患者皮损免疫复合物中DNA分子的大小和来源.方法取32例LE患者的皮肤标本,用冷沉淀法提取皮肤中免疫复合物,再用蛋白酶消化、酚氯仿抽提其中的DNA分子,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大小,斑点杂交法检测其可能来源.结果LE患者皮损区标本有27例提取到DNA,经琼脂糖电泳分析显示4种不同大小的DNA片段:Ⅰ(约20 000bp)、Ⅱ(约1 300bp)、Ⅲ(800~900bp)、Ⅳ(100~200bp).15例标本显示以20000 bp的大片段为主;2例以条带Ⅰ、Ⅱ、Ⅲ为主;10例出现所有的4个条带.低相对分子质量DNA片段(100~200bp)的表达与病情成正相关(X2p=4.98,P<0.05,r=0.43).比患者皮肤免疫复合物中DNA与人类基因组DNA有高度同源性,患者DNA样本之间也有同源片段.结论DNA(核抗原)可能参与了LE皮肤损害中免疫沉积的构成,以内源性的可能性大,并具有一定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从100~20 000 bp不等.其中低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具有特异性,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免疫复合物 DNA 抗原性质 检测
原文传递
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13
作者 若菲 席丽艳 曾凡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红斑狼疮是一系统性疾病 ,大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其疾病进程中会发生皮肤损害。由于红斑狼疮皮损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 ,临床上易与多种皮肤病混淆。现就其相关性皮损的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作一简介。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皮损 临床表现 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小鼠DNA酶真核表达质粒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14
作者 谭国珍 郭庆 +2 位作者 若菲 米向斌 曾凡钦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0-222,I0001,共4页
目的将构建好的小鼠DNA酶(DNaseI)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分泌情况。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已构建好的小鼠DNaseI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 目的将构建好的小鼠DNA酶(DNaseI)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分泌情况。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已构建好的小鼠DNaseI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NaseI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及DNA-甲基绿比色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DNaseI的活性。结果小鼠DNaseI的真核表达质粒能够转染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转染效率约为30%。转染后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表达DNaseI蛋白且分泌出具有活性的DNaseI。结论脂质体法能够将小鼠DNaseI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小鼠DNaseI基因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DNas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类 间质干细胞 质粒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